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应作如是观”:深刻领悟事物本质的哲学视角

百科大全 2025年04月02日 07:45 32 访客


如何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你心目中有智慧的人是什么样的呢?

是斗智斗勇的历代谋略家吗?比如诸葛亮、司马懿、张良、刘伯温等等。

亦或是纵横捭阖的历代政治家吗?如曹操、刘邦、朱元璋、李世民、刘彻、康熙?

还是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等这样的科学巨匠呢?

或者是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这类开宗立派的大贤?

或许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笛卡尔、黑格尔等这类哲学家呢?

举例没有先后之分,可能不同的人心中对智慧的人定义并不相同。

但有智慧的人一定是具有异于常人思维的人。

如何具有异于常人的思维?

首先要认识思维。

通过对这些有智慧的人的研究以及归纳,简要谈谈我对思维之特点的认识。一、思维的深度

如果思维只有一个维度的话,就是思维的深度。思维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相同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的办法相对来说会更好,本质是因为思维深度的不同。

举个老生常谈的例子,十多年前大家都做团购网站,为什么美团会留到最后,可能原因是综合的。但是很重要一条原因是美团创始人王兴更善于思考,且比之当时其它创始人思考的更深刻。

如同两个兵力城池都差不多的将军打仗。两个人又都读《孙子兵法》,那么一定是那个对《孙子兵法》认识更深刻的将军更容易打胜仗。

思考的越深刻,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越接近本质,越容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本质是和现象相互依存的。

本质之下还有本质,直到本质的不可再分。

这类人能够发现更长的因果逻辑链。

抽丝剥茧找到最主要原因。

也可称作主要矛盾,或者继续思考到矛盾的主要方面等。

这是思维在一维的世界主要表现为思维的深度。

二、思维的广度

如果思维是二维的,那么还有思维的广度也很重要。

思维的广度指的是思考者可以从不同视角去看待问题,得到多样性的看法。而这个多样性的看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事物。

如同登一座崎岖的山一样,从山间某一个视角只能看到山的一貌,从很多不同的视角去看这座山,才会逐渐接近山的全貌。(这块可以看看过往我发的《崎岖山峰模型》那篇文章)

从不同视角看待事物,本质上是我们需要切换不同的思维模式去思考事物。从而得到更多不同思维模式下的产物,通过分析与综合,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水平。

这是思维在二维世界的表现。

两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维是二维的投影,二维是三维的投影。

提到了三维我们来看看思维在三维世界的表现。三、思维的准度

思维如果有第三个维度,那就是思维的准度。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在实践之前,很难知道这是百分之百准确的思考成果。

所以思考的准确性很重要。

如何提高思考的准确度呢?

就是要不断质疑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想法。

思考一定是联系我们大脑内既有认知的过程,这些既有认知包括,我们的经历,我们对经历的总结归因,我们从书上看宽知的,从他人身上,亦或是**电视剧上看到的等等。

这些信息交织在一起,存储在了我们大脑的意识区与潜意识区。

和我们当前思考对象的匹配程度是什么样的呢?前提条件是否一致呢?

对事实尊重与否?

有没有生搬硬套?

有没有纸上谈兵?

有没有不同观点?

有没有前后矛盾?

有没有逻辑谬误?

怎样证明这个观点?

是什么支持了相反观点?

是否进入认知误区?

在思考中不断质疑自己的想法,能够提高思维的准度,能够更好的思考。

那些有智慧的人都是能够不断审视自己的想法。在否定之否定中前进。

你有这种思维习惯吗?

所以思维的准度是思维的第三维。我们来谈谈思维的第四维。四、思维的速度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教父》

**《教父》里这段经典名言,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说过。

有时候你确实思考的够深刻,或者思考的够广,或思考的够准确,但是你思考用时过长,也不太好。别人花半秒钟,你需要花一天、三天、一个月、一年、十年、甚至滚巧仿一辈子。

这样的思考相对来说就大打折扣了。

两军交战,你花一分钟看到了战局变化的情况,而对方将领花了三天才看明白,但是战局容不得给你三天时间去思考,战事稍转即逝。打败仗的只能是那个思考慢的。

上面我说的这个两军交战就是国共内战的辽沈战役。

古人将这种情况叫做“见事迟”。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是这么评价袁绍的,反应老比别人慢半拍。当初“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前,袁绍本来有机会先接到天子的。但是袁绍一直在犹豫,没有想明白这件事,于是错过良机。

