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的真正名字:揭秘清世宗胤禛的传奇称号
雍正皇帝叫什么名字
本文要介绍的是清朝的一位重要君主,他的名字是爱新觉罗·胤禛。胤禛,又称清世宗,出生于公元1678年,是清圣祖玄烨的第四子,满族。在满洲语中,他的名号寓意深长,象征着燃洋边合的贵末。在清朝入关后,他继位成为第三位皇帝,统治时间为1722年至1735年,这段时期被称为雍正年间。
胤禛的母亲是康熙皇帝的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他凭借坚定的统治和卓越的才能,赢得了皇位,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国家的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庙号为世宗,表明他在世时的尊崇地位,而谥号则高度概括了他的一生,如“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体现了他的诸多美德和功绩。
在胤禛的统治结束后,他安葬于清西陵的泰陵,这是他一生辉煌的终结,也是他留给后世的一份历史遗产。他的名字与他在位期间的作为,成为了清朝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雍正皇帝叫什么
雍正皇帝叫爱新觉罗·胤禛。
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雍正皇帝的名字是爱新觉罗·胤禛。在中国历史上,他的名字广为人知,是清朝的一位重要统治者。
二、关于雍正皇帝的基本信息:爱新觉罗·胤禛是清朝第五任皇帝,年号雍正。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改革,包括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等,对清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名字含义:爱新觉罗是清朝皇族的姓氏,“胤禛”这个名字中的“胤”字在满语中通常被认为是后代、子孙的意思;“禛”字则常用来表达吉祥、福祉的寓意。作为皇帝,他的名字寓意着继承祖先的基业,并带来吉祥和繁荣。
四、历史地位:雍正皇帝在清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统治时期,清朝已经逐渐稳定并走向强盛。他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巩固了统治,为后来清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杰出统治者之一。
综上所述,雍正皇帝的名字是爱新觉罗·胤禛,他是清朝的重要统治者,以其年号“雍正”而广为人知。
清世宗雍正皇帝简介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yin zhēn)(1678年—1735年),满族,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清圣祖康熙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庙号清世宗,葬清西陵之清泰陵。雍正在位时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并将青藏、外蒙古地区纳入版图,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康干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干夕惕”。
早年
胤禛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1678年12月13日)寅时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是康熙帝第四子。德妃乌雅氏所生。由于其生母乌雅氏出身低微,没有抚育的资格,此外,清初时后宫也不允许生母抚育自己的儿子,因此胤禛满月后由佟贵妃抚养。康熙皇帝曾评价幼年的胤禛“喜怒不定”,后经胤禛请求,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撤此考语。因性情急躁,父皇康熙用“戒急用忍”训喻他。胤禛早年随康熙巡历四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第一次罢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选新太子的过程中,胤禛支持复立胤礽,同时与皇八子胤祀也保持良好的关系。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胤礽为太子。同年封胤禛为雍亲王。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当时的太子胤礽两立两废,康熙诸皇子储位的传奇猜疑很多。胤禛由于善于治国、懂得韬光养晦。他尊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与年羹尧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时向父亲康熙表现诚孝,画西藏于版图,赢得康熙的信赖。康熙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
登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胤禛即了帝位之后即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而康熙皇八子胤祀先是被安抚封为廉亲王,后被削宗籍和圈禁,并被改名为"阿其那",意为待宰的鱼。康熙的皇九子胤禟发往西宁,后被削宗籍和圈禁, 并被改名为"塞思黑",意为讨厌的人。皇十子胤被圈禁,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祯(允禵)先是派去守陵,再后来受圈禁。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后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从雍正年间时,对雍正继位的谈论便不绝于耳。虽然史学界对皇位合法性尚无定论,但流传的把"十改于"的改诏之说是不成立的,因为现存于辽宁省档案馆的康熙遗诏是雍正登基后拟就并颁布天下,并非康熙真迹,所以遗诏不能说明问题。
主张篡位说的学者中,有的认为康熙去世过于突然,未来得及留下任何传位遗诏,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谋抢占了先机;有的认为康熙生前两立两废太子,对立储君一事劳心伤神,直到临终前才属意皇十四子为储君。
按照正统继位说学者观点,如果没有实在的证据证明其他皇子为康熙所属意,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并且在诏书中一般都是加上个皇字的,比如传位于皇四子,假如这样”十“改为”于“是没有根据的。
雍正登基,有八万四千法门皆可成佛之说,八旗弟子,能够用四太子的方式扩大疆土(雍和宫),都可以立为储君!登基为皇帝!因此,国内庙宇改称为寺院!(寺,与四谐音,)这段传奇对世界的影响是美国的建国有效仿的影响!
