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打一成语:半壁江山独占鳌头
亚打一成语:半壁江山独占鳌头
全球最高建筑榜单揭晓,迪拜哈利法塔独占鳌头,以828米的高度傲视群雄。中国建筑在榜单上占据半壁江山,共有六座摩天大楼上榜。
上海中心大厦以其632米的高度位居第二,是亚洲第一高楼。其电梯速度惊人,每秒可达18米,只需一分钟即可登顶。
麦加钟楼以601米的高度排名第三,其独特的大型时钟成为城市地标。这座建筑于2012年建成,位于沙特阿拉伯麦加,是伊斯兰教圣地之一。
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深圳的地标性建筑,高度达599米,于2016年建成。由Kohn Pedersen Fox设计,其设计独特,成为了中国南方的标志性建筑。
高银金融117大厦,天津的菱形建筑,高度达到597米。由普天集团设计,虽未完全建成,但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成为城市的一大亮点。
乐天世界大厦,位于首尔,由Kohn Pedersen Fox设计,以554米的高度排名第六。2016年竣工后,成为韩国最高的建筑,是韩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世贸中心一号,纽约市的地标性建筑,高度为541米,位居第七。该建筑建在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中被摧毁的前世界贸易中心的遗址上,是纽约市最高的摩天大楼之一。
天津CTF金融中心,全球第八高的摩天大楼,位于天津,2019年建成。其高度达到530米,成为天津的新地标。
广州CTF金融中心,于2016年建设完成,位于广州市珠江新城,是一座综合体办公楼。其高度为530米,裙楼内设有写字楼、酒店、公寓和购物中心,是广州新的商业地标。
中信大厦,北京最高的建筑,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酒器“尊”。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高度,成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历史上的晋商茶叶战争
1820年,茶叶的出口量已经占到了中国对俄总出口总量的74.3%,这一数字,在二十年后,被刷新到了94.4%。让这一庞大的出口额成为可能的,正是南起武夷山、北至恰克图、绵延万里,由数万商号、数十万晋商、数百万骆驼踏出的茶叶之路。
从1692年彼得大帝向北京派出第一支商队起,到1902年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车止,稳定的商业组织,固定的从业人员,长期、明确、稳定的交易市场和时间,中俄双方政府严格的税收管理……这条商路繁荣了200多年。
如果说“汇通天下”票号是晋商在金融领域的一个顶峰的话,那么万里茶路正是开创了晋商在贸易领域的全盛时期。茶叶贸易所带来的贸易结算问题,甚至直接推动了晋商在金融领域的探索。
正如《茶叶之路》作者邓九刚所说,茶叶之路,是继丝绸之路衰落后,东亚大陆上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商路,虽然其开辟时间比丝绸之路晚了一千多年,但是其经济意义和巨大的商品负载量,是丝绸之路无法比拟的。
开路维艰
据瑞典科学家卡尔·林奈在1753年出版的《植物种志》中记载,茶树的最初学名定为Tea Sinensis,L.,“Sinensis”就是拉丁文“中国”的意思。世界上许多国家“茶”的读音,都是从中国转译而来。由此可见茶的称谓最早是在中国确立的。
历史上,中国的茶叶、茶种、制茶法和茶道文化向外传播,大体可分三路。
一路为海路。据说,汉武帝曾派出使者携带金、帛和土特产,包括茶叶,从广东出海到达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南部等地。
另一路为日本、朝鲜。中国的植茶、制茶、饮茶技艺和茶道精神等较为系统地得到了传播。
最后一路为陆路。其中,北经蒙古传入俄国,西北经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历史上,通往北方的陆路茶叶贸易分有东路、西路和中路。西路止于新疆,东路止于东北,而中路,就是承载着最大交易量的万里茶路。
据考证,福建武夷山的下梅是当年晋商开辟古茶路的起点。茶船从武汉溯汉水西驶、北上,经茶圣陆羽的故乡,再出襄樊,溯唐白河、唐河北到河南赊店。至此,全长1500余公里的漫漫水路终于走完。
茶帮从南方进入中原后,由赊店改用骡马驮运和大车运输,在豫西大地上迤逦北行,直抵黄河南岸的孟津渡口。少部分茶帮转洛阳,经西安、兰州,去往西北边疆。
大部分茶帮渡过黄河后,从济源县取太行山与王屋山之间的峡谷,北上泽州、长治。走出上党山区,经子洪口进入晋中谷地,进入晋商的家乡。在祁、太老号稍事休整后的晋商,全部改换畜力大车,经徐沟、太原、阳曲、忻州、原平,直抵代县黄花梁。此时,一部分沿“走西口”的通路,经雁门关、岱岳(山阴县)、右玉,穿过古长城的杀虎口去了归化(呼和浩特);大部分经应县、大同到达塞上重镇张家口。然后再从张家口到达库伦(现称乌兰巴托,蒙古国首都)和恰克图(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南部城市),实现对外贸易。
