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关键词解读:治丧习俗,揭秘传统丧葬仪式内涵

百科大全 2025年04月13日 23:38 34 褚钰浩


山东丧葬习俗,你了解多少?

在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丧葬习俗是极端复杂繁琐的,因为这是送别死者的最后仪式,所以古人也尤为重视。民国之后,全国刮起了社会新风气,旧的封建传统全部被推翻摒弃,许多仪式也变得更加简单而具有意义。那么,山东文化中,丧葬习俗如何呢?

丧葬过程可分为:备丧、初丧、灵奠。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

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人体包括四个部分:1、俗称“穿衣裳”,2、俗称“光着身子走了”,3、移床谓之“叫魂”,4、俗称“倒头饭”;灵奠从初丧事宜完毕到出殡为止,属于灵奠阶段,俗称停灵。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人们总希望亡故的亲属到阴间能得到安宁,所以特别重视治丧,在力图悼慰亡灵的同时,也竭力标榜自己的孝道,由此引发治丧的规模越来越大,花费越来越高,礼俗也越加复杂,实际上违背了“厚养薄葬”的古训。

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

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迹,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院经四审,每十日为一旬,调审一次: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唐山传统葬俗有哪些装裹、报庙、停丧、戴孝

中国丧葬习俗,大部分要经历殓、殡、葬三个环节,即很多地区丧葬流程基本差不多,只是在细节上有些不同罢了。那么,对传统葬俗非常重视的河北唐山,又保留着什么样的丧葬文化呢p>

其一、装裹:老人在弥留之际,家人要为其净身梳头,然后由子女为其穿戴准备好的寿衣、寿鞋、寿帽等。如果是女性去世,有的要穿裙子,头上缠包头,俗称“穿装裹”。通常寿衣穿戴完毕不久,老人就咽气了,也有死后为老人穿戴的,不过比较少。

其二、戴孝:逝者五服以内的亲属,都要为逝者戴孝。老人去世后,由族人中年长者负责裁剪孝袍、孝鞋、孝冒等。老人的子女要穿重孝,披麻片或棉花、腰系麻批。族人中一般亲戚,腰中挂一条孝带布。

其三、停床:停床也叫挺尸,在过堂屋一侧,用门板或木板搭好停尸床,男靠左、女靠右、头朝南仰卧。也有停尸在东西卧室的,要头西脚东,寓意逝者去西天之意。死者停放在床上时,要下铺黄褥子、上盖青单,这样表示子女尽孝道之意。

停尸期间,逝者要每手握一块糕点,以便在去阴间的路上防狗、喂狗用,也有的在死者身旁或床下放一只白公鸡,以起到“辟邪”的作用。死者床头要设案板、点长明灯、摆四碟点心果品,然后焚香、烧纸、行三献礼,子孙皆哭泣,以表示哀悼。

其四、报庙:唐山旧时农村,各村头都设有五道庙,庙里供奉山神、龙王、苗神、虫神、土地五神。平时人们生病、闹灾、死人、求子都要去庙里烧香,求神赐福消灾,保佑亡灵顺利西行。同时,丧家要请来村里操办丧事的人,俗称“大操”,也叫“大执宾”。丧家要与大操协商丧葬仪式、办多少天、拿多少钱、葬礼怎么办等。然后由大操操办事宜、分配角色、各执其事。

其五、报丧:老人去世当天,大操要派人写白纸字帖子,按主人指定的亲友家送信儿,叫“报丧”。报丧人由丧主指定在谁家用饭,不用烦的亲属不进屋,送了信儿或交了帖子即回,亲友接到噩耗后,要准备好烧纸、点心、挽联、幛子和祭礼前往祭吊。丧主家门前设账桌,有专人接纸、收祭礼。

其六、出殃榜:丧主大门前出示殃榜,写明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及与丧主的关系。丧父为“故显考”,丧母为“故显妣”。殃榜的字数为男单女双,于门侧“男左女右”。用长竿挂起“挑连纸”,一岁一条,另加两条,天地各一条,年长者尺寸长,年轻者短,纸条下边,男的剪成箭头形,女的剪成燕尾形,以示区别。

其七、吊唁:也叫“吊纸”、“奔丧”、“吊孝”。亲友、乡邻到死者尸前嚎哭,跪拜磕头,鼓乐队奏哀乐,大操指挥,高喊“照客”、“伺帖”。接待吊唁的为亡人的晚辈,在旁跪陪。双亲都已死亡的跪双腿,单亲死亡的跪单腿,男客由男人陪跪,女客由女的陪跪。客人吊孝完,男女孝子向客人叩头“谢孝”。大操高喊“谢”。

