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刘协:从权臣傀儡到悲情末代皇帝
汉献帝怎么死的
汉献帝刘协,生于公元181年4月2日,字伯和,河南洛阳人。作为东汉王朝末代皇帝,他在位期间经历了动荡与变迁,从189年至220年,始终未能摆脱傀儡的命运。
幼时的刘协被董太后抚养,举止端庄,因此被时人称为“董侯”。在兄长汉少帝即位后,他被封为渤海王。然而,随着宦官之乱的爆发,他的封地又改为陈留王。中平六年九月初一甲戌日(公元189年9月28日),在司空董卓的拥立下,他即位为帝,开始了其曲折的帝王生涯。
董卓被诛后,刘协又遭到董卓部将李傕和郭汜的挟持。幸运的是,在杨奉和董承的护送下,他得以逃出长安,历经艰辛,辗转东行。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依附于兖州牧曹操,迁都许昌。然而,他不甘于成为傀儡皇帝,曾策动董承和伏完起兵反曹,但未能成功。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丞相曹操去世。同年十月乙卯(公元220年11月25日),在魏王曹丕的逼迫下,刘协退位禅让,降为山阳郡公,但仍保留天子礼仪。他的两个女儿也嫁给了曹丕。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刘协去世,享年五十四岁。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无奈,但终究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他被葬于禅陵,谥号孝献皇帝。
汉朝时期刘协退位之后的生活如何?都发生了哪些事情?
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的人生可谓颠倒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汉献帝刘协幼为董太后抚养,举止端庄,时称“董侯”。汉少帝即位,封为渤海王。经历宦官之乱,改封陈留王。公元189年9月,在董卓篡夺大权后,陈留王刘协被拥立为皇帝,正式成为汉献帝刘协。但是,成为东汉王朝的天子后,刘协并没有能号令四方,反而成为各个权臣手中的傀儡皇帝。
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刘协不甘沦为傀儡皇帝,策动董承和伏完起兵反曹,结果没有成功。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丞相曹操去世后,紧接着,在魏王曹丕逼迫下,汉献帝刘协退位禅让,降为山阳郡公,保留天子礼仪。值得注意的是,汉献帝刘协,被贬为山阳公后,他的人生其实才真正开始!
一
首先,汉献帝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河南洛阳人。东汉王朝末代皇帝(189年—220年在位),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为灵怀皇后王荣。在被贬为山阳郡公之前,汉献帝刘协是东汉王朝的天子,或者是渤海王、陈留王,看似都要在山阳公之上。但是,作为东汉末年的傀儡皇帝,汉献帝刘协不仅没有真正行使过皇帝的权力,还受到了董卓、曹操、曹丕等人的挟持,更是眼睁睁看着东汉王朝在自己手上终结。
从这一点来看,汉献帝刘协的人生不仅是充满悲剧的,也是非常失败的。与此相对应的是,汉献帝被贬为山阳公后,虽不再是皇帝,却比皇帝活得有意义。这是因为刘协成为山阳公之后,终于可以跟随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二
延康元年(220年)12月10日,曹操去世后,曹丕逼迫刘协禅让帝位给他,刘协告祭祖庙,使张音奏玺绶诏册,禅位于曹丕。在曹丕称帝,建立曹魏后,也没有亏待汉献帝刘协,将其封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汉献帝刘协被贬为山阳公,居住在山阳城(今焦作)。
对于已经40岁左右的刘协,终于大彻大悟。也即刘协放下了皇帝的架子,甘心与民同忧,躬耕菜圃,济世悬壶。在成为山阳公之后,刘协原本可以继续养尊处优,毕竟曹丕已经明确给他天子的待遇了。但是,刘协却涉足农桑,访贫问苦。因此,山阳公刘协深受百姓爱戴,民众敬之如父母,由此流传下了很多传奇故事。
三
对于山阳公刘协来说,其封地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一带。而这,正好和曹魏都城洛阳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换而言之,这也让山阳公刘协可以远离权力的漩涡了。在此之前的数十年时间中,刘协虽然掌握实权,却一直深陷权力的漩涡中。在这一过程中,刘协不仅没有时间去追寻生活的意义,反而还颠沛流离或者受到曹操等人的步步紧逼,终日惶恐不安。
所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成为山阳公后,刘协一心融入民间,利用在皇宫中学过的医术,和皇后曹节一起悬壶济世,医治百姓。值得注意的是,曹节虽然是曹操的女儿,但是,在成为刘协的妻子后,曹节始终陪伴在他身边。特别是在刘协失去天子之位后,曹节依然不离不弃,心甘情愿的和刘协相伴一生。
四
最后,公元220年后,刘协和曹节从云台山上挖下来的中草药从不收费,扎针、艾灸、拔罐、刮痧都不要钱,只有对购来的药物才酌收成本。作为曾经的皇帝,刘协无疑是视钱财为粪土的,也即其济世悬壶,完全是希望行善积德,让自己的后半生可以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当年明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只有一种,那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对于刘协来说,汉献帝刘协的人生,显然是非常不成功的,一个傀儡皇帝,自然是任何皇帝都不喜欢的人生。但是,在成为山阳公刘协后,他终于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从这一点来看,山阳公刘协的人生,又是成功的,至少是更有意义的。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三月庚寅(4月21日),刘协寿终正寝。得知这一消息后,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同年八月,曹魏以汉天子礼仪将刘协葬于禅陵。谥号为孝献皇帝。对此,你怎么看呢?
