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倾轧之下,权力争斗激烈的社会现状

百科大全 2025年04月15日 21:08 31 访客


倾轧是什么意思

倾轧是指在一个群体或组织内部,不同派系之间相互排挤和打压的行为。以下是关于倾轧的详细解释:

行为特征:倾轧表现为明显的竞争和敌对色彩,不同派系之间为了争夺利益或地位,会采取各种手段来排挤和打压对方。

影响:倾轧会导致个体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甚至可能造成某些成员的利益受损或遭受故意的伤害。这种内部斗争破坏了组织的和谐氛围,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

实际案例:在实际生活中,倾轧的情况并不罕见。它可能表现为内部权力争斗、观念冲突等,使得人们不得不面对来自同僚的挑战。例如,在某些公司或机构中,不同部门或团队之间可能会因为资源分配、晋升机会等问题而产生倾轧。

近义词:倾轧的近义词包括隔阂、排挤、排除和排斥等,这些词都表达了相似的对立关系,即不同个体或派系之间的不和谐与冲突。

反义词:与倾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融洽”,融洽意味着和谐共处,无相互排斥或排挤,是组织内部和谐氛围的理想状态。

戚宦之争影响

在东汉后期的历史舞台上,一场围绕外戚与宦官的激烈纷争拉开了序幕。双方势力各怀私心,企图通过掌控幼小的皇帝来左右朝政。外戚借助皇帝的年幼,大肆干预国家事务,而宦官则寻求扶持年少的君主以稳固自己的地位。这场权力斗争的本质,是双方都想挟持皇帝,排除异己,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后果。

首先,政治的腐败程度令人震惊。外戚与宦官的相互倾轧使得政府动荡不安,纲常混乱,整个朝廷笼罩在一片乌云之下。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执政,他们都倾向于任人唯亲,卖官鬻爵,贿赂盛行,何进等事件就是这种腐败现象的明显体现。

其次,这场混乱引发了深刻的党锢之祸。不满外戚和宦官乱政的大臣和士人,纷纷站队,导致了桓、灵两朝的党锢事件。宦官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反对者进行残酷迫害,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紧张局势。

最后,社会的动荡导致了民变的频繁发生。政治黑暗,官府和地方豪绅对人民的剥削日益严重,百姓的生活陷入困境。无奈之下,许多人流离失所,甚至爆发了大规模的民变,这无疑是对东汉社会稳定的致命打击。

扩展资料

戚宦之争是指东汉中后期约持续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间的争斗。在东汉后期的戚宦纷争中,外戚固然利用皇帝幼弱,得以专擅朝政,宦官也力图拥立幼主,以便自己的操纵。 总之,双方都极力图挟持皇帝,排除异己,由于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乱政,最终葬送了东汉王朝。

《长安十二时辰》:“生在盛世,可谁能想到,我们的日子竟过成了这样?”

《长安十二时辰》中“生在盛世,可谁能想到,我们的日子竟过成了这样?”这句话反映了剧中人物对盛世之下民生苦涩与权力斗争的无奈与感慨。具体来说:

民生苦涩:尽管剧中描绘的是一个盛世,但百姓的生活并不如表面那般光鲜。官场的腐朽、权力的斗争导致民生问题频发。买官卖官、权力倾轧等现象使得百姓在盛世之下依然过着苦涩的生活。这句话表达了剧中人物对这种现状的无奈和感慨。

权力斗争的残酷:剧中,权力斗争的残酷性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无论是圣人与右相的斗争,还是太子与龙波等人的冲突,都充满了权谋与诡计。这种斗争不仅让参与者身心俱疲,更让无辜的百姓成为牺牲品。这句话反映了剧中人物对权力斗争残酷性的深刻认识。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剧中人物,如圣人、龙波等,都怀揣着为人民谋福利的理想。然而,在现实的权力斗争中,这些理想往往被扭曲或无法实现。这句话表达了剧中人物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无奈和痛苦。他们虽然生在盛世,但面对权力的倾轧和民生的苦涩,却感到无力改变现状。

推翻蒋家王朝是谁提出来的?