其八、入殓:将亡人尸体由停尸床装入棺材叫入殓。一般停尸第二天或第三天入殓。先由死者长子用扁担或木棍将尸体撬动一下,为“撬殃”。然后将尸体搭入棺内。棺木放在院中搭好的灵棚内,并用长板凳垫起。棺内底铺草木灰或石灰、木炭,儿女在尸旁撒铜钱。

封棺加钉后,灵柩前设香案,摆供果,两侧摆纸人纸马(牛)、金银库筒等,孝子们灵前烧纸、大哭,以示对亡人永别之情。直到出殡前,亲属们一日3次到五道庙送纸,夜间轮流守灵、烧纸。有吊唁者、孝子陪吊致谢。

其九、发送:发送也叫“送路”,是治丧仪式中的高潮,意思是为亡人魂归西天送行发脚。一般在出殡的先天晚上举行。程序是:先“取魂”,是最后一次孝子们去五道庙送纸、领魂。由孝子4人抬着莲花椅(纸扎),椅上放着亡人的“裹头”,也叫“挑连纸”。

送纸队伍到庙时,女儿在庙内周围撒纸钱环绕,口称:爸爸(妈妈)回家吧,用手将“魂灵”抱上椅子,抬回家中。将“裹头”穿上亡人的衣服,再放入椅子,抬到亡人生前的住室,与女客人行告别礼,再抬到大门口与男客人行告别礼。

然后列队发行。“裹头”前有8名男孩手持莲花灯引路,后边是九莲灯,少者8对,多者30对,接着是鼓乐队,亲朋列队在后。孝子们抬着“裹头”沿村主要街道转一周,以示向乡亲告别。各户在门口摆“路祭”,有糕点、茶水、烧纸等,并跪拜行礼。

然后列队来到五道庙前,举行告别仪式:亲友逐个向“裹头”行告别礼,孝子跪两旁叩谢,由大操指挥。礼毕后,列队绕庄至十字路的西行道口,将荷花椅、九莲灯、车马库筒等堆烧,孝子及亲友痛哭,所谓亡魂已去西天,亲属们遂归。

其十、出殡:也叫“出灵”、“埋葬”。一般在亡后的第三天午饭后进行。众帮忙人将棺材抬上杠架至坟地埋葬。出殡前,众儿孙要跪于灵前贺祭,棺材外套棺罩。棺罩,即以竹木为架,顶凸起,顶中央钳以木刻、外涂金粉的球形体。框架外,装衬红缎绣龙凤的帷幕。

发葬入坟时,棺与罩同起,孝子(长子)手执引魂幡,摔碎丧盔(停尸时烧纸用的盆),长媳抱罐(即香水罐,在罐内插一棵葱,放少许香油),儿孙们在棺前倒行百步或出村时方可转身前行。一路喇叭鸣锣在前,家属亲友列队在棺后随行,号啕大哭,一路送至坟地。

传统丧葬礼俗之送终 送终的由来和礼俗

导读:治丧,俗说“做白喜事”,因古人认为人终有一死,人死是“驾返仙乡”,去极乐世界“再造辉煌”。人去世之后都要办丧礼,那么你知道传统丧葬礼俗之送终是什么吗?送终的由来和礼俗是什么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送终

当人的生命垂危之时,其亲属要守护在其身边,直到其去世,这种习俗就称为“送终”。“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特别是为老人送终在传统丧葬中尤为人所看重,并以没有给老人送终为毕生遗憾。

送终的由来

丧葬礼俗,是人生最后一项礼仪,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因而俗称“送终”,古代被称为凶礼之一。孟子强调了送终丧礼的重要性,他认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焦循正义:“孝子事亲致养,未足以为大事;送终加礼,则为能奉大事也。”古代华夏族极重丧葬礼仪,送终之礼在各代也均有记载,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之义》说:“圣人知之,故多其爱而少严,厚养生而谨送终,就天之制也。”宋代司马光《论麦允言给卤簿状》称:“陛下念允言服勤左右,生亦极其富贵,死又以三事之礼为之送终。”清代姚世钰《哭女》诗云:“绣得罗襦几回著,送终犹是嫁衣裳。”

