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惺惺相惜之情谊,千古流传的珍贵情缘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18日 10:23 34 访客


惺惺相惜之情谊,千古流传的珍贵情缘

我们老师让我们查关于古代的知己之交的故事,拜托,帮帮我吧!

这里列出中国古代十大知音排行榜,在莫逆之交的情谊和同声共气的知遇中,去品味一下中国古代文化人的才情与友情。

1. 刘禹锡,字梦得,早年与柳宗元交住密切,人称“刘柳”,后来与白居易交谊深厚,并称“刘白”。白居易,与刘禹锡同岁。宝历二年,任和州刺史的刘禹锡返回洛阳,白居易也正好从苏州回洛阳,两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即席赋诗一首赠刘禹锡,对刘禹锡被不幸贬职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慰藉,刘禹锡也回赠了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白居易听后称之为“神妙”之句。白居易曾写《春词》,刘禹锡也曾原韵相和,并有“蜻蜓飞上玉搔头”的名句。开成二年,白居易和刘禹锡都在洛阳任职,两人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白居易的诗《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感慨二人以67岁高龄把酒论诗,展望重阳佳节两人能再“一醉一陶然”。白居易还有《赠梦得》诗说“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刘禹锡71岁逝世,白居易写了《哭刘尚书梦得二首》,诗中说“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白居易对刘禹锡的诗非常推崇,称他为“诗豪”。白居易写过《忆江南》词三首,刘禹锡也和了两首,刘禹锡在《白太守行》诗中称赞白居易政绩斐然,离任时“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2. 李清照,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说起古代文坛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多,但如果说到志同道合的夫妇,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李清照和赵明诚。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母亲也很有文学修养,自幼在良好艺术氛围里成长起来的李清照有着过人的文学造诣,赵明诚身为宰相之子但毫无纨绔习气,精通考古等艺术门类,是名满天下的金石学家,李清照十八岁时与二十一岁的赵明诚成婚,是一对志趣相投的爱侣,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赏心乐事在于学问方面的共同研究,赵明诚编著的《金石录》,便是由两人长期共同搜集整理古籍器皿精心考证而完成的,李清照在后记里叙述了编书的情形,同时也描写了他们夫妇的情趣高雅的生活,他们常会进行些促进彼此技艺的小竞赛,比如,指着一堆史书说出某一件事出在某书某页甚至某行,谁说错了必须要煮茶献奉,赌书比赛中胜的往往会开怀大笑反而把茶杯倾翻在了怀中,这别具风趣的闺中乐事,是历代称颂的佳话。李清照赵明诚携手游赏相从赋诗,在创作上也相互砥砺,毫无疑问地,这样的生活氛围对李清照在词学上取得突出成就有非常大的帮助。赵明诚亡故后,李清照留下了许多情真意切的诗词,终生追念着和赵明诚一起度过的二十九年美满知心的生活。在那个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时代里,这样意气相投的知心爱侣的确是珍贵的。

3. 纳兰性德,字容若,原名成德,满洲最杰出的诗人,清代第一词人。顾贞观,字华峰,号梁汾,江苏人。康熙十五年,顾贞观四十岁,容若二十二岁,容若为相国长子,顾贞观一介寒儒,但容若一向扶危济困古道热肠对境遇坎坷的落迫才士一腔真诚平等结纳,与顾贞观更是志趣相投相见恨晚,慷慨挥洒写下传诵不衰的《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然诺重,君须记。”词中率真地表露了对荣华利禄的冷眼蔑视、对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和对高尚情操的执着追求,同时披肝沥胆地表达了对朋友生死不渝的真挚友情。他们相互倾慕彼此的才华和品格,文学见解和创作上也十分契合,二人的“性情说”是清初词坛上的重要文学主张,他们二人作品风格也相似,一样真纯清新,容若的《饮水词》和顾贞观的《弹指词》被视为当时的词坛双璧,名扬海内外。在腐朽的官场里容若更是不顾自身安危保护着挚友,贞观的好友诗人吴兆骞曾被清初冤案牵累流放塞外二十多年,容若得知此事后,毅然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和真诚历尽艰难营救了吴兆骞回京,不仅维护了正义,也为挚友贞观完成了极力想实历州现但无力实现的心愿,一时传为美谈。有生之年,容若以生命的高尚和心地肢前蔽的纯洁印证了他与顾贞观的知音深情,而顾贞观也同样倾注悔此全部真诚珍惜这份友情,成为容若生平第一知己,容若英年早逝,贞观撰写了那篇感人肺腑的祭文,笔端吐露的是无尽的哀思,还有对容若价值的最深刻理解。