刘协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刘协最后的结局是被曹丕逼迫退位,封为山阳公,最终在自然中逝世。
解释:
刘协,即汉献帝,是东汉王朝的末代皇帝。在他的统治时期,皇权已经极度衰落,实权落入了董卓、曹操等权臣之手。作为一个名义上的皇帝,刘协被迫过着傀儡般的生活,他的皇位更多地成为了权臣们争权夺利的工具。
在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继承了他的权势。曹丕对刘协的地位虎视眈眈,他渴望篡位称帝,建立自己的王朝。于是,在公元220年,曹丕逼迫刘协退位,并将他封为山阳公。刘协被迫离开皇宫,前往山阳(今河南焦作)居住。
作为山阳公的刘协,虽然失去了皇位,但他在封地内仍然享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他致力于文学、书法等方面的研究,为后人留下了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此外,他还关心百姓疾苦,努力为民造福,赢得了一定程度的民心。
然而,刘协始终无法摆脱被权臣操控的命运。他在山阳度过了余生的最后几年,最终在自然中逝世,结束了他充满悲剧色彩的皇帝生涯。他的逝世标志着东汉王朝的彻底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三国鼎立的新时期。
汉献帝作为一个聪明人 汉献帝为什么一直会被权臣控制
汉献帝刘协是东汉的末代皇帝,他从登基的那一天开始就被权臣所控制,不是扶持他上位的董卓,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其实汉献帝也曾打算夺回来大权,只不过以失败告终了。一直到曹丕掌权的时候,他彻底被废了。
或许他的一生结局是注定了的,但他也努力过,只不过失败了。但不可否认汉献帝与大多数的亡国之君不同的是他注定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可是这不代表他就是昏庸无能之辈,相反,他的个人能力还是不错的,如果不是局势的影响,或许他会成为一个不错的皇帝。
本来刘协是做不了皇帝的,可当时东汉的皇帝已经掌握不了局势了。而刘协本来只是一个王爷,他就废了当时的皇帝刘辩,另立刘协为帝了,要了解刘协当时才9岁,能指望他做什么呢.。
即便是在董卓之后,曹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汉献帝也只是一个傀儡。说实在的他能够守住这个皇帝的位置,最主要的恐怕与他也无关了,还是曹操不敢直接取代他。
否则的话,曹操要废了他,可以说是分分钟的事。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汉献帝也努力过,他也想搞定曹操,自己当一个有实权的皇帝。但都失败了,其实这还真的不怨他没有能力。只不过当时的曹操如日中天,谋士和武将一大堆,就连刘备和孙权都搞不定,指望着这么一个从小就是傀儡的皇帝翻盘,难度可想而知。
如果是在治世的话,那么在权臣死后,就算他的儿子继续掌握着大权,那么支持皇帝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等到皇帝长大了,通过建立自己的班底,是有可能夺回大权的。
当然了,也有的情况是几代人一直是权臣,这对皇家而言是非常危险的。可是汉献帝时期情况又有不同,东汉到了后期皇帝基本上都是小孩,也都是被利益集团拥立上位的,其实别说汉献帝了,按道理在他之前亡国也已经是很正常现象了。
等到曹操死后,曹丕接班。这个时候已经木已成舟了,谁也改变不了。
汉献帝刘协是一个怎样的人?汉献帝与曹操的关系如何?
