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蛮夷文化探秘:古代华夏眼中的异域风情

百科大全 2025年04月05日 01:16 37 又荷


文言文蛮夷的文化常识

1. 蛮夷词条

古代华夏中原民族以外,泛指各少数民族。现代的蛮夷后人,部分“磨些夷”在南北朝年间南迁至云南宾川县,建立了越析诏。越析诏部落在宾居(今云南宾川),旧越析州也。737年(唐开元二十五年),南诏兼并越析诏,这部分磨些人被迫北迁至盐源、盐边一带。磨些夷居地“土多牛羊,一家即有羊群”,男女皆披羊皮,显示其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其“俗好饮酒”,酒为粮食酿造,表明农业有相当规模的发展。不同地区的“磨些蛮”因自然环境差异,经济文化发展有明显差异。元、明、清时期,有的磨些人“依江负险,酋寨星列,不相统摄”,受酋长统领,部落界限仍未打破;有的磨些人“善劲弩骑射,勤俭治生,饮食蔬薄”,以狩猎为主;有的磨些人“男剃头辫发,妇人戴毡笠,衣与僰人同”,受白族影响;有的磨些人。“近城池,其性淳朴。男女悉以棉布、麻布为衣,种莜稗以资生,卖枋板以为业”,“其读书入学者,衣冠悉同士子”。受汉族先进经济文化影响,发展程度达到一个更高水平。尤其“改土归流”后,丽江一带的磨些人同汉族交往更加频繁,经济文化生活已趋于一致。此外,磨些人也很擅长手工制造,“能制坚甲利刃”。他们所造铁剑,锋利无比,“所指无不洞”;所制牦牛尾帽,“非矢镐所能穿”。以上情况,一直延续至近代。

2. 文言文文体常识

1. “说”是古代散文体裁,可叙事、说明、议论,一事一议,表达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本质上属议论性文体,与现代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初中所学有《马说》《爱莲说》等。

2. “表”是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战国时期称“书”,汉代分为章、奏、表、议。表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3. “序”即“序言”“前言”“引言”,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赠序”。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4.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形式短小,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5. “记”是古代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小石潭记”,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及小石潭的景物。

6. “传”是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也有自传,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7.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

3. 文言文文学常识

书信,尺牍,信礼。第一个“书”: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第二个“书”: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4.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1. 先秦文学指上古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

2. 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充满丰富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 流传最广的神话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由孔子编选。

5.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 《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 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其代表作品。

8.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 先秦散文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古代历史上被称作蛮夷的是什么民族?

在中国古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少数民族分别被称为夷蛮戎,即东夷戎、南蛮戎、西戎、北狄。这些少数民族与诸侯国在经济文化上的差异较大,诸侯国自称为中国。以下是对这些民族的具体阐述:

1. 夷

夷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东、安徽和苏北地区。其中的莱夷分布在齐国东部,淮夷则主要生活在淮河中下游。《左传》中提到的东夷,以及《论语》中提到的九夷,大约是指今天山东地区的夷人。在夷中,淮夷的力量较为强大,曾与鲁国多次发生冲突,并且淮夷还参与了楚国主持的盟会,与楚国一同攻打吴国。莱夷与齐国之间有深仇大恨,《左传》中记载了齐国多次攻打莱夷的历史,最终莱夷被齐国所灭。

2. 戎

戎族的北荣和山荣分布在河北和辽宁地区。姜戎和陆浑戎原居住在甘肃的积石山,后来被迫迁徙到豫西地区。在周朝的南方,有杨若甫戎和戎。鲁国的西边也有戎人的村落。晋国曾被戎狄族包围,故《左传》有云:“晋居深山,乃戎狄之邻。”《左传》中还提到姜戎的“衣食不似中国,币不合理,言不达。”这表明戎族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和语言与华夏族有所不同。然而,在戎人中,姜戎和嵇戎显然与周朝有着血缘关系,但由于历史或文化的原因,他们分道扬镳。尽管戎狄族与华夏族文明程度存在差距,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互动。例如,曾娶了戎族女子为妻,还有和文公娶了蓉族女子。