一.“老虎”、“苍蝇”齐飞的国民党

随着大革命的失败,国民党迅速蜕变为一个代表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大地主的反动政党,在大革命失败后的3年时间里,大量旧军官和旧官僚混入国民党组织,国民党人数从“清党”后的15万飙升至63万上,平均两年就翻一番,由于这些人大量混迹国民党组织,有人戏称“军队北伐、官僚南伐”。

据易劳逸(美国著名汉学家,代表作《流产的革命: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调查的资料,1931-1937年,国民政府监察院抓出的贪腐案件总共涉及近7万人(其中很多人同时涉及多起贪腐案件),而这其中只有268人被判罪,13人被罢官,41人受到很轻的处罚。

根据历史资料证实,蒋介石早就知道这类腐败问题,但他并未采取任何努力改变现状,反而推波助澜。

由于严重的贪腐,国民党内形成了以“力行社”(俗称“蓝衣社”)为代表的少壮派,这些人认为国民党已经“脱离群众,为人民愤恨,不再是革命组织”,因此他们决定效仿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采取特务高压的方式对国民党进行“整肃”,不过,他们最终失败了,因为蒋介石只是把他们当做向权贵施压、争取权力的工具而已,并不打算清算腐败,况且,特务高压,本就是不能持续的。

在国民党日复一日的内部倾轧和权力争斗中,腐败被越发放任,完全成为一桩合理且合法的买卖,在公开进行着。那时,既有宋孔家族这种“大老虎”,也有莫与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广州“接收大员”,在广州无法无天,为了敛财,甚至敢私卖武器给自己的敌人——***东江纵队)这种“小苍蝇”。

以至于一些地方老百姓给国民党用方言谐音起了个绰号,叫“刮民党”;给蒋介石也用方言谐音起了个绰号,叫“蒋该死”

二.四大家族的“生意”

作为国民党权贵的代表,四大家族可谓是把“贪腐”做到了极致。

1.宋家

宋家有多黑呢?这么说吧,抗战时期,当时中国得到美国的租借法令援助,得到大批的物资和资金支持,美国的想法,是让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日本的军事力量。其中以大笔借款,是美国明确告诉中国,要用来购买美国飞机的,而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东拼西凑,也搞了一笔钱买飞机,两笔钱合作一笔,就是“购机经费”,这笔钱有多少呢?后人推算,大约可以购买1300架飞机,宋美龄拿到了这笔钱前往美国去买飞机,结果只买回来300多架,当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看到这个数字时,惊得眼睛都要掉出来,他跑去问宋美龄,暗示道:不是说有1300多架吗?其他的1000架飞机呢?这数字差太多了!

当然,周至柔是很精的人,他说的很委婉,语气带了些许怯懦和恳求,然而,当宋美龄听到周至柔这么说后,也不说话,直接用眼睛一横周至柔,周至柔瞬间明白了意思,也不敢废话,就悻悻回去了。

眼神和气、风度翩翩的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

后来,根据美国情报机构调查的结果,这笔钱除了少量用于购买飞机,其他大部分(恐怕有7成以上)被存入了宋氏家族在美国设立的私人账户,考虑到当时抗战时中国被日本空军压着打的悲惨经历,飞机是巨大的战略资源:抗战时期,当中日爆发激烈空战时,国民党有大约600架的飞机,但是除去没有作战能力的各类教练机、运输机(含淘汰的战斗机、轰炸机),以及老旧不堪和质量不过关(多为意大利货)的机型外,真正具备作战能力的飞机(含侦察机),国军空军实际是仅有可以作战的飞机91架,两相对比,这1300架飞机如果能买回来,对抗战会是多么大的助力……

也就是说,宋美龄连中华民族救命用的钱给敢私吞,她可真是民国楷模!

