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揭秘古代帝王治国智慧之巅
大帝中原王朝的大帝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大批在文治武功上留下深远影响的帝王,他们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显赫的功绩,被后人尊称为大帝。以下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名字:
首先,我们有秦始皇,即祖龙大帝,他统一六国,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秦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接着是汉朝的三位大帝:汉武帝刘彻以其雄才大略,开启了汉朝的鼎盛时期;汉宣帝刘询则是汉中宗,以宽政稳定了王朝;而光武帝刘秀则凭借其仁德和智谋,建立了东汉。
三国时期,魏太祖曹操,以其雄才和英勇,被称为魏武大帝;宋朝的宋高祖刘裕,凭借征伐之力,建立了宋朝。随后是隋朝的隋高祖杨坚,他的统治被誉为隋文大帝,开启了隋朝的繁荣时期。唐朝的李世民和李隆基,分别是太宗和玄宗,他们分别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进入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创立明朝,被称为洪武大帝,明成祖朱棣则因迁都北京和郑和下西洋而闻名,被称为永乐大帝。这些帝王在各自的朝代中,都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和治国才能。
元朝和清朝虽然相对晚些时期,但也有他们的大帝称谓。元太祖铁木真,以其征战四方,建立了元朝,被称为成吉思大帝;元世祖忽必烈则以其统一和开疆拓土,被尊为忽必烈大帝。清朝的康熙帝玄烨,以其智慧和开拓,被认为是清朝的一位杰出君主。
这些大帝们的统治时期,无论是在国内的治理,还是在对外的扩张,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他们在历史的篇章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璀璨的星斗。
扩展资料
大帝是对历史上一些政绩斐然的伟大君主的赞美称号。世界历史上有很多公认的“大帝”。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风流人物是谁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221)姓嬴,名政,为秦庄襄王之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吒风云、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被拥立为秦王。八年后(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蕲年宫举行加冕礼,亲理国政。此后,嬴政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选贤任能、历兵秣马、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公元前230~221年,历经10年的统一战争,他先后消灭了韩、赵、燕、魏、楚、齐等诸侯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帝国。
点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屈原
我国人民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过端午节,这个风俗后来传到了朝鲜、日本、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国。
屈原,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 “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点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浪漫诗人
岳飞(1103~1142) 南宋名将 ,军事家。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少时习武,喜读兵书、《左传》。北宋末年,曾从军抗辽。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害。孝宗时追谥 “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岳飞精韬略,善运筹,博采众谋,团结民众。行师用兵善谋机变。作战指挥机智灵活,不拘常法,强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严于治军,重视选将,信赏明罚,爱护士卒。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宋史•岳飞传》)著称。常能以少胜众。金军叹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点评: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苏东坡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家三口人被评为唐宋八大家,称“三苏”,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豪放派词人。
点评:中国历史上的全才,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号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 “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 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刘备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
点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曹操(155—220),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统帅。
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曹操是曹嵩的长子,他“少机警,有权数”,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曹操也有过人的武艺。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未被时人所重,但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桥玄一见曹操就大为惊奇,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随之,桥玄又让曹操去拜访汉末主持“月旦评”的名士许子将,许子将评价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曹操渐知名于世。
点评:可爱的曹操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点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著有《毛泽东选集》5 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点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初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她诞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卒于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生母是武士 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武则天,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是一个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人物。她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的次女,唐大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点评:都是李世民惹的祸!
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春秋吴国大夫。名员,字子胥,是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因楚平王十分昏庸,听信谗言,于七年(公元前522年)废太子建,杀太子师傅伍奢及其长子伍尚。伍子胥迅速逃离楚国,混出昭关(今安徽含山县西北),渡过长江,进入楚国的仇敌,日益强盛的吴国。
伍子胥投入吴国公子光门下。于僚十二年(公元前515年)由他所荐壮士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助公子光夺回王位,称吴王阖闾。经伍子胥和孙武振军经武,在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攻破楚国都城,使楚昭王仓皇出逃(楚平王已死于公元前516年)。伍子胥报了父兄被杀之仇。伍子胥终因劝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力主停止伐齐而渐被疏远。以致在夫差十二年(公元前484年)被夫差赐死,投尸江中。吴人敬仰其忠烈,尊为潮神,建伍子胥庙,胥王祠,立坟墓,历代祭祀。现祠庙被毁,墓已重建。
点评:愁愁愁,一夜白头!
