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燕国古地今何在?探寻历史变迁中的燕国遗迹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09日 11:35 40 访客


燕国古地今何在?探寻历史变迁中的燕国遗迹

庆云章

昆仑元气,实生庆云。

大人作矣,五色氤氲。

昔在帝妫,南风既薰。

丛芳烂熳,郁郁纷纷。

旷矣千祀,庆云来止,

玉叶金柯,祚我天子。

非我天子,庆云谁昌。

非我圣母,庆云谁光。

庆云光矣,周道昌矣。

九万八千,天授皇年。

感遇诗三十八首

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

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

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

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

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

倾夺相夸侈,不知身所终。

曷见玄真子,观世玉壶中。

窅然遗天地,乘化入无穷。

吾观龙变化,乃知至阳精。

石林何冥密,幽洞无留行。

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

玄感非象识,谁能测沉冥。

世人拘目见,酣酒笑丹经。

昆仑有瑶树,安得采其英。

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

茫茫吾何思,林卧观无始。

众芳委时晦,鶗鴂鸣悲耳。

鸿荒古已颓,谁识巢居子。

吾观昆仑化,日月沦洞冥。

精魄相交会,天壤以罗生。

仲尼推太极,老聃贵窈冥。

西方金仙子,崇义乃无明。

空色皆寂灭,缘业定何成。

名教信纷藉,死生俱未停。

圣人秘元命,惧世乱其真。

如何嵩公辈,诙谲误时人。

先天诚为美,阶乱祸谁因。

长城备胡寇,嬴祸发其亲。

赤精既迷汉,子年何救秦。

去去桃李花,多言死如麻。

深居观元化,悱然争朵颐。

谗说相啖食,利害纷eq々。

便便夸毗子,荣耀更相持。

务光让天下,商贾竞刀锥。

已矣行采芝,万世同一时。

吾爱鬼谷子,青溪无垢氛。

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

七雄方龙斗,天下久无君。

浮荣不足贵,遵养晦时文。

舒可弥宇宙,卷之不盈分。

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

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

招摇青桂树,幽蠹亦成科。

世情甘近习,荣耀纷如何。

怨憎未相复,亲爱生祸罗。

瑶台倾巧笑,玉杯殒双蛾。

谁见枯城蘖,青青成斧柯。

林居病时久,水木澹孤清。

闲卧观物化,悠悠念无生。

青春始萌达,朱火已满盈。

徂落方自此,感叹何时平。

临岐泣世道,天命良悠悠。

昔日殷王子,玉马遂朝周。

宝鼎沦伊谷,瑶台成古丘。

西山伤遗老,东陵有故侯。

贵人难得意,赏爱在须臾。

莫以心如玉,探他明月珠。

昔称夭桃子,今为舂市徒。

鸱鸮悲东国,麋鹿泣姑苏。

谁见鸱夷子,扁舟去五湖。

圣人去已久,公道缅良难。

蚩蚩夸毗子,尧禹以为谩。

骄荣贵工巧,势利迭相干。

燕王尊乐毅,分国愿同欢。

鲁连让齐爵,遗组去邯郸。

伊人信往矣,感激为谁叹。

幽居观天运,悠悠念群生。

终古代兴没,豪圣莫能争。

三季沦周赧,七雄灭秦嬴。

复闻赤精子,提剑入咸京。

炎光既无象,晋虏复纵横。

尧禹道已昧,昏虐势方行。

岂无当世雄,天道与胡兵。

咄咄安可言,时醉而未醒。

仲尼溺东鲁,伯阳遁西溟。

大运自古来,旅人胡叹哉。

逶迤势已久,骨鲠道斯穷。

岂无感激者,时俗颓此风。

灌园何其鄙,皎皎於陵中。

世道不相容,嗟嗟张长公。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玄天幽且默,群议曷嗤嗤。

圣人教犹在,世运久陵夷。

一绳将何系,忧醉不能持。

去去行采芝,勿为尘所欺。

蜻蛉游天地,与世本无患。

飞飞未能止,黄雀来相干。

穰侯富秦宠,金石比交欢。

出入咸阳里,诸侯莫敢言。

宁知山东客,激怒秦王肝。

布衣取丞相,千载为辛酸。

微霜知岁晏,斧柯始青青。

况乃金天夕,浩露沾群英。

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

云海方荡潏,孤鳞安得宁。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挈瓶者谁子,姣服当青春。

三五明月满,盈盈不自珍。

高堂委金玉,微缕悬千钧。

如何负公鼎,被夺笑时人。

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

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

瑶台有青鸟,远食玉山禾。

昆仑见玄凤,岂复虞云罗。

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

宫女多怨旷,层城闭蛾眉。

日耽瑶池乐,岂伤桃李时。

青苔空萎绝,白发生罗帷。

朝发宜都渚,浩然思故乡。

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

巫山彩云没,高丘正微茫。

伫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

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

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

昔日章华宴,荆王乐荒*。

霓旌翠羽盖,射兕云梦林。

朅来高唐观,怅望云阳岑。

雄图今何在,黄雀空哀吟。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