等到曹操以天子名义给他发诏书时,他才反应过来。

所以思考的速度这个维度也特别重要。而提升思考的速度的好方法就是刻意练习。

“人非生而知之。”有的人之所以比其它人思考的速度更快,是因为这类人之前的思维习惯暗中吻合了刻意练习的原理。使之能够思考速度更快。

当然集中注意力,专注的思考也能提升速率。而专注思考也是可以训练的。

从这个视角去看打坐、禅修,它是很好的练习思考专注力的方法方式。

所以那些经常打坐禅修的人,其反应比常人会更快。比如那些得道高僧们,比如那些经常打坐禅修的俗世弟子们。突出者如乔布斯、稻盛和夫、马云、王兴等。

通过刻意练习,你也能够提升思维的速率,形成如同看见红灯不假思索的踩刹车一样的自动化反应。

一维是二维的投影,二维是三维的投影,三维是思维的投影,四维是五维的投影。五维的思维是什么呢?

通过思维不断的从基础维度的升维,我们看到了思维不同的维度。每升一个维度,让思维越细化,越有魅力,越接近智慧。这种升维的方式本身就可以看作思维的一个维度。所以我把思维的五维叫做思维的升维。五、思维的升维

我们前面关于思维的叙述,都可以看作是思维的升维。

当你能够提升一个维度来看待事物时,你看待事物的水平又高了,你可以把别人习以为常的事物融入当前思考。那么你就掌握了思维的升维。

比如两军交战,比拼的是兵力、武器、士气等这些基本要素。但诸葛亮可以把别人习以为常的风、火等因素考虑进来,使得赤壁之战能够以少胜多。这就是升维思考的典型案例。

当你还在四楼看事物时,别人从五楼既看事物又看你,

对方站的更高,比你看的更全,知晓不同的楼层,且知晓你的位置。

思维水平的高低可想而知。

所以思维的五维是思维的升维。

当你的思维真正到了五维时,

我们通过思维的升维可以自行领悟思维的六维、七维、八维...直到N-1维 。

那么问题来了,思维的N维是什么?

我认为思维的第N维是元认知。N、元思维

元思维也可以称为元认知。是认知的认知,是思维的思维。

是不断调控我们思维过程的思维。

在思维的全过程中,什么时候去思考因果链,什么时候用多样视角,什么时候去质疑,什么时候去升维,这种监控与调整我们的思维过程的思维被称为元思维。

元思维你可以理解为你大脑的第二大脑。

通俗点说,盖大楼有施工单位,还有一个监理单位一样。

元思维就是处在这么个位置,当然元思维除了监理,还会调控,以及合理分配大脑资源。

所以第N维是元思维。

打到自如的运用元思维的境界时,几乎已经是一个异于常人的智慧人士了。那么现在想一想思维还有N+1维吗?

有的,我把思维的N+1维称为元元思维,也就是元思维的元思维。也就是评价思维的思维的思维。

到这程度就可能有些绕了。仿佛是梦中的梦中的梦中。

试想一下,可能几十年后,几百年后,或者几千年后,元思维已经称为一种人人皆知,人人皆运用自如的思维的时候,元元思维便十分有意义了。

如何在我们大脑里通过第三大脑去评价第二大脑。元元思维就是那个第三大脑。

当第二大脑渐渐普遍时,会有更多的场景需要第三大脑。如同当思维过程原理渐渐被人熟知,渐渐普遍时,元思维的重要意义一样。

所以思维的N+1维是元元思维。

当然元元思维是我根据元思维创造出来的概念。

思维水平真的升维到元元思维这种境界究竟是什么状态与感悟

大彻大悟是什么意思

大彻大悟是指通过深刻的体验或思考,对人生、真理或事物的本质达到完全通透的理解与觉悟,是一种超越表象、触及核心的认知状态。

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东方哲学与宗教思想,尤其是佛教中的核心教义。在佛教语境中,“大彻大悟”常与“开悟”“涅槃”等概念关联,特指修行者通过禅定、参透因果,最终破除无明、解脱痛苦的境界。然而,其内涵远不止于宗教范畴,而是广泛适用于人类对生命意义、自我认知以及宇宙规律的终极探求。

