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离之悲:古韵深长的历史哀歌
陆游秋波媚原文及赏析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 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 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 凭高酹酒, 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 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 曲江池馆, 应待人来。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季,高兴亭在南郑市城外。《剑南诗稿》卷五十四《重九无菊有感》自注:“高兴亭在南郑子城(大城外的小城——笔者)西北。”对着正北方的大散关和正东面的南山。南山即终南山,横亘陕西南部,主峰在长安(今西安市)南。当时陆游一展宿愿,到了前线。《宋史·陆游传》:“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秋日,他与幕友身着戎装,来到高兴亭,登高远眺,这是宋金交界不远的地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雄关莽野,气势非凡。他抗敌志气高涨,喝酒助兴,舞剑抒怀,壮怀激烈,写下了这首词。词牌下标明人、地、时、事。
上片写前线战斗气氛和人们高涨的热情。“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边城,即宋金交界线边的城。这条分界线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南郑城位近此线。角声,军中号角的声音。高台即高兴亭亭台。这两行写气氛,“角声哀”有两重含义,一是用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飒飒,边境上的草木一片枯黄,而敌人又不断叩边,充满杀气,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二是放眼远望,长安仍在敌人手中,心头不禁涌起阵阵黍离之悲。这就更加溅起南宋爱国军民积极收回失地的愿望,“烽火照高台”,反击战即将开始,号角声声,慷慨悲壮。面对此景,作者热血沸腾:“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筑是古乐器,似琴而有十三弦,以竹尺击打。《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去秦国时,燕太子丹与宾客送至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十分壮烈。左思《咏史》第六:“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旁无人。”陶渊明《咏荆轲》也说:“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烟生。”他们都歌颂壮士们的侠义行为。陆游在这首词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与友人象当年荆轲、高渐离一样,慷慨歌唱,高亢动人,以表达与金国贵族不共戴天的仇恨,战而胜之的决心。刘克庄说:“其激昂慷慨,稼轩不能过。”(见《后村诗话》)“凭高酹酒”,登上高兴亭这样的险峻处,把酒洒在地上祭奠,祈祷收复失地,预祝胜利。“此兴悠哉”,心情十分亢奋,意味深长!这三行写出作者与战友积极乐观的心境。
下片抒雄心壮志,写胜利在望。“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此以拟人手法,说有谁象南山升起的明月一样多情,特地冲散暮云,朗朗地照着雄伟的长安城!这是一幅优美的月出图,不仅赞美月光的清辉使人们看到了梦魂牵萦的长安城,而且意境深远,音韵悠扬。“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灞桥在长安城东二十多里的灞水上,是长安人送往迎来的所在,也是古代诗人折柳吟别之处。它是历史胜迹。曲江池馆指长安东南曲江池边的楼台亭馆。唐人康骈《剧谈录》:“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有杏园、慈恩寺。花卉环周,烟水明媚。”杜甫、白居易诗中屡屡写到。它也是著名风景区。作者以一当十,用两个胜境代替雄伟壮丽的长安城。杨柳如烟,池馆优美,它们也似盈盈月,也象多情的人,“应待人来”,等待收复它们的宋军到来。下片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驰骋想象,估测胜利,抒发喜悦之情。实际上却掩盖着内心深处的悲怨,从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长安失守以来,已整整四十五年过去了。这些年中,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杀害岳飞等爱国将领,对失地不闻不问,多么荒唐!而作者自己从三十岁赴礼部考试起就一直主张恢复中原,却先后触怒了秦桧、曾觌、龙大渊乃至高宗、孝宗,频频遭到迫害打击,被贬至四川。现在依靠抗战派王炎,一生中才第一次有了直接走上前线的机会。他当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但是朝廷的态度又如何呢?事实是写此词后一个多月,王炎就被召还,“幕僚皆散”,陆游的梦又一次自然破灭。因此词里蕴藏着深深的忧虑与哀怨。