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

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

昏曀无昼夜,羽檄复相惊。

拳跼竞万仞,崩危走九冥。

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

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

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可怜瑶台树,灼灼佳人姿。

碧华映朱实,攀折青春时。

岂不盛光宠,荣君白玉墀。

但恨红芳歇,凋伤感所思。

朅来豪游子,势利祸之门。

如何兰膏叹,感激自生冤。

众趋明所避,时弃道犹存。

云渊既已失,罗网与谁论。

箕山有高节,湘水有清源。

唯应白鸥鸟,可为洗心言。

索居犹几日,炎夏忽然衰。

阳彩皆阴翳,亲友尽暌违。

登山望不见,涕泣久涟洏。

宿梦感颜色,若与白云期。

马上骄豪子,驱逐正蚩蚩。

蜀山与楚水,携手在何时。

金鼎合神丹,世人将见欺。

飞飞骑羊子,胡乃在峨眉。

变化固幽类,芳菲能几时。

疲疴苦沦世,忧痗日侵淄。

眷然顾幽褐,白云空涕涕。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

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

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

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

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浩然坐何慕,吾蜀有峨眉。

念与楚狂子,悠悠白云期。

时哉悲不会,涕泣久涟洏。

梦登绥山穴,南采巫山芝。

探元观群化,遗世从云螭。

婉娈时永矣,感悟不见之。

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

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

藉藉天骄子,猖狂已复来。

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

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仲尼探元化,幽鸿顺阳和。

大运自盈缩,春秋递来过。

盲飙忽号怒,万物相纷劘。

溟海皆震荡,孤凤其如何。

观荆玉篇

鸱夷双白玉,此玉有缁磷。

悬之千金价,举世莫知真。

丹青非异色,轻重有殊伦。

勿信玉工言,徒悲荆国人。

鸳鸯篇

飞飞鸳鸯鸟,举翼相蔽亏。

俱来绿潭里,共向白云涯。

音容相眷恋,羽翮两逶迤。

苹萍戏春渚,霜霰绕寒池。

浦沙连岸净,汀树拂潭垂。

年年此游玩,岁岁来追随。

凤凰起丹穴,独向梧桐枝。

鸿雁来紫塞,空忆稻粱肥。

乌啼倦依托,鹤鸣伤别离。

岂若此双禽,飞翻不异林。

刷尾青江浦,交颈紫山岑。

文章负奇色,和鸣多好音。

闻有鸳鸯绮,复有鸳鸯衾。

持为美人赠,勖此故交心。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

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

夜闻鼯鼠叫,昼聒泉壑声。

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

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

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

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

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

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

遂偶云和瑟,张乐奏天庭。

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

信蒙雕斫美,常愿事仙灵。

驱驰翠虬驾,伊郁紫鸾笙。

结交嬴台女,吟弄升天行。

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

低昂玄鹤舞,断续彩云生。

永随众仙逝,三山游玉京。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轩辕台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燕昭王

南登碣石坂,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乐生

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燕太子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田光先生

自古皆有死,徇义良独稀。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伏剑诚已矣,感我涕沾衣。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邹衍

大运沦三代,天人罕有窥。

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

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郭隗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末缺)

