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探寻鲜为人知的“鲜”字深意:古韵今谈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17日 23:33 31 思香


《回乡偶书》中,是“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字拼音是什么?

事实上,各有见解,下面是两个人的分析,都有一些道理,你参考一下吧。我个人习惯念“cuī”

文一: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读“cuī”还是读“shuāi”?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回乡偶书》是贺知章的名作,虽时隔千年,但今天读来仍感人至深,并且它一定会继续留传百世。诗作真切地表达了诗人老年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语言是那么的朗朗上口且发自肺腑、真切自然。我们从呱呱坠地、呀呀学语就开始朗诵这首诗,直到今天的中学课本,还在上,还在学,其间的书几易版本,有的版本就把“衰”的读音注为“shuāi”,有的版本则又把“衰”的读音注为“cuī ”,甚至是去年的课本注为“shuāi”,今年的课本又注为“cuī”,不知明年的课本又将会注什么读音,令基层师生无所适从。

它到底读作“cuī”,还是读作“shuāi”?“衰”的意思在诗中很明了:衰退、疏落。“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思就是乡音没有什么改变而两鬓的毛发已经斑白疏落了。不同的版本释义基本相同,注音何以如此迥异?

首先翻开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衰shuāi衰弱:盛~/年老力~/风势渐~。”“衰cuī ①等衰:等次。②同‘缞’;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很显然“鬓毛衰”的意思只能取shuāi的意思,而“cuī”的两种意义无法解得通。

再翻开商务印书馆2004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衰shuāi①衰退、衰弱、衰老。《史记·李斯列传》:‘物极则~。’《战国策·赵策四》:‘而臣~。’②减少。《战国策·赵策四》:‘日食饮得无~乎?’(每天饮食没有减少吧?)③cuī(崔)。等级次第的差别。《左传·桓公二年》:皆有等~。④cuī(崔)。通‘缞’。古代丧服的一种。《荀子·礼论》:‘无~麻之服。’”很显然“鬓毛衰”的“衰”无法取“cuī”的意思,只能取“shuāi”的意思。

另外,纵观古代格律诗,押韵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四句诗大多是一、二、四句或二、四句押韵,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等等,俯拾即是。而标准的为人所共认的一二句或三四句押韵的格律诗的确罕见,真正是鲜为人知,恕我孤陋寡闻,实在找不到。八句诗大多是二、四、六、八句或二、四、六句押韵,如“《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因此,对于诗作,古人所云:“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虽然是指近体诗诗行中的平仄要求,但好像也概括了押韵规则。我想贺知章是唐代诗人,深谙此道,大概不会违背人们所共认的押韵规则,偏偏要去做人们不大认可的事——在一二句押韵,且意思又说不通。所以从押韵的角度看,也只有读“衰(shuāi)”才合常理。很明显“shuāi”与“lāi”韵腹相同,正好押韵,且分别在二四句末尾,完全符合格律诗押韵规则。

再则,请看《广韵》:衰,微也,所追切。折合成今音,应读“ shuāi”。还有,我们都知道“焜黄华叶衰”,“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衰”都读“shuāi”,这是无庸置疑的,那为什么“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不能读作“shuāi”呢?

综上所述,不论从古今意义,还是从押韵规则,本人拙见:“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都应读“shuāi”。而最新的“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却又将它注音为“cuī”,的确是叫人无所适从。或许他有独到的见解和有力的证据吧?

文二: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

选自《语文修养与中学语文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唐作藩,语言学家。

唐作藩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篇《回乡偶书》(其一)已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初等文化水平的人大都能背诵,但对“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往往拿不准,或有不同的看法。这里谈点个人的意见。

“衰”字在现代普通话里有三种读音:

1.读suō,同“蓑”。《说文·衣部》:“衰,草雨衣”。经传古籍多作“蓑”,本是以草编成的雨衣,南方多用棕榈毛制作,俗称“蓑衣”。“衰”字这一音义,现代口语里已不用了,完全为“蓑”字所替代。

2.读cuī。常用的意义有二:一是指旧时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后来又写作“缞”。《广韵·灰韵》:“缞,长六寸博四寸,亦作衰。”一是用于“等衰”,即由大到小依一定等级递减的意思,如《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乡置侧室,丈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引申为减退。《广韵·支韵》:“衰,小也,减也,杀也。”这些用法多见于古典诗文,现在也很少用了。

3.读shuāi。衰微、衰落、衰弱等的意思。《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广韵·脂韵》:“衰,微也。”这也是现代常用的音义。

