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古老羌笛声声传,探寻民族风情之美

百科大全 2025年04月10日 11:09 31 翠安


羌族四绝都有什么

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自称“日麦”、“尔玛”,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羌民族和其他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传承着特有的文化技艺。本期的羌族文化要带大家去了解的是羌族的四绝:羌红、羌绣、羌笛、羌碉,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羌红

羌红是羌族人祈求吉祥的信物,羌族人年年祈福,岁岁挂红,用红红细细的布条,悬挂在庙宇前的树枝上,称之为羌红。“献红”,俗称挂红,是羌族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数为庄重的礼仪形式。“献红”所祝词﹙羌语﹚纳吉纳鲁即万事如意。阿特依娜既一生幸福之意。

羌族“献红”的来历有一段传说:炎帝为羌人的始祖,炎帝又称赤帝,赤为红色。羌人为世代牢记自己是炎帝子孙,每逢盛大节庆或各种典礼仪式,均以红色为吉庆物,以示永远不忘自己的始祖炎帝。天长日久,这种“献红”习俗逐步规范成羌族的最高传统礼仪。

羌绣

羌绣在羌族地区,随处可见穿着民族服装的羌族人,衣服上漂亮的图案,大多为手工刺绣,这些刺绣在羌族的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羌族刺绣,是农村妇女在劳动间隙完成的民间工艺品,如今的羌族人,大多还保持着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的习俗。

云云鞋和绣花围腰是羌族刺绣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其他还有藏式统包、挎包、帽子、氆氇、毡子、褥子、壁挂等,也都精美绝伦。刺绣本身是在织物上用针穿引各色彩线所绣成的图案花纹,是我国传统性美术工艺,而羌绣则有着本民族自己独具的审美价值、审美造型、纹饰图案及色彩规范,蕴含着深厚的羌族历史文化内涵。早在明清之时,羌绣就已普遍盛行,而后,逐渐吸收挑花技艺并发展成挑花刺绣。挑花刺绣素为羌族妇女所擅长,几乎每个羌族妇女都精于挑绣。

羌笛

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

羌笛两管数孔(以前五孔,现在多为六孔,)用当地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竹节长、管身较细,生长在海拔3500-4000米的地方。双管并排用线缠绕连结在一起。终身全长13~19厘米,管口直径2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装有4厘米长的竹制吹嘴。吹嘴正面用刀削平,并在上端约3厘米处,用刀切开一薄片作为簧片。羌笛主要用于独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乐曲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是传达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

羌碉

羌碉是羌族人居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四川的阿坝自治州。羌碉大多为石头雕砌,外面是白色的,屋顶上有像猫耳朵一样的房角。因为羌族人以白色为美,以石头为神。

羌碉的建造在选址、取水、结构等方面极具安全性和实用性。羌碉一般建造在背靠高山,门前有河流经过的地方,方便上山取材,下河取水。泉水自雪山上而来,从地下暗道通向各家各户,所有的地下水道相连,走在很多地方都能听见脚下汩汩的流水声。

凉州词的古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的风景如画,黄河水奔腾不息,穿越云间。孤城矗立在群山之间,显得格外孤独。羌笛声声,却无处寄托思乡之情,只因春风难以越过玉门关,带不走这荒凉之地的思念。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北方的单于望着拂云堆,多次在杀马登坛上举行祭祀。汉家天子如今英武神勇,不愿通过和亲来换取和平,毅然决然地保卫自己的疆土。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葡萄美酒倒满了夜光杯,正欲举杯畅饮,琵琶声急促地催促着上马。即使醉卧沙场也不必笑谈,自古以来征战的勇士又有几人能平安归来。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秦中的花鸟已经凋零,而塞外的风沙依然寒冷刺骨。夜晚,听着胡笳声中传来的《折杨柳》曲,不禁让人想起那遥远的长安城。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浑然一体的紫檀制成的琵琶,弹奏出的声音如同入云一般美妙。然而,胡地相隔三万里之遥,即使弹奏着琵琶,也无法将思念送到远方的明君身边。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异国的音乐总是让人感到悲伤,羌笛与胡笳的声音在这时刻显得多余。静静地坐在夜晚的关山之下,望着明月,心中思念着那些勇敢的边城游侠儿。

