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之谜:追溯古代农作物的传入历程
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之谜:追溯古代农作物的传入历程
出品:科学大院
作者:邓振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科普博览
生活中常见的稻米,从左至右依次为白米(图中为粳米)、黑米、糯米、糙米
白米、黑米、糯米、糙米、泰国香米、印度香米、粳米、籼米……身处现代的超市货柜或粮油市场之中,我们大概会被这五花八门的名字绕得晕头转向。然而,从植物学的角度来讲,这些所有的稻米实际上都属于同一种植物——稻,它可以分为两个亚种,即粳稻和籼稻。前者米粒形状偏短圆,后者则较为细长,口感也有所差异。至于其它纷繁复杂的名字,要么是这两个亚种内的不同变种或地方品种,要么是因加工步骤等不同而给予的不同称谓。
在当今世界的粮食体系中,稻米的产量仅次于玉米,而且消费群体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这三个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稻米也由此成为现在全球范围内供养人口最多的一种农作物。因此,水稻的起源,很早就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但整个研究过程漫长而曲折,仅仅在确认起源地上就争论了近百年。
水稻起源于何地?印度还是中国?
20世纪初的苏联学者瓦维洛夫是栽培作物起源领域最广为人知的一位早期学者,他对世界范围内主要农作物起源地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栽培作物的起源地应该在现存的栽培品种和近缘野生种基因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依据这一理论,他提出水稻的起源地应该在印度。这一观点与19世纪瑞士植物学家德康多尔的提法一致,因此“印度起源说”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一直是这一问题上的主导观点。
最早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中国学者是著名农学家丁颖先生,自1926年在广州郊外发现野生稻之后,他在水稻起源、演变和育种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贡献,并明确提出了“水稻起源于中国华南地区”的观点,对“印度起源说”进行了正面回应和驳斥。他的系统工作受到了很多国际同行的重视,两派观点相争不下的状态由此持续了数十年。
中国邮政1990年发行的《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二组)》中丁颖院士纪念邮票(来源:新浪博客)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长江流域的很多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发现了水稻遗存,其中1973年发掘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便是众多遗址中最为著名的一处。这里距今7000年左右水稻的发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也引发了对于水稻起源讨论的又一次高潮。自这一时期开始,对于水稻起源的研究主体逐渐从农学家转变为考古学家,研究思路也从确认现代野生稻基因多样性最高的区域转变为寻找最早的水稻种植和利用的证据。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炭化稻种(来源:中国文化报)
随着材料的积累,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考古遗址出土的早期稻作证据以及历史上野生稻的分布范围等,提出了“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印度甚至泰国等地也曾号称发现了距今8000乃至9000年前的水稻,并引发了一些争论,但这些发现后来都被证明存在问题,其年代实际上大多不超过距今4000年。自此,“水稻长江中下游起源说”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的共识,持续一百余年的“印度说”与“中国说”之争基本尘埃落定。
水稻起源于何时?