每次笔者想起国民党空军军人高志航、刘粹刚、乐以琴、李桂丹血洒抗战战场上的故事,同时联想到宋美龄私吞购机公款的事情,心里就会油然升起巨大的悲凉。

后来由于购机事件贪腐太大、社会影响过于恶劣,蒋介石下令严查,调查结果,蒋介石授意下,举报人被指控“诬陷”;了15年,彻查贪腐的南京城防司令杨杰,被蒋介石枪毙了他的左右手以示警告。最终,正义不得伸张,这件事彻底寒了杨杰的心,从此杨杰和蒋介石开始走向陌路,1949年由于倾向于起义,杨杰被蒋介石枪毙。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思想状况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

公元前316年西晋灭亡,但仍有亡国奴不甘心,想恢复西晋王朝,他们在各个地区积极活动。公元前317年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组织建立起了一个规模较小的朝廷——东晋王朝,其统治范围非常的小,管辖区仅限于江南地方的半壁江山。

在东晋王朝年间,北方的统治权一直是由赵国及前秦人等统治者掌管的,国家呈现分裂的状态,而且一直延续了两个朝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前后分裂的时间为三百年。

陶渊明的思想状况

在腐朽官僚的统治下,政治极端黑暗,当权的大臣们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和残杀,统治者内部的斗争又接连不断,一系列流血政变,陶渊明都耳闻目睹。儒家思想的教育,使他对统治者有过幻想,希望能通过出仕的途径,实现他“大济苍生”的宏愿。但是,在几次出仕的过程中,他逐步看穿了那个黑暗腐朽的社会和自己格格不入。

他坚持自己的气节,不愿和统治者妥协,只有隐退田园,躬耕自资。在亲自参加劳动和接近农民的过程中,他的思想也逐渐发生变化。他愈是痛恨那些达官贵人的腐朽和官场的险恶,就愈感到农民的淳朴可亲和田园生活的可乐。

除了现实生活的影响外,儒、道两家的思想对陶洲明也有显著的影响。他的政治抱负本是继承着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后来归隐,也正是实践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原则。他还接受了王充等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和道家蔑视富贵的思想。

他的“乘化委运”,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和老庄有着密切关系。但是,他的思想并不局限于儒、道两家的范畴。他既没有儒家鄙视劳动的偏见,也不取道家放纵的行为。在当时的思想界,他是独树一帜的。

扩展资料

陶渊明的一生

陶渊明(前365年-前427年),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伟大的诗人、散文家和辞赋家,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亦是文学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靖节先生。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出生在没落的官宦家庭,父亲在他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四年后母亲也离开人世。陶渊明和妹妹就寄住在外祖父家里。外祖父是杰出的名士,对陶渊明的影响非同一般。陶渊明自小就习得琴棋书画,才华横溢,颇有外祖父的风范。

陶渊明长到二十岁时,就开始了游宦生涯。在这期间,曾担任过江州祭酒、主簿、镇军将军,彭泽令等职位。陶渊明在官宦与田园生活之间游荡了十多年,三番两次出仕、辞官,又出仕。

在这反复无常的日子里,陶渊明一心想施展抱负展示宏图伟愿,另一方面又想念舒适的田园生活。经历了内心纠结的斗争,最终放弃厌恶了官场的黑暗奸诈,选择一心向往追求安逸舒适的田园生活。

前405年,陶渊明最后一次任命的职位是彭泽令。在程氏妹的去世后,陶渊明著作了《归去来兮辞》,表明了他辞官归隐田园生活的心愿。写完这首辞赋后,陶渊明就毅然辞官,回归于农田生活,一直到去世。

在归隐田间生活期间,陶渊明著作了五首《归园田居》、十二首《杂诗》等诗歌。在病重清醒之际,还著作了《拟挽歌辞》。

百度百科--陶渊明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