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抗药物新突破:双重抗体治疗引领医学创新
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方向梳理
药品重点发展方向
生物药发展方向
1)基因及细胞治疗
包括核酸和蛋白质检测、基因编辑、新型细胞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RNA干扰、核酸药物、溶瘤病毒、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干细胞器官再生药物、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库。
2)抗体药物
涵盖肿瘤、免疫系统、血液疾病的单抗、双抗、抗体偶联药物、ADC、蛋白、抗肿瘤多肽、细胞因子模拟肽、抗体融合蛋白、纳米抗体、抗HER2人源化抗体、抗VEGF人源化抗体、抗PD1-抗VEGF双特异性抗体、抗PD1-抗CD40抗体双抗产品。
3)疫苗
适应症广泛,包括针对性疫苗、新冠病毒疫苗、流感疫苗、艾滋病疫苗、13价肺炎疫苗、HPV疫苗、乳腺癌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类风湿疫苗、母牛分枝杆菌疫苗、四价重组诺如病毒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甲型流感疫苗、禽流感疫苗、手足口病毒疫苗、疱疹疫苗等。技术有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病毒载体疫苗。
4)重组蛋白药物
包括新一代重组胰岛素、重组凝血因子、酶替代重组蛋白药物、抗肿瘤多肽、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细胞因子模拟肽等创新型多肽药物、长效多肽激素类药物、重组人血清白蛋白。
5)血液制品
涉及凝血Ⅷ因子、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等。
化学药发展方向
1)创新药
针对多种疾病,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类疾病、内分泌类疾病、精神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药菌感染、病毒感染、肾病、消化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肾脏疾病。
2)新型制剂
包括脂质体、脂微球、纳米制剂、缓控释制剂、微乳制剂等新型注射给药系统,口服速释、缓控释、多颗粒系统等口服调释给药系统,经皮和粘膜给药系统,儿童等特殊人群适用剂型、粘膜给药、纳米制剂、靶向给药、预灌封等。
3)原料药及中间体
特色原料药及中间体利用新技术,推进结晶技术、粒体控制技术、连续流生产技术、手性合成技术、微通道反应、手性合成、酶促合成、连续反应等工艺升级。大宗原料药包括头孢菌素类、解热镇痛类、青霉素类、多巴类、氨基苷类、维生素C类。
4)仿制药
包括改良型新药、临床急需、新专利到期药物。临床急需药涵盖罕见病用药、儿童药等临床短缺药物,全身抗感染、抗胆碱手术用药、糖尿病用药等临床常用药和必备药、激素类药、急抢救药、罕见病药、儿童药、解毒药、抗代谢类药物。慢病药物如体液平衡用、营养用、血容量扩张用、治疗用大输液和透析液以及造影类药物。
5)药用辅料
发展高端制剂和新型制剂所需的辅料和功能性材料,如纤维素及其衍生物、高质量淀粉、聚山梨酯系列、高纯天然油脂、单分散聚乙二醇及其衍生物、功能性磷脂、低内毒素类药用辅料、新型佐剂、中性硼硅玻璃管、丁基橡胶瓶塞、环烯烃聚合物、环烯烃共聚物、PEG化磷脂、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磷脂、注射用吸附剂、新型材料胶囊、玻璃酸钠靶向衍生物、壳聚糖靶向衍生物。
中药发展方向
1)中成药
涉及经典名方二次开发、院内制剂转化、重大疾病用药、名优中成药大品种、肛肠外用、肛肠疾病口服颗粒剂、儿科生长用药、儿科感冒药、心脑血管类疾病用药、抗肿瘤、抗病毒类中成药。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等中药新技术。
2)中药饮片
包括特色饮片、工艺质量提升如无硫饮片、定量压制饮片、精制饮片、超微饮片、直接口服饮片等。道地药材种植和溯源体系。
3)中药种植
道地药材种植,如川芎、麦冬、附子等。道地药材溯源,建立全流程药材追溯体系。
4)中药衍生品
以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化妆品、洗发水、牙膏、药茶、药酒保健食品、药膳等。
医疗器械重点发展方向
1.高值耗材发展方向
涵盖心脑血管植入耗材、神经植入耗材、眼科植入耗材、骨科高值耗材以及其他高值耗材如新型人工肌腱、仿生皮肤组织、3D打印材料等。
2.医疗设备发展方向
包括影像设备、智能监护设备、治疗设备等。
3.体外诊断发展方向
涉及重大疾病、传(感)染疾病、慢性代谢性疾病、遗传类疾病等的诊断试剂、POCT类、生化免疫类、基因类以及其他类诊断设备。
智能器械发展方向
包含医疗人工智能产品、医用机器人、康复器械等。
医疗服务重点发展方向
涵盖医药服务、医疗服务、流通服务等。
其他重点方向
包括康养服务、功能性食品、生物农业、日用健康产品、医学美容产品、工业大麻产品等。
该内容总结了中国生物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包括药品、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以及相关服务等,旨在推动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肝癌巴塞罗那分期更新解读及肝癌靶向、免疫治疗进展汇总
肝癌治疗领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体现在系统治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方面。本文综合分析了《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NCCN Guidelines Version 1.2022Hepatobiliary Cancers》和《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等重要指南,对肝癌分期、治疗策略、药物作用机制以及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肝癌分期是治疗决策的重要依据,BCLC分期与CNLC分期是当前的主流分期方法。CNLC分期强调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策略,旨在争取临床治愈。与之相比,BCLC分期推荐治疗策略更为广泛,但2022版指南对BCLC B期病人的治疗方案进行了细化,提供了更精细化的治疗建议。
肝癌的综合分类体系正逐渐形成,基于病因、分子和组织学特征进行分类,以期推荐更精准的治疗方案。这一分类体系将肝癌分为增殖性和非增殖性两大类,有助于实现更个体化的治疗。