汉献帝刘协是一个聪明睿智但命运多舛的末代皇帝。他与曹操的关系复杂而微妙,既有利用与被利用的一面,也有对抗与无奈的一面。
关于汉献帝刘协: 聪明睿智:刘协在年幼时就表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沉着冷静,面对董卓的三千陇西铁骑,他能够自告奋勇,质问董卓,展现出过人的胆识和智慧。他在处理朝政时也表现出聪明睿智的一面,如通过亲自检验赈灾粮食,揭露了侍御史侯汶的舞弊行为。 命运多舛:刘协一生被权臣所控,先是被董卓扶持为傀儡皇帝,后被曹操挟持,虽然有过反抗,如衣带诏事件,但都以失败告终。他虽身为皇帝,却无实权,只能眼睁睁看着曹操一步步壮大势力,最终奠定了曹氏王朝的基础。
关于汉献帝与曹操的关系: 利用与被利用:曹操利用刘协的皇帝身份,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扩大了自己的权势和影响力。而刘协则试图利用曹操的力量来中兴汉室,但最终未能如愿。 对抗与无奈:刘协对曹操的专权感到不满,曾试图通过衣带诏等事件来根除曹操,但都遭到了失败。他虽身为皇帝,却对曹操无可奈何,只能忍受着被挟持的命运。 复杂情感:刘协对曹操的感情是复杂的。在即位之前,他可能看不起曹操的出身,但即位后,随着曹操在平定黄巾起义、击败袁绍等战争中取得胜利,刘协对曹操的印象可能有所改观。然而,随着曹操权势的日益膨胀,刘协对曹操的忌惮和不满也逐渐加深。
汉献帝刘协的简介: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的皇帝,没有之一的那种
(汉灵帝 刘宏)
东汉末年,天下还没乱的时候,东汉朝廷内部就先乱了起来。
皇帝(汉灵帝)领了便当,宦官势力和外戚势力就立刻打了起来。
先是大将军何进除掉宦官蹇硕,然后宦官张让又杀死何进,何进的马仔袁绍为了给大哥报仇,又带兵进宫想要收拾宦官,宦官一看大事不妙,带着新皇帝(汉少帝刘辩)就开始逃跑,刚跑出宫外,又让从外地来支援的军阀董卓给赌了个正着。
董卓人狠话不多,先诛灭宦官势力,再压制外戚集团,直接接手了整个东汉帝国的管理工作。
东都洛阳被外戚掌握过,被宦官掌握过,现在又被权臣董卓给捏在了手里。
对刘辩本人来说,这早已经见怪不怪了。
这位小皇帝多年的执政生涯,每一天过的都是提心吊胆,颠沛流离的苦日
子。
不掌权,被架空,当皇帝对刘辩来说无疑是一种痛苦的折磨。
所以当他知道董卓要废黜他的帝位时,第一反应不是惊慌,也不是难过,而是欣喜若狂。
是的,你没看错,刘辩早就不想干了。
(汉少帝 刘辩)
所以他痛痛快快地把皇位让给了他的弟弟,陈留王刘协。
刘协,正是本篇文章的主人公。
当然了,让刘协当皇帝,基本上是董卓的意思。
对董卓同志来说,士大夫们拥立的皇帝,很难被自己控制,也很难和自己一条心,既然自己要做权倾朝野的人物,必然要自己另立新帝。
自己立的嘛,知根知底,靠谱放心,最主要年仅九岁,比较好控制。
九岁,这是一个孩子最为天真烂漫的时节,却是刘协一生不幸的开始。
公元189年,刘辩欢天喜地的让出了皇位,刘协荣登帝位,成为了东汉王朝的第十四任皇帝。
刘协前脚当了皇帝,后脚董卓就把自己封为了丞相。
那按说当了丞相,是不是要在岗位上刷刷业绩,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呢?
毕竟你是外地空降的领导,想要服众,不干出业绩怎么行?