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

葳蕤苍梧凤,嘹唳白露蝉。

羽翰本非匹,结交何独全。

昔君事胡马,余得奉戎旃。

携手向沙塞,关河缅幽燕。

芳岁几阳止,白日屡徂迁。

功业云台薄,平生玉佩捐。

叹此南归日,犹闻北戍边。

代水不可涉,巴江亦潺湲。

揽衣度函谷,衔涕望秦川。

蜀门自兹始,云山方浩然。

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

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

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

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

崔崒乍孤断,逶迤屡回直。

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

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

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

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

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

云台盛多士,待君丹墀侧。

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

闻君东山意,宿昔紫芝荣。

沧洲今何在,华发旅边城。

还汉功既薄,逐胡策未行。

徒嗟白日暮,坐对黄云生。

桂枝芳欲晚,薏苡谤谁明。

无为空自老,含叹负生平。

赠赵六贞固二首

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

此时边朔寒,登陇思君子。

东顾望汉京,南山云雾里。

赤螭媚其彩,婉娈苍梧泉。

昔者琅琊子,躬耕亦慨然。

美人岂遐旷,之子乃前贤。

良辰在何许,白日屡颓迁。

道心固微密,神用无留连。

舒可弥宇宙,揽之不盈拳。

蓬莱久芜没,金石徒精坚。

良宝委短褐,闲琴独婵娟。

答韩使同在边

汉家失中策,胡马屡南驱。

闻诏安边使,曾是故人谟。

废书怅怀古,负剑许良图。

出关岁方晏,乘障日多虞。

虏入白登道,烽交紫塞途。

连兵屯北地,清野备东胡。

边城方晏闭,斥堠始昭苏。

复闻韩长孺,辛苦事匈奴。

雨雪颜容改,纵横才位孤。

空怀老臣策,未获赵军租。

但蒙魏侯重,不受谤书诬。

当取金人祭,还歌凯入都。

征东至淇门答宋十一参军之问

南星中大火,将子涉清淇。

西林改微月,征旆空自持。

碧潭去已远,瑶华折遗谁。

若问辽阳戍,悠悠天际旗。

答洛阳主人

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游。

事亲恨未立,从宦此中州。

主人亦何问,旅客非悠悠。

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

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

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

宁随当代子,倾侧且沉浮。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

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

风泉夜声杂,月露宵光冷。

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

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

昨夜银河畔,星文犯遥汉。

今朝紫气新,物色果逢真。

言从天上落,乃是地仙人。

白璧疑冤楚,乌裘似入秦。

摧藏多古意,历览备艰辛。

乐广云虽睹,夷吾风未春。

凤歌空有问,龙性讵能驯。

宝剑终应出,骊珠会见珍。

未及冯公老,何惊孺子贫。

青云傥可致,北海忆孙宾。

酬晖上人夏日林泉

闻道白云居,窈窕青莲宇。

岩泉万丈流,树石千年古。

林卧对轩窗,山阴满庭户。

方释尘事劳,从君袭兰杜。

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

晓霁望嵩丘,白云半岩足。

氛氲涵翠微,宛如嬴台曲。

故人昔所尚,幽琴歌断续。

变化竟无常,人琴遂两亡。

白云失处所,梦想暧容光。

畴昔疑缘业,儒道两相妨。

前期许幽报,迨此尚茫茫。

晤言既已失,感叹情何一。

始忆携手期,云台与峨眉。

达兼济天下,穷独善其时。

诸君推管乐,之子慕巢夷。

奈何苍生望,卒为黄绶欺。

铭鼎功未立,山林事亦微。

抚孤一流恸,怀旧日暌违。

卢子尚高节,终南卧松雪。

宋侯逢圣君,骖驭游青云。

而我独蹭蹬,语默道犹屯。

征戍在辽阳,蹉跎草再黄。

丹丘恨不及,白露已苍苍。

远闻山阳赋,感涕下沾裳。

送别出塞

平生闻高义,书剑百夫雄。

言登青云去,非此白头翁。

胡兵屯塞下,汉骑属云中。

君为白马将,腰佩騂角弓。

单于不敢射,天子伫深功。

蜀山余方隐,良会何时同。

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

东山宿昔意,北征非我心。

孤负平生愿,感涕下沾襟。

暮登蓟楼上,永望燕山岑。

辽海方漫漫,胡沙飞且深。

峨眉杳如梦,仙子曷由寻。

击剑起叹息,白日忽西沉。

闻君洛阳使,因子寄南音。

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

四十九变化,一十三死生。

翕忽玄黄里,驱驰风雨情。

是非纷妄作,宠辱坐相惊。

至人独幽鉴,窈窕随昏明。

咫尺山河道,轩窗日月庭。

别离焉足问,悲乐固能并。

我辈何为尔,栖皇犹未平。

金台可攀陟,宝界绝将迎。

户牖观天地,阶基上杳冥。

自超三界乐,安知万里征。

中国要荒内,人寰宇宙荣。

弦望如朝夕,宁嗟蜀道行。

秋园卧病呈晖上人

幽寂旷日遥,林园转清密。

疲疴澹无豫,独坐泛瑶瑟。

怀挟万古情,忧虞百年疾。

绵绵多滞念,忽忽每如失。

缅想赤松游,高寻白云逸。

荣吝始都丧,幽人遂贞吉。

图书纷满床,山水蔼盈室。

宿昔心所尚,平生自兹毕。

愿言谁见知,梵筵有同术。

八月高秋晚,凉风正萧瑟。

登泽州城北楼宴

平生倦游者,观化久无穷。

复来登此国,临望与君同。

坐见秦兵垒,遥闻赵将雄。

武安君何在,长平事已空。

且歌玄云曲,御酒舞薰风。

勿使青衿子,嗟尔白头翁。

山水粉图

山图之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

纷群翠之鸿溶,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

信夫人之好道,爱云山以幽求。

彩树歌

嘉锦筵之珍树兮,错众彩之氛氲。

状瑶台之微月,点巫山之朝云。

青春兮不可逢,况蕙色之增芬。

结芳意而谁赏,怨绝世之无闻。

红荣碧艳坐看歇,素华流年不待君。

故吾思昆仑之琪树,厌桃李之缤纷。

春台引

感阳春兮生碧草之油油。

怀宇宙以伤远,登高台而写忧。

迟美人兮不见,恐青岁之遂遒。

从毕公以酣饮,寄林塘而一留。

采芳荪于北渚,忆桂树于南州。

何云木之美丽,而池馆之崇幽。

星台秀士,月旦诸子。

嘉青鸟之辰,迎火龙之始。

挟宝书与瑶瑟,芳蕙华而兰靡。

乃掩白苹,藉绿芷。

酒既醉,乐未已。

击青钟,歌渌水。

怨青春之萎绝,赠瑶台之旖旎。

愿一见而道意,结众芳之绸缪。

曷余情之荡漾,瞩青云以增愁。

怅三山之飞鹤,忆海上之白鸥。

重曰:

群仙去兮青春颓,岁华歇兮黄鸟哀。

富贵荣乐几时兮,朱宫碧堂生青苔,白云兮归来。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喜马参军相遇醉歌