然而,对于水稻起源的探索并未就此止步。起源地的确认只是这个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起源时间。严格来讲,这两个问题抛开任何一方谈另一方都是不现实的,但在不同的研究阶段,重点总是会偏向某一方。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起源地之争的初步解决,起源时间便成了学术界亟需面对的主要问题。
恰好从这一时期开始,植物考古作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国内迅速成长起来,一系列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在此背景下持续展开,水稻起源的宏观图景也渐次清晰。
水稻遗存在大量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遗址中被发现,举其要者,如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澧县彭头山与八十垱、河南舞阳贾湖、邓州八里岗、浙江余姚田螺山、萧山跨湖桥、嵊州小黄山、浦江上山、江苏泗洪顺山集等。这些遗址的年代大多在距今7000年以上,最早的遗址年代接近距今1万年。大量的新材料,使得对于水稻起源的探索有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距今8000年前出土水稻遗存的主要考古遗址分布图(作者邓振华 绘制)
对于水稻起源时间的确认,有两个关键的节点,一是人类从何时开始有意识地管理和利用野生稻,二是水稻何时完成驯化。前者的关注对象是人类行为的变化,后者则关注植物自身生物性状的改变。正是由于人类对野生稻资源的持续管理和利用,造成了其某些生物性状的改变,才最终导致驯化稻的出现。
因此,要解决水稻起源时间的问题,植物考古学家需要建立稻属资源在一个区域内从出现到被完全驯化的时间序列。如此一来,在考古新发现提供的材料基础上,可信的年代测定结果和可靠的鉴定标准便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需求。
野生稻与驯化稻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生物性状的差别,其中最主要的两项与植物自身的繁殖方式有关,一是落粒性,二是种子休眠性。野生稻的种子在成熟之后会自然散落,进入泥土,之后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再长出新的植株。如果遇到气候条件不佳的情况,种子可以在泥土中长期休眠,而且不腐烂,直到外界条件适宜再萌芽。然而,人类种植水稻是为获取籽粒供自身食用,因此驯化稻在成熟后并不会自动落粒,而是需要人类收割之后进行脱粒,这是建立在长期的人为选择基础上出现的一个巨大变化。此外,为了保证播种后的萌芽率,驯化稻种子的休眠性相比于野生稻也在长期人为选择下大大降低。
虽然目前对于考古遗址出土水稻的休眠性尚无可靠的研究方法,但对于一系列遗址水稻落粒性的研究,已经初步厘清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驯化过程。
从落粒性的角度来看,长江中游地区大致在距今8000年之前已经驯化了粳稻,而长江下游地区这一生物性状的改变大致发生在距今6000年前后或者略早。之后的数千年内,粳稻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向外扩散,在距今4000年前后传入印度,与当地被人类利用的野生稻杂交之后,才出现了籼稻,至于籼稻再回过头来传回中国就是很晚才发生的事了。
当前对水稻驯化过程的这一认识也得到了DNA研究的支持。近年来对于驯化稻DNA的研究显示,与水稻驯化相关的一些主要基因变异仅出现过一次,籼稻所携带的此类基因,比如控制落粒性的基因等均来自于粳稻。
尽管如此,对于人类最初利用水稻的阶段,我们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因为当时的水稻利用规模远小于成熟的农业社会,能够有幸留存下来供我们研究的种子等材料极其有限甚至几近缺失。因此,无论是进行年代测定还是探索早期水稻生物性状的变化,都缺乏有效的研究材料。那么,有没有别的可以用来测定水稻年代的材料或方法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团队最新发表在PNAS上的一项研究工作,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所取得的重要突破。
植硅体研究与一万年前的水稻
花粉、种子等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用于植物考古的研究材料,而这次吕厚远研究员团队用到的是一种叫做植硅体的物质。不同于种子等大化石,植硅体是沉淀在高等植物细胞内腔或细胞之间的硅质颗粒,其形态与植物细胞形态直接相关,因此具有一定的植物分类学意义。
和植物种子等有机质相比,这种硅质的微体化石更容易在不同的埋藏条件下被长久保存下来,在探索早期植物利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此外,在植硅体的形成过程中,会封存一些植物细胞中原有的有机碳,其含量可以达到植硅体重量的0.3-6%左右,是可以进行碳十四测年的新材料。
稻属植物特有的植硅体有水稻扇形、双峰形和并排哑铃形三种。吕厚远研究员团队长期以来开展了大量现代植物硅酸体的分类学研究,他们对现代样品的分析结果显示,水稻扇形体边缘鱼鳞状纹饰的数量可以用于区分野生稻与驯化稻。野生稻中水稻扇形体鱼鳞状纹饰大于等于9的比例大致在17%左右,而驯化稻中的比例则在63%左右。
水稻扇形体鱼鳞状纹饰数量大于9(a,b)和小于9(c,d)的显微图像,图中比例尺为20微米(左昕昕 供图)
另外,他们还建立了从土壤样品中提纯植硅体的新方法,并利用其中封存的有机碳进行碳十四测年。为了验证植硅体碳十四测年的可靠性,研究团队对国内多处遗址的植硅体和木炭测年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这一方法所获得的年代数据是可靠的。
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之上,该研究团队将这两项新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了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早期水稻利用状况的探索上。上山遗址是目前所知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2001-2008年的考古发掘表明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古人曾使用稻壳和稻叶作为掺和料制作陶器,对其中植物印痕的显微观察确认了水稻的存在,此外遗址还出土了极少量的炭化稻米,但遗址的最早阶段缺乏此类遗存。根据之前的测年数据,该遗址的最早年代可早至距今11000年,这一距今万年的水稻遗存的发现也由此轰动一时。