3. 蛮

蛮族和百濮主要居住在楚国的南部。在楚、晋在鄢陵交战时,蛮族也随楚出兵。濮族主要分布在江汉的南部,即今天的云南地区。春秋时期,楚国有许多自称“蛮”的民族。春秋初期,楚国曾大举进攻蛮族,史称楚武王“大其群蛮”。在楚国遭遇大饥荒之际,楚人趁机攻打了其西南和东南方向的戎族,庸人领导蛮族叛离楚国,夷人领导百濮聚集在选地,企图攻打楚国。秦昭王时期,白起攻灭楚国后,采取了“只取蛮夷,再设黔中郡”的策略。秦汉时期,盘瓠、林俊、半都是最大的蛮族家族。他们居住在武陵县(湖南西部、贵州东部、湖北西南部)和长沙县(湖南中部、湖南南部),又被称为“武陵蛮”或“长沙蛮”。

蛮夷的简介

蛮夷简介

蛮夷,是古代对中原王朝以外的民族的一种称呼。这个词在历史上常常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统治者的观念变化,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下是对蛮夷的

一、定义与起源

蛮夷一词,起源于古代中原王朝,用以指代周边未开化的民族。在古代的文献记载中,蛮夷往往与中原的华夏族相对照,被视为尚未接受中原文化和制度影响的民族。这一称呼往往带有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和种族上的歧视色彩。

二、历史演变

随着历史的演进,蛮夷的涵义有所变化。在古代的战争和政治交流中,蛮夷逐渐成为了对边疆民族的泛称。这些民族可能因为生活方式、语言、文化等方面与中原存在差异,而被冠以蛮夷之称。实际上,这些被称为蛮夷的民族,在很多情况下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三、文化认知

蛮夷的称呼往往带有一定的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在古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中,中原王朝往往以文明自居,而将周边民族视为未开化的蛮夷。然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蛮夷民族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传承。他们可能拥有独特的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这些都是他们独特的文化表现。

四、现代视角

在现代社会,随着多元文化的兴起和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蛮夷这样的称呼已经逐渐被摒弃。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简单地以文化或种族来区分人群。这也是现代社会对过去历史的反思和进步的表现。

总之,蛮夷一词是古代对周边民族的称呼,带有一定的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视角来看待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请教有关古代蛮夷的观念

1. 古代的“蛮夷”概念是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广泛涵盖了南方南蛮和东方东夷等。

2. 华夏民族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温带地区,这里气候适宜、雨量适中、土壤肥沃,因此较早发展成了城市和农耕社会,自称为“中国”或“华夏”。

3. 位于边疆地区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多为游牧和狩猎民族居住,因此被称为“夷”。

4. 《礼记王制》中提到:“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表明了中国古代对四方民族的称呼。这些民族各有其特点,不可轻易改变。

5. 东方的“夷”民族有纹身习俗,有些不吃熟食;南方的“蛮”民族额头有特殊纹饰,多吃生菜和色拉;西方的“戎”民族穿皮衣,有些不吃谷物;北方的“狄”民族穿羽毛,有的不吃谷物。

6. 在《汉书·李广苏建传》中,“为降虏于蛮夷”意指在蛮夷之地成为降俘。

7. 《战国策·燕策》中称北方边民为“北蛮夷之鄙人”,暗示了对其文化水平的不认同。

8.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了舜帝时代,通过四岳、十二牧来治理四方,使蛮夷之地也服从中央统治。

9.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言:“中国而夷狄也,则夷狄之;夷狄而中国也,则中国之。”这反映了古代华夏民族对于周边民族的态度和认同标准。

中国历史上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都是什么人?最后去了哪里?_百度知 ...

