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尊降贵:名士谦逊之美的深刻体现
杵臼之交是什么意思?杵臼之交的故事
「杵臼之交」意思是交友不嫌贫贱,比喻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份。
「杵臼之交」的故事如下:
- 故事背景:东汉时期,有一个穷苦好学的读书人名叫公沙穆。他渴望继续深造,但家中贫困,无法承担进入京城太学学习的费用。于是,他到一位名叫吴佑的富户家做舂米工人。
- 故事发展:吴佑曾任齐相、长史等官职,地位显赫。但他并不以贫富论人,看到公沙穆举止斯文有礼,便主动与他攀谈。在言谈中,吴佑发现公沙穆学识渊博,很有见解,便不顾彼此贫富悬殊,决定与他结交。
- 故事高潮:吴佑和公沙穆在杵臼前成为朋友,这体现了吴佑的谦逊和公沙穆的才学,也彰显了两人之间真挚的友谊。
- 故事意义:在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等级森严。一个富豪能够屈尊降贵与一个穷苦读书人交朋友,是件难得之事。因此,「杵臼之交」被传为一段佳话,成为交友不嫌贫贱的典范。
“枉用相存”怎么翻译?
“枉用相存”的翻译可以表述为:“屈尊前来问候/探访,真是感激不尽”。
“枉”:在这里表示谦逊和屈尊的意思,类似于“屈尊降贵”的用法,表达了对宾客来访的尊重和珍视。“用”:强调了这种屈尊是为了前来探望或问候的行动,带有诚挚的邀请和关怀的意味。“相存”:表示相互之间的问候和交流,体现了双方之间的互动和关怀。在这里,主要指的是情感上的交流和联系,而非字面上的共同存活。综上所述,”枉用相存”整体上传达了对宾客来访的深深感激和尊重,以及期待双方共叙情谊的意愿。
关于诸葛亮的俗语
诸葛亮借箭的故事,被世人广为传颂,成了“有借无还”的代名词。这则故事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更揭示了其深谋远虑的特质。
诸葛亮唱空城计,则是另一段传奇。面对强敌,他从容不迫,用急中生智的计谋化解了危机,成为“急办法”的典范。这一故事,让人不禁对诸葛亮的胆识和应变能力深感佩服。
诸葛亮担任军师,展现了他足智多谋、名副其实的一面。他的智慧和谋略,为蜀汉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角色,成为了智慧的象征,让人心生敬仰。
诸葛亮的丑妻,虽相貌平平,却是家中的珍宝。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在的品质和才华。诸葛亮对妻子的尊重和爱护,也体现了他的高尚品格。
刘备三请诸葛亮,更是体现了诚意和尊重。为了请得这位智者出山相助,刘备不惜屈尊降贵,三次亲往茅庐。这种诚心诚意的态度,让人感动,也让人看到了领导者的谦逊和包容。
诸葛亮战群儒,则凭借的是他那三寸不烂之舌。他凭借口才和智慧,成功说服了众人,赢得了尊重和信任。这则故事,让人看到了语言的力量和沟通的重要性。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更让我们从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找到启示和勇气。
带尊的成语有哪些
1、安富尊荣:此词描绘了一种稳定富裕、尊贵显赫的生活状态,也用来形容一个人满足于富足安乐的生活。
2、北斗之尊:北斗星因位于天空接近中心的位置,被用来比喻极高的尊贵地位。
3、降贵纡尊:指地位高的人放下身段,屈尊降贵,与常人交往。
4、降尊临卑:尊贵的身份之人愿意与地位较低的人交往,体现了谦逊和包容。
5、敬老尊贤:尊敬长者及品德高尚、才华横溢的人,体现了对长辈和贤能的尊重。
6、九五之尊:古代帝王常被称为“九五之尊”,这里的“九五”即指帝王的尊贵之位。
7、免开尊口:意为不必开口,多表示请求不会得到应允,带有拒绝之意。
8、男尊女卑:在封建社会中,男性地位高于女性,这种观念是重男轻女的封建礼教所推崇的。
9、谦尊而光:指有德之人即使谦虚也能彰显其美德,光芒四射。
10、师道尊严:原指老师受到尊重,其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也得以尊重。后多用来形容为师之道尊贵而庄严。
降字组四字成语
从天而降,形容从空中突然降下,如同天神降临,给人以惊喜或不期而遇的感受。
降龙伏虎,比喻能够制服强大的敌人或克服巨大的困难,体现了英雄气概和强大的力量。
喜从天降,形容突然得到意外的喜悦或幸运,如同天上掉下的馅饼。
明升暗降,表面上职位或地位提升,实际上却是逐渐失去权力或地位,类似于暗中贬谪。
降服而囚,表示降服之后被囚禁,常用于描述战争或斗争中的情境。
降本流末,形容事物或思想从最基本的部分开始传播,逐渐影响到更广泛的地方。
降尊临卑,指地位高的人放下架子,谦逊地对待地位低的人,表现出高尚的风度。
降心俯首,形容放下骄傲之心,谦虚地向别人低头,表示诚心诚意的态度。
拱手而降,表示主动投降或认输,通常带有某种无奈或妥协的意味。
降格相从,形容降低自己的标准或要求来适应别人,体现了妥协和忍让。
降心顺俗,形容降低自己的意志,顺从世俗的习惯或潮流,体现了随波逐流的一面。
招降纳款,指用招抚的方式接纳投降者,通常用于战争或政治斗争中。
降颜屈体,形容放下高贵的姿态,屈尊俯就,表示谦卑的态度。
降人以心,用真心诚意来打动人心,体现了真诚和感人的力量。
招降纳叛,形容接纳背叛者或敌对者,通常用于描述政治或军事斗争中的策略。
降邪从正,比喻从邪恶转向正道,体现了改过自新的过程。
纡尊降贵,表示地位高的人降低身份,谦逊地对待别人,体现了谦虚的态度。
作善降祥,形容做好事会带来好的结果,体现了因果报应的道理。
纡尊降贵是什么意思
“纡尊降贵”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地位高的人放下架子,屈尊迁就地位低的人或事情。这个成语体现了高位者主动降低自己的身份和姿态,以示对低位者的尊重或亲近。
“纡尊降贵”中的“纡”指的是弯曲、屈身,象征着从高处向低处靠近;“尊”则代表尊贵、高贵的身份;“降”表示下降、降低;“贵”指的是显赫的地位或权势。因此,整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种高位者主动调整自身姿态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带有善意,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体现一种谦逊和包容的态度。