从哲学视角看,大彻大悟体现为一种对矛盾与困惑的消解。例如,当人意识到“生与死”“得与失”“自我与他者”等对立概念的同一性时,会从执着中抽离,获得内心的自由。这种觉悟并非简单的理性认知,而是融合了情感与经验的整体性突破。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个体化过程”便与此类似,强调通过整合潜意识与意识,实现人格的完整与超越。

在现实层面,大彻大悟常表现为对生活本质的重新定义。例如,有人经历重大挫折后,突然明白“幸福不依赖于外物”,转而追求内在的平静;或是在长期探索中领悟“成功”的真正标准并非社会定义的财富与地位,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觉悟往往伴随认知框架的重构,使人从被动接受外界规则转向主动创造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大彻大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长期积累后的质变。它可能始于对微小细节的反思(如“为何重复同样的错误”),逐步发展为对系统性问题的批判(如质疑社会价值观的合理性),最终在某个契机下豁然贯通。这一过程常伴随“顿悟”的瞬间,但其背后是持续的努力与觉察。

对现代人而言,大彻大悟的意义在于提供应对焦虑与虚无的解药。当个体深陷竞争压力或意义危机时,若能跳出固有思维,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人生,便能从“必须如何”的桎梏中解放。例如,认识到“失败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或“人际关系本质上是能量的交换”,可以大幅减少内耗,提升生命的自由度。

然而,需警惕对这一概念的误读。大彻大悟并非逃避现实的借口,也不是对责任的放弃,而是以更清醒的态度面对挑战。真正的觉悟者往往更积极地投入生活,因为他们理解行动与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并能在过程中保持超然与慈悲。

总之,大彻大悟是人类精神追求的至高境界,它既是智慧的结晶,也是实践的指南。无论是对个体生命的升华,还是对集体文明的推动,这种觉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重新理解这一概念,或许能为迷茫者点亮一盏心灯。

男人间的真爱:君子如玉,如琢如磨

男人间的真爱:君子如玉,如琢如磨

琢磨先生何许人也?成名于培训界,扬名于微博江湖,纵横于脱口秀剧场,跨界于哲学、经济与心理学等领域。坊间传言:不识琢磨,何以幽默。

在见到琢磨先生之前,一直以为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的谦谦君子不出儒家经典,只是书中人物罢了。谁想一见到琢磨先生,便为那满腹经纶、妙语连珠的风采所惊倒。按捺不住的景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不由脑海里闪出一句话: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据说,这也是琢磨先生得名的由来。

如果说男人对女人的喜欢,是源于雄性荷尔蒙的副作用;那么男人之间的真情,却是建立在真正的欣赏之上。突然想起《琅玡榜》中的梅长苏,那是一种怎样的绝代风华?清瘦雅致,谦逊从容,名居琅玡榜首,功在风云际会,谈话间便论定天下时势。而琢磨先生的身上,更多了一份对人性的感性关怀和超然于俗的幽默智慧。先生的风度,更胜“江左梅郎”一筹。先生,就是那个让无数女人为之折腰、无数男人为之折膝的男人。

上琢磨先生的课,是一种贯穿身心灵的享受,是一种将膀胱憋伤的快感。仿佛置身于脱口秀剧场,观赏一场宏大的视听盛宴,笑声与高潮迭起,花枝乱颤、虎躯震动,场面一度凌乱得不可收拾。其间不仅于知识有所增益,获得幽默智慧的加持,更是一种思想与灵魂的洗礼。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都有它精彩之处。琢磨先生一出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娓娓道来,却是自带了一座行走的国家图书馆。作为一名自诩为喜欢阅读的人,不经意间被人甩出一个银河系的距离,不免心生妒嫉,手中笔尖一紧,恨向胆边生。好在琢磨先生立刻意识到了危险,心领神会,马上抛出若干湿货。琢磨先生非常隆重地向大家推荐了《金字塔原理》,虽然他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但对灯发誓,他很负责任地总结了一条关于结构的铁律:结构为王、逻辑为王后。在碎片化时代,我们需要建立起宏观层面的知识层级(从低到高依次为:通俗知识、通用知识、规律知识、哲学、神学),也需要从中观层面对一门学科进行多视角的研究(时间发展线、研究对象线、不同流派线),更需要从微观层面展开学习和运用(概念、动力与工具)。像幽灵一样穿梭于哲学、文学、经济学多门学科之间,我一度感觉到这位评书先生是不是串错了场子。