孙武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他的作者就是孙武。
点评:孙子兵法,经典军事著作!
古代帝王谥号有武字的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众多帝王以其卓越的治国才能和非凡的领导力,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十位杰出的帝王,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周武王姬发,作为周朝的开国君主,他不仅武功卓越,还推行了分封制,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汉武帝刘彻,以其雄才大略,推动了汉朝的繁荣。他设立太学,推广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被誉为“光武中兴”,使汉朝再次焕发生机。
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以其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统一北方,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晋武帝司马炎,建立晋朝,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晋孝武帝司马曜,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南朝时期,宋武帝刘裕、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等帝王,他们各自在乱世中崛起,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则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北方各民族,推动了北魏的崛起。
这十位帝王,他们的功绩和成就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格局,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智慧和勇气,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中国古代十大名君分别是?
1、周时期的周武王(姓姬名发):武王继承父志推翻商王朝腐朽统治,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2、古一帝的秦始皇(姓赢名政):前221年,秦始皇彻底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称雄割据的混战局面,建立起中国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中国历史正式步入封建制度的新纪元;
3、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姓刘名彻):在中国历史画卷中,汉武帝的杰出贡献是不可泯灭的。他在位的50多年里,中国社会的政治、以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他开通和西域各地的联系,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对促进世界文明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4、大唐英主唐太宗(姓李名世民):唐朝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是唐朝高祖李渊的二儿子。太宗登基时,隋末以来的边年战争已经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唐朝太宗面临的正是百废待兴的局面,由于他的雄才大略,使唐代贞观年间是后人称道的盛世;
5、开元天子唐明皇(姓李名隆基):唐明皇李隆基在执政的43年时间里,既有大唐帝国“开元盛世”的顶峰,也有“安史之乱”后李氏王朝江河日下的衰落。唐明皇执政前期,广纳谏言,重用贤相,不断改革整顿政治机构和体制,但后期,任用奸臣,日益骄惰而导致社会大动乱也是事实。尽管如此,以唯物史观看待唐明皇,他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6、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即宋太祖):太祖在位仅16年,在这16年中,除驰骋南北,为结束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局面奠定基础外,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都是卓有成效的;
7、名震中外的忽必烈:忽必烈从灭掉南宋到1294年死去,这一时期是元朝统治最昌盛时期,不但国家政治、经济都得到了一定改善和发展,而且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8、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做过和尚,讨过饭,正因为如此,使他对元朝的黑暗统治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除其伟大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外,他勤奋好学、重视教育、注意节剑的品德在古代帝王中也是十分突出的;
9、文治武功的康熙(姓爱新觉罗,名玄烨):康熙继承皇位的那一年(1661年)才8岁,作为清朝的第二代皇帝,他在位共61年,他对我国经济、文化和民族的统一都有着杰出的贡献;
10、 长寿明君乾隆(姓爱新觉罗,名弘历):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除康熙外,就是乾隆。乾隆自小在皇宫内学于名儒大师,通览《易》、《书》、《诗》、《春秋》、《戴礼》及历代名文,使得他对知识和人才特别重视。乾隆执政60年基本履行了其宽严相济的治国方针。在政治上,他严惩贪官,摒除朋党,上至皇亲,下到功臣,一经发现,必严惩不怠。在军事上,他奖惩分明。在用人方面,他重在实际,只要是有益于国家的人才,他都大胆重用。1799年,88岁的乾隆寿终正寝,结束了文治武功的一生。
中国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中华历史悠久绵长,其间涌现出无数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下面从不同主题对这些故事进行分类,并逐一阐述,以展示中国历史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一、治国大略**
- 夏禹传子,商汤灭夏,展现了古代帝王的成功与更迭。
- 秦始皇罢侯置守,汉高祖翦灭诸侯王,揭示了皇权巩固与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治军方略**
- 孙武练兵斩宠姬,体现了军事家严明的军纪和卓越的指挥才能。
- 成吉思汗选将不拘一格,显示了草原帝王的雄才大略和军事视野。
**三、勤政为民**
-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古代英雄的公仆精神和责任感。
- 唐太宗勤行三事,反映了贤明君主的德政和为民谋福的决心。
**四、廉政奉公**
- 晏婴节俭相齐王,汉文帝躬身节俭致安宁,刻画了古代名臣的廉洁自律。
- 海瑞拒贿,王杰为官两袖清风,展现了官场楷模的高风亮节。
**五、修身治家**
- 周公言传身教,晋文公示信伐原,体现了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 马援穷且益坚,范仲淹设置义庄,反映了个人品德的修养和对后代的教诲。
**六、治学成才**
- 孔子虚心求学成至圣先师,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描述了学者坚持不懈的求知之路。
- 张衡刻苦钻研成科学巨子,詹天佑立志为国修铁路,展示了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爱国情怀。
**七、爱国守疆**
- 勾践卧薪尝胆,弦高矫命犒秦师,讲述了坚毅不屈的民族英雄。
- 左宗棠运筹帷幄收复新疆,表现了晚清名臣的爱国壮举和战略眼光。
**八、历史大事**
- 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
- 如楚汉争霸、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是历史上的治世典范,反映了国家的繁荣与强盛。
以上内容均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的相关书籍整理,特此致谢。这些故事为中国历史增添了丰富多彩的一笔,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智慧。
中国古代十大明君是谁?