这首词想象丰富,写不能见到之长安、灞桥、曲江,正借以表达强烈的思念。用典稳当,写荆轲、高渐离之事,正借以表达驱除金国贵族决心之坚定。善于拟人,使下片显得委婉幽雅,使全词兼有阳刚与阴柔结合之美。夏承焘《论陆游词》评曰:“他写这种寝寐不忘中原的大感慨,不必号呼叫嚣为剑拔弩张之态,称心而言, 自然深至动人,在诸家之外,却自有其特色。”
古人悲秋的原因有哪些
古人描写这种秋景的莫过于欧阳修的《秋声赋 》了,文中凄凉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调凄凄惨淡,烟霭飘散,云气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一旦秋风吹过,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面对欧阳修老先生这样潇潇洒洒,淋漓尽致的秋的描写,哪怕你对秋再热爱也会大打折扣,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种凄凉和悲哀的感觉。有人问:秋天的凄凉比不上冬天,可是,为什么不说冬天是个悲伤的季节呢?这是因为,秋天的到来,意味着马上就会有更加苍凉的冬季,而冬天的到来则预兆着春天就要走来。这就是人们悲秋而不悲冬的自然原因之一吧。
受中国文人传统文化的影响。
悲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母题,是多数古代文人不可逾越的一个情结,是古代诗词的一个意象原型。
秋展示的是自然界的转折,由生机勃勃向萧瑟凋敝演变,由温暖热烈向寒冷寂寥滑动,使外界的“冷”与审美主体内在的“冷”形成一体。因而,对于文人来说,秋的文化内涵就不仅仅只是自然界的一种景观,而是物理结构、生理心理结构与社会情感结构三位一体的一种意象原型。人有了悲,就可以咏其悲。悲是人的基本情感之一,秋是自然界的基本季节之一,亡是历史循环的基本阶段之一,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互相感应,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基础和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秋与人生,秋与历史,秋与社会,自然地交织在一起,为文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书写内容。那些有抱负的文人不仅以建功立业为实现生命价值、以追求生命永恒为重要内容,而且还自觉地承担起忧时患世的社会责任。这种抱负和愿望一旦不能实现,就会带来心情上的烦闷和悲伤。悲秋文学中的生命意识就有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人生短暂的生命感悟。
为什么“秋”偏偏与“悲情”相关联?其说法不一。钱钟书老先生解释古人逢秋言悲是风景因心境而改观。“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苟衷肠无闷,高秋爽气遽败兴丧气哉?”他还说“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逾甚。”有的学者认为悲秋作品,并不仅仅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而是一种明显的相思与怀归,两者有着不解之缘。悲秋是源于相思怀归这一母题的。
不管是景因心改还是相思怀归,总之秋与悲是联系在一起了。悲秋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与天气时令有关。虽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落叶纷飞,满眼都是光秃秃的树。秋风扫落叶,怎能不会令人伤感。人为原因就是那些舞文弄墨的文人所造成的。面对悲凉的,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瑟感触的氛围,正好给多愁善感的中国文人提供了一个抒发内心愁苦的机会。当他们把这种情感熔入笔端时,中国的古典诗词里便产生了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特殊的悲秋情怀,久而久之就自然形成了悲秋的文化沉淀 。
我们知道,悲剧被公认为是最能感动人、最美的戏剧,而文学作品中秋思的意境和悲秋的情感也是最能打动读者的。悲愁,悲愁,愁是什么?古人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这说明,从字源学的角度看,“秋”与“愁”二字本来就有着渊源,音、形、义无不相谐相通。秋风,秋雨,秋霜,秋露;寒蝉,归雁,梧桐,黄花;寒衣,砧声,长亭,尺素。。。真的是写不完的秋色,道不尽的秋景,这些色、这些景又最容易引发文人们寂寞悲凉的思绪,以及思乡和恋人的情感。太多这样的文人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便成了千古言秋之祖,而宋玉应该是第一个写悲秋的人,也正是从他写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一直到现在,逐渐形成了强大的思维定式。人们一提到秋,就是萧条伤感的象征。从那时起直到明、清,秋景、秋思就成了写作的一个重要题材。不管是巧合也好,有意为之也吧,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相对于春、夏、冬三个季节而言,以秋天为题材的作品确实不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历代文人中,几乎没有不写秋景、秋思、秋愁的人。悲愁出好诗,写秋思、写悲秋的作品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千百年来,悲秋的吟唱不绝如缕,产生了无数荡气回肠、慷慨悲怆的悲秋之歌,唱出了千古同悲的秋之哀歌,令人为之怅惘泪洒!