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昨夜蕃兵前来报仇,沙州都护出兵破敌,黄河九曲终归于汉朝,塞外的战场上流下了无数战士的鲜血。

树发花如锦,莺啼柳若丝。更游欢宴地,悲见别离时。树木繁茂,花开如锦,黄莺啼鸣,柳丝如丝。在这本该欢宴的地方,却更显得离别之悲。

羌笛在中国古代代表什么

代表着思念的感情。

如今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及黑水县一带的羌族地区,羌笛这种具有唐宋遗风的乐器依然存在。羌笛是用两支同样长短的油竹制作,管体被削成方柱形,绑扎在一起,每只管的上端,置有一个带竹簧片的吹管,竖吹,规格有17厘米及19厘米两种,音色高亢而略有悲凉感。

所以,在中国古代,羌笛代表着思念的感情,唐、宋、元、明各代文人的诗歌中常见到关于羌笛的记载。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来寄托自己思念亲友的感情。

扩展资料:

羌笛是我国古老的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

羌笛两管数孔(以前五孔,现在多为六孔,)用当地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竹节长、管身较细,生长在海拔3500-4000米的地方。双管并排用线缠绕连结在一起。终身全长13 ~19 厘米,管口直径2 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装有4 厘米长的竹制吹嘴。吹嘴正面用刀削平,并在上端约3 厘米处,用刀切开一薄片作为簧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羌笛

羌笛有什么寓意?有哪些诗表现了这种寓意?

1. 羌笛,这一源自西部的古老乐器,其声音悠扬而凄美,常常被边塞诗人用来描绘边关的景象。

2. 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羌笛的音色与春风、玉门关的景象交织,表达了对边塞将士生活的深切同情。

3.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羌笛与胡琴、琵琶并列,展现了边塞宴会的热闹场面。

4.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通过羌笛的声音,传达了征人在异乡夜晚的乡愁和对家的渴望。

5. 范仲淹在《渔家傲》中,以羌管的悠扬声映衬出征夫的思乡之情,以及将军与士兵们共同面对的艰难境遇。

羌笛不仅是一种乐器,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反映了古代边塞将士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在现代,羌笛仍然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等地被羌族人民传承和使用,它的音乐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羌族人民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

羌笛是什么意思?

1. 塞上秋来,羌笛声声,斜风细雨中,大漠的孤烟直上云霄,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湿气,带来悲伤的旋律。

2. 在中国古代,羌笛象征着思念之情。从唐、宋、元到明,诸多文人墨客在诗作中提及羌笛,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

3.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借羌笛之音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 羌笛最初的形态是由鸟腿骨或羊腿骨制成,它不仅是乐器,还兼具马鞭的功能,因而得名“马鞭”或“吹鞭”。

5. 在西汉之前,羌笛仅有四个音孔,到了公元前1世纪,京房在其后增加了一个高音音孔,使其成为五个音孔的乐器。

6. 羌笛拥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赤布苏和沙坝地区的羌笛是秦汉时期,南迁的羌族人民从西部地区带来的。

7. 历史记载显示,羌笛在西汉之前只有四个音孔,到了公元一世纪,经过京房的改进,增加了高音音孔,变为五孔。

8. 东汉的马融在《长笛赋》中提到“近世双笛从羌起”,唐代也有“羌笛何须怨杨柳”的诗句,流传千古。

9. 近代的羌笛发展成六孔的形式。这些都证明羌笛至少有超过两千多年的历史。

10. 由于羌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文化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羌笛成为传承和交流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

11. 2006年5月,“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标志着羌笛文化的重要地位。

羌笛指哪个民族

羌笛是羌族的乐器。

羌笛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乐器,主要流传在羌族生活的地区。它不仅是音乐的艺术体现,还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关于羌笛和羌族的详细介绍:

羌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北地区的青藏高原一带,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独特的民族。羌笛作为羌族的代表性乐器之一,具有独特的外形和音色。它的声音悠扬而深远,能够传达出羌族人民的情感和文化内涵。羌笛是羌族人民的骄傲,也是他们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羌笛作为传统乐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对羌笛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羌族的音乐艺术和文化传统。同时,羌笛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爱,成为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之一。

总之,羌笛是羌族人民独有的乐器,是羌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它的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