4. 李白,唐代大诗人,世称诗仙。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晚去世八年,唐代大诗人,世称诗圣。李杜诗篇万口传,李白与杜甫齐名,号称李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李白杜甫的交情也尤为深厚,二人中年时在洛阳相见,结为知交,此后长期分别几乎没有机会重逢,但两人的友情却历久弥珍,杜甫怀念亲友的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写下了不少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作为知己对李白最深的理解和认知,杜甫在诗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还有诸如“昔年有狂客,尔号‘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样字字千钧的评价更是成为文学史上对李白诗风的定论。唐肃宗年间李白被流放夜郎,杜甫对李白的生死存亡魂萦梦系,写下《梦李白》两首,流传千古,“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悬挂叮咛,一往情深。这首诗完全是深切思念和默契友情凝结而成,被誉为“笔笔神来”,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的同时,也将李杜的友情深深印在了后世文人的心中,赢得了“千秋万岁名”。

5. 苏轼,北宋文坛第一人,诗文俱佳,同时又是著名的书法家。黄庭坚,字山谷,比苏轼小八岁,早年出自苏东坡门下,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但与苏轼交情深厚,文才与苏东坡齐名,同时书法成就与也相并列。两人在京城为官时经常诗酒唱和,其乐融融。苏轼写了《送杨孟容》诗,自称仿效黄庭坚,黄庭坚用原韵和诗一首,在诗的末尾幽默地开起了玩笑,说自己的才华不及苏轼,如果自己的小儿子能到苏家当女婿实在是件幸事。黄庭坚老家盛产双井名茶,他得到后马上分送给苏东坡,并写诗相赠。苏东坡作画黄庭坚也有题画诗赠送,苏轼病逝后黄庭坚十分怀念,写有悼念苏轼的诗。苏轼黄庭坚都名列于宋代书法四大家,又都情性放达,熟不拘礼,互为戏言成为文坛韵事,苏轼书法字体肥厚饱满,黄庭坚取笑为“石压蛤蟆”,苏轼听后反唇相讥戏称黄庭坚书法中字体的长撇大捺为“树挂死蛇”。苏轼的《寒食贴》为天下行书第三,而《寒食贴》的后序就是黄庭坚写的。

重阳节登高诗句古诗大全 重阳节登高古诗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因为“九”在《易经》中是阳数,九月初九为两阳数相重,因此称为“重阳”,重阳也因此被称为“重九”。由于《易经》的影响,古人认为重阳是个吉祥的日子,在民间,会有登高祈福、拜神宴饮等习俗,现如今,重阳节又增添了敬老感恩等主题,文化内涵变得越加丰富。

王维曾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重阳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以说将古人登高、团聚宴饮等重阳习俗表现了出来,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成为打动人心的千古名句。

后来晚唐时期的杜牧,在公元845年的重阳节时,与好友张祜一起齐山登高,两人同样都是怀才不遇,相似的命运产生惺惺相惜之情,于是杜牧在这样特别的日子里,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重阳佳作,便是下面这首《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首联交代景物和事件,第一句只用“江涵秋影雁初飞”七个字,便将江南的秋色描绘地十分生动形象,江水澄碧,秋色宜人,这种时节里,与一位好朋友,登高把酒赏秋,当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颔联是名句,说“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诗中大有一种矛盾的心情,但言外之意,似乎是应当及时行乐,不要浪费美好的时光,杜牧这里,为我们表现出了一种通达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颈联夹叙夹议,紧接上一联的情感,“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要用酩酊大醉来答谢这良辰佳节,无需为了夕阳西下、人生迟暮而感到怨恨。节日的重要功能之一,便是让人们摆脱尘世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能够尽情放松一下,杜牧此处,便是表现了这种感情。

尾联“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是说人生本就短暂的,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因此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对着牛山黯然流泪呢据说春秋时期,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不禁流下眼泪,叹息说:“若乎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此时登高,想到齐景公之事,因此感到那种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规律,是无法摆脱的,于是不禁劝说友人,亦是劝说自己,既然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伤心流泪呢

有人说,杜牧这首诗是“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也就是说,诗人内心是郁闷低沉的,但是却用旷达潇洒的诗句来抒发,只能更加衬托出他的苦闷,这一点不无道理,我们从诗句中,的确是能感受到一种低沉的,大有一种在郁闷中挣扎,强迫自己快乐的感觉,像“须插”、“但将”、“不用”、“何必”等词,均能体现出来。

杜牧的这首诗,流传很广,影响力也很大,尤其是深受后世文人们的喜爱,王安石便曾因为太爱这首诗,写下过一首隐括词,而大文豪苏轼,更几乎原封不动地将杜牧这首诗“抄袭”成了一首词,便是下面这首《定风波·重阳》。

宋神宗元丰四年重阳,苏轼和友人登高赏菊,饮酒作诗,这一情景,与当年的杜牧何其相似,于是苏轼有感而发,借助《九日齐山登高》的诗句,写下了这首《定风波·重阳》。

定风波·重阳

宋·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上片写景,几乎均是杜牧的原句,只加入了“年少”二字,只不过略改顺序而已,不过经由苏轼一改,词错落有致的特点便显现了出来,由景色直接过渡到抒情,词人表示,趁着大好时光、大好秋色,应当开怀大笑、头戴黄花,节奏感极快。

