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归根情意长,百尺高树话乡愁
叶落归根情意长,百尺高树话乡愁
人无论离家多远,他的内心都思念着家乡,渴望最终回到家乡,这就是叶落归根。
叶落归根,汉语成语,拼音dao是yè luò guī gēn,意思是树叶从树根生发出来,凋落后最终还是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故乡。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译文:树叶从树根生发出来,凋落后最终还是回到树根,来的时候没有方向 。
类似句子
叶子在树上出生成长,终将飘落大地,紧落在根旁。其实不止是叶,狐死首丘、代马依风、鸟飞返乡、兔走归窟……大凡世间有点灵性的动物,大抵都会思恋故地,哀其所生。人更是如此。
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热爱故乡,有永远无法排遣的乡愁。叶落归根是一种情怀,一个游子,万里漂泊,对家乡故国魂牵梦绕,总要千方百计回到自己的故乡。
近义词:衣锦还乡 [ yī jǐn huán xiāng ]
解释:旧指富贵以后回到故乡。 含有向乡里夸耀的意思。
出自:唐 李延寿《南史·刘之遴传》“武帝谓曰:‘卿母年德并高;故会卿衣锦还乡;尽荣养之理。’”
译文:武帝对他说:“你母亲年高德重;所以你才决定回到故乡;以尽供养至亲的道理。
《乡愁》写作背景是什么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一、全文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二、赏析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
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
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很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每一小节的第一行。
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和叠词运用的重复,这样,参差的长短句就在对称的整体结构中,使诗歌形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和抒情节奏,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三、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落叶归根相助从今是中国人特有的乡愁情绪古诗词中有哪些诗篇?
1.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随园诗话』
语出袁枚的《随园诗话》,意为:如果明月有情,它该认识我,因为我和明月年年在他乡相见。
2.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
语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二》。意为离别家乡已经很久了,归家后才发现人和事已经不如往昔。不变的只是门前的镜湖,湖水依旧在春风的拂动下泛起阵阵波纹。
3.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
每年除夕,多少游子在归途中行色匆匆,归心似箭。团圆之夜,又有多少人只能留在异地,遥望故乡,暗自神伤。
4.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此句出自白居易的《望月有感》,意为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图源网络
5.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晏几道
语出晏几道的《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何处的人情能温厚似故乡?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本文简介: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余光中老人的诗《乡愁》中说:“乡愁是枚小小的邮票”。在外漂泊多年,心中总无归属感。如一朵泊在他乡的云,即使映满了灯红酒绿,也忘不去本质的淳朴,寻觅着故乡的天空。时间的碾子碾过我们的青涩年华,碾不去的是无尽的乡情。似煮咖啡,精磨每一颗咖啡豆,磨啊,磨啊,煮至沸腾,静待冷却,闻其味,品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本文内容: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余光中老人的诗《乡愁》中说:“乡愁是枚小小的邮票”。在外漂泊多年,心中总无归属感。如一朵泊在他乡的云,即使映满了灯红酒绿,也忘不去本质的淳朴,寻觅着故乡的天空。
时间的碾子碾过我们的青涩年华,碾不去的是无尽的乡情。似煮咖啡,精磨每一颗咖啡豆,磨啊,磨啊,煮至沸腾,静待冷却,闻其味,品其质,入口尽是苦涩。慢慢的,静心地品,余甘涌上味蕾。
故乡是一座小城,实而不华,以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小城四面环山,如众星拱月般。故乡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是我的回忆。
在村里,树很多,树干或粗壮或细长。树枝多为深绿,只有在春日里,雨滋润后,会抽出一些又嫩又青的新芽为树添了几许生机。老屋前有棵树比我大些,它的年龄一圈又一圈,似乎圈到了我的生命中。
这棵树是芒果树,枝叶繁茂,叶绿得发黑。夏日里,在树下站着,层层树叶透出一缕缕柔和的光。树叶透明,好似幻影,但又真切的存在着。
老伯公也在树下坐着,坐在老藤椅上,扇着蒲扇,惬意静谧。偶尔有知了在演奏着交响曲。端午时节,老伯公让家里人帮他搬张木椅倚在树干上,坐在木梯旁,裹着端午节的碱水粽。
他一大早起床,用锅把碱水蒸融,采好粽叶,又洗净粽叶,置在竹篾里,淘净昨夜浸的糯米,搓净麻绳,进进出出,忙活着。我随着老伯公,看着他把碱水拌入白亮亮、饱满的糯米。糯米们懒洋洋地躺在竹筐里,胀胀的,好似有一肚子话想说。我就悄悄地对它们说,先憋着,有什么话到粽叶里说,说个吉祥,说个如意。
忙活了一个上午,伯公才坐在树下裹碱水粽。老伯公在梯子上绕上麻绳,之后,娴熟地拈起两片粽叶,绕成一个椎体,舀一勺多一点的糯米,塞进椎体,盖上粽叶,结实地裹在梯子上的麻绳里。我数不清这种碱水粽有多少个顶点,多少条棱,只有树叶和细干随风快活着。
伯公舀尽了最后一粒稻米,缠好最后一个粽子。这粽子有点儿似田野的味道,又有点儿似树林的味道。
粽子在铺满禾秆草的大锅里,由柴火蒸着,我闻到淡淡的稻米甘香,粽叶的微苦。粽子蒸好了,剥开粽叶,椎体精华剔透,禾米之香在我味蕾绽放。秋天,树上缀满了芒果,芒果泛青,嵌着黑黑的点点。取下来,大大的芒果上流着树的汁液,黏黏的,外貌不佳,口感也不怎么好,不会很软,但甘甘的。老伯公说,这是大自然的馈赠。
春去秋来,草木枯荣。树和我有着许多共同的美好回忆,多年之后,回首往事,那时的人事物是多么纯粹,简单。“小时候,幸福很简单;长大后,简单很幸福”。