独幽默以三月兮,深林潜居。

时岁忽兮,孤愤遐吟。

谁知我心?孺子孺子,其可与理分。

度荆门望楚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晚次乐乡县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

钟梵经行罢,香林坐入禅。

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

水月心方寂,云霞思独玄。

宁知人世里,疲病得攀缘。

东征答朝臣相送

平生白云意,疲苶愧为雄。

君王谬殊宠,旌节此从戎。

挼绳当系虏,单马岂邀功。

孤剑将何托,长谣塞上风。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

独舞纷如雪,孤飞暧似云。

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

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

居延海树闻莺同作

边地无芳树,莺声忽听新。

间关如有意,愁绝若怀人。

明妃失汉宠,蔡女没胡尘。

坐闻应落泪,况忆故园春。

题李三书斋(崇嗣)

灼灼青春仲,悠悠白日升。

声容何足恃,荣吝坐相矜。

愿与金庭会,将待玉书征。

还丹应有术,烟驾共君乘。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送殷大入蜀

禺山金碧路,此地饶英灵。

送君一为别,凄断故乡情。

片云生极浦,斜日隐离亭。

坐看征骑没,惟见远山青。

落第西还别刘祭酒高明府

别馆分周国,归骖入汉京。

地连函谷塞,川接广阳城。

望迥楼台出,途遥烟雾生。

莫言长落羽,贫贱一交情。

落第西还别魏四懔

转蓬方不定,落羽自惊弦。

山水一为别,欢娱复几年。

离亭暗风雨,征路入云烟。

还因北山径,归守东陂田。

送客

故人洞庭去,杨柳春风生。

相送河洲晚,苍茫别思盈。

白苹已堪把,绿芷复含荣。

江南多桂树,归客赠生平。

春夜别友人二首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遂州南江别乡曲故人

楚江复为客,征棹方悠悠。

故人悯追送,置酒此南洲。

平生亦何恨,夙昔在林丘。

违此乡山别,长谣去国愁。

送东莱王学士无竞

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

怀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

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已矣将何道,无令白首新。

送梁李二明府

负书犹在汉,怀策未闻秦。

复此穷秋日,芳樽别故人。

黄金装屡尽,白首契逾新。

空羡双凫舄,俱飞向玉轮。

送魏兵曹使巂州得登字

阳山*雾雨,之子慎攀登。

羌笮多珍宝,人言有爱憎。

欲酬明主惠,当尽使臣能。

勿以王阳道,迢递畏崚嶒。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春晦饯陶七于江南同用风字

黄鹤烟云去,青江琴酒同。

离帆方楚越,沟水复西东。

芙蓉生夏浦,杨柳送春风。

明日相思处,应对菊花丛。

喜遇冀侍御珪崔司议泰之二使

谢病南山下,幽卧不知春。

使星入东井,云是故交亲。

惠风吹宝瑟,微月忆清真。

凭轩一留醉,江海寄情人。

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

蓟楼望燕国,负剑喜兹登。

清规子方奏,单戟我无能。

仲冬边风急,云汉复霜棱。

慷慨竟何道,西南恨失朋。

月夜有怀

美人挟赵瑟,微月在西轩。

寂寞夜何久,殷勤玉指繁。

清光委衾枕,遥思属湘沅。

空帘隔星汉,犹梦感精魂。

夏日游晖上人房

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

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

对户池光乱,交轩岩翠连。

色空今已寂,乘月弄澄泉。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

快来一起分享吧~~~

中国古代公主的名字

1、馆陶公主

这个馆陶公主是汉景帝刘启的同胞姐姐,汉文帝刘恒登基后,被封为长公主。这位公主之所以能手握巨大权势,完全是得益于母亲窦太后和汉景帝的过分溺爱,她经常给她的弟弟刘启进献美女。

2、太平公主

说到太平公主,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名称,因为很多人喜欢用“太平公主“一词来调侃一些特殊体型的美女。历史上的太平公主为了权势,把自己的男宠献给了母亲武则天。

3、安乐公主

安乐公主是唐中宗李显之女,韦氏所生,被誉为唐朝的第一美女。她出生时正值李显被武则天贬于庐陵,与韦氏赴房州时韦氏在途中分娩。

4、平阳公主

这个平阳公主是李世民的同胞姐姐,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渊嫡妻窦氏(窦皇后)的爱女。

5、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远支宗室女,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馆陶公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平公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乐公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阳公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成公主

韩赵魏楚燕齐的都城今何在?