但很显然,董卓同志对埋头苦干做业绩没什么兴趣,对治国安邦定社稷也并不感冒。
史书记载,董卓控制了东汉政权之后,最喜欢干的事有三件,杀人、放火、抢东西。
我曾经翻看过很多业界同行对董卓的分析,他们往往认为董卓是个很有城府的野心家和政治家,并且智商极高,很有谋略。
但我翻遍史书,没见过董卓干过什么聪明事儿。
他对小皇帝刘协的态度不是很好,当皇帝的家,做皇帝的主,有事没事还恫吓皇帝,甚至有时候喝多了还跑到皇帝的后宫去睡觉。
对文武百官,董卓也不懂怀柔,心情好就跟大臣们讲两句话,摆一摆领导的架子,心情不好呢,就随便拉出两个大臣砍了。
而对黎民百姓,董卓更是将一个无恶不作的社会大哥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横征暴敛,为非作歹,欺压良善,草菅人命。
这坏人,做绝了。
(董卓)
我记得在我的少年时代,高希希导演曾经拍了一版《新三国》,电视剧刚放了两集,网友就炸锅了,认为电视剧中的董卓又呆又傻,完全没有枭雄的气息。
但实际上,这版电视剧对董卓的刻画还是挺还原的。
因为董卓就是个又呆又傻的坏人。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坏,他最大的特质也是坏。
董卓在东汉朝廷里作威作福,各地的军阀们不干了。
各地军阀强强联合,打出讨伐董卓的口号,集结军队,要找一找董卓的麻烦。
这帮军阀里,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袁绍、曹操、袁术等人。
表面上,大家都是汉家臣子,天子在东都洛阳受辱,大家世食汉禄,世受君恩,当然不能等闲视之,必须抄起家伙和董卓拼命。
但实际上,这帮军阀却各怀鬼胎,各有心思。
有的人嘴上说要诛灭董贼,实际上是羡慕董卓挟持了天子,在洛阳当上了大官。
肥头大耳的董卓能行,为什么我不行?
有的人是想趁着大家伙起义,捞一捞好处,看看能不能趁火打劫,抢点地盘。
皇帝?皇帝年年有,死了这个有那个,他过得好不好,关我们什么事儿?
更有甚者,例如刘表、公孙瓒之流,那就完全是跟着瞎凑热闹了。
中国人向来爱凑热闹,这事儿跟我没关系无所谓,但我得知道到底咋回事。
董卓在洛阳吃喝玩乐造的正起劲儿,一听说各位军阀已经成功组队,要收拾自己,二话不说,带着刘协就跑路了。
临走之前,董卓一把大火,将近两百年的东都洛阳被付之一炬。
(火烧洛阳)
刘协坐在远行的马车之上,呆呆着望着充分燃烧的洛阳城,一句话也没有说。
那是他从小生长的地方,那是他长大的地方,那是他的家。
但现在,一切都不存在了。
他即将远离故土,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继续去当他的傀儡皇帝。
董卓慌慌张张到了长安,把皇帝随手扔在皇宫里,又开始骄奢*逸的过日子。
之前抱团组队讨伐董卓的联盟,因为队员们各怀鬼胎,各有心思,导致根本没有办法通力合作,所以很快就一拍两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
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
但董卓同志可以说是他到哪儿,哪儿就倒霉。
还是老规矩,架空皇帝,虐待大臣,剥削百姓。
天天这么整,活人也得逼疯了。
那满朝文武,就没有一个敢和董卓对着干的吗?
有一个。
司徒王允。
(王允)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县人,岁数很大,是东汉朝廷的老干部了。
王允是士大夫出身,一无兵权二无悍勇,想要正面对抗董卓,那可以说是痴人说梦。
老王大哥当然也不可能会犯那个傻,逞那个能,他果断放弃肉搏,选择智取。
董卓手下有个叫吕布的马仔,王允成功将其策反,并且唆使吕布杀死了董卓——一代枭雄,就这么凉了。
至于说什么“王司徒巧设连环计”、“董卓戏貂蝉、吕布来买单”等略带桃色的历史故事,那就纯属后人无聊,牵强附会了。
董卓死了,环宇廓清了,按说刘协的日子能稍微好过点了吧?