下片由景生情,虽然改动字句多了一些,但整体感情基调,仍然是杜牧诗意。只要能够开怀畅饮,就不要去怨恨什么夕阳西下的衰败景象。末尾几句,更是豁达爽朗,说古往今来又有谁不会面对衰老和死亡呢既然生老病死是人生规律,那就更不必因登高感怀而泪沾衣裳了。

苏轼这首词,虽然几乎全用杜牧诗句,但却没有杜牧那种强装出来的旷达,词句中虽然流露出了世事多艰的情怀,但整体基调并不伤感或消沉,而是一种面对人生各种世事的恬淡和旷达襟怀。

李白的好朋友?

•1、汪伦。汪伦大大咧咧,与他性格脾气相仿。一般好朋友离别,如王勃是:"无为在歧途,儿女共沾巾。"。而汪伦是唱着歌来送好友李白。我们从《赠汪伦》就以看出,李白去泾川汪伦家玩,临走时,汪伦两脚踏着拍子,唱着歌来送他。这种形式很适合李白的性格,所以李白觉得汪伦最知己、知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还另写有《题泾川汪伦别业二章》。可见两人关系亲密程度。

2、孟浩然。孟浩然也是李白的好朋友,李白一生专门给他写了三首诗。其中最著名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至广陵》,自己站在黄鹤楼上,目送载有孟浩然的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杜甫。李白与杜甫是真正的诗友,两人惺惺相惜。杜甫一生为李白写的诗有14首,李白一生为杜甫写的诗有2首。两人分开后会牵挂,杜甫常在梦中见到李白,《梦李白》:"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可见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

•4、另外李白也给王昌龄、青阳韦仲堪,专门写过诗。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现湖南黔阳)县尉,李白专门与诗去安慰他。韦仲堪安徽青阳人,邀李白去九华山玩,李白也专门给他写了首诗。

历史上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白居易和元稹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子,两人更是在公元802年左右同时登科及第,因为才藻艳逸又兼才华横溢,两人又一同被分配到秘书省去做校书郎。于是有了一句千古流传的诗篇佳话说的就是他们两的友谊“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漫狂”。

用现在话说,他们两个是英雄惜英雄,好汉敬好汉。两个年轻有才华的人在官场为同事,政治立场又一致,关系很难不好,彼此之间更是惺惺相惜,有人说元稹做了一辈子渣男,但是从未辜负过白居易。在我国文学家口中,元稹和白居易并成为“元白”。

白居易和元稹一拍即合,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号召了如张籍,李绅等人,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名新乐府。将唐代诗歌文化更添丰富的诗歌题材,那个时期创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也为唐朝文化发展起到承上启下,发扬光大的作用。

也许是年少轻狂,白居易上任仅十天便给当时皇帝呈上奏疏:”授官以来,仅将十日,食不知味寝不遑安,惟思粉身,以答殊宠,但未粉身之所耳。“白居易自小成名,太想为国家为百姓脚踏实地做事情了,他不顾皇帝反对,又接连上奏折,指责皇上疏漏,惹到龙颜大怒,次年便将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

元稹也有文人的傲骨和一腔报国的决心,他并没有畏惧当时权贵,毅然决然的和白居易一起上奏疏,表忠心,但是这一番操作,并未得到皇帝和朝中权贵的认可,上任同年的九月,他便被贬为河南县尉。

那一天,长桥边,瑟瑟落叶,青灰色的天也让人感觉微冷,白居易含泪在长安送别了元稹,也送别了他一生的知己与好友,伤感的情绪笼罩着他,让他情难自已,回到没有故人的长安城,满怀着离别情绪的白居易,望着繁华的长安城觉得这个城真的很空旷啊,其实那里是城中空旷,是白居易的内心痛失知己,今后开心的时候,谁可以陪他一醉方休?难过的时候谁可以陪他一醉方休?一起品乐曲的时候,唱到兴起时候,谁又可以陪他一醉方休呢?

再这样的新近下,白居易有感而发留下千古名篇《别元九后咏所怀》: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虽然分隔两地,但是元稹和白居易的友谊并未因为时间,地点而改变,他们时常通过信件交流感情,古代车马很慢,时间也在你来我往的书信传递中慢慢流逝,这期间他们写下了很多思念对方的诗文,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写出很多抒情的诗篇,几乎全是写给元稹的如:《禁中夜作书与元九》《同李十一醉忆元九》《梦微之》《醉后寄元九》。

这世上,所为最好的友情,可能便是无论身在何处,始终有人真心挂念彼此。始终有人在心底给你留一片小小的地方,将最饱满的感情全都给予你,不求任何回报。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