早就听说过,幽默和颜值成反比。像琢磨先生这样幽默和颜值双高的人,简直违背天理。于是,上帝安排了一幕感人的场景,让恋人远走异国他乡,留下一个人和一座城。失恋是文学创作的动力,情伤之下,先生写下了动人的诗篇,至今读来,仍撩动了全场不少中年少女悸动的心。

那首诗是这样写的:爱上一个人/便爱上一个城/城市再大,都觉得很小/小到自己的爱溢满全城/失去一个人/便失去一座城/城市再小,都觉得很大/大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找不到自己。虽然我觉得这首诗比起我三岁时的习作“床前明月光,地上鞋两双”来,意境差得太远,更违背了最为简单的物理常识。本想代表物理老师来一次现场再教育,但考虑到当年教我物理学的体育老师的感受,我决定给琢磨先生一个面子。

也许是苦中作乐、苦极生欢。与其“管中窥豹”,与凄苦为伴,不如拨开眼前藩篱、抛弃成见之管,快乐地去生活。忘却曾经一起经过的街角、漫步的林荫马路和消磨时光的咖啡屋(也许是酒馆),一位富有幽默智慧的琢磨先生诞生了。琢磨先生说:人生就是悲剧的底色,而要去追求喜剧的过程。

什么是幽默?很多人身边不乏段子手,但那顶多是“隔壁老王”和“做头发”的低俗笑话罢了。同样是揭露事物不合理的一面,讽刺与诡辩显得太尖锐无情、让人不舒服,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同样是引发趣味与可笑,搞笑和滑稽显得太直白、太做作和俗气。真正的幽默是一种更高层级的智慧,非智者不能为也。

如何成为一个幽默的人,这是永远的进行时,从来没有完成时。虽然有些人天生就长的像外星人一样幽默,最后也只能活成一个笑话。琢磨先生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从内心来讲,我希望他能够长得更加幽默一些,这样对于他传播幽默的事业将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以身传教的效果——更重要的,这将慰藉无数幽默和颜值双低的男人那颗不平衡的心。

在爱情方面,琢磨先生有独特的领悟。他慷慨地分享了自己不算丰富的爱情历程,我默默地算了一下,如果每位情人都是一本书的话,琢磨先生不经意间已经累积了近千本的阅读量。这种好学的精神,每一位男士在确保不遭受太太毒手的前提下,一定要发奋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曾经看过琢磨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芳华》的文章,其中有一个观点:善良是对善良者最高的奖赏。这样充满阳光与力量的话语,立即让人坚硬的心柔软下来。在浮躁的时代,我们对爱存在太多偏见,要么将爱当做一个名词,高高挂起在口头;要么将爱当做一个形容词,用于生活的装饰与情感的交易;只有真正理解爱的本质,才知道爱是需要不断地行动和无私付出。真正心存善良、心怀美好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如何去爱的人,才是真正勇敢去爱的人,才能拥有有趣的灵魂。所以,在课程结束时,先生送给了大家一段话:生活,就是心怀最大的善意,在荆棘中穿行,即使被刺伤,亦不改初衷。这句话,触摸到了我内心最柔软的东西。

以幽默的名义,琢磨先生做了一次完美的个人秀。一个男人的幽默智慧,显示了他的风度与高度。我在想,作为一个男人,也许最大的勇气就是挑战比他更优秀的男人。这种挑战也许不会成功,但是正如琢磨先生所言: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始做!琢磨,你等着!——而相爱相杀的背后,是男人间最为诚挚的真爱!

不识琢磨,何以幽默;

既识琢磨,幽默成魔。

洞若观火是什么意思?

