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舌如簧的鹦鹉:揭秘鹦鹉学舌的奥秘
描写鹦鹉的词语有哪些
描写鹦鹉的词语有如下:
1、巧舌如簧,其含义是舌头灵巧,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2、鹦鹉学舌,其含义是鹦鹉学人说话,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
3、绿衣使者,其含义是原指鹦鹉,近代称邮递员。
为什么鹦鹉能学舌
鹦鹉为什么具有学舌的本领呢?原来这与它生有特殊结构的鸣管和舌头有关。
人和哺乳动物的发声是用声带,它位于气管上端的喉头处。鸟类则不然,其发声器叫鸣管,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一般由最下部的几个(多为3~6个)气管环膨大变形,并与相邻三对(左右)变形的支气管环共同构成。鸣管的分叉部分,其内外两侧管壁均变薄,可随气流的振动而发声,称为鸣膜。呜管的第一气管环的底部、鸣管分叉处的中央,有一从背面垂直伸向腹面的细骨棒—鸣骨,起支撑鸣管和内鸣膜的作用。沿鸣骨正中伸出的薄膜叫半月膜亦能随气流的迸出震动发声。鸣骨下方有气室,锁间气囊的分支伸入其内,气囊内压力的变化会影响内鸣膜的紧张程度及鸣管的管径。在构成鸣管的第二支气管半环的内侧,有一向内呈拱状隆起的唇状皱壁,称为外唇,它在鸣肌的作用下可调节流经鸣管的气流压力和大小,从而发出不同的音频。
鸣肌是调节鸣管管径、曲率、鸣膜张力的特殊的小型肌肉,分为内鸣肌和外鸣肌两大类。因鸣管左、右两侧的呜肌属不同的神经支配:左侧鸣肌受迷走神经支配,右侧鸣肌受舌下神经支配,故鸟类可同时发出两种频率完全不同的谐波,使其叫声更富颤率和多变。
鹦鹉的发声器官—鸣管比较发达和完善,有四、五对鸣肌,在神经系统控制下,使鸣管中的半月膜收缩或松弛,回旋振动发出鸣声。鹦鹉的发声器的上、下长度及与体轴构成的夹角均与人的相似。人的发声器从喉门的声带开始,直到舌端为止,其前后总长度约有20厘米,与体轴形成的角度呈直角。部分大、中型鹦鹉的鸣管到舌端的总长约为15厘米,与体轴形成的角度也近似直角。其它哺乳动物的发声器与体轴则不能形成直角,而是呈钝角,喉头部与气管形成的屈度较平坦。发声器与体轴成直角,形成了有折节的腔,从而可以发出分节性的音,这种发声的分节化就是语言音和发展语言音的基础。
它的舌根非常发达,舌头富于肉质,特别圆滑,肥厚柔软,前端细长呈月形,犹如人舌,转动灵活。由于这些优越的生理条件,所以鹦鹉能维妙维肖地模仿人语,发出一些简单、准确、清晰的音节。在鸟类学话前,对它们施行小手术,如用剪刀将舌内的舌骨剪断,或进行捻舌等,这样,可以使鸟类更多地学些较为复杂的语言。
描写鹦鹉的拟声词?
1. 巧舌如簧:这个词语形容鹦鹉的舌头灵巧,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就像簧片一样。它也用来比喻那些能说会道、花言巧语的人。
2. 鹦鹉学舌:这个成语源自鹦鹉能够模仿人类的语言。它用来形容人们盲目模仿他人,没有自己的主见。
3. 塌绿衣使者:这个词语原本指的是鹦鹉,但近代以来,它被用来称呼邮递员。这个比喻描绘了邮递员穿着绿色的工作服,穿梭于大街小巷,传递信件的忙碌形象。
鹦鹉会说话的作文450字鹦鹉学舌
1. 在这神奇秀丽的大自然中,存在着无数令人喜爱的生灵。
2. 我对大自然的喜爱溢于言表,尤其是对那些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们。
3. 它们如同绿野中的小草,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数之不尽。
4. 我对它们每一个都怀有深深的喜爱,例如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力大无穷的灰熊,以及机敏好动的猴子。
5. 然而,在这些生灵中,我最钟爱的是那巧舌如簧的鹦鹉。
6. 记得某个周末下午,我和母亲前往叔叔家用餐。
7. 踏入叔叔的家门,我注意到一只鹦鹉笼里关着两只鹦鹉,便走近端详。
8. 它们的羽毛如火焰般鲜红,翅膀上点缀着蓝色,爪子锋利,嘴巴宽大,眼睛乌黑闪亮,宛如黑色的宝石,充满神采。
9. 我心生好奇,想要探究鹦鹉学人类语言的奥秘。
10. 我对它们轻声说:“我是鹦鹉。”令我惊喜的是,它们也模仿道:“我是鹦鹉。”
11. 于是我继续考验,说:“我不聪明。”但这次,它们却反驳道:“那你知道1+1等于几吗?”