人在弥留之际,儿孙及其直系亲人都必须在床侧守候,要保持安静,不能喧哗,更不能哭泣,目送其去世。为老人送终以子女到齐为“福气好”。

送终的礼俗

民间旧俗,在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先为其沐浴更衣,此俗在周以前就有。这时的沐浴和生人一样,洗发、擦身、修剪胡须和指甲。为将逝者更衣,即为其脱去旧衣,内外穿上新衣。旧俗认为死者如果是没穿好衣服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了”,家人会内疚。古代,为死者更衣又被称为“小敛”,就是为死者穿上入葬的寿衣。寿衣多用绢棉做成,取“眷恋”、“缅怀”之意。衣裤的件数,忌双喜单。寿衣往往有许多求吉驱邪的讲究。例如,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死者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这样做是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上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人们认为这样做对子孙是吉祥的。

湖南湘中地区,寿鞋袜要由女儿或女性亲属做。寿鞋底钉七星,意为愿亡者足踏星月,登天成仙。佤族在为去世的老人穿寿衣的时候,除了穿上死者平时所穿的衣服之外,还要在外面套上一件反过来穿的新衣服。这是因为在佤族传统观念里,不能把死者平日所穿的旧衣服脱掉,这样死者的灵魂回来能认识自己的身体;而把外面的新衣服反过来穿,是为了让死者知道自己已经死了。

沐浴更衣后,要将将逝者从卧房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旧俗认为人若死在卧床上,灵魂就会被系在床上无法超度。有的地方也把死者是否在灵床上逝世看做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如果死者之上还有长辈,则死时不移入正厅。

民俗小百科:属犷礼

在上古时代,当亲人在弥留之际或寿终正寝时,亲属以新的蚕丝或是新的棉花,放于亲人的口鼻上面,细看棉絮如不飘动,即鼻息已经停止,以此方法来验证死亡的真确。《礼记·丧大记》记载:“属红以俟绝气。”郑玄注:“红,今之新丝,易动摇,置口鼻之上,以为候。”因而“属矿”也用为“临终”的代称。时至今日,时代进步,也不需以此法验证死亡,这个礼俗仪节亦随着时代变迁而渐渐消逝。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传统丧葬礼俗之送终,送终的由来和礼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传统丧葬礼俗之报丧 报丧由来和方式

报丧,作为传统丧葬礼俗中的重要环节,源自周代,文献中记载为“赴告”或“讣告”,寓意将不幸的消息传达给亲友。

报丧仪式要求亡者逝世后,家人需尽快向亲友通报死讯,此过程称为“奔丧”。在周代,天子、诸侯及重臣的逝世都有严格的报丧程序,如天子需讣告诸侯和全国,重臣逝世亦需立即令有关部门治丧。而近代民间,多采取由丧家晚辈或亲邻至戚友、亲族家叩头报丧的形式。

报丧方式因地域不同而各异。在广西,响三次火炮为“报丧炮”,而在江浙一带,报丧者无论天气如何都需倒挟一把雨伞,俗称“倒挟报死伞”。东北则通过在门外悬挂纸条的方式报丧,纸条数量根据死者年龄和性别决定。此外,还有严格的报丧俗规,如男性死者需由房族侄子报丧,女性则由子女报丧。

主丧者是操办丧葬事宜的关键人物,需请有威望、经验的长者帮忙。候相则负责指引宾客、赞礼,确保丧事安排和礼仪施行得当。孝子则包括死者的儿子、孙子等,他们需穿戴特定孝服,以示哀悼。

随着时代发展,报丧方式逐渐多样化,除了传统的上门报丧外,还出现了利用新闻媒体和现代通讯手段进行报丧的方式。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也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丧葬文化中的开吊仪式要注意什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丧葬仪式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它关乎对逝者的尊重与缅怀,以及生者情感的寄托。历史上,人们秉持“重死轻生,厚葬薄养”的观念,对葬礼的隆重程度尤为重视,甚至有“生时不孝顺,死后哄鬼神”的谚语流传。对于未成年或意外死亡者,则采取简单掩埋的方式处理。若有人客死他乡,其遗体不得入家门,一切从简。

而今,在城市中,人们通常会将逝者送往殡仪馆,家中则设立灵堂以寄托哀思。灵堂前摆放着逝者的遗像,桌上供有贡品、香炉、蜡台及长明灯等物品。按照习俗,这盏长明灯需不分昼夜地有人守候,确保它不会熄灭。这盏灯被视为逝者的灵魂所在,尸体和灵柩均忌讳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是为了避免受“日精月华”的影响,以及冲犯天上的神灵。因此,在农村地区举办祭奠仪式时,人们还会搭建灵棚。

