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回归童心:思无邪的人生境界探寻

百科大全 2025年04月08日 22:14 32 鲁洋泽


何为赤子心? - 知乎

赤子心,源自《道德经》中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寓意心灵纯净,无杂念。

张三丰在《天仙引》中提到“九年面壁功无间”,在修炼中追求赤子之心,回归心灵本源。

李贽在《童心说》中指出“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强调赤子之心为纯真本性。

蒲松龄笔下的婴宁,代表了纯真无邪,最终因现实的压迫不得不收敛笑容,展现了赤子之心在复杂社会中的挑战。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象征着赤子之心与现实的冲突,神瑛侍者的离去,反映了心灵回归纯真的不易。

荷尔德林的呼吁“回到故乡,诗意栖居”,与《论语》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相呼应,强调赤子之心的纯真与美好。

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描绘了赤子之心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挣扎与牺牲,强调心灵的纯净与美好。

汉语中,“悟空”与“如来”象征着赤子之心的追求与回归,分别代表佛家与道家的境界。

《西游记》是一部返本还原、回归良心的故事,通过九九八十一难的历练,强调赤子之心的重要性。

每一难的回目,如“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江流僧复仇报本”等,都反映了对赤子之心的追求。

《西游记》中,菩提祖师给悟空起名为“孙”,寓意去除兽性回归婴儿般的纯真,至简大道,反璞归真。

《庄子》中的故事,揭示了赤子之心在权诈场中的丧失,强调自由与纯真天性的价值。

《孟子•离娄下》通过故事展示了追名逐利对良知的破坏,强调赤子之心的珍贵。

葛洪《抱朴子•微旨》提出积善立功、慈心于物等行为,是拥有赤子之心的体现。

蒲松龄《促织》故事描绘了赤子之心在权力与金钱下的异化,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残酷。

鲁迅通过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形象揭示了专制文化下人性的扭曲,呼吁保留赤子之心。

卡夫卡《变形记》展示了现代人在困境中人性的异化,强调纯真心灵的宝贵。

蒲松龄与高尔基的作品,揭示了权力与金钱对赤子之心的压迫,强调心灵纯净的重要性。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