12. 我困惑地问:“你怎么知道?”它们也学着我的语气问:“你怎么知道?”
13. 我感到既好笑又无奈,于是离开,心中不禁赞叹:“鹦鹉真是聪明啊!”
14. 这两只鹦鹉虽然已经飞走了,但它们的聪明伶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5. 它们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轻视动物的智慧,动物世界的知识是多么的浩瀚无边。
鹦鹉"学舌"的秘密
荷兰莱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加百利-贝克斯表示:“鹦鹉在模仿人说话的时候中,舌头能够以一种异常复杂的方式来调整发音,与人类说话的功能非常相似。这样看来,鹦鹉不愧是模仿高手,因为它们天生就有能和人一起说话的‘设备’。”同时研究人员发现,一种非常普遍的鹦鹉——长尾小鹦鹉在发音时,舌头的语言动作幅度只有不到一毫米左右,但是这也足以让这些鸟类模仿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
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人类发音法研究专家丹尼尔-玛古里亚斯对此也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他认为:“这些小鸟的表现值得人类的敬佩,可是为什么在众多鸟类当中,只有鹦鹉独享了这一非凡的语言能力,它们是从那里练就的这种‘巧舌如簧’的本领呢?”
振动的能量
人类的嗓音是由两个不同的过程共同作用发出的。首先,人的喉部作为一个声音源,产生一定频率的振动能量发出声音。同时,当声音振动经过了人的咽喉、舌头和口鼻部位时,一些特殊的生理构造起到了过滤器的作用,部分频率的振动被吸收,另一些则被适当地加强。经过加工过滤之后的这种声音振动便构成了人类特有的音色频率范围。
在人类的整个发音过程中,活动灵巧的舌头动作不断改变音频“共振峰”的频率范围,对过滤声音频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鹦鹉又是怎样控制它们的舌头,完成这一复杂的发声过程,这其中有众多问题困扰着研究人员。比如说当鹦鹉活动舌头模仿人声时,这些舌头动作能否通过“共振峰”改变声音频率范围呢?或者也许它们所发出的声音频率本身就不需要做什么调整。因为有一种可能就是,当鹦鹉在学舌的过程中并非用喉部发声,取而代之的是用只有鸟类才有的特殊器官——“鸟类鸣管”或是其它什么特殊的发声渠道,直接模仿出人类说话的声音。
能说会道的家伙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神经学家罗德里克-萨瑟斯和荷兰莱顿大学研究人员加百利-贝克斯在研究中发现,鹦鹉舌头位置的微小变化的确能引起声音的变化、达到“塑造”特殊音色的功能。研究人员同时还首次了解了鹦鹉发音时四个特有的声学“共振峰”。这些共振峰为鹦鹉的发声保留并加强了一些特定的音频范围,而这些经调制过的频率则最终形成了鹦鹉在学舌时所特有的嗓音特点。他们的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当代生物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在试验中对数种源产自南美洲的长尾小鹦鹉的发声法进行了研究。当这些鹦鹉发声频率在500-11000赫兹音频范围时,研究人员检测到其舌头动作和位置变化对所发声音有明显的。试验结果使研究人员确信,鹦鹉的舌头只需做出几分之一毫米的细微改变就能显著改变其所发音调。
至此鹦鹉学舌的科学过程终于被揭开了,但即使如此仍然无法减低科学家对鹦鹉学舌的研究热情,因为这些鹦鹉究竟是怎么学会模仿人声本领的呢?到底这些伶牙俐齿的小鸟还能把人类的语言模仿到何种相似的程度呢?研究者认为,也学更令人惊奇的发现还在后头。因为现在发现的一种可能就是:鹦鹉模仿人说话的能力不是通过听,而是通过看,它们是在观察人类说话时舌头的位置变化而最终获得学舌本领的,也许这和我们人类在儿时学习说话的过程一摸一样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