在位期间
即位后,他在政治上采取多种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异己,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将胤禵从西北军前召回,加以圈禁。晋封胤祀为廉亲王和总理事务大臣。将胤禟发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鉴于清朝没有行之有效的立储制度,常因皇位继承权产生争端,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雍正元年(1723年),接受山西巡抚诺岷的建议,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并限制地方横征暴敛。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又针对康熙末年各地亏空钱粮严重,决定严格清查,对贪官污吏即行抄家追赃,对民间拖欠,命在短期内分年带征。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以作威作福、结党营私之名,责令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自尽,同时削隆科多太保,后圈禁致死。并因此株连出汪景祺《西征随笔》案和查嗣庭试题案。
雍正七年(1729年),发生曾静遣其徒张熙策动川陕总督岳钟琪谋反的投书案,牵连到已故理学家吕留良,世宗遂大兴文字狱,以作为控制思想、打击政敌、提高自己权威的手段。同年,为适应西北用兵之需,始设军机房(十年时改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军机大臣只能缮述皇帝命令,本身无赞画权,因而使皇帝更加集权于一身。他还在题本、奏本之外,命督抚布按等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清世宗把他批阅过的奏折选择一部分辑成《朱批谕旨》。他对臣工的谕旨,由张廷玉等纪录编成《上谕内阁》、《上谕八旗》。他的各种体裁的文章被后人辑为《御制文集》。
去世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胤禛因迷信道士,服用丹丸过度死于圆明园。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评价
《清史稿》:“顺治之初,睿王摄政。入关定鼎,奄宅区夏。然兵事方殷,休养生息,未遑及之也。迨帝亲总万几,勤政爱民,孜孜求治。清赋役以革横征,定律令以涤冤滥。蠲租贷赋,史不绝书。践阼十有八年,登水火之民于衽席。虽景命不融,而丕基已巩。至于弥留之际,省躬自责,布告臣民。禹、汤罪己,不啻过之。书曰:‘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为民父母。’其世祖之谓矣。”
伏尔泰:“新帝雍正爱法律、重公益,超过父王。帝王之中无人比他更不遗余力地鼓励农事。他对这一于国民生计不可缺少的百艺之首亟为重视。各省农民被所在州、县长官评选为最勤劳、能干、孝悌者,甚至可以封为八品官。农民为官,并不需为此放弃他已卓有成效的农事耕作,转而从事他并不了解的刑名钱谷。”
史景迁:“雍正的父亲康熙为政宽松,执政末期受储立之争所扰且出现典型长寿帝王的统治能力退化现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满清实已浮现官僚组织膨大腐败、农民生活水平恶化的危机;由于雍正即位时正处于政治历练、精神与人格上的成熟阶段(45岁),因此得以精准的分析问题并有魄力的作出应对。他的改革同时包含力行整顿与和现实的妥协(如火耗归公与养廉银)。”
胤禛是哪位皇帝的名字
雍正帝,全名为爱新觉罗·胤禛,出生于1678年,逝世于1735年。他是清朝第五位皇帝,也是定都北京后的第三位皇帝。1722年,他继承了皇位,并在次年改年号为雍正。
雍正帝是康熙帝的四子,其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他出生在北京紫禁城内的永和宫,自小便在宫廷中长大,深受父皇与母后的教诲。
雍正帝在位期间,致力于国家的治理与改革。他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以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提高文化为要务。在他的治理下,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
雍正帝性格严谨,勤勉于政,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雍正盛世”。他的治国理念与政策措施,对清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在位时间不长,但雍正帝的政绩斐然,为清朝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英明神武与治国才能,至今仍为后人所传颂。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