非但不好过,反而越来越难。
董卓是大军阀,他一死,他手底下这帮马仔们可算乱套了。
其中有两位势力比较大的马仔,一个叫李傕,一个叫郭汜,一看老大死了,自己可以当老大啊,纷纷想效仿董卓,挟持天子,当上东汉朝廷的风云人物。
我们可怜的刘协同志今天被李傕抢来,明天被郭汜抢去,在这个过程中,李傕和郭汜大打出手,把长安城也给毁完了。
刀光剑影下,烽火狼烟。
金戈铁马声,残垣断壁。
刘协刚刚失去了一个故乡,现在又失去了一个新家。
好不容易在一些忠臣义士的拼死保护下逃出李郭二人的魔爪,步履蹒跚的返回洛阳,又让曹操给堵了个正着。
麻绳偏挑细处断,厄运专挑帝王磨。
曹操,想必就不用再介绍了。
曹老板曹孟德,东汉末年著名军阀,投机主义者。
对别人来说,东汉朝廷已经名存实亡,而一个名存实亡的政权的皇帝,自然也是人见人嫌的。
皇帝颠沛流离,返回曾经的故乡,东都洛阳。
然而这里已经是残砖败瓦,荒草丛生。
军阀们冷眼旁观,反正东汉都要完蛋了,刘协?
让他自生自灭吧。
如此看来,当皇帝实在是很有两面性,王朝强盛之时,皇帝是万乘之尊,雍容华贵尽享。
而帝国即将覆灭之时,皇帝又成了被所有人弃如敝履的弃子。
刘协很绝望,但上天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曹操来了。
(曹操)
刘协一看曹操来了,眼泪汪汪,嘴里的忠臣二字刚说了一个,就被曹操拎着衣领给挟持到许昌去了。
这回刘协更绝望了。
原来曹操不是那个宅心仁厚的千古忠臣,而是将他再一次推入深渊的奸佞臣子。
熟悉的剧情,熟悉的味道。
曹操加封丞相,当了刘协的家,做了刘协的主。
那他在曹操的手底下过得怎么样呢?
实事求是地说,要比在董卓手底下混日子强,但,似乎也强不到哪儿去。
我以为,用我拙劣的文笔似乎不能形容刘协当时的处境,所以请让我用《新三国》中的一段台词来加以佐证。
这段台词的背景是这样的。
曹操架空汉献帝,但汉献帝当了这么多年傀儡,他不服啊,他不甘心啊,他想反抗啊,于是他就密诏自己的皇叔刘备进宫,然后对刘备说了这么一段话:
皇叔,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与董卓不同是,曹操窃国不留贼名,对外反而显示出他是汉廷栋梁,恩威齐天呐!
电视剧的演义未必全都遵从历史,但这段台词却无疑很好的反映了当时的刘协面临的处境。
电视剧结尾,他跪了下来。
他告诉刘备,自己是笼中之鸟,恐怕一生难有作为,他希望刘备可以在外谋立英雄大业,剿灭曹贼,中兴汉室。
(刘备)
刘备哪儿见过这阵仗啊,肯定不能让皇帝下跪呀。
但刘协涕泪横流,坚持要跪,还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这一拜,不是天子拜臣公,而是子侄拜叔父
是的,这是演义,是电视剧,但这一定是刘协当时的心情。
让我们对这位末代皇帝多一份宽容和理解吧。
这是一个从登上皇位的第一天起就被控制的帝王。
他在董卓的手底下战战兢兢的活着。
他在李郭二人的手底下胆战心惊的活着。
现在,他又在曹操的手底下唯唯诺诺的活着。
那个羡煞旁人的皇位,却是他一辈子的监狱。
刘协,他失去的已经不仅仅是权力,更是一个帝王的尊严。
对他来说,身为大汉天子的每一天都是如坐针毡,如鲠在喉,如芒刺背的。
他是大汉的天子,但他也是天下间最可怜的人。
如果说皇帝生来平庸是一种罪过,那么皇帝生而为傀儡,则是一种最大的不幸。
这位一生凄苦的帝王在延康元年,公元220年,终于要下台了。
他终于明白当年哥哥刘辩把皇位让给他时那略带玩味的眼神。
一眼百年,你我同命。
(汉献帝 刘协)
曹操的儿子曹丕代汉建魏,顺便夺走了刘协的皇位。
两百年东汉,四百年大汉,随着刘协的退位一起,烟消云散。