那么,“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又是什么?读shuāi,还是读cuī?此处“衰”字的意义很明白,是指鬓毛减少,疏落,而不是衰老的意思。再从整首绝句的韵脚来看,与“衰”字相押的是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和末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来”。此三字在“诗韵”即“平水韵”中属同一灰韵,它们的韵腹(主元音)和韵尾本相同,大抵都是ai,唯韵头(介音)开合有别。宋元以后,由于语音发生演变,北京话和其他许多北方话原灰韵的开口(即《广韵》的哈韵)字,如“该、开、、孩、皑、哀、胎、台、来、哉、猜、才、鳃”等,其韵母变读为-ai;而合口(即《广韵》的灰韵)字,如“瑰、盔、灰、回、桅、摧、衰、堆、颓、雷、杯、裴、胚、梅”等,其韵母则变读-ui或-ei。

因此,无论从字的意义或全诗的用韵来看,这句诗中的“衰”字自然当读为cuī。不仅我们在课堂上这样讲读,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的中学语文课本初中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的《唐诗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月第1版,68页)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1983年12月第1版,52页)也都注读cuī。

有人说,“衰”念cuī,虽与“回”字同韵,但与“来”字韵腹不同,不能相押。这是现代读音的不同,如上所说,是语音演变的结果。而在贺知章所处的唐代无疑是同韵相押的。这种古代诗韵本来很谐和,由于历史发展,变得不相押,是很普遍的现象。例如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三:“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碾涡深没马,藤蔓曲藏蛇。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韵脚“花、家”和“蛇、赊”,在唐韵里本同属麻韵,今普通话和一些方言里也分化为不同的韵母了。

有人说,把“鬓毛衰”的“衰”读作shuāi或读同“揣”(chuāi),这首绝句就押韵了。这种主张显然有问题,既不符合字义,也背离古韵及其演变规律。因为古诗韵“平水韵”的灰韵合口字,今普通话没有读-uai韵母的,况且灰韵属蟹摄一等韵,无知、照系声母,因而不可能有演变为卷舌声母的字。只有止摄脂韵合口字,今有读-uai韵母的,如“揣、衰(~老)、帅、率(~领)”等。而这首诗押的是灰韵,而不是脂韵,而且还有“回”字,普通话也不念huái。

有人说,用方言念这首诗的韵脚“回、衰、来”就押韵了,因为方言里保存较多的古音,比如山西平遥话。但我国方言复杂,发展不平衡,各地方言所保持的古音成分也颇不一致。读起古诗来究竟该按哪种方言呢?如用你的平遥家乡话,读贺知章这首《回乡偶书》,是和谐了。但读杜甫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三就不见得押韵了,因为平遥方言里“花、家”和“赊、蛇”韵腹也不一致,属于不同的韵(参看侯精一、温端政主编《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然而,南方某些方言区的人读来又相谐了。又如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韵脚“原”和“昏”在平水韵中属元韵,自然相押,而现代南北许多方言(包括普通话和平遥话),二字韵母都不同了。主张用方言读古诗的先生又如何改读才相押呢?

所以,我们赞同国家教委的决定: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在各级各类学校里提倡学习普通话。特别是语文教学,无论念课文(包括古今散文)、朗诵古代诗歌都应该用普通话。凡遇有韵而读来不相押的地方,可以告诉学生:这是古今音的不同。诗歌韵文的时代越古,现在读来不相押的地方也越多,不足为奇。由此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

中国最早的简化字运动不是始于近现代,那是啥时候?

谈及简化字,很多食古不化之人愤愤不平,认为汉字简化遗祸无穷,坚决倡导繁体字。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简化字并非近代产物,而是在距今2200年前就已出现,甚至向上追溯,中国简体字改革可能已有超过3000年历史。

我们都知道,上古先民根据物体形象创造文字,但古人头发长见识短,无法创造出笔画复杂的文字,只能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物体形象。

直至周朝之前,考古发现的“陶文”、“骨刻文”、“甲骨文”等,比原始刻符变得更为复杂,但大部分文字与今天相比,却是比简化字还要简化。

这一阶段,顺应社会发展与表达的需要,中国文字从极简走向复杂,从雏形走向成熟。

这里还有一段谜案,即夏朝文字到底什么样?

学术观点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比甲骨文还要简陋的文字,夏朝在前,商朝在后,按照文字演化规律,甲骨文自然要比夏朝文字更先进更成熟。

但学者马贺山认为,夏朝不仅有文字,而且还是比甲骨文更成熟更规范的夏篆,笔道圆润,讲究对称,夏禹书、禹王碑、象牙文就是夏朝文字。之所以这么说,原因是商朝属于蛮族,建国之后三百年又乱个不停,导致夏篆荒废,于是采用了更方便书写的夏朝俗体字为官方文字,就是我们看到的甲骨文,周武王克商之后,又恢复了夏朝官方文字——夏篆,因此这就是周篆为什么与夏篆如此接近和相似的真正原因。

