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深度入局:揭秘行业新趋势

百科大全 2025年04月15日 21:23 36 访客


早春防晒大潮已经开始?品牌入局需看清新趋势

在疫情影响下,美妆市场曾一度沉寂,但随着疫情得到控制,消费者逐渐走出家门,美妆消费逐渐回暖。在众多回暖的美妆品类中,防晒产品作为应季产品备受关注。

数据显示,近一个月来,美妆领域的防晒品类销售额增长迅猛,天猫的防晒销售额达到约5亿,环比涨幅高达401%。这一趋势表明,随着消费者对个人护理的重视,防晒市场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前,防晒需求已不仅限于室外。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长时间使用电脑和手机带来的蓝光辐射问题日益凸显。蓝光对肌肤的损害甚至超过UVA/UVB,能直达肌肤深层组织。因此,防蓝光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热点。某国内品牌推出的防蓝光喷雾,凭借独特的防蓝光功效和便携性,深受消费者喜爱。

此外,年轻消费者更注重防晒品的养肤功效。数据显示,养肤型防晒品增速显著,2019年增长率达19%,是整体防晒品增速的两倍。目前,消费者主要关注补水保湿、控油美白等基础护肤功能,对于抗衰、祛痘等高级功效则更倾向于使用专业产品。因此,2020年的防晒品将更加注重多效合一。

除了传统防晒霜外,新型防晒刷也备受关注。针对化妆后补涂防晒的问题,西班牙品牌怡思丁推出的妆后防晒蜜粉刷成为市场新宠。该产品能在不破坏底妆的前提下提供SPF30的防晒效果,使用起来便捷且清爽。这种新型产品形态预示着2020年防晒市场将更加多元化。

总的来说,随着消费者对个人护理需求的增加和市场的不断变化,防晒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品牌需紧跟市场趋势,不断创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深度解析AI写作经久不衰项目 十天入局 两个月变现20W

开设AI代写店铺的可行性与策略

开设AI代写店铺是可行的,但需要具备耐心和抗挫力。许多朋友开设店铺的初衷是希望作为优秀的写手,为自己打工,但现实中的收入与付出往往不成正比。代写行业虽然历经风雨,但依旧充满生机,市场规模庞大。

AI代写行业,通过AI技术的引入,极大降低了写作的门槛,提高了效率,同时提供了多样化的写作类型,满足了不同客户和市场的多样化需求。AI代写行业正在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领域,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一、AI代写行业的现状与前景

AI代写行业近年来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单一的写作服务发展为涵盖各类内容创作的综合性平台。AI技术的加持使得代写服务更加高效、精准,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据数据统计,单月营收已突破20万元大关,且观看直播分享的观众人数高达2288人次。这一现象显示,AI代写行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差异化竞争策略

在AI代写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差异化竞争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了解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及深入挖掘细分市场是实现差异化竞争的关键。通过精准定位和深度开发,能够有效提升竞争力,实现盈利。

三、如何实现AI代写盈利

AI代写行业的盈利模式多样,涉及不同领域和类型的写作服务。理解客户需求、深耕细分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是实现盈利的关键。通过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可以有效吸引和留住客户,实现稳定盈利。

四、客户来源与接单渠道

客户来源广泛,包括各类写作需求的平台。通过主动寻找、利用社交平台、社群等方式,可以有效获取客户资源。同时,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和优质的售后服务,也是吸引和保持客户的重要因素。

五、实操攻略与案例分享

对于刚入行的新人,可以从淘宝等平台开始尝试,通过高效获取流量、解决单量的策略实现盈利。利用淘宝社区进行流量截流,通过留言引导查看主页,实现转化也是一种零成本的打法。对于有经验的商家,可以进一步探索高阶玩法,如淘宝店铺运营等。

结语

写作是一项能长期受益的技能,坚持学习和实践是关键。AI代写行业的发展快速,但只要紧跟技术趋势,不断学习,就能在行业中立足。开设AI代写店铺不仅能满足市场需求,还能实现个人价值与财富的双重增长。