齐都临淄(淄博市临淄区)、楚都郢都(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燕都蓟(北京)、韩都新郑(河南新郑)、赵国邯郸(今邯郸)、魏都大梁(河南开封)及秦都咸阳(今咸阳)。

1、齐都临淄

齐国国都是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胡公时曾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齐之后,仍以临淄为都城。

2、楚都郢都

楚都是郢都,楚文王自丹阳迁于此,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在此建都400余年。楚国最鼎盛时期的首都。

3、燕都蓟

燕国在八百年的历史中,曾建有五座都城,西周初年封召公于燕地(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镇东北董家林古城),燕地为燕国始封地。

燕桓侯时北方游牧民族山戎不断南下侵扰,燕国被迫迁都临易。齐桓公打败山戎之后,燕庄公逐渐营建上都蓟,并逐渐迁都于此,至燕襄公时上都蓟就成为燕国的国都。

4、韩都新郑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

扩展资料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地理位置来看,燕、齐二国距离秦最远,这两个国家根本不与秦接壤。而韩国与秦国挨着最近,其次赵国也距离秦比较近。而魏、楚与秦之间的距离恰好只比韩国和赵国离秦远那么一些。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个结论:秦灭六国的的顺序至少是按着距离远近而来的。

每个国家的硬实力也是影响秦国起兵攻打的重要原因。俗话说:“吃柿子挑软的捏。”攻打国家的道理也一样:先把容易吃掉的国家拿下,再进攻难啃的骨头就简单了。

战国后期,韩国一向就没有什么存在感,加上本身实力就不济,因此成了秦国吃的第一只“螃蟹”。赵国经过长平一战,国家损失了45万精兵。

到了秦灭六国时,赵也只是个打酱油的国家了。但赵国还有名将廉颇、李牧存在,所以这个国家比韩国还是要强,因此赵成了秦消灭的第2个对象。

百度百科-山东六国

百度百科-临淄区

百度百科-郢

百度百科-蓟

怀古唯美诗词有哪些(六首经典怀古诗词)

所谓怀古诗,指的是诗人或登高古迹遗址,或游览风景胜地,穿越时光的隧道,面对历史风云变幻,曾经的繁华如云烟般消散,斗转星移,兴亡盛衰,所带给人的沉重思考和一腔感叹。

比如有人登滕王阁,站在高楼之上,回忆起当年的胜景,难免仰天一问“阁中帝子今何在。”

比如有人在金陵古城游览,遥想旧时这里的恢宏气象,也会黯然感叹一句“晋代衣冠成古丘。”

杜甫经过诸葛祠堂,感慨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禁不住潸然泪下。

东坡来到赤壁,回想这里发生的一切,说道“大江东去,浪淘尽。”最后感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分享六首经典的怀古诗,讲一段诗人的故事,一起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

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如果说把怀古诗比作一座又一座山峰的话,那么《登幽州台歌》则是众多山峰里面最巍峨、最挺拔的那一座。

因为这首诗开创了怀古诗的先河,一扫齐梁柔靡诗风,作为诗歌革新的先驱,开启大唐诗歌的豪迈气象。

这首诗作于武则天执政时期,武周王朝万岁通天二年(697),陈子昂在朝廷担任右拾遗一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谏官、言官,因北部契丹起兵侵犯大唐,攻陷营州(今天的辽宁朝阳)。

于是武则天派自己的侄子武攸宜前去讨伐,陈子昂随军在武攸宜幕府中担任谋士,一同出征。

武攸宜不具备军事才能,又为人轻率,和契丹一交手,就吃了败仗,陈子昂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上书请命让自己带兵抗敌,“乞分麾下两万人以为前驱。”

武攸宜对他的建议置之不理,陈子昂是一身正气,言官的本分,让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谏言,最后让武攸宜恼羞成怒,一怒之下将他降职贬为军曹。

这一天,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昔日燕王为了振兴燕国,求贤若渴,不惜修筑黄金台,也就是现在的幽州台。

站上台上,极目远眺,眼前的原野一片苍茫,想到茫茫天地间,竟无一人与自己同行,自己一腔报国宏愿,只能化为泡影,禁不住热泪纵横发出横空感叹,写下这首千古绝唱。

2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唐代戴叔伦《过三闾庙》

这首诗是缅怀爱国诗人屈原,诗人对屈原表达深切的同情,你看沅江和湘江的水奔腾不息,屈原的悲愤就如同江水一般深沉,当暮色四起,飒飒的秋风吹进枫树林,那树林发出的萧萧声,又在为屈原悲鸣。

想当年屈氏一族,在楚国是唯一一个,历任春秋四大氏族与战国三大氏族而不倒的大族。

楚国也曾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最后因为朝廷的昏庸,两年之内秦将白起率大军将楚地扫荡一光,最后都城郢都失守,楚怀王中计被囚于秦国,君臣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顷襄王上位后,屈原被一再放逐,屈氏一族更是被永久族迁、流放至边地江南一带。

滚滚湘江水,滔滔爱***,“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以他的一腔赤子之心走完他的一生,我可以不计较个人荣辱,可以不惧生死,但我的国家不能受辱。

3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盛唐有两首怀古诗不得不提,一首是崔颢的《黄鹤楼》,另一首就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在唐玄宗的宣召下进入朝廷,但是来了之后才发现,与自己原本想要治国平天下的初心相差太远,自己的拳脚根本无处施展,一个卑微的翰林待诏还屡遭别人的排挤。

最后李白仅在长安混了两年,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心情倍感郁闷的他,有一天南下游览金陵古城,登上凤凰台,写下这首流芳百世的诗篇。