青龙二年(234年)三月庚寅,被封为山阳公的刘协寿终正寝,离开人世。
他终于,解脱了。
一切重归平静,百年风云,归入历史长卷。
刘协:生不逢时的末代皇帝,一生都是别人的傀儡
其实刘协出生的时候就很艰难,他的母亲王美人出身名门才貌兼具深得刘宏的喜爱,但是当时何皇后已经为刘宏生下长子,屠户出身的她专横善妒,对后宫的嫔妃经常打压迫害。得宠的王美人自然是她首要想除去的对象,王美人因为惧怕何皇后的迫害就连怀孕都没敢告诉刘宏,而是自己偷偷去吃药想要堕胎,但最终没有成功,刘协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才出生的。
不过生下皇子的王美人最终也没逃过一死,何皇后怕刘协会威胁自己孩子的地位就先下毒杀死了王美人,虽然刘宏查出了真相但是当时外戚何进手握重兵,刘宏也不敢追究,他怕刘协再早毒手就把孩子送到了母亲董太后身边抚养,这样刘协才安全长大。
在刘宏死后刘辩登上皇位,但是经历了黄巾之乱后天下诸侯并起割据天下,东汉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就这样外戚和宦官为了争夺仅有的一点权力相互厮杀,这里笔者就不浪费时间介绍了,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当时的经过,斗争失败的宦官势力挟持着少帝刘辩和刘协狼狈的逃出了皇宫。
宦官在逃跑的时候遇到了奉命带兵诛杀宦官的董卓,董卓击杀宦官之后刘辩被吓得说不出话,还是刘协凭着自己的胆识将他们到此的经过讲了清楚,董卓本就是军伍出身,自然更加欣赏有胆识的刘协,笔者认为刘协多亏是在董太后身边长大,要不然就何皇后那屠户家族的出身也就只能培养出懦弱无能的刘辩。
在董卓掌控洛阳之后,终于在公元189年的时候,董卓废了懦弱的少帝刘辩,转而拥立了由董氏同族抚养长大的刘协称帝,刘协就这样开始了他被军阀争抢的傀儡生活。
董卓挟持刘协把持朝政之后目无皇权,贪花好色的他纵容手下在洛阳城中烧杀抢掠,各地诸侯打着讨董的旗号聚在了一起,董卓不敌之后干脆一把火烧了洛阳带着刘协到了长安。在抵达长安之后王允用计联合吕布杀了董卓,但是王允自恃功高和吕布二人把持朝政,刘协还是只能过着他的傀儡生活只是把持他的人换了一下。
在王允被诛杀之后刘协又落到董卓部下李傕和郭汜的手中,好不容易在公元195年的时候刘协在杨奉董承的帮助之下脱离掌控,几经坎坷的他们刚回到洛阳,就落到了曹操的手中,这回面对曹操他可没机会再逃跑了,曹操直接将他带回了许昌。
刘协虽然被曹操挟持,但是当时还没有人敢出手杀他,刘协也聪明的认识到了这点一直隐忍着过着自己的傀儡生活。但是他本身就有才敢能力,一直以自己的傀儡身份为耻,终于在他18岁的时候找到了机会用血写下诏书藏于衣带中送给董承。无奈事情败漏,曹操趁此机会除掉了大批终于汉室的人。刘协后来也经过了多次抗争,但是面对曹操都是以失败告终,最后在曹操的逼迫下娶了他的女儿为皇后,将曹操封为魏王。刘协至此彻底心灰意冷,直到公元220年的时候在曹丕的逼迫下将帝位禅让给他,东汉王朝在他手中彻底的灭亡了。
也许有的人会想刘协也看不出多聪明啊?但是笔者想说的是大家要知道他当时所处的情况,开始手无兵马的他面对的是董卓那样军阀,说的不好听得在那种情况下他能不死就是很厉害了。后来他更是直接落到了曹操的手中,曹操到底有多厉害就不用我说了吧,笔者认为能瞒过他发出衣带诏就已经够聪明了,当时又有几人能瞒过曹操,那种状况哪怕是汉武在世估计也是无力回天,实在是面对的对手太强大了。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