干货7000字深度解析内容行业

深度解析内容行业的创新与变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核心要素

生产、分发与消费的互动循环:内容行业的核心在于这一循环,涉及内容生产者、分发机制以及消费者行为。

多元化的入局者与竞争格局

平台型与社区型竞争:平台型如优爱腾凭借专业内容和规模化优势;社区型如抖音快手依靠用户参与和海外扩张。融合策略:B站等融合了平台与社区模式,展现创新。内容分发差异化:微信的社交推荐、抖音快手的兴趣导向等塑造了各自独特的竞争态势。

生产模式的变迁与用户参与

PGC与UGC:PGC依靠专业团队,但面临用户迁移成本低的挑战;UGC鼓励大众创作,但内容质量管控至关重要。OGC的盈利导向:PGC向OGC转变,更注重盈利。用户参与与社区建设:通过评级、社区建设和个性化推荐维护用户黏性。

内容分发与互动的力量

推荐算法:是内容分发的关键,如微信的社交推荐和抖音快手的个性化推荐。用户互动:在内容消费中扮演核心角色,成为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

内容型产品的发展策略

创作者工具:提供工具支持创作者。算法与管理:优化推荐算法以提升用户满意度。用户体验与生命周期管理:关注用户体验,实现流量价值的转化。

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融合社交、电商等元素:应对存量经济的挑战。内容创新:短视频市场竞争激烈,但内容创新仍可能引领行业突破。信息过载:新颖且有价值的内容将成为竞争的制胜法宝。

结语:内容行业的变革永不停歇,创新者需持续关注用户需求,探索新的内容生产与分发模式,以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金融业务的新趋势:贷款行业分类解析

金融业务新趋势下的贷款行业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个人借呗类产品

定义:主要适用于需要短期流动资金支持但难以立即获得传统银行贷款审批的用户。特点:便利性与灵活性较强,审批程序简单高效,利率相对较低。典型代表:支付宝的“花呗”、“白条”,以及微粒公益基金会旗下的天使借款平台。

企业信用贷

定义:主要面向小微企业和创新型初创公司,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特点:相较于传统银行贷款,更加灵活便捷,适应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典型代表:拼多多的“火眼财富”,京东旗下的有钱花,以及苏宁易购旗下众安保险成立的亿家惠等。

房地产抵押贷款

定义:适用于需要大额资金购买或投资房屋、土地等不动产项目的消费者和企业。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楼市需求增长,非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入局,通过线上评估系统简化申请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汽车贷款

定义:主要用于购买新车或二手车。特点:传统银行在此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开始进入,通过在线评估、放宽条件等方式吸引消费者。

其他特殊类型产品

信用卡分期付款:为消费者提供购物后的分期付款便利。学生助学贷款:专门为学生提供的用于学费和生活费的贷款。特点:在不同场景下为用户提供便利且灵活度较高的借贷解决方案。

总结: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个性化、快捷、低成本服务需求的增长,非传统金融机构在贷款行业中逐渐崭露头角,并与传统银行形成良性竞争态势。然而,在享受便利和创新带来的好处之前,我们也需要保持警惕并加强监管力度,以防范潜在风险。

一文分析顺丰新出路:极兔入局、大票零担兴起,顺丰要掉队了吗?

1. 顺丰在2021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总营业收入达到883.44亿元,同比增长24.20%,这主要得益于去年疫情下快递需求的激增以及公司近年来实施的多元业务策略。

2. 顺丰的多元业务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他新业务板块持续高速增长,合计收入同比增长43.77%,贡献了超过48%的收入增量,占总收入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6.69%提高到30.89%。

3. 从冷链、医药、同城急送到供应链等业务,顺丰的成功转型证明了传统快递企业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变的必要性。

4. 然而,随着新兴玩家如极兔的入局和大票零担市场的兴起,顺丰的多元化策略是否能够成为其第二增长曲线的最优解,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5. 顺丰早期的差异化主要得益于其“自营+加盟”的运营模式以及飞机运货的时效航线。1999年,顺丰开始采用直营模式,以解决加盟制带来的问题。

6. 2003年,顺丰把握时机,成为中国第一家使用全货运专机的民营快递企业,通过与多家航空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实现了全国各个城市之间的快速运输。

