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纳之意,谦逊收礼佳话传
笑纳一般用于什么地方
笑纳一般用于请人收下礼物的场合,是一种敬辞。以下是关于笑纳使用的具体说明:
使用场合:笑纳通常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作为客套话使用,以表达送礼者对收礼者的尊敬。
用途:主要用于请别人收下自己的礼物。例如,送礼者可以说“些微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
使用对象:笑纳是送礼者对收礼者使用的词语,收礼者不能用这个词表示自己收下礼物。正确的回应方式应该是表示感谢并收下礼物,如“那我就收下了”。
注意事项:笑纳是一种敬辞,使用时应注意语气和场合的适宜性,避免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引起误解或尴尬。
综上所述,笑纳是一种在正式场合下请人收下礼物的客套话,使用时应注意其特定的使用对象和场合。
送礼物过程中谦虚的说法是啥?
送礼物时可用一些谦虚说法来表达心意。比如用“略表心意”,这传达出礼物只是一份小小的心意,并非贵重奢华之物,重点在于情谊而非礼物本身价值,让对方不会因礼物感到有太大压力。
“不成敬意”也是常用说法,意思是这份礼物可能不够厚重,难以完全表达内心的敬重或感激之情,只是聊表敬意,展现出送礼者的谦逊态度。
还有“小小心意,还望笑纳”,既强调礼物微不足道,又以“望笑纳”诚恳地请对方收下,语气亲切又谦逊,能让收礼者感受到真诚。
另外,“这是我挑的一点小物件,不知道合不合您心意”,把礼物说成“小物件”,降低礼物的分量感,同时询问对方心意,给人温和谦逊之感 。
笑纳用于什么人?
笑纳
笑纳,是请人接受馈赠时说的套语。
例:
1、《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再带去些微土物,千里送鹅毛,笑纳可也。”
2、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送了这点菲薄的礼物,以备阁下和阁下的舍人们回魏国去的路费,真是菲薄得很,希望阁下笑纳。”
总结:
只要是请人接受馈赠,对所请之人都可以用笑纳。
后汉书 杨震传《杨震拒收礼金》的翻译
杨震为相以后,就有一些人想方设法讨好他,希望他能加以关照,以利于个人仕途发展。
传说,有一天夜里,杨震以前的门生昌邑县令王密,利用进京述职的机会到杨府拜访。杨震听说门生来访,就传令到书房相见。王密向杨震报告了自己任官的情况以及自己学业中的长进。最后,看看四下无人,就把自己秘密携带的十斤黄金拿出来呈上,恳请丞相笑纳,以示对老师的报答之意。
杨震见状大为吃惊,他恼火地说:“我是你的老师,非常理解你这个学生。而你这个学生怎么不理解老师呢?”王密说:“我很敬仰老师的清正廉洁。.但这是半夜三更,又在您的书房,根本不会有谁知道这件事,不会有损于您的名望,畏惧什么呢?”杨震回答说:“人的名誉要自觉维护。对于受金之事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眼前之事,就有四方知晓,难道你还不畏惧吗?”王密不理解话的含意。杨震说:“眼前之事,苍天知道,大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谁也不知呢?”王密听到这义正辞严的话,感到非常惭愧。于是,他赶忙带着那十斤黄金告辞而去。
后来,王密本人怀着对杨震的敬意将这事说了出去。从此,杨震拒收礼金被传为佳话,世人怀着敬意称颂:“震畏四知,拒收礼金。”后来,有人劝杨震添置产业,留给子孙。杨震回答说:“让他们被后世称为清官杨震的子孙,不就是我留给他们最好的遗产吗?”。
——————————————————————————————
杨震从小没了父亲,生活贫苦但爱好学习,精通欧阳《尚书》,眼光透彻,知识广博,儒者们为他编了这么句话:“关西孔子杨伯起。”他教了二十多年的书,州郡长官聘请他去做官,他都没有应允。人们都说他年纪老了,想出来做官也迟了,而杨震却更安心他的教书生活。邓骘听说后就召请他做官,那时杨震已经五十多岁了。屡次升迁,升到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往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令,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这事。”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出门走了。后来调任涿郡太守。为人奉公廉洁,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用这个‘产业’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收礼的人在接受礼物时可以说笑纳吗?
最好是不要这么说,“笑纳”由送礼的人像收礼的人说比较合适。
笑纳xiào nà
释义: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
详解:笑纳并非笑着纳,“纳”是“接受”、“收下”之意,“笑”,还有“嘲笑”,“讽刺”之意。意思是:自己送给对方的东西不好,不成敬意,让对方笑话了。
示例:郭沫若《屈原》第二幕:“送了这点菲薄的礼物,以备阁下和阁下的舍人们回 魏国 去的路费,真是菲薄得很,希望阁下笑纳。”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