上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其中有使用稻壳和稻叶作为掺和料的痕迹(蒋乐平 供图)
然而,由于上山遗址的最早阶段缺乏能够用于测年的种子、木炭等植物遗存,前有的年代数据都是由掺和稻壳和稻叶等植物的“夹炭”陶片测定的。因为这些夹碳陶中可能包含陶土等其它来源中的“老炭”,对于上山遗址最早年代以及与之相关的水稻遗存的年代一直存在着争议。
上山遗址及该遗址发现的水稻扇形体(吕厚远 供图)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科学家们对该遗址最早阶段的土样进行了植硅体测年。测试结果表明,该遗址的最早年代至少可早到距今9400年。此外,对其中水稻扇形体的鉴定分析显示,在上山遗址的最早阶段,鱼鳞纹数量大于等于9的水稻扇形体所占比例高达36%,远高于现代野生稻的17%这一比例。在其后距今8400年左右的湖西遗址,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57%左右。
考虑到目前发现的最早扇形植硅体证据已经与野生稻存在较大的差别,以及由已知数据推测的水稻驯化速率,长江下游地区水稻利用的开始时间必然早于目前所知的9400年,很可能会早于距今1万年。由此不仅通过确切的证据证实了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1万年前后已经开始对水稻的利用,还揭示了当地水稻驯化的早期过程。
吕厚远研究员团队的这项研究还表明,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水稻开始驯化的时间与世界上主要农作物(西亚的小麦、中美洲的玉米)基本上是同步的,都发生在更新世末向全新世初过渡的时期,水稻开始驯化的时间对应了约1万年前后东亚季风开始增强、气候逐渐变暖、变湿的气候环境背景,这与全球气候格局在该时段内的重要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促成这一事件发生的气候-环境机制等,至今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需要今后通过多学科协作来共同探索。
明朝时期传入的经济作物有哪些
在明朝时期传入的经济作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玉米:原产于中南美洲,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在明朝时期,玉米被引入中国,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
番薯:原产于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在明朝时期传入中国。番薯具有高产、适应性强的特点,在中国的大多数地区都有广泛栽培。
花生:原产于南美洲,在明朝时期通过欧洲人的传播进入中国。花生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种植和应用。
这些经济作物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种类,也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玉米起源于哪个国家?
玉米,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9000年前的中美洲。然而,关于玉米的起源和传播历史,仍有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玉米的起源和传播,并详细介绍与其相关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一、玉米的起源
玉米起源于墨西哥和危地马拉地区。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开始种植玉米。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的种植技术逐渐传播到美洲的其他地区。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南美洲的印加人和阿兹特克人开始广泛种植玉米。同时,在中美洲的其他地区,如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也开始种植玉米。
二、玉米的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逐渐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前,玉米已经传播到了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当欧洲人到达美洲时,他们发现了玉米这一重要的粮食来源。随后,玉米被带回欧洲,并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到16世纪末,玉米已经传播到了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在18世纪和19世纪,玉米传入中国,并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三、玉米在世界的地位
如今,玉米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据统计,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以玉米为主要粮食来源。此外,玉米也是动物饲料的主要成分之一,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和渔业。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在逐年增加,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四、结论
玉米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起源和传播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玉米起源和传播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作物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当今世界粮食安全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要重视粮食作物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以保障全球人民的食品安全和健康。
中国的所有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按时间)有哪些?