洞若观火是指观察事物要像看到火一样深入,全面,热情,有决心和毅力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事物,领悟事物核心,并从中受益。

洞若观火涵盖了哲学思考的本质,它要求我们深入理解感知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思考问题时不仅要表面思考,还要扫除偏见,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所在,更进一步实现高层次的理解和传承。因此,洞若观火提醒我们,当我们想要探究事物的本质时,需要有一定的哲学思维。只有通过哲学思维,才能做出理智的决策,并取得成功。

洞若观火不仅是理念,同时也是实践性的方法,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探究事物。相信只有那些对知识和信息产生强烈热情的人能够真正做到洞若观火。在现代社会,经常需要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新知识、新技术,以及不断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始终坚持洞若观火的方法,无论面对任何新情况,都将能够以不同视角看待问题,更好地了解事物的本质,深刻理解事物的内涵。

如何实践洞若观火呢?首先,要挑选亲近事物的方法。例如,读书、观看**、参加讲座、做实验等。其次,要去做实践,亲自去探寻答案。本着较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不断不畏一切困难地去精细地检验,去分析,去勘探,也许最后才能获得你想要的答案。最后,要进行讨论,与人沟通交流,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甚至挑战你的想法,并寻找最佳结论。以上三个实践方式的结合,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实践洞若观火来探究事物,更好地发现事物本质所在。

180406王强哲学的凝视

哲学思维是怎样一种视角?它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以及它的思维状态究竟是怎样的?如何像哲人一样生活?我们为什么需要哲学?

王强老师将在这篇文章中,给出系统地解答,引导你用越来越好奇的心态,发掘真正的宝藏。

✦ 当我们急迫焦灼,快速地,不假思索地老在看未来的时候,闲暇是让你获得真正看现在和看未来的一个定力。

———— 王强

相对于宗教的神性视野,哲学凝视的本质属于人性。

所以,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说过一句话,所有东西当中,哲学仅次于宗教,是最重要最配的上人性的东西。

哲学的终极是静默。哲学只关注人性能看到、能知道的东西。

比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研究哲学的最后结论就是:

哲学的命题,只描述我们能够领悟的世界结构,至于命题描述不清的东西,我们闭嘴。

总之,哲学是把人性中的理性部分作为出发点,支撑其凝视。

✦ Tips:

神性思维与其他人文思维

除了神性思维之外,其他人文思维都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开始对世界进行发问、观察,由于发问的方式、所企及的目标、或是抱负的不同,形成了哲学、美学、历史等人性视角下,不同的凝视方向。

哲学的凝视,基于理性出发,又回到理性。从整个西方哲学史发展的脉络来看,理性最初被看做是万能的,之后,人们在认识理性的能力过程中,不断地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审视和追问,不断反思理性的局限,并一步步给理性设限。

哲学本质:热爱智慧

通向真理的强力帮手

哲学的英文表达是 philosophy,来自希腊文。拆分来看,philo 是 love(爱)的意思,sophy 来源于 sophia(智慧)。

所以,从词源来说,哲学被翻译成——热爱智慧,这与宗教宣称的获得智慧,最后圆满地获得了神性智慧,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哲学是一种对存在的现象,不断从外到内深度追问的态势,但它的目标不是企及智慧,是让你获得对智慧的爱,这是哲学的本质,也是大家理解哲学、哲学史和哲学思想家最重要的出发点。

✦ Tips:

苏格拉底之问:谁是现世最聪明的人?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朋友到神庙问神谕,你认为现世的人谁最聪明?神说苏格拉底。

于是,这个朋友非常兴奋的告诉苏格拉底,说我今天到神庙问签了,神说你最聪明。

苏格拉底说,那我再去问问其他人。苏格拉底问完所有他认识的人以后,发现所有人都认为自己聪明。

但苏格拉底的困惑是,他是并不认为自己聪明才去问的,这意味着什么呢?

其实这就是哲学家的态度根基——

认识自己的根本根源就是回到你认识到自己是最不聪明的时候,你才变成了哲学意义上最聪明的人。

所以苏格拉底说,原来神说我最聪明,是因为知道自己不聪明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这是神对于智慧的界定。

其实,从诞生时起,哲学所宣称的智慧,就不是教给人们结论,哲学只是最终通向结论的一个助手,一个工具,一个踏脚石而已。

因此,苏格拉底说,「我是精神的助产士」。他经常通过问其他人不着边际的问题,让对方觉得无知——

“我作为哲学家的任务是让你获得从有知变成无知的状态,我是帮你接生你自己应该得到的真理结果的人,这是哲学家全部的功能。”

总之,哲学就是帮你获得,通向你能够获得的智慧之路的助产士,是帮你通向真理的强有力的帮手。

哲学视角:客观化

如何像哲人一样生活?

哲学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思维状态?