灵棚的规模依据丧家的院落格局而定。若只有一个院子,便搭建“平棚起尖子”,即“一殿”,形如古典殿堂,有一条脊。若有两层院子,则可搭建一座大棚,将两个院子都覆盖在内,形成“一殿一卷”的格局。这种棚顶设计不仅美观而且不漏水,能让前来吊唁的亲友们感受到哀戚之情。在吊唁期间,亲友们络绎不绝,时间相对集中。远亲、朋友来吊唁时,会被引导至灵棚内上祭。此外,还有专门的棚用于摆放座位,供来宾们休息、喝茶、用饭。

接下来是开吊仪式,这是整个丧葬过程中最为讲究排场的环节。在南方地区,丧家会在大门口设置一口“报丧鼓”,吊唁者进门即击鼓,亲属闻鼓声便嚎哭迎接。也有地方在灵案上放置一个铜磬,由专人敲击以照亮逝者的灵魂前行之路。然而,铜磬不可连续敲击,否则会被认为会令逝者的灵魂踉跄不前。

在灵堂上,孝子孝孙自始至终都披麻戴孝守在灵案前。一般亲友所送的祭礼包括香、烛、鞭炮、纸钱等。吊祭者身穿素服,按亲疏尊卑排序依次进行哀悼。在城市中,吊唁仪式已大大简化,主要包括遗体告别和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并佩戴白花和黑纱在哀乐声中向逝者家属表达简短的劝慰之词如“请多保重”、“望您节哀”等以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尽管世界各国因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致哀方式但在国家大型治丧乃至国葬及致哀形式中除了吊唁、追悼会、遗体告别和骨灰安放外还包含其他多种致哀形式这些形式共同构成了人类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与敬意。

传统殡葬都有哪些习俗?

雷州半岛的丧葬习俗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过去的岁月里,人们遵循“入土为安”的古训,对待丧葬大事极为庄重。尽管国家提倡殡葬改革,新的丧葬方式逐渐被接受,但许多传统习俗至今仍被保留。

治丧时,如果逝者年过五十且因病去世,被称作“喜丧”。家人会在逝者脚下供一碗“下脚饭”,点燃长明灯,并且孝属需戴孝,不可穿鞋戴帽。在处理丧事时,村中的亲族会协助打理杂务。

报丧是丧葬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丧主需尽快通知亲戚朋友,派亲族协助发出讣告。报丧人不能进门,而是向迎接者叩首,告知死讯及出殡时间。

入殓分为大小二殓。小殓主要是给死者沐浴、穿寿衣。寿衣的件数有严格的规定,男为双数,女为单数。家人还会为女性逝者戴上生前佩戴的戒指、手镯等,称之为“压殓”。此外,还会在死者口中放珠玉贝米,称为“饭含”。

大殓即入棺。盖棺打钉时,土佬会问是否有人未瞻仰遗容,以防有丧属来迟,未能见亲人最后一面。

守灵期间,孝属需日夜轮流守护,防止动物闯入。丧服分为五个等级,称为五服,适用于与死者亲疏关系不同的亲属。斩衰是最重的丧服,主要适用于死者的儿子、未嫁女、儿媳。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重要的一环。与死者关系亲疏不同,吊唁的礼数和方式也有所不同。门外的子女接到噩耗后,会哭诉怀念逝者。亲友前来吊唁,孝子要迎接、陪同。

出殡时,不同地方的时间不同。先由道士收煞,门楣贴上“煞符”。棺木移出屋外,道士念咒,用剑腹连拍棺材三下,即出殡命令。杠夫齐喝,由孝子捧香碗、牌位、灵幡作为前导。

灵柩出村后,会在村头或村地堂等开旷地带举祭。按亲疏远近关系先后进行拜祭,由司礼者指挥祭丧仪式。之后孝属向先人作永别礼。

棺木抵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平整坑底,抹去脚印,将纸帛点燃投入。棺木缓缓下放,经阴阳先生用罗盘校正坐向后,由孝子带头铲土掩埋成堆。掩土时,人影忌投入墓坑内。送葬人绕墓地三圈后,各抓一把泥土回家,撒在屋边。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