神鸟凤凰早已离去,而高台依旧耸立,那三国的华丽吴宫,晋朝的贵族王公,都已化作荒草一堆、黄土一杯。

我站在凤凰台上,看那远处的青山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一分为二,眼前壮阔的自然景色让我感到无比震撼。

天上的浮云悠悠,有时把太阳遮盖,使我看不见长安城,我又如何不惆怅。

李白仗剑出游,四处干谒,好不容易靠近权力中心,以为自己可以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却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

离开长安后,他的内心有难以言说的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曾感叹前路迷茫,不知如何抉择,“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在那个浮云蔽日的朝廷,才华不能施展,感慨人生能有几个好年华禁得起等待,想到这里,他如何不愁。

诗人不幸诗家幸,如果没有这悲愤的遭遇,又如何激发李白这沉痛的叹息,给我们留下这绝佳的诗篇呢?

4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刘禹锡《乌衣巷》

盛唐之后的中晚唐,涌现出很多怀古名作,原因在于盛唐的繁华不再,历史更迭的痕迹随处可见,难免触动诗人敏感的内心。

四百年前喧闹的朱雀桥边,如今野草遍地,野花盛开,从六朝就开始闻名的乌衣巷,曾经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如今残垣断壁,只剩夕阳斜照。

曾经这里住的是王导、谢安这样高门大户,如今早已遍布寻常百姓的住所,燕子翩飞,冬去春来,又来这里筑巢安家。

所有的繁华都不过是昙花一现,就没有真正的永恒,一切的痕迹都在时光的冲冼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也许正因为刘禹锡明白这一点,他反而活得更加地乐观积极,人生短短数十载,于历史长河而言,宛若尘埃,不值一提,但若在这有限的时光里,发出自己独特的光茫,又何尝不是幸事一桩。

23年的贬谪生活没有让他屈服,始终坚持初心,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样激励人生、豪气干云的诗句。

都说看清生活的真相,还依然热爱生活,才是真正的英雄,“诗豪”刘禹锡当之无愧。

5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唐李商隐《贾生》

贾谊年轻有才,20岁左右,刚从政一年就以一篇《过秦论》受汉文帝重视,屡受提拔,但却遭到朝廷老臣的不满。

汉文帝为了平衡朝中关系,把贾谊贬至长沙,贾谊路过湘江时写下《吊屈原赋》,其中有一句“国其莫吾知兮,子独壹郁其谁语?”意思是全国上下没有一个人理解我,我的忧愁和郁闷能和谁说呢?

好在不久之后,汉文帝又把贾谊召回宫,任命他为自己儿子梁怀王的太傅,贾谊的政治热情又一次被激发,写下一篇治国方略《汉安策》,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鸿文。”

但在四年之后,梁怀王在一次进宫途中坠马而亡,贾谊认为自己作为太傅,有义务照顾好梁王,深感自责,郁郁寡欢得了重疾,一年之后病逝,终年33岁。

这首诗描写有一次汉文帝与贾谊谈论起鬼神,谈论的过程中汉文帝不知不觉间身体向贾谊靠拢坐过来。

李商隐在这里替贾谊鸣不平,觉得贾谊的才华大材小用,君王不重治国方略,却信奉鬼神。

其实在这里,李商隐只不过是借贾谊的怀才不遇,来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我们通过李商隐一生的际遇,就不难理解他为何这么写了。

他一生的拐点在于他娶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本来可以靠着岳父扶摇直上,偏偏在王茂元辉煌的时候,李商隐的母亲去世,他不得不回去守丧三年。等他丧期结束,机会也错失,岳父不久之后又离世,他彻底失去了岳父这个依靠。

而因为这桩婚姻,又将自己置于岳父王茂元和恩师令狐楚的“牛李***争”之中,背负着吃里扒外,忘恩负义的名声,仕途一片灰暗。

所以对于李商隐而言,冥冥之中,支配自己的是看不见的命运,如果要埋怨,也只能埋怨鬼神了。

6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宋代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嘉泰四年(1204),这年辛弃疾已经65岁,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发动抗金战争,启用辛弃疾,辛弃疾赴任镇江,在这之前辛弃疾已经退居江西乡下10余年。

然而67岁时,辛弃疾又莫名被人嫉恨,担上莫须有的罪名被免职,离开镇江的那天,他又一次登上固北亭。

二年前辛弃疾刚来镇江时,初登固北亭时他写下“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那时的他内心还燃烧着火花,尽管自己已经风烛残年,但是“天下英雄谁敌手”,他已做好准备拔出自己最后一剑。

然而到头来却发现,最终不过是闹剧一场,自己满腔热血恢复大业的愿望再次落空,想起43年前,自己以五十对五万,抓住叛徒张安国,也曾在战火纷飞的扬州路抗金,而现在43年过去,还是壮志难酬,多么希望自己能和廉颇一样,人虽老,心尚健,依然能够驰骋沙场为国效力。

写下这首词的一年后,68岁的稼轩与世长辞,临死之前还在喊着杀贼,“男儿到死心如铁”,北伐是他一生不变的坚持。

-end-

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古代匈奴神秘消失了,匈奴后裔现在在哪里?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匈奴是北方草原上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秦始皇曾派大将蒙恬筑长城以防止匈奴南侵,汉武帝更是和匈奴大干了三场,改变中原与匈奴对峙“敌强我弱”的局面。但到了东汉之后,匈奴被一代名将窦宪击败后,西逃后就突然神秘消失了!那么,匈奴人的后裔在哪里?