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自2008年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
1、春节
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
俗称“过大年”。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认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春节(夏历新年)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于岁首(一年开始)时间的确定(换言之,月序的排列)还与天文历法有关(如前所述),传说夏在寅月(今农历正月),商在丑月(今农历十二月),周在子月(今农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月),秦在亥月(今农历十月),到西汉才又恢复夏正,定寅月(今农历正月)为岁首,一直沿用至今。
实际上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相关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百姓。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惊惶失色,狼狈而逃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噼里啪啦"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走亲访友。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适用地区: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蕴味无穷。
习俗:
守岁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吃香肠,腊肉 看春晚(近年来才有)
2、二月二龙抬头
龙抬头(二月二,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节日习俗:
恭祭华胥氏过“龙头节”,充满了崇拜龙的思想观念,以为龙治水行雨,决定庄稼丰歉,万万得罪不可。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俗话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所以大人小孩多在这天剃头理发,意思是剃“龙头”,以显尊贵、图吉利。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其实,“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一说实为讹传,其中的“死舅”其实是“思旧”的变音,这种说法的起因也与沈阳有关。清朝成立后,当时不少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敢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并一直流传下来。
北方地区习俗------引龙、除虫、薰虫、剃龙头(理发剃头)、食俗、嫁女住春、禁忌(忌动针线、忌担水、忌洗衣、忌磨面)
南方地区习俗------祭社(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这天吃搅团的,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有几句讽刺懒婆娘的民谣说:“过了正月二十三,懒婆娘愁得没处钻。又想上了天,没鞋穿;又想钻了地,没铧尖;又想上了吊,丢不下二月二那顿油搅团。”当地还有在这天炒豆子的习俗,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有人还在附近的药王庙里烧香叩头,祈保平安。
地方风俗:山东滕州聊城一带二月二这天男性都要理发,龙抬头这天理发希望一年好运。滕州 青岛地区吃棋子和炒豆,象征着“金豆开花”。
炒玉米:传说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节日传说:
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传说有误,武则天是唐朝时期人物,玉米是明朝才传入中国的,那时哪里来玉米种子?)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3、元宵节
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习俗: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演变:
中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4、寒食节
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来源: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活动:
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5、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清明冷食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6、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端午节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于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粽子: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高邮的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13]
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7、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8、重阳节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演变:
阴历的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同时也是中国的敬老节。在1989年,中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
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具体习俗如下所列:
①、登高
②、吃重阳糕
③、赏菊并饮菊花酒
④、插茱萸和簪菊花
⑤、喝重阳酒
不过呢历史上也有农历七月十三为敬老节的说法,但于1989年时修改为九月九日。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日。
9、冬至节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气候特征: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诗云“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左河水)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二日。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于如今公历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朝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把正月和冬至分开。也可以说单纯的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中国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吃饺子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10、除夕
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中国哪个朝代的人能吃到玉米 玉米的简介
中国最早在明朝能吃到玉米。以下是关于玉米的简介:
原产地与传播:玉米原产于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沿安第斯山麓一带。后来,玉米被带到西班牙,并逐渐传至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传入中国时间:玉米是在16世纪传入中国的,最早的文字记录出现在明朝嘉靖三四十年成书的《巩县志》中,当时称玉米为玉麦。特性与优势:与传统的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相比,玉米具有很强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以及极好的环境适应性。这使得玉米在不同地理和气候条件下都能生长良好。营养价值与用途:玉米的营养价值较高,是优良的粮食作物。它不仅是畜牧业、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的重要饲料来源,还是食品、医疗卫生、轻工业、化工业等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生物活性与前景:玉米资源丰富、廉价且易于获得,具有许多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提高免疫力和抑菌杀菌等。这使得玉米具有广阔的开发及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