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人生新篇章——步入知命之年
人一生各个阶段如何称谓?
三十而立:人至三十,应是行事有度,懂得礼仪,能在社会中立足。
四十不惑:四十岁的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能分辨是非,不再轻易受到迷惑。
五十知天命:五十岁,开始认识到人的命运是由天定的。
六十耳顺:到了六十岁,能够辨别言论,对不同的意见能保持平和。
不满周岁——襁褓:婴儿出生不满一年。
2~3岁——孩提:幼儿时期。
女孩7岁——髫年:女孩七岁。
男孩8岁——龆年:男孩八岁。
幼年泛称——总角:儿童时期。
10岁以下——黄口:十岁以下的儿童。
13~15岁——舞勺之年:少年时期。
15~20岁——舞象之年:青年早期。
12岁(女)——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女)——豆蔻年华:女孩十三岁,形容青春年少。
15岁(女)——及笄之年:女孩十五岁,成年礼。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孩十六岁,形容年轻美貌。
20岁(女)——桃李宽纤年华:女孩二十岁,如桃李般青春。
24岁(女)花信年华:女孩二十四岁,正值青春。
至出嫁——梅之年:女子待嫁的年龄。
至30岁(女)——半老徐娘:三十岁左右的女性,形容处于成熟年龄段。
20岁(男)——弱冠:男子二十岁,成年但未壮年。
30岁(男)——而立之年:男子三十岁,开始有所成就。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子四十岁,心智成熟,体力强健。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男子五十岁,人生步入后半段,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谈银之年:男子六十岁,形容退休后的安逸生活。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男子七十岁,步入老年,可拄杖行走。
80岁——杖朝之年:男子八十岁,长寿。
80~90岁——耄耋之年:男子八九十岁,形容年老。
90岁鲐背之年:男子九十岁,形容非常长寿。
100岁——期颐:百岁老人,象征长寿。
古人对男子不同年龄段的称谓是怎么样的?
在中国古代,男子的成长历程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个年龄段都有其独特的称谓。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男子二十岁时的称谓——弱冠之年</。这标志着他们从少年步入青年,开始承担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象征着身心的初步成熟。
继弱冠之后,三十岁</称为而立之年,意味着他们开始独立思考,具备处理事务的能力。四十岁时,他们称为不惑之年,意味着人生的见识和智慧逐渐丰富,不再困惑于许多事情。五十岁,步入知命之年,开始接受人生的必然规律,理解命运的安排。
六十岁则是花甲或耳顺之年,象征着人生经验的积累,听从内心的声音。七十岁称为古稀之年,代表着人生的一段里程碑。到了八九十岁,人们被尊称为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表示长寿与智慧的积累。而一百岁,是人生的最高寿期,称为期颐之年,寓意生活如颐养天年。
当然,这些称谓并非局限于男子,儿童也有他们的专属。如初生为婴儿,不满周岁称为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则为黄口。女子的称呼则更加细腻,如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豆蔻年华,15岁及笄,16岁碧玉年华,20岁桃李年华,24岁花信年华,出嫁则称为摽梅之年。
男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称谓,如束发代表青少年,待年或待字则指女子待嫁,老年则有皓首或白首的尊称,长寿老人则称为黄发。这些称谓,既体现了古人对人生阶段的理解,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传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