7. 顺丰在中高端时效件市场站稳脚跟后,年营业额年平均增速高达50%,其服务质量得到保证,运货速度和竞争优势在同行业中得到确认。

8. 2015年,申通率先上市,引发了资本对快递行业的介入,加速了民营快递企业的变革。通达系、顺丰、京东物流都开始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

9. 民营快递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易陷入竞争内卷的陷阱。2019年,快递行业经历了重大变革,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10. 极兔的快速崛起和对拼多多的深度合作,重新定义了物流形态,对快递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11. 大票零担市场成为了新的增长点,但顺丰等快递企业在这个领域的转型并不顺利,面临成本和运营方式的挑战。

12. 大票零担市场的发展成熟可能对顺丰的快运市场产生反向切割,顺丰在这个领域的慢跑可能意味着“掉队”的风险。

2025年如何选车,你需要知道的几大趋势

回望2024年,汽车行业出现了太多的“不可思议”。

梳理2024年汽车圈发生的重要事件,1月份,特斯拉与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拉开新一年的价格战,此后比亚迪正式主导价格战进程,并完成全部主销车型降价焕新。

接着,各主流新能源车企开启智驾领域的争夺,端到端成为2024年智驾解决方案的新趋势;

3月底,小米SU7的爆红开启了汽车营销新时代,包括多家传统车企纷纷在营销层面转型,以“新理念”代替“旧思想”。

4月,北京车展如期举办,全面电动化、智能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随着理想、问界、零跑等增程技术主导的品牌打造更低价位的增程产品后,增程车市火爆异常;

7月,新能源市场渗透率首超燃油车,奠定了下半年车市走势,新能源将与燃油车二分天下。同样在7月,宝马宣布降量保价,打响对抗价格战的第一枪。此后,包括奔驰、大众在内的多家车企跟进,但效果甚微,最终不得不放弃,重回价格战。

8月,以旧换新政策加码,国补放宽条件,各车企顺势推出各种补贴花样,车市盛况空前,进而在“金九银十”车市中,销量持续走高。正是借助这一轮东风,乘联会预测2024年乘用车市场规模将突破2700万,增幅近6%。

10月,哪吒被爆欠薪,消费者认知中拥有资本背景的头部新势力车企陷入困境,至今仍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12月,极越的突然爆雷给予新能源行业沉重的打击,用户在购买新能源产品时似乎有意无意地增加了选购维度,就是车企是否能活得长久。

2024年车圈重要事件远不止于此,但都涵盖了几大内容:新能源技术趋势、营销趋势、抱团取暖以及生存问题。进入2025年,车圈主旋律仍离不开这些话题,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2025年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选购新能源车,要擦亮眼睛

2024年中国市场新能源车销量突破1000万,与年初预测的1100万销量非常相近,在2023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后,迎来繁荣期。

但无论是2024年初的高合,还是年底的哪吒和极越,都在告诫消费者,选购新能源车,需要擦亮眼睛,在性能、颜值等必要的产品力和品牌力背后,还要考虑企业的可持续性及风险。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0月,全国乘用车平均价格下降至16.8万元每辆。而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仅下降1.8万元,这也说明今年下半年车企盈利能力呈下降趋势。从各车企公布的三季度销量来看,中国几大传统汽车集团均确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利润下滑,尤其是上汽、广汽,利润断崖下滑引起全行业热议。

另一方面,新能源车企虽销量节节攀升,但实现盈利的企业仍寥寥无几。各车企前三季度的财报显示,新能源领军企业比亚迪在今年前三季度,虽然整体利润提升,但单车利润出现同比下降。其他头部新能源车企,能够实现盈利的依然只有理想、问界和特斯拉,小米这样的新能源顶流,都未能在汽车业务上实现盈利,足以见得2024年新能源车市竞争之激烈。

以此为前提,2025已被业内公认为行业第一阶段的淘汰赛,存在变数的新能源车企要比2024年更多。此外,从新能源市场大环境分析,车企之下的供应商体系,包括零部件、广告公关等,同样面临着巨大竞争,任何一环的崩塌或都是压倒车企的最后一根稻草。