如果马贺山的观点正确,那么中国第一次简化字运动就出自商朝,即从复杂的夏篆转变为简化的甲骨文。

西周前期,流行的是金文,西周后期,流行的是籀(zhòu)文,金文与籀文都属于大篆,但籀文是金文的复杂化,复杂到令人怀疑人生。整个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文字尽管有所差异,但都广泛使用大篆。

战国之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可以确认的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由于籀文书写过于繁杂,不利于使用,于是关东诸国的文字开始简化,出现了正体字与俗体字之分,正体字就是官方文字,俗体字就是普通民众日常使用的文字,书写简捷、抽象,由于俗体书写较为容易,因此逐渐流行起来,冲击了正体字系统,以至后来甚至出现了大量简化的异体字,部分沿用至今,被现代简体字总表收录。

令人意外的是,被关东六国视为蛮夷的秦国,其文字却最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

秦始皇一统中国之后,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文字简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原有大篆籀文基础之上,进行文字简化,于是小篆横空出世。

一直到西汉末年,小篆才逐渐被隶书取代,但小篆却并未告别历史舞台。由于小篆字体优美,颇有古风古韵,因此一直被书法家所青睐。而且,小篆笔画复杂,形式奇古,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在印章刻印上小篆字体有防伪功能,因此至今犹存。

隶书取代小篆,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文字简化。根据出土简牍显示,隶书始创于秦朝程邈。据说,程邈本是秦朝官员、书法家,擅长大篆,因为得罪秦始皇,而入狱十年,在狱中创出一种新的书法,秦始皇看了之后大喜,“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因此,秦朝隶书地位比较低,算是小篆的一种补充。西汉末年,隶书取代小篆,成为社会主流。

在汉字发展史上,隶变是最重要的里程碑,预示着古汉字向现代汉字演变。可以说,有了隶变,才有了今天的汉字,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而隶变之后的汉字,与现在的汉字极为相似。尤为重要的是,与近代简化字相比,秦汉文字的隶变要更为彻底,汉字简化的步伐更大。

魏晋时期,随着楷书的出现,汉字字体从此稳定了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2005年,在福建一个叫“碗礁”的附近海域,水下考古专家打捞出一件瓷器,碗底写有“双龙”二个简体字,与今天的一模一样。古人为何使用简体字?看似令人惊讶,其实早在魏碑上就有简化字“双”和“龙”,尤其是“龙”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就有类似简化写法,因此考古发现简化字不值得大惊小怪。

还有比如“无”字,宋徽宗有一碑刻,上书“摹勒立石,以垂无穷”,这位皇帝没有写成“无”字,而是写成“无”。

可见,中国古代其实存在两种文字,一种是官方文字,又称繁体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精英文字,一种是民间文字,又叫俗体字,因为简单易认好写,流行于普通民众,尤其市民文化崛起的宋明时代更是流行俗体字,因此古代中国文字是简体与繁体并行。

中国第四次文字简化是由太平天国掀起,只是规模不大,影响力较小。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为了提升百姓识字率,洪秀全等人提倡简体字,一共使用了100多个简体字,80%与现代通用。

清朝灭亡之后,为了方便百姓识字,国民政府和新中国又有过三次汉字简化。

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一共有324个汉字,但由于争议太大,而于第二年收回,后来因为抗日战争爆发,文字简化不了了之。

新中国成立之后,1956年制定了一个《简化字总表》,就是目前我们通用的简体字,收录了2235个简化字。学者叶籁士统计发现,简体字总表中比较常用的521个字,民国之后新创的只有161个,其他360字全都早已存在,其中先秦的有68个字,秦汉的有96个字,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有32个字,隋唐五代的有29个字,宋辽金元有82个,明清有53个。

1977年,国家推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即二简字),由于过于简化,最终被叫停。

总之,中国文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新中国之后的汉字简化,只是中国文字演化历史上的一朵浪花,与大篆简化为小篆、小篆简化为隶书没什么区别。当然,近代文字简化肯定存在一定问题,丢失了文字原本传达的含义,但总体瑕不掩瑜。

古韵今谈平台介绍

广东电视台,自1959年成立以来,作为中国最早且规模宏大的省级电视台之一,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它拥有一支经验丰富、专业素质高的团队,凭借强大的节目制作能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与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电视台和影视机构建立了紧密的业务合作关系,彰显了其在传媒市场的领先地位。

依托广东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精神和经济发展优势,广东电视台积极创新,始终保持竞争优势。其业务范围广泛,通过广东卫视、广东新闻、广东珠江、广东移动、广东公共、广东时尚、广东体育等七大主流频道,不断丰富和扩展其内容资源,为观众带来多元化的视听体验。

古韵今谈这一栏目,以其10至30分钟的时长,深入挖掘华夏的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展示千年的文明积淀,致力于连接全球,共同构建和谐的人类社会。它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世界交流的桥梁,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跨越古今、连接中外的视听盛宴。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