一、匈奴祖先从哪里来?

中国古籍《山海经》中说:“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匈奴”一词,最初见于古代史书《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此外,《史记索隐》还提到:“淳维以殷时奔北边。”

综合以上可知,山戎、猃狁、荤粥等草原犬戎,与生活在中原的华夏人一样,都是黄帝的后代。商朝的时候,夏人的后代淳维逃到北方,也成为匈奴人的祖先之一。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淳维是夏桀的儿子,夏桀被商汤击败后,其子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们逃到北方草原,随牛马牲畜迁徙,他们后来成为匈奴。

近代学者王国维做了更周密的考证,他认为商朝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的猃狁、戎、狄、胡,其实他们都是匈奴,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从地理的角度看,古代匈奴所生活的地方,位于古代游牧民族东西迁移的必经之地,其实也是后来蒙古-西伯利亚民族南北迁徙的地带。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很容易形成多民族混居。综合中外历史学家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匈奴并非单一民族,而是古代一个多民族共同体。

匈奴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活跃于从战国到东汉,约400年左右。中外历史学家通过考证,一般认为匈奴至少包括以下来源:

1. 生活在阴山山脉、鄂尔多斯草原的原始匈奴部落;

2. 战国后期被匈奴吞并的林胡人、义渠人,他们是半农半牧部落;

3. 击败大月氏后,俘获的大量大月氏人口;

4. 先秦战乱时期,从燕国、赵国、秦国逃往北方的移民;即使到了西汉,仍有汉人因为种种原因投靠匈奴,如大将李陵等。

除了从历史文献的角度外,基于现代基因技术的分子人类学,也支撑匈奴并非单一民族这个观点。人类学家、考古学家从新疆、外蒙古、匈牙利、内蒙古发现大量匈奴墓地,通过提取基因发现,他们身上包括多种不同种族的基因:

中亚类型的波斯R1白种人基因,东亚类型的M117基因,东北亚的C2、C3基因,西伯利亚类型的Q1基因,古代亚洲类型的N1基因……

二、匈奴的史诗:从崛起到衰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集中力量解决匈奴问题。此前,匈奴时不时对生活在北方的汉人骚扰。后来秦始皇北筑长城的目的也就是抵御匈奴南侵。

而到秦朝末年,中原战乱不断,刘邦和项羽展开楚汉之争。偏偏在此时,匈奴出现一位旷世英雄人物——冒顿,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匈奴迎来全盛时期!东胡、月氏、楼烦、屈射、丁令、鬲昆,这些古代部落和民族一一被匈奴吞并。匈奴统治的地域也变得沃野万里:东到辽河,西到葱岭,北到贝尔加湖,南到长城。

直到汉武帝时期,匈奴强、西汉弱的局势才得以扭转!猛人刘彻,先后耗费举国之力跟匈奴大干了三场,把沃野千里的匈奴地盘河西走廊纳入大汉版图。后来匈奴内部发生“五单于争立”的分裂事件,最终形成归附西汉的南匈奴和与西汉为敌的北匈奴。一直到公元前36年,北匈奴单于被西域都护甘延寿杀掉,匈奴才重新走向统一。

统一后的匈奴再次变得强盛,又开始骚扰东汉北部,到公元48年,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依旧是北匈奴与汉人为敌,南匈奴归附东汉。

南匈奴归附东汉后,屯居于西河、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等,主要位于今天的内蒙、山西等地。他们和汉人的交往非常密集,而且渐渐走向民族融合。而与东汉为敌的北匈奴,从公元89年至91年多两次联合南匈奴大战北匈奴,在东汉名将窦宪、耿秉的率军打击下,北匈奴终于国力不支,被迫率部向西方的乌孙国逃走。北匈奴的记载,也从此在中国历史典籍上渐渐消失。

三、匈牙利人是匈奴的后代吗?

东汉时期,西迁的北匈奴到乌孙国、康居国后,最终去了哪里?即使在重视历史记载的中国,也缺乏详细的典籍记载,毕竟当时的中国对蛮夷之邦毫无兴趣。

然而,西逃的北匈奴人却在欧洲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北匈奴在公元91年西逃以后,经过将两百年的发展,于公元374年入侵欧洲南部,征服了阿兰国,并且征服东哥特人、赶跑西哥特人,导致哥特人大量逃往罗马帝国。

公元445年,野心勃勃的阿提拉成为匈奴帝国——阿提拉王国的大单于,匈奴帝国迎来鼎盛时期,而整个欧洲都陷于对匈奴的恐惧之中。阿提拉首先向北欧和东欧开战,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纷纷战败。

公元447年,接连击败东罗马帝国,直接威胁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最终东罗马被迫签约求和,匈奴帝国的疆域东到里海,北到北海,西到莱茵河,南到阿尔卑斯山。