在华夏古代人民的观念中,天下人民分为两种,华夏与蛮夷。华夏,又称诸夏,居住于中原地区,拥有共同的文化、礼仪、服饰和生活方式。而蛮夷则与华夏截然不同,他们的文化和华夏人相比,显得简朴而缺乏礼仪。这种区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华夏人穿着华美的长袍,行为举止优雅;而蛮夷人的服饰较为简单,行为习惯也不符合华夏人的标准,例如匈奴人,他们会在父亲去世后继承父亲的所有妻子,这在华夏人看来是不可接受的。

基于这种区分,华夏人将蛮夷按地理方位分为四部分: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东夷指的是东方的蛮夷,南蛮指南方的,西戎指西方的,北狄指北方的。这种分类并不完全基于种族或血缘关系,更多的是基于地理位置和文化特征。东夷并非一个单一的部落或民族,而是包括多个部落和民族,如太昊的后人,以及后来的嬴姓、姜姓等部落。太昊是伏羲的后裔,被尊称为东帝或青帝,他的后代不断繁衍,形成了多个部落。

东夷地区涵盖了今天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淮河流域,横跨山东、安徽、江苏、上海等地。太昊的后代,如少昊,成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在夏商周时期,东夷与华夏之间的冲突不断,例如齐桓公与管仲的“尊王攘夷”政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也曾被视为蛮夷,但它们最终融入了华夏。东夷在秦朝统一后完全融入了华夏,没有留下独立的部落或国家。

南蛮是指长江流域及更南方的蛮夷,主要部落有三苗、荆蛮、庸、濮、蜀、髳、微、越等。三苗可能是蚩尤九黎族的后裔,他们在江淮、荆州一带活动。楚国在吞并了多个蛮族后,成为南方的大国,并在汉朝时期大部分蛮族汉化。

西戎是指今天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西域的蛮夷,包括鬼方、犬戎、余无、绲戎、义渠等。秦国在与西戎的战争中逐渐扩张,吞并了多个戎人国家。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西戎地区全部臣服,到了汉朝,西域成为华夏的一部分。

北狄包括华夏自有族系和外来族系,如匈奴和鬼方。匈奴是夏朝王族的后裔,与华夏同宗同源;而鬼方则可能是白人,从远方来,早在商朝时期就与华夏交战。北狄中的匈奴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骚扰华夏,经过几百年的战争,最终匈奴的一部分融入了华夏,一部分融入了其他民族。

综上所述,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这些称谓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结果——融入了华夏,成为了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蛮夷的意思是什么

在古代,蛮夷一词常用来描述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这种称呼体现了当时中原地区对于周边族群的一种文化优越感。例如,《柳河东集》中有记载:“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为蛮夷。”

《汉书·李广苏建传》中也有相似的表述:“为降虏于蛮夷。”这句话暗示了蛮夷在古代被看作是低等的民族,甚至在战败后成为其俘虏。

《战国策·燕策》中提到:“北蛮夷之鄙人。”这表明北方的少数民族在当时的认知中是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被贴上了鄙陋、野蛮的标签。

总的来说,蛮夷一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上的区分,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不同族群的认知和态度。这种称呼虽然带有明显的歧视色彩,但也反映了古代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称呼逐渐被更为包容和平等的词汇所取代。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强调尊重和接纳其他族群,促进了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尽管如此,历史上的称谓和观念仍然值得我们反思。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这些称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当今多元文化社会中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蛮夷古代常识

1.请教有关古代蛮夷的观念

蛮夷在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包括南蛮和东夷。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宜,雨量适中,土壤肥腴,故较早即进入城廓农耕社会,地称为中国,人称为华夏。

边区自然条件较差,多为游猎畜牧之族所居,故称为夷。《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

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指南方额头有纹饰的族群即是南蛮。

多喜欢吃生菜,色拉和醋。”《汉书·李广苏建传》:“为降虏于蛮夷。”

《战国策·燕策》:“北蛮夷之鄙人。”《史记·五帝本纪》:“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

韩愈有言:“中国而夷狄也,则夷狄之;夷狄而中国也,则中国之。”。

2.驱蛮夷而定四方,中国古代为什么称呼四周为蛮夷

蛮夷最早由《禹贡》而来,指以都城为中心周边区域划分。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 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 诸侯。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因上得出,蛮夷一开始是指距统治中心较远的偏远地区:夷所处地为距都城1500~2000里范围,蛮则更远。夏朝时九夷,分布在东、东南、东北、北、西北,所以夷非指东部的未开化民族。蛮也是同样。到商周时期,蛮夷(商朝称东夷以外的蛮夷为“某某方”)成了少数民族的称谓,不再根据距离。如周朝时有蛮国(即陆浑,地在河南嵩县一带)距周雒邑就不远。狄更是近,屡次犯东周王城。