新能源车和燃油车,或将实现平权

两年前,国家针对新能源车免征购置税的决议延续至了2027年底,加上今年以旧换新政策对于新能源车有更高的补贴标准,种种因素表明,2025年想要实现油电政策平权,并不容易。

此前有消息表明,国家正在研究2025年以旧换新政策,今年的以旧换新已促进近600万辆新车的更新,效果显著,因此,2025年促进汽车市场消费政策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2025年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将大概率超过50%,甚至达到55%,逼近60%,按照今年新能源车销量计算,符合购置税减免政策的纯电动以及插电混动车型占比超过新能源销量的75%,也就是大约一千万辆新能源车被减免购置税,以平均一辆车被减免1万元购置税计算,这些车辆共计减免最高10亿元购置税。

因此,一旦新能源车销量稳定在与燃油车销量相当,甚至稳定地超越燃油车,提前结束新能源车福利,也并非没有可能。

技术发展共识:强AI、长续航、高效率

近期,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将投身人形机器人研发。人形机器人代表着AI发展的终极形态。

在汽车领域,AI代表着智驾的进阶,座舱的智能,是人与车辆深度连接的重要纽带。2024年被称为智驾元年,此外,包括各种智能座舱大模型也层出不穷,科技正将汽车变为人们重要的生活伙伴,而不再是冷冰冰的出行机器。

2025年,包括智能座舱,智驾两方面的竞争,都将进入全新层面,至少将2024年的行业平均水准提升一个量级。

首先是智能座舱,目前智能AI大模型不仅能解决开车过程中遇到的出行旅途方面的疑虑,在娱乐层面,甚至是健康领域,AI大模型都能够应对自如,无形中为单独驾驶车辆的驾驶员带来拟人化的陪伴。

重头戏在智驾,2025年智驾将向两方面发展,一是更高阶,二是更低价。有消息称,比亚迪明年大部分主销车型都将搭载智驾功能,低价位车型将至少搭载高速智驾,而高价位车型将搭载全套的高阶智驾功能。在刚刚上市的新腾势D9上,已经上车了高阶智驾,且售价与此前一代车型没有差异,也就意味着比亚迪将用增配不加价的方式打响智驾市场的第一枪,这或许也是2025年价格战的第一枪。

此外,2025年L3级自动驾驶的法规是否能够完善,也决定着智驾的竞争方向。目前包括多家车企都具备完善L3级自动驾驶的技术能力,而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或者说无法在智驾方面投入巨大成本以实现追赶行业平均水准的公司,将会进一步被压缩市场空间。

长续航方面,已不再局限于纯电动车。不久前,宁德时代推出增程式车型专用的骁遥电池,能实现最长纯电续航400km+,以及4C的充电倍率,将增程车型的纯电表现提升到纯电家用车型的续航水准,能够有效改善增程车型“费油”的问题。

而插电混动车型则更看重综合续航,其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是电池将越做越小,进一步缩减整车成本,但发动机热效率将继续提高,从而带来更长的续航能力,也就是追求高效率行驶。

燃油车也将会在高效行驶方面持续进阶,除了配备小电池实现油电混合以外,提升发动机热效率也是改善燃油经济性的重点技术方向。

市场竞争白热化,将加速车市洗牌

从讴歌退出中国市场,到广汽三菱退出,车市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大洗牌阶段。2025年,这种趋势将愈演愈烈。

截至今年11月,自主品牌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65%,按当下市场趋势来看,2025年这个数字达到70%也在意料之中。

因此,未来车市的洗牌,将呈现入局难、出局快的局面。具体来看,自主品牌份额的持续提升,将持续刺激合资品牌,今年以来,包括丰田、本田在内的多家传统合资品牌相继裁员,就是受到了自主品牌的销量冲击、行业内卷带来的利润冲击所带来的直接影响。2025年,内卷还将继续,自主品牌销量大概率将持续攀升,留给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不多了。