如果要描述几千年的西方哲学史,三个字就能说清楚,要把世界「客观化」——

用全部的理性功能、概念、工具试图把世界,或者把它的对象客观化,这是哲学视角的全部奥秘。

✦ Tips:

科学与哲学的区别

科学也要把世界客观化,但是科学的客观化比哲学更加狭窄化,必须通过实验的手段进行验证,要么证真,要么证伪。

《科学的美国人》杂志中曾经有一句话,“哲学从科学停止的地方开始,科学从哲学停止的地方开始”。哲学和科学同是人性的视角,但由于功能和所企及的目标不同,所以它们的方法和看对象的方式也就有了区别。

那么,哲学视角对于世界的客观化是怎样完成的呢?主要有三步:

第一、静观

闲暇让你获得真正的定力

哲学本身的特点是作为一种静观的存在。

静观是什么呢?静观就是给你一个思考的空间,在沉默之中,对于终极性存在的思考和逼问。

而且,你要忘掉现实所有的关系、利益和有用性,对世界总体大问题进行思考,不带着获得答案的功利目的的思考。

哲学大师怀特海说,哲学就问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事物全部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What is it all about)

谈到哲学静观,约瑟夫·皮普尔(JosefPieper)在其著作《闲暇:文化的基础》中认为,

闲暇是缔造真正文化生命的核心基因。

世界上伟大文明的诞生都是有足够闲暇。

比如在古希腊人那里,闲暇最初意味着教育,那时的学校,就是一个玩的地方,大家来喷一些和世俗无用的东西。但现在的学校,变成了被考试征服的东西,离活生生的现象越来越远。

为什么哲学对现代人是必要的?

因为现在生活被工作全部占有了,当效率成为了我们的主心词,闹钟、打卡、时间、工作、绩效变成了我们人生全部的时候,人类已经离创造力太远,离真正的生命太远。

闲暇不是无所事事,工作不是创造力,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这就是哲学的全部抱负。

所以,当我们急迫焦灼快速地,不假思索地老在看未来的时候,闲暇是让你获得真正看现在和看未来的一个定力。

第二、精神体操

为智慧做准备

哲学通过不断的静观,接近真实性的逼问,来做一种通向智慧的精神体操。

对所有相信哲学思辩的人来说,哲学是灵性操练的一种方式,是为智慧做的一种准备。

通过推理、概念、逻辑,接近世界本真的状态,试图对我们生存的世界有所了解。

第三、生活方式

和直接现实强行保持距离

哲学精神的修炼,是准备,最后它必须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法国哲学家皮埃尔·阿多认为,古代哲学至少自柏拉图时代以来,生活方式的选择已经不是放在哲学活动过程的结束,相反,它站在开端。

也就是说,哲学实际上不是脱离生活之后的,对生活的一种概念性的抽象性的选择,而是一种「生活选择的直接方式和生存抉择的直接选项」。

哲学既是你选择生活方式的表现,也是生活方式的内容。

如何像哲人一样生活?

哲人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思辩者,而是一种思想的实践者,修行者和自我的转变者。

哲学的践行,本质上是一种努力,努力去觉知我们自己,我们在世界中的存在和我们与他人的存在。

就像庄子说的「齐物」。

万物本质上没有差别,你带着这样的状态在接近万物的时候,万物的灵性,你才能够获得。(备注: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一个区别是,西方哲学不断去拥有和征服,而中国哲学反而让人保持距离,无为而治。)

也就是说,你需要习惯这样一种生活:

和直接的现实,必须强行保持某种距离和关系。

你必须把现在琐碎的工作放在一个闲暇的状态中,你才能抗争直接现实给你带来的压迫感、急迫感、焦灼感,你才能获得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小结:

Keep Asking,保持最好的年轻力

哲学思维究竟意味着什么?

Keep Asking ,不断地问。

问题是什么?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最后的问题是什么?如果你是追问解决方案,就变成了科学思维。

法国哲学家皮埃尔·阿多就说,哲学生活是一种永无终结的探求(The philosophical life is a never-ending quest)。

所以,大家对哲学要有这样一个深刻的理解

—— 它是一种行为的激情描述,和对于终极理想状态、真实意义不断追问的一种状态。

你保持这种状态就是保持青春的最好状态,保持好奇的最好状态,你的创造力就会和别人不一样。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