故乡,我曾经的欢笑,是否被风吹淡了?我曾经的足迹,早已被泪水抚平了。“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邮给老屋前的大树,邮给端午节的碱水粽,邮给秋天的芒果,邮给过去也邮给现在的我。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本文关键词: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这句古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它形象地描绘了树木的生长过程,树叶虽随风飘荡,但最终还是回到了树根,象征着无论人们身在何处,最终都会回到自己的根,回到故乡。这句成语不仅表达了人们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的重视。
在海外的华人常常引用“叶落归根”来表达他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一成语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荀子-致仁篇》,原文是:“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到了《汉书-翼奉传》的注里,这句话被引申为“木落归本,水落归末”。当时的语义虽然较为浅显,但已经接近现代“叶落归根”的含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成语逐渐被广泛应用。到了宋代,佛教书籍《传灯录》中明确出现了这句俗话,记载了六祖惠能在涅槃时所说的话:“叶落归根,来时无口。”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对生命归宿的思考,也体现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到了宋代,陆游在诗中更是将这句俗话融入其中,创作出了“云闲望出轴,叶落喜归根”的佳句。
从古至今,“叶落归根”这一成语一直承载着人们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也体现了人们对于归宿的追求。无论身在何处,人们心中总有一份对家乡的思念,那份根植于心的乡愁永远不会消逝。
树高百尺落叶归根是什么意思?
“树高百尺落叶归根”意味着不论树木多么高大,其落叶终将回到树根所在的地方。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任何事物都有其最终的归属,尤其适用于描述旅居外地的人最终返回故乡的情景。
海外的华人常常借用“叶落归根”来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深深思念。这句俗语最早见于《荀子-致仁篇》,原文是:“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到了《汉书-翼奉传》的注释中,进一步引申为“木落归本,水落归末”。这种解释虽然较为浅显,但已经接近我们今天常说的“叶落归根”。
宋代的佛教书籍《传灯录》中明确记录了这句俗话的使用,书中记载六祖惠能在涅槃时所说:“叶落归根,来时无口”。陆游则将这句俗语巧妙地融入了他的诗句中,创作出“云闲望出轴,叶落喜归根”的佳句。
“叶落归根”不仅传达了落叶归根的自然现象,还寓意着人们无论身在何处,心中始终挂念着自己的根脉和故乡。这句成语也因此成为了表达乡愁和归宿感的重要象征。
这种情感不仅仅局限于个人,更延伸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层面。每当海外华人面对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仿佛落叶飘荡最终还是回到了它最初生长的树根旁。
“叶落归根”的寓意深远,它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描述,更是对人生命运的一种哲理思考。无论人们走得多远,时间过得多久,最终都会回到自己的根源,找到心灵的归宿。
叶落归根的前一句是什么?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
有句俗语说:“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叶子在树上出生成长,终将飘落大地,紧落在根旁。其实不止是叶,狐死首丘、代马依风、鸟飞返乡、兔走归窟……大凡世间有点灵性的动物,大抵都会思恋故地,哀其所生。人更是如此。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热爱故乡,有永远无法排遣的乡愁。叶落归根是一种情怀,一个游子,万里漂泊,对家乡故国魂牵梦绕,总要千方百计回到自己的故乡。
爱家,爱乡,也就是爱国,所以毛泽东在《到韶山》诗中咏叹道:“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所以《黄河大合唱》中唱到:“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正是这种情怀,才使得那些漂泊异乡、没有办法重回故地的人,把曾经故乡的样子、发生过的事情、出现过的人,一遍又一遍地讲给后世子孙;也正是这种情怀,帮助中华文明亘古如斯、薪火永续、代代相传。
歌曲中唱道:“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无论我停在那片云彩, 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 那歌声也是为着你……”时间不能掠走绿叶对根的那份深情,岁月更偷不走中华儿女那一份长长久久的乡愁。家国情,深植于每个人心田中,岁月愈加深长,情感就愈加深邃。我们的身影或许会奔波在世界各地,但心却将永远望向祖国的方向。
树高百尺落叶归根的意思是什么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这句话传达的是一种生命的循环和归宿,形象地说明了无论事物发展至何种程度,最终都会返回其起始点。这种哲理常常用来形容那些远离家乡的人们,无论他们走得多远,最终都会怀念并返回他们的故乡。
这句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宋代佛教书籍《传灯录》中的记载,其中六祖惠能涅槃时所说的“叶落归根,来时无口”被认为是最早的表达形式。到了后来,诗人陆游也在他的诗作中使用了这一表达,创作了“云闲望出轴,叶落喜归根”的名句。
“落叶归根”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人类情感和归属感的一种深刻体现。它揭示了生命的基本规律,即无论个体如何成长和变迁,对故土的眷恋和回归始终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
在文学作品中,“落叶归根”这一意象经常用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归家的渴望。它被广泛运用于诗歌、散文和戏剧等文学形式中,成为了表达乡愁和归属感的重要象征。
在文化层面,“落叶归根”体现了一种对传统和根源的尊重。它告诉我们,无论现代生活如何变迁,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应该保持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综上所述,“树高百尺,叶落归根”不仅仅是一句成语,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传承,它凝聚了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生命循环的深刻认识。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