另外,自主品牌之间,也将加速洗牌。今年9月,吉利的台州宣言以及后续的一系列操作,让全行业看到做减法才是大集团应对市场变革的最佳解决方案,另外部分大型集团是否会效仿吉利的这种整合方式,保留有用的,摒弃冗余的,相信2025年将会有答案。比如今年三季度财报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广汽集团,2025年除了将迎来一大波人事变动外,品牌也将重新整合。有消息称,目前广汽埃安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昊铂,就将在明年并入广汽传祺,而广汽的新高端,将会是11月广汽宣布的将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全新品牌。相信类似的情境也会在其他集团上演。

2025年也将成为造车新势力生存或消亡的分水岭。极越暴雷后,网络上曾传出一家头部造车新势力同样面临品牌去留的困境。因此,2025年任何一家造车新势力无法继续生存,相信大家都不会过于感到惊讶。

而对于入局难,目前新能源市场已初步形成了品牌格局,未来想要以新品牌入局,并想要打破现有市场格局,可谓难上加难,除非有着比小米、华为还强的品牌号召力,抑或是传统汽车大集团打造的技术领先行业的全新品牌,不然很难撼动目前的品牌市场格局。

写在最后:

明年这车怎么买,实际上总结下来有两点——靠谱的品牌以及成熟的技术。比如销量持续攀升的比亚迪,促使用户购车的最主要原因,除了品牌和技术,也包含其规模够大、不容易倒闭的理由。燃油车领域,在全球仍有大量市场空间以及盈利可观的品牌,都是可购买的选择。

另外,明年选车也要看准车企的盈利能力,利润持续为负,且倾注了各种方法依然收效甚微,就要考虑品牌的存活问题。高负债、账期长,且资产无法抵消负债的企业,也有随时暴雷的可能。因此,2025年买车更加考验消费者的判断能力,只挑样式和技术,闭眼买车的时代,就要过去了。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头条V,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青铜报告(下)| 智能体验“豹变”,起底新十年格局因果

(接上期)

Part 4高渗透率+升级趋势明显,智舱短期拼体验,长期拼生态

智能化为2024年汽车板块投资的一条重要主线,基于整车E/E架构、AI大模型、高阶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加速落地,“软件定义汽车”逻辑下的爆款产品和商业模式呼之欲出,将为用户带来与传统汽车截然不同的体验,同时也为车企带来新的利润来源。

首先关注发展时间更长,用户感知度更高的智能座舱。当前汽车座舱智能化加速落地,汽车由出行工具向“第三生活空间”进化,同时也从“卖硬件集成”的“一次性交付”向“卖软件服务和数据流量”的“多次、持续性收费”模式转变,最终实现收益的长尾效应。智能座舱作为收集用户数据、流量变现、OTA收费、打造差异化体验的重要端口,成为整车厂和Tier 1的必争之地。

当前,智能座舱呈现出高渗透率+快速升级的趋势。根据HIS统计,2019年全球和中国新车智能座舱配置率分别为38.4%和35.3%,到2025年配置率将会提高到59.4%和75.9%,中国新车智能座舱配置率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智能座舱继续向低价位车型渗透,预计未来智能座舱将持续成为10~30万元主力消费价格带的核心卖点之一,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推动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据毕马威预测,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的1127亿元上升至2026年的212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7%。

智能座舱相关配置不断升级迭代,视听、舒适性、人机交互、计算平台和车联网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和优化。

水滴汽车认为,接下来车企和Tier1的主要内卷方向主要包括:

1. 集中式架构,舱泊、舱驾融合

智能车时代,电子电气架构向功能更集中、算力更高、OTA 升级更快的域内集中式乃至中央集中式架构升级,是实现汽车常用常新,千人千面的前提。最终的理想状态是形成一个汽车中央大脑(one brain),统一管理各种功能。

如今,电子电气架构建设已被车企视为新时期的技术高地和核心竞争力。目前,国内主流车企的电子电气架构已经完全从分布控制,进入域集中控制。造车新势力普遍直接采用功能域控到域融合的过渡方案。