在实际使用中,“纡尊降贵”常用于形容领导、长辈或其他有权威的人对下属或晚辈表现出的宽容和尊重。例如,一个公司高管愿意亲自参与基层员工的讨论,或者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耐心倾听年轻人的意见,都可以被称为“纡尊降贵”。这种行为不仅能让对方感受到被重视,也能营造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纡尊降贵”虽然表面上是一种降低姿态的行为,但其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谦逊被视为一种美德,而“纡尊降贵”正是这种美德的具体表现之一。通过这种行为,不仅可以展现一个人的胸怀和气度,还能赢得他人的敬佩和信任。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有时也可能带有一些讽刺意味,比如当某人表面上看似谦虚,实际上却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刻意为之时,人们可能会用“纡尊降贵”来表达对其虚伪态度的不满。
总之,“纡尊降贵”既是一种传统礼仪的体现,也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的智慧。它提醒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无论身份高低,都应保持平等和尊重的态度,这样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良好关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纡尊降贵”所传递的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顾茅庐体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刘备三顾茅庐,展现了他对贤才的渴求与尊重。从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刘备三次亲自前往南阳郡邓县隆中,诚挚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更彰显了他求贤若渴、虚心求才的崇高品格。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忆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感谢刘备不因其卑微出身而轻视,反而亲自屈尊降贵,三次造访草庐,向他咨询天下大事。这份知遇之恩,使诸葛亮深受感动,遂答应为刘备效力。自那之后,无论时局如何动荡,诸葛亮始终对刘备忠心耿耿,共同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
这段历史佳话,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刘备对人才的重视与尊重,更让我们领略到了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与智慧。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唯有尊重与信任才能汇聚起众人的力量,共同开创辉煌的未来。
北静王为什么路祭秦可卿
北静王路祭秦可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世交关系:北静王与贾府是世交,两家关系友好。在封建社会中,世交之间的红白喜事往往都会相互捧场,以示尊重和友好。因此,北静王路祭秦可卿是出于两家的世交情谊。
秦可卿的特殊身份:秦可卿虽然只是宁国府的一个媳妇,但她的身份并不简单。在《红楼梦》中,秦可卿与“义忠亲王老千岁”有渊源,且她的丧礼规格极高,甚至超过了她的身份地位。这种特殊的身份和丧礼规格,使得北静王的路祭显得合情合理。
北静王的尊贵地位:北静王是皇室宗亲,地位尊贵。他为秦可卿送殡,可以说是屈尊降贵。但北静王却表现得十分自然,没有丝毫架子,这也体现了他的谦逊和礼贤下士的品质。
社会风俗与礼仪:在古代封建社会,路祭是一种常见的丧葬礼仪。它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也是展示家族势力和社会地位的一种方式。北静王作为皇室宗亲,参与路祭不仅是对秦可卿的尊重,也是对贾府势力的认可和支持。
综上所述,北静王路祭秦可卿是基于世交关系、秦可卿的特殊身份、北静王的尊贵地位以及社会风俗与礼仪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北静王对贾府的友好情谊,也展示了封建社会的丧葬礼仪和家族势力。
降意的意思是什么
倾心和留意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有丰富的体现,例如《后汉书·贾逵传》中提到:“肃宗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这里“降意”意指君主对儒学的重视和喜爱。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也写到:“自元暨成,降意图籍,美‘玉屑’之谭,清金马之路。”这句话表明了统治者对典籍文化的推崇。
在《南史·袁湛传》中,也有类似的用法:“殿下当降意《箫》《韶》,奈何听亡国之响。”这里“降意”表示的是对音乐的喜爱和重视,特别是对《帘》《韶》这类宫廷乐曲的欣赏。南齐的王晏在《王晏传》中则展示了另一种“降意”的含义,即屈尊降贵,与人和解。例如:“晏位任亲重,朝夕进见,言论朝事,自豫章王嶷、尚书令王俭皆降意以接之,而晏每以疎漏被上呵责,连称疾久之。”这里“降意”是指王晏的上司豫章王嶷和尚书令王俭在接见王晏时的谦卑态度。
明代学者沈德符在《野获编·科场一·师弟相得》中的描述也体现了“降意”的另一面,即尊师重道。先人年少时跟随焦十四年,虽然先人在科举上比焦早一步成功,但依然尊敬焦十四,这种尊重和谦卑的态度,也是“降意”的一种体现。而当焦十四最终成为状元,先人的祖父非常高兴,并派人向焦十四祝贺,这也显示了长辈对晚辈成就的欣慰和赞赏。
总的来说,“降意”一词在古代文献中有着多样的含义,从倾心、留意到屈尊降贵、尊师重道,它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文化、艺术和师长的重视,也体现了当时社会人际关系中的谦逊和尊重。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