第一:秦始皇嬴政
秦皇的功劳在于大一统,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乱世,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全国各地不同文化的统一,为随后汉民族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秦皇废除了分封制度确立了中国的封建制度,比欧洲各国早了千余年。
第二: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98~649 ),唐朝第二位皇帝,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静宁成纪乡人),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堪称“千古一帝”。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运筹帷幄。即位后,统一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同时执行夷汉一家的政策,是历史上民族关系最为良好的时期,在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但晚年过度奢侈糜烂,迷信金石丹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太宗活到康熙的那把年纪,后果就不敢想了,因为他才活了51岁,晚年就已经奢侈糜烂了,估计年纪大点会跟汉武帝、唐玄宗一样了。
第三: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出生于长安,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70高龄,54载帝业,汉武帝无愧于列祖列宗,无愧于中华民族。是他一手奠定了大汉兴衰的基石,盛于斯,衰于斯。
第四:清圣祖康熙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清朝皇帝,年号康熙。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因其文治武功卓著,故与唐太宗各称千年一帝!
康熙继位时只有八岁,是顺治的第三子。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八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维持了东北边境一百五十多年的边界和平。
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积极鼓励垦荒,废止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永不加赋”,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并最终演变成“摊丁入亩”制度。并大蠲赋税。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与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
第五:汉光武帝刘秀
汉世祖,刘秀(公元前6—公元57),字文叔,东汉开国皇帝,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人。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休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汉书》作者范晔论曰:“虽身济大业,竞竞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司马光也说:“帝每旦视朝,日昃乃罢……虽以征伐济大业,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进文吏,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故能恢复前烈,身致太平。”他们对于光武帝在统一全国后的政绩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光武晚年,宣布图谶于天下;用这种思想加儒家思想加深对国人的统治。始终保持谨慎,兢兢业业,勤于政事,在封建帝王中还是难能可贵的。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对光武帝评论,说他: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焉,夏、商、周,后,“唯光武允冠百王矣”,说他超过历史上所有的皇帝!
毛泽东盛赞汉光武帝“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一代君王!
第六: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今南京)。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
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第七: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公元541-604年)杨坚,汉族,鲜卑姓是普六茹。杨坚为华阴人,是西魏随国公、北周柱国、大司空杨忠之子。隋朝开国皇帝,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
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北周的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
公元589年,隋文帝遣兵挥戈南下,灭亡了割据南方的陈朝,统一了全国,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突厥可汗尊杨坚为圣人天可汗,表示愿为藩属永世归顺,千万世为圣朝典牛马。隋文帝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征服各族蛮夷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其创造的“开皇盛世”大家都知道的。
第八: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是宋朝第一位皇帝(927年—976年),在位期间(960年~976年)。
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
历史证明,赵匡胤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他对待权臣刚柔并济,怀柔安抚,很好的解决了天下统一后的军权问题,永不消逝的英雄——赵匡胤。
第九: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朱佑樘(1470年—1505年)是明宪宗成化帝的三子。明朝第9位皇帝(1488—1505年在位),在位18年,享年36岁。
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清人编写的《明史》多用史笔贬低明朝皇帝,但对孝宗以“恭检仁至、勤政爱民”八个字来形容。由于孝宗的励精图治,使得当时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被称为“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孝宗雄才大略,其功绩、才德并不亚于太祖、成祖。
第十: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一前157年)是汉朝的第四个皇帝,高祖刘邦第三子,汉文帝在位期间,是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他和儿子(景帝)创造了中国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