公元451年,阿提拉大战西罗马、西哥特联军,各有胜负。次年,“上帝之鞭”阿提拉再次教训西罗马帝国,虽然最终未能征服,却抢夺大量财物扬长而去,给意大利留下一片废墟。不过,到公元453年大单于阿提拉死后,阿提拉王国又逐渐走向消亡。

19世纪之前,匈牙利史学界普遍认为,匈牙利民族和历史上的匈奴人是近亲关系。在19世纪上半叶,当时著名的匈牙利学者山多尔曾经远赴中亚和中国寻根问祖。不过到了后来,世界史学界对阿提拉王国的建立者是否是匈奴人提出了置疑,毕竟从公元91年匈奴人西逃,至公元5世纪,经历长达近四百年的时间。

一些近代语言学家认为,如今的匈牙利语隶属于乌格尔语系,由此推断他们的祖先和芬兰的乌格尔民族比较亲近,而跟匈奴人没有关系。匈牙利科学院也认为,匈牙利人的祖先来自乌拉尔山的游牧民族,但他们并非匈奴人,而是“马扎尔”民族。他们认为Hun是匈人,这是另一支野蛮的民族,和历史上的匈奴人是两回事。

今天的匈牙利国家,依旧以马扎尔民族为主,此外还有斯洛伐克人、德意志人、吉普赛人,就是没有匈奴人。尽管如此,在匈牙利民间仍有大量人坚称自己是“匈奴后裔”,希望获得官方合法认可。他们认为,今天的匈牙利至少有10万匈奴嫡系后裔。令人遗憾的是,在匈牙利境内,并没有一件考古发现证明匈牙利人是匈奴人的后裔。

但是,匈牙利的民歌与陕北民歌、内蒙古民歌的曲调非常像,而且在匈牙利也有唢呐、剪纸这两项中国民间艺术流行。此外,跟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匈牙利人的长相确实更像亚洲人。

综而言之,匈牙利人是不是匈奴的后代?在史学界仍存在争议。但是今天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都有一部分人存在少量匈奴人基因,这说明西迁的匈奴人被欧洲各民族同化,通过婚姻交往,已经融入了当地人的基因中。

四、匈奴后裔今何在?

在当今世界上,作为一个历史民族的匈奴早已经消失了。除匈牙利外,据现代基因学考证,在世界的其他国家依旧有匈奴的血脉在流传,包括东亚、中亚、小亚细亚、欧洲和俄罗斯等地。

在今天的蒙古国,也是两千多年前的匈奴腹地,蒙古国男子有8%的人保留着匈奴人的y染色体。不仅在欧亚大陆,即使在日本岛上也发现有匈奴基因。在蒙古国的额金河发现两千年前的匈奴墓,对墓中两百多具遗体作DNA检测发现,匈奴的基因与部分现代日本人基因有很高的匹配度。

最后,除了让世界最感兴趣的北匈奴外,来看南匈奴的后裔今何在?先来看一下南匈奴被中原汉民族同化的历史。

南匈奴归降东汉之后,组团生活在陕西、内蒙古、山西等地,和汉民族有融合的趋势。一直到西晋末年中原大乱,暴发“八王之乱”。公元4世纪初,匈奴人刘渊在并州起兵建立匈奴割据政权,国号“汉”,这也是十六国时期第一个政权。311年刘渊之子刘聪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西晋终于灭亡了,这也是有史以来中原人建议的王朝第一次被少数民族消灭。

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在中国境内建立的政权,还有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沮渠无讳建立的高昌北凉……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匈奴和汉朝时的匈奴草原政权不同,因为他们的汉化程度很深,而且过着定居的生活。此后,经历南北朝、隋唐,匈奴人血脉在北朝与北方汉人融合繁衍,成为北方汉人的先祖之一。

匈奴人汉化后,姓氏也改为中原汉姓。很多今天生活在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中南部的刘、贺、从、呼延、万俟等姓氏,就是由匈奴人改汉姓而来。

安徽省东至县南溪古寨古碉楼

在安徽皖南发现一个匈奴后裔村寨,曾让历史学界为之震惊。下面,来看一下这支隐居的匈奴村寨,有过怎样一段传奇:南溪古寨是安徽东至县的一个偏远村庄,一共生活有700多人,全为金姓。每适农历八月十三,全寨都要举行祭祀天神的习俗。八月十三正好是水草丰茂的时候,对于古代的匈奴游牧民族而言,这段时间恰好是生活无忧的日子。

南溪古寨完好保存了28本族谱,族谱开篇“金氏源流”明确记载他们的祖先是匈奴屠休王之子——金日殚。金日殚后代不断有人在中原为官,唐代时有一位金氏族人入皖为官。一直晚至明代,金氏族人为躲避战乱,来到皖南深山隐忧,至今已经传了28代人。

除了皖南匈奴后代的南溪古寨外,在其他地方亦发现匈奴后裔聚集而居的村寨:江苏苏州金氏、福建福安市赛岐镇宅里村金氏、河南鹤壁的赫连氏、甘肃兰州榆中金崖镇的金氏、浙江浦江郑宅镇后路金村的金氏。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