以“悲秋”为主题的诗歌,常常借秋色、秋景、秋声、秋叶、秋风这些具体的意象,表达羁旅之思,老病之哀,黍离之悲,家国之痛,字里行间贯穿着一种悲天悯人、忧世伤生的大感叹,大悲哀,大情怀。根据有关专家研究分析,中国诗词中的"悲秋"情怀大概有三种明显的特点。
第一种是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这很容易引起那些经历了种种生活艰难或已经年老诗人内心的共鸣。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青春不在,但悲伤中仍然带着豪壮。这是英雄人物特有的悲秋情怀。
第二种是抒发离别之苦。满目苍凉的秋色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思,而秋天所特有的几个节日,如七夕、中秋、重阳等,无疑更是秋天中最易引人伤感,惹人归心的时刻。
在古典诗词中,秋月几乎成了是人们寄托思乡情怀的特定意象,尤其中秋月圆更是举家团圆的象征。然而在这凄冷的季节里,游子们却无法体会到家人团聚的温暖,他们孤身一人,远在异国他乡,只能用手中的笔来倾诉内心的痛苦。思乡之情离别之苦在他们的诗中抒发的淋漓尽致。重阳佳节,是一个思乡情绪最浓烈的时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经意竟成了千古绝唱。其实,何止是中秋的圆月和重阳的菊花美酒,那秋天的梧桐,那雁叫声声乃至夕阳的楼台都是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离别之苦,思乡之情的意象。或许在诗人们的眼中,秋思是无处不在的。
第三种是抒发征人的伤秋之情。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群体,他们的特殊身份和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悲秋"情怀。其中既有痛苦、悲愤和无奈的情感,又不失作为军人所特有的英雄豪迈,这是寻常人所无法体会到的。同时由于他们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等各方面的不同,使他们的悲秋情怀更富多样化。这种悲秋情怀不同于简单的英雄迟暮、人生苦短的感叹,也不像游子思乡,闺妇怀人那么绵绵不断,令人柔肠寸断,这是边塞征人所特有的一种悲秋情怀。
当然,悲秋是一个延续了数千年的话题,其内容远远不止这些。只要人类还在,悲秋的眼泪便不会枯竭,悲秋的调子也不会停歇。
朋友:今天当我们说着秋,念着悲秋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更理性一点。自然界是残酷的,美好的生活总是被生离死别折磨着。在不断的折磨中我们要学会坚强,要克服自我的敏感,要战胜心理的恐惧,对那些无病呻吟,自找麻烦,或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或无数无为琐碎事情的缠饶,我们应当该断就断,该弃就弃。明白的人懂得放弃,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脱。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当所有的繁华尽去,只留下一个神
有哪些诗词表现了“黍离之悲”?
穿越千年的悲歌,杜甫以《哀江头》道出了“黍离之悲”
在杜甫的笔下,"春日潜行曲江曲",少陵野老深藏哀痛,感叹"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他忆起当年昭阳殿中的"第一人",曾随君侧,华贵如霓旌下的盛宴。然而,如今"明眸皓齿"已成过往,"血污游魂归不得",只剩下清渭东流、剑阁深锁的寂寥。"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他的悲痛如同江水,绵延不绝。
文天祥的《建康》同样触发出历史的沉痛。金陵,南渡的陪京,山势依旧雄浑,江流却已改变,"健儿徙幽土,新鬼哭台城",清溪月下的哀歌,揭示了战乱带来的无尽伤痛。
张炎的《鹧鸪天》则以周草窗的《武林旧事》为引,通过梦中的华美与现实的落差,表达出"铜驼烟雨栖芳草"的沧桑,"休向江南问故家",是对故土凋零的深深忧虑。
刘辰翁的《兰陵王》中,"春去人间无路",词人感叹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声唤起"长门暮"的哀愁,"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流露出他对故国的深深思念。
在《柳梢青·春感》中,刘辰翁描绘了铁马蒙毡、银花洒泪的悲凉景象,笛声中隐藏着异域的腔调,而"那堪独坐青灯",更显孤寂。他心中挂念的,是"故宫离黍",是再也回不去的繁华。
蒋捷的《女冠子》以雪晴池馆的美景,反衬出词人内心的落寞,"而今灯漫挂",是对过去元夜繁华的怀念,"谁在天津桥上,杜鹃声里阑干",更是对往昔盛世的深深哀悼。
陈参政的《木兰花慢》中,北归者带着南冠,行走在雪暗云迷的道路上,"故宫离黍"的感慨,让人不禁追问,何时才能重归故土,那"谁在天津桥上"的期盼,令人动容。
彭孙贻的《送春得春字》以春愁为线索,"红衣憔悴登楼日","况复河桥柳更新"的对比,揭示了春去春回,人事已非的深深哀伤。
这些诗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历史的深沉回溯,共同谱写了"黍离之悲"的动人篇章,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对逝去繁华的深切怀念与无尽哀愁。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