比较而言,新势力车企在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研发和配装的步子上迈得比较大,传统主机厂则相对保守,虽然大家都将自家架构称为中央计算单元加区域控制器架构,但新势力普遍采用的是一个中央计算单元来融合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功能,而传统主机厂基本是都是中央计算群组形态,区分成智驾、座舱和车控等多个计算单元。

总体上来看,国内企业的电子电气架构整体方案与国际头部车企的方案相当,都处在功能域控或功能域控到域融合的过渡阶段。但与国际上领先的架构方案及设计方法相比,还要在架构设计模型库、汽车电子基础软件、网络架构设计、冗余技术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提升。

在跨域融合进程中,由于泊车方案比较成熟,座舱域控制器算力也有富余,将泊车融合进座舱域控制器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因此舱泊一体有望在近两年内集中落地。

预计到2025年,头部车企将陆续落地中央计算+区域控制器的电子电气架构,届时有望实现舱驾融合/舱驾一体,同时软件所有权将逐步收归主机厂。

2. 高算力芯片,自研座舱芯片

伴随着座舱集成的设备和功能越来越多,它所需要的硬件资源及算力需求也越来越高,高算力和高性能的SoC芯片已成为智能座舱的刚需与核心部件。

目前,智能座舱SoC芯片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几家海外的芯片企业手中,包括高通、瑞萨、英特尔、恩智浦、TI等。从全球范围来看,在2022年,高通座舱SoC芯片的市占率最高,占比为43.4%;瑞萨电子排在第二位,占比为19.7%;英特尔排在第三位,占比为18.16%。前三家占比超过80%的市场份额,智能座舱SoC芯片市场高度集中。

2023年,基于高通8155芯片的座舱域控制器已成主流,2024年,8295芯片也将成为高端旗舰车型的标配。

得益于国内智能座舱的快速普及,本土企业也发力座舱芯片,华为和亿咖通占据一定份额,而随着地平线、芯擎、芯驰等国内企业座舱芯片也开始逐渐大规模上车,未来几年国产座舱芯片的份额有望提升。

分车型价格来看,高通加速渗透中低价位车型,亿咖通也在中低价位车型中占据一定份额,但客户主要集中在吉利系车型;英特尔、华为、联发科等入局中高端车型,对高通的市场地位造成一定压力。

目前,包括比亚迪、长城、蔚小理在内的多家车企,也都布局了芯片领域,为的是降低成本,实现更好的软硬结合,相信很快车企自研座舱芯片就会成为趋势。

3. AI大模型赋能智能座舱多模态交互

多模态交互是智能座舱关键技术,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凭借强大的学习和泛化能力深度赋能智能座舱实现视觉、听觉、手势等多模态行为的快速感知理解和智能控制,重新定义座舱交互体验的智能化水平。

AI大模型在处理自然语言、视觉、语音、智能推荐等多个领域具有显著优势,通过海量用户真实世界数据积累与训练,可主动识别驾驶员和乘客的语音,表情,手势姿态等多模态行为和需求,在应用层实现更敏捷的智能会话管理和AI交互界面。

2024年多模态大模型智能座舱将席卷汽车行业,引领传统指令式语音助手向主动陪伴式智能管家演进,百余款新车型将搭载大模型智能座舱量产上市。2023年百度、华为、腾讯、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科技公司陆续发布大语言模型,整车企业通过自研或合作积极加快部署AI大模型在智能座舱上车应用。预计2024年,问界、极越、理想、蔚来、长安、长城、奇瑞等众多车企争相打造多模态大模型智能座舱,百余款搭载多模态大模型智能座舱的新车型将实现快速普及应用。

4. 自研车机系统背后的“平台+生态”

如今自研车机系统已是汽车行业的常态,并且自研深度已经从应用型发展至ROM型乃至深度定制型,几乎所有车机都宣布开放平台,欢迎更多伙伴加入。

各家之所以投入重金深度自研座舱系统,不只希望软件适配性更强,用户使用体验更流畅,更在于相比传统座舱,智能座舱产业生态覆盖范围广、延展性强,很多领域的技术应用能快速迁移到智能座舱,如各类消费电子平台、可穿戴设备、生命体征检测等。因此它更强调内容和服务,这极为依赖“平台+生态”的构建。

