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黄油奥秘:揭秘它究竟由何物制成
奶油加工过程
乳脂离心分离后所得的稀奶油,经成熟、搅拌、压炼而制成的乳制品称奶油(黄油)。奶油的生产工艺流程为:
搅拌→排出酪乳及水洗→加盐及压炼→成型→包装奶油的生产要点为:
(1)稀奶油的标准化和中和 稀奶油的标准化是指调整稀奶油中的脂肪含量(30%~35%),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稀奶油中和之目的是降低稀奶油的酸度,防止在杀菌过程中酪蛋白变性凝固。通常用石灰或碳酸钠作中和剂。
(2)稀奶油的冷却与物理成熟及色素的添加 为了使搅拌操作能顺利进行,保证奶油质量并防止乳脂损失,在搅拌前必须将稀奶油成分冷却成熟,使脂肪尽最大可能变成固体状态。
为了使奶油颜色全年一致,当稀奶油颜色太淡时,即需添加色素。最常用的是安那妥(Annatto),它是天然的植物色素,其用量为稀奶油的0.01%左右。
(3)搅拌与洗涤 将稀奶油置于搅拌器中,利用机械的冲击力使脂肪球膜破坏而形成脂肪颗粒,搅拌时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酪乳。
搅拌时先将稀奶油用筛或过滤器进行过滤以溶去不溶性的固形物,稀奶油加至搅拌器容量的1/2~1/3后,把盖密闭后开始旋转搅拌,反复进行2~3次。然后关闭排气孔继续旋转形成大豆粒大小的奶油粒时,搅拌结束。搅拌结束后,经开关排出酪乳,并且通过纱布或过滤器将酪乳放入接受槽内,以便挡住被酪乳带走的小颗粒。
排出酪乳后,对奶油粒用质量较好的水进行洗涤以除去奶油粒表面的酪乳,并通过水洗调整奶油粒的硬度,水温一般在3~10℃范围内,奶油粒较软时,水温可较低一些;奶油粒较硬时,水温可稍高一些。
(4)奶油的加盐与压炼 奶油加盐的目的是为了增加风味,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增加保存性。奶油成品中的食盐含量大致为2%左右,由于在压炼时部分食盐会流失,因此添加时,按2.5%的量加入。加入前需将食盐在120~130℃的保温箱中烤烘3~5分钟,然后过筛应用。
压炼的目的是使奶油粒变为组织致密的奶油层,使水滴分布均匀,并使食盐全部溶解,均匀分布于奶油中。同时调节水分含量,即在水分过多时排除多余的水分,水分不足时加入适量的水分并使其均匀吸收。
奶油在洗涤后应立即进行压炼,并尽可能地除去洗涤水,然后关上旋塞和奶油制造器的孔盖,在慢满旋转搅拌桶的同时开动压榨轧辊,将奶油粒压成奶油层。
奶油压炼后,即可分装于木桶、木箱或内补聚乙烯薄膜的纸箱中,也可分装于铝箔袋内。奶油包装后,送入冷库中贮存。下图为奶油制造生产线示意图。
奶油制造生产线示意图
黄油是什么做的
黄油的起源与制作:你知道它是什么做的吗?
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油脂种类繁多,如植物油、动物油,包括我们中国人日常所食用的猪油、牛油等。而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国家,黄油也是一种常见的油脂,常用于烹饪和烘焙。那么,黄油究竟是何物所制?为何我国的产量较低,更多地依赖于进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黄油的神秘面纱。
黄油:牛奶的馈赠
黄油,这个深受许多人喜爱的食材,其实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牛奶。你可能会好奇,牛奶如何变成黄油?这其实是一个经过精心制作的工艺过程。首先,通过充分搅拌牛奶,稀奶油和脱脂乳得以分离。接下来的步骤,是使稀奶油成熟并经过特定的搅拌,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黄油。其营养价值丰富,包含了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黄油质地细腻,带有浓郁的奶香味,使得它在各种美食中都能发挥出独特的味道。
黄油与奶油的差异
黄油和奶油都是从牛奶中提取的,但它们之间有何不同呢?主要的区别在于脂肪含量。黄油的脂肪含量较高,因此在常温状态下呈现为固态。这使得黄油在一些特定的烹饪和烘焙应用中更具优势。
黄油的历史与种类
人类食用黄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匈奴人已经开始生产并食用黄油。而随着制作工艺的发展,黄油也有了不同的分类。按照生产工艺来分,有生黄油、超细黄油、细质黄油;按照口味,分为原味、半盐、加盐黄油。此外,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式是根据生产原料,分为天然黄油和人造黄油。
中国的黄油现状
尽管中国的畜牧业发达,但黄油产量相对较低,大部分依赖进口。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主要是农耕民族,主要食用的是各种植物油。另外,黄油在高温烹饪下容易丧失其独特的奶香味,且容易变糊变苦,因此在中国的传统烹饪中,黄油并不是主流食用油。它更多地被用于西点的制作,如面包、饼干等。
如何选购优质黄油
选购黄油时,我们应注重其品质。黄油的品质与其原料牛奶的产地密切相关。世界黄金奶源带的国家如瑞士、荷兰、新西兰、法国、阿根廷等地产的黄油品质较优。同时,中国的四大黄金牧场也是优质黄油的选择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购买过于便宜的黄油,因为它们很可能是人造黄油,长期食用可能对身体健康不利。
总之,黄油不仅是一种食材,更是牛奶的精华所在。了解其制作过程、种类以及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使用这种美味的食材。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