靶向药物治疗是肝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多靶点激酶抑制剂(MKIs)和抗血管生成单克隆抗体。MKIs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和RAF激酶等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但存在耐药性问题。抗VEGF单克隆抗体则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发挥抗肿瘤作用。尽管索拉非尼在生存率方面有所提升,但其毒副作用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近年来,靶向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更多药物被批准用于肝癌治疗。
免疫治疗已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选择,尤其是联合治疗策略,如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已成为晚期肝癌一线治疗的新选择,并被多个指南推荐为优先系统治疗药物。此外,IMbrave150研究进一步证实了VEGFA抗体与PD-L1抗体联合应用的有效性,标志着HCC向免疫治疗的转变。另一项研究中,tremelimumab(抗CTLA-4单抗)加上度伐利尤单抗(抗PD-L1单抗)也显示出显著的疗效,为晚期肝癌一线治疗提供了新方案。
中国肝癌患者的免疫治疗获益机制探讨显示,病毒性肝炎导致的HCC患者更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这可能与抑制性受体在病毒性肝炎中的过度表达有关。在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的联合应用中,如AK104(PD-1/CTLA-4双抗)与仑伐替尼的联合,展现出初步的积极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此外,通过优化抗体Fc段改造,以减少不良反应,是未来免疫治疗研究的重要方向。
总体而言,肝癌治疗领域的创新和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精准的治疗选择,推动了肝癌治疗向精准医学的转型。
双特异性抗体知识点梳理
双特异性抗体:创新医学的瑰宝
半个世纪前,Nisonoff的创见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生物制药领域——双特异性抗体(bsAb),这种独特的分子能够识别并结合两个不同的抗原,它的诞生是对传统抗体技术的一次革命性突破。bsAb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小型蛋白到IgG样分子,其独特的物理连接机制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治疗潜力。至今,已有超过85种bsAb在临床开发中崭露头角,其中卡妥索单抗和博纳吐单抗等,已在癌症和炎症治疗领域展现了显著效果。
随着抗体工程的飞速发展,bsAb的结构设计更是繁多,超过100种构型已进入商业化阶段。这些构型包括简单型(无Fc段,成本低但半衰期短)、对称型和非对称型,它们各具特色,适应了不同的治疗需求。例如,链关联问题的解决,通过精心设计的连接策略,确保了抗体功能的高效实现。
精密构建,发挥药效
bsAb的构造艺术在于其抗原结合位点和构型设计,这直接影响着药物的特异性、药效以及免疫反应。以Blinatumomab为例,其55kDa、无Fc结构的独特性,既能增强对目标的结合力,也可能带来特定的副作用。CD3-EpCAM双抗的亲和力优化,确保了药物在体内的精准分布,降低了不必要的免疫反应。
安全与创新的平衡
为了提升治疗的安全性,科学家们研发出Fc-沉默型bsAb,这类抗体抑制特定的免疫通路,减少了副作用,同时保持了治疗的效力。在临床管线中,双特异性抗体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肿瘤适应症和非肿瘤适应症,它们的组合策略为多样化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可能。
总结
双特异性抗体,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璀璨明珠,其设计理念、作用机制和临床实践,都在不断推动医学的边界。通过精细的结构设计和功能优化,bsAb有望在未来的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为精准、安全的治疗选择。
医学上LB代表什么
1. 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2024年年会上,中国生物科技服务(08037.HK)的子公司上海隆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布了针对复发难治的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的LY007细胞注射液的I期临床研究结果。LY007是一种新的CD20靶点的自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产品。
2. 大B细胞淋巴瘤(LBCL)是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常见亚型。尽管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标准免疫化疗方案治愈,但约40%的患者在一线治疗后仍面临复发难治的困境。I期研究旨在评估LY007细胞注射液治疗这些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3. 研究结果显示,LY007细胞注射液在高达5.0x10^6个细胞千克的剂量水平下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与剂量呈现出良好的反应关系。这表明LY007细胞注射液可能为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4. 截至2023年12月25日,共有9名患者接受了最高剂量的3次LY007细胞注射液治疗,随访时间为0.92至18.10个月。这些患者中大多数(8/9)有结外病变,且78%的患者的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意味着他们的预后不佳。大约一半的患者(4/9)有直径大于5厘米的最大肿瘤,而两人肿瘤直径超过8厘米。
5. 近年来,随着抗体药物技术的发展,双抗逐渐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风向标。罗氏制药中国的淋巴瘤创新药物高罗华(格菲妥单抗/glofitamab)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批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线系统性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成人患者。这标志着中国淋巴瘤治疗将进入双抗新时代。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