类比智能手机行业,苹果和安卓机如今鼎足而立,实际就是两大系统及其背后庞大的生态圈,跑赢了塞班、黑莓等对手。

随着座舱从孤立的出行载具空间,转变为连接万物的智能移动空间,它将撬动成千亿级甚至万亿级市场,直接带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芯片产业、生态服务等大量相关产业发展。

在2023年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指出:“未来产业竞争的核心将是平台和生态,而不是单一技术或产品。”甚至有观点认为,终端生态网联化将是智能化的下半场。

目前,智能汽车生态圈的构建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科技公司主导,以它们现有的智能终端和互联网生态为基础,通过自研的开发平台和操作系统,最终实现产业链整合。

比如华为,坚持“平台+生态”战略,围绕汽车数字平台iDVP、智能驾驶计算平台MDC和HarmonyOS智能座舱三大平台,构建生态圈。企业在今年将原来以手机为核心的“1+8+N”生态体系,升级为“车+8+N”,汽车成为华为鸿蒙生态化布局的核心。整个生态体系将为华为在汽车智能化时代的比拼中提供持久动力。

又比如小米,虽然涉足生产环节,但其战略意图与华为异曲同工。不久前雷军宣布集团战略正式升级为“人车家全生态”。这个新战略以人为中心、将“人车家全生态”有机整合,关键内核就是全新的小米澎湃OS操作系统。

另外一类则是以车企为主导,将自主开发的汽车操作系统升级为类似iOS或者安卓那样的开发者平台,基于自家产品的市场保有量,最终整合产业链,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系统。比如蔚来、比亚迪等都有相应的布局。

总体来看,由于生态概念是从科技圈引入的,科技公司相比车企具有几大显著的先发优势:

首先,科技公司的软件开发能力和效率远超传统车企,它们非常适应“摩尔定律”,能够做到敏捷开发,快速迭代。主机厂则习惯了传统汽车3~4年的硬件更新周期,虽然现在已有提速,但仍无法跟上智能网联功能的开发节奏,很容易造成产品管理、生产乃至营销的堵点。

其次,科技公司已在消费电子领域构建起了较为成熟的可跨域的技术底座及海量生态,桥接尚在起步阶段的智能车机相当于降维操作,难度和成本都较低。

但车企也有一大优势是科技公司不具备的——主机厂掌握着车辆的底层数据和接口的控制权,为了保证产品的安全性,也为了保住自己的“灵魂”,车企是不可能轻易对外开放这些数据和控制权的。

未来,构建智能汽车生态圈需要双向奔赴。但“新生态造车”能否跑通,必须要跨过“体量”的门槛,否则成本和体验是不成正比的。

以上是从技术底座的层面,分析接下来行业在智舱领域竞争的重点。但技术只是基础,并不能与用户的实际体验完全划等号。因此水滴汽车认为,评价智能座舱的标准,必须以用户为核心,以他们的感知为评价维度,而非简单的比硬件参数和配置表。

水滴汽车结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2023年《汽车智能座舱分级与综合评价白皮书》,为智能座舱总结出了以下评级体系:

(1)智能座舱的核心是更好的服务驾乘人员,需要具备人机交互、场景拓展、网联服务三大主要能力。

(2)除传统功能座舱定义为L0级外,智能座舱可被划分为4大等级,分别为L1感知智能座舱(任务执行发生在舱内场景;座舱在部分场景下具备主动感知舱内驾乘人员的能力,任务执行需要驾驶员授权;具备面向驾乘人员的舱域服务能力)、L2部分认知智能座舱(任务可跨舱内外部分场景执行;座舱具备舱内部分场景主动感知驾乘人员的能力,任务可部分主动执行;具备可持续升级的网联云服务能力)、L3高阶认知智能座舱(任务可跨舱内外部分场景执行;座舱具备舱内全场景主动感知驾乘人员的能力,任务可部分主动执行;具备开放的网联云服务能力)、L4全面认知智能座舱(任务可跨舱内外全场景执行,舱内可以无驾驶员;座舱具备舱内全场景主动感知舱内人员的能力,任务可完全主动执行;具备云控平台服务能力)。