3.古代指的蛮夷之地是哪里

黄河及长江流域地区。

黄河及长江流域地区,气候温宜,雨量适中,土壤肥腴,故较早即进入城廓农耕社会,地称为中国,人称为华夏。边区自然条件较差,多为游猎畜牧之族所居,故称为蛮夷。

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扩展资料蛮夷之地吴国的崛起 周朝建立,吴国被一分为二,一国为虞国,建于中原,另一国为吴国,建在蛮夷之地。传至十二代时,晋国灭掉了中原地区的虞国。

两代之后,蛮夷之地的吴国崛起,纵观吴国历史,从太伯创国至寿梦时期崛起,总共历经十九代更迭。 吴地最早的百姓被称为“东夷”,至夏商时期,改为“九夷”。

寿梦时期前,吴越民族一直生活在南部平原,而这里一直被北方百姓视作“蛮荒之地”,吴越原住民自然而然成为了“蛮夷”。吴国的起源,离不开太湖水网地域,为渔耕部落。

随着历代发展,吴地衍生出独特的水文化、鱼文化,船文化。受此影响,历代吴国君主的名字与王号,都与这些文化息息相关。

在他们看来,由独特地域衍生出来的文化,是吴国的灵魂,更是赖以生存的根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蛮夷。

4.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收集要注意什么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

《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5.仓廪的古代文化常识

仓廪

拼音:cāng lǐn

出处:《礼记》

释义:贮藏米谷的仓库

廪:米藏曰廪

贮藏米谷的仓库。

1、《墨子·非乐上》:“士君子……内治官府,外收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仓廪府库,此其分事也。”

2、《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孔颖达疏引蔡邕曰:“谷藏曰仓,米藏曰廪。”

3、《史记·五帝本纪》:“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

4、唐元稹《范季睦授尚书仓部员外郎制》:“乘我有秋,大实仓廪。”

5、宋范仲淹《上攻守二策状·议守》:“数年之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6、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齐)景公乃除去烦刑,发仓廪以贷贫穷,国人感悦。于是征聘于东方诸侯。”

7、清昭梿《啸亭杂录·纯皇爱民》:“地方偶有偏灾,即命开启仓廪,蠲免租税。”

6.为何蛮夷叫蛮夷

黄河及长江流域地区,气候温宜,雨量适中,土壤肥腴,故较早即进入城廓农耕社会,地称为中国,人称为华夏。

边区自然条件较差,多为游猎畜牧之族所居,故称为蛮夷。 古代中国人自认为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天下的中心,国中之国,所以自称中国。

而“中国”周边的,那些落后未开化的地方称之狄、胡、蛮、夷、戎。这些叫法明显都带有歧视性的、贬义的意思。

但是最初的中国人这些蛮夷观是没有歧视性和贬义的意思。 扩展资料:蛮: 群蛮和百濮居于楚之南。

楚与晋战于鄢陵,蛮人也出兵随楚。濮在江汉之南,或说在今云南一带。

春秋时楚境内已有不少以“蛮”自称的民族。在春秋前期,楚大举进攻蛮人,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

楚庄王时,楚周边民族乘楚大饥之际,“戎伐其西南,又伐其东南,庸人率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 秦昭王时﹐白起攻灭楚国之后,“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

秦汉时蛮族以盘瓠﹑廪君﹑板楯三者最大。居住在武陵郡(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边缘地区)﹑长沙郡(今湘中﹑湘南地区)﹐故又称“武陵蛮”或“长沙蛮”﹔其地有雄﹑樠﹑辰﹑酉﹑武五溪﹐故又有“五溪蛮”之称。

夷: 夷分布在今山东、安徽、江苏北部一带。莱夷在齐的东面,淮夷分布在淮河中下游。

《左传》中提到东夷,《论语》中提到九夷,大约都是居住在今山东一带的夷人。 见于《左传》的小国介和根牟,即东夷人所建立。

诸夷中以淮夷为最强大,并不断和鲁发生冲突。淮夷还参加楚主持的盟会,又随楚伐吴。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