目前行业处于L2级别。

(3)基于水滴汽车对智能座舱发展水平的判断,目前行业整体智舱水平处于L2部分认知智能座舱阶段,在该阶段下,任务可跨舱内外部分场景执行,座舱具备舱内部分场景主动感知驾乘人员的能力,任务可部分主动执行并具备可持续升级的网联云服务能力。

在该阶段下,语音指令仍是智能座舱最重要的交互方式,而决定语音交互能力和影响用户语音交互体验的主要来自于座舱所支持语音指令的数量、E/E架构不同控制域对语音指令的开放程度以及语音指令的跨域执行能力。

除语音控制能力外,系统调用车内硬件的能力则决定着智能座舱体验的丰富程度,包括不同场景下座舱可提供的功能及营造的氛围感,也是智能座舱营造“第三空间”能力的关键。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互联网及3C制造企业的加入,智舱软硬件的生态系统是否强大也将是下一发展阶段的胜负手,是否拥有丰富的拓展应用和外接设备将成为智能车机与智能座舱之间的分水岭。

同时,驾驶员使用智舱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也至关重要,因此我们会着重测试智舱的可见即可说能力以及全车多音区唤醒的准确性。

此次青铜报告智舱评价体系就将围绕着上述的几个维度展开,分别测试智能座舱的语音控制权限、语音控制跨域能力、可见即可说能力、生态系统及场景的丰富度,从而形成对智能座舱更全面更准确的评价。

以下为青铜报告智舱评价体系具体评测方法和结果:

Part 5自动驾驶迈入最好的时代,但真正实现L3道阻且长

1.  城市NOA集中兑现,自动驾驶迎来行业奇点

自电动汽车进入人们的视线起,自动驾驶就是最具吸引力和想象空间的技术标的之一。但在自动驾驶不算太长的十多年发展史中,行业已经起起落落了很多次。过去几年中,由于技术陷入瓶颈,量产落地和商业化方面没有太好的进展,一直处在低谷期。

但2023年起,随着技术出现重大突破,政策法规开始“松口”,消费者对于NOA与自动驾驶的接受度逐步提升,自动驾驶行业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都在纷纷加码自动驾驶领域,在高速NOA批量下放的同时,城市NOA功能也开始集中兑现,被视为行业质变奇点的L3等级自动驾驶似乎即将被攻破。

其中,新势力车企前瞻布局技术研发,引领着未来智能驾驶的发展方向。华为智能驾驶软硬件持续升级迭代,从ADS 1.0到2.0的升级,实现功能端多维度升级。ADS1.0通过融合感知BEV架构实现“看得清”,ADS2.0最重大的变化是“有图无图都能开”,摆脱高精地图的依赖,通过GOD 2.0与道路拓扑网络推理实现像真正司机一样看路识路,问界M5、新问界M7均搭载了HUAWEI ADS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小鹏汽车不断完善其智能驾驶硬件,成为国内首个实现无图智驾整车落地的厂商。目前,小鹏汽车的XNGP系统在国内智能驾驶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XNGP是小鹏汽车最新一代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它继承了XPILOT系统的优势并进行了进一步发展,该系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具备实现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的能力。智能架构升级,推出面向全场景智驾的终极架构-XBrain,该系统由深度视觉神经网络XNet 2.0和基于神经网络的规控XPlanner等模块构成。基于全新的XBrain架构,小鹏也提出了新的目标:轻地图(覆盖中国、走向全球、哪里都能用)、全场景(跨越高速/城区、连接小区和内部道路)、轻雷达(拟人感知、极致降本)。

传统品牌车企逐步加码智能驾驶,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头部车企带领下,智能化新一轮产业趋势正在开启,比亚迪、长安、吉利等头部车企高度重视智能化,通过引进人才与技术、寻求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提升智能驾驶技术水平。在智能驾驶发展的过程中,部分传统车企通过孵化智能化品牌布局智能驾驶,同时传统品牌也在加速实现L2级别智能驾驶从0-1的发展。目前长安汽车旗下的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水滴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