事实上,在中俄边境最大的边贸市场、茶叶之路的终点——恰克图的交易史上,茶叶并非最为传统的交易品类。当时贩卖粮食、铁器到蒙古、俄罗斯的晋商发现,对于这些肉食民族来说,促进消化的茶叶的市场空间巨大。于是,完成了一定资本和经验累积的晋商,开始将茶叶纳入了自己的经营范畴,作为后起之秀的茶叶贸易很快就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与粮食、铁器等商品相比,经万里茶路,贩卖茶叶,虽然获利丰厚,但对于商人的实力而言,却是一种考验。
“经营茶叶路途遥远,需要建立一支完整的队伍,商业的运作周期也比较长,这要求经营者必须实力雄厚,并不是所有商家都做得起来。”山西大学晋商研究所成艳萍教授告诉记者。以山西常家为例,最早就是靠经营粮食起家,有了一定基础后开始涉足茶叶生意。
实力强,只是第一道门槛,对于想走茶路的晋商而言,能吃苦,也是必备的要素。从武夷山到恰克图,一条茶路走下来,即便万事顺利,也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南方的汛期、北方的风沙、路途中的疾病、茶道上的匪患,无疑不考验着商人的精神和体魄。据曾经走过茶路的老人回忆,晋商贩茶,经常几里路不见人烟,米不粘牙,饿死、冻死都可能发生,是非常艰苦、心酸的过程,不像品茶来得那么休闲、高雅。为了保证商旅安全,随着茶路的日益成熟,山西的镖局业务也随之兴起。 关于晋商贩茶的利润问题,学界上一直存在争议。以武夷山收茶价为成本价计,刨去经过简单的加工、包装、运输、人工成本等等,一般认为,能够保持200%-300%的利润。
“这是一个高利润的生意,这也是晋商甘冒风险、背井离乡、南下购茶、北上贩茶的根本动力。”晋商研究所所长刘建生告诉记者。
“无茶”的茶商
在茶叶之路兴盛的两百年间,能在茶叶市场与晋商比肩的只有徽商。
在明清时期,晋、徽两大商帮同样依靠长距离贩运、突破了区域界限。然而,与徽商所具有的丰富的茶叶资源相比,晋商却身处本身并不产茶的山西。事实上,对于茶叶,山西商人并没有理所当然的优势。
成艳萍告诉记者,一般而言,人们往往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一个区域的贸易结构,通俗而言,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西外贸志》曾经做过这样的研究,明清山西的物质资源大致分为四大类:矿产类资源、药物类资源、畜产类资源、土产类资源。中国虽然是茶叶大国,但山西本身并不产茶,从晋商的资源禀赋来看,并不具备经营茶叶贸易的资质。
然而,正是晋商这一不具备茶叶资源的内陆省份,却在18世纪的亚欧茶叶贸易的历史上独占鳌头。
有研究表明,在17世纪中叶,俄国人只知道茶叶是“又苦又涩的树叶”,并不了解其提神、克食、有利于消化的功能,一直到乾隆二十年以前,对俄贸易仍以丝绸为主,茶叶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在刘建生看来,茶叶贸易逐步兴起,其背后是山西商人逐步发现机遇,创造市场,引导消费的过程。
“一开始山西商人运到恰克图的是布匹之类的货物,当发现了欧洲市场的特点后,他们开始有意识的引导消费。”刘建生说。
蒙、俄地区多是肉食民族,三餐吃肉,自然就会有消化问题,而茶叶之中,红茶暖胃,绿茶帮助消化。中国商人发现并有意识的引导这一市场的消费,迅速打开了茶叶在蒙、俄地区的销路,并借由俄国商人之手,将茶叶运到整个欧洲。据记载,在当时,茶叶已经成为了当地人日常必备的饮品,“不喝茶,不上工”,可见茶叶受欢迎程度。
全盛时期的茶叶贸易,撑起了恰克图的半壁江山。在成艳萍看来,山西商人能够抓住茶叶贸易的机会,主要依靠其以需求为导向,在全国范围内获得资源的能力。而且,在晋商对俄的茶叶贸易过程中,先是进行茶叶的长途贩运,然后又转入到茶叶的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考察,直到茶叶的生产、加工、包装和运输,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已然从流通环节进入到生产环节。
砖茶,是晋商为了适应流通需要而设计加工的产品形态,也是茶叶贸易之中的一大发明,不但易于运输存放,因为砖茶上贴有晋商商标,写有“晋商监制”字样,也帮助晋商打响了品牌。
据了解,山西长裕川茶庄在当时经营的“红梅牌砖茶”久负盛名,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中苏两国的商业往来中,对方的采购名单上仍列有“红梅牌”的砖茶。一时在山西传为美谈。
中俄茶战
好景不长,晋商对茶叶贸易的垄断最终因为国力的衰落而出现动摇。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俄天津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等不平等条约的陆续签订,俄国茶叶商人在中国拥有了远较晋商优厚的政策条件。由于政府限制,晋商贩茶不能享受水路运输和减免税的便利,统算下来,需要交付比俄商多10倍的税金。最重要的,是俄商已经直接插到了晋商的大后方,抢占了晋商凭借的最后一个茶叶基地和市场堡垒——汉口。
处于被动局面的晋商开始反击,一场历时多年的中俄茶叶大战拉开了序幕。
其时,俄国茶商已经将茶厂开到了汉口,截至清末,俄商控制了一半以上的出口茶,在这场肉搏战中,晋商开始改变路线布局,将此前的武夷山办茶转移到了700里以外的湖北安化,缩减了运输成本,此外,为了缩短与俄国茶厂技术上的差距,晋商开始改进加工方法,从英国进口烘干机,制成质量更好的砖茶,扳回了一局。
“打到俄国去”。同治六年,晋商程化鹏、余鹏云、孔广仇代表商界提出了削减茶税和直接赴俄售货的要求。清政府鉴于恰克图商业已经衰败,俄商又要求在张家口设领事馆,危及京师安全和对蒙古地区的统治与中国商人利益受损的现状,批准华商返恰克图并转赴俄境内贸易的呈请。
很快,退守归化的华商纷纷返回已然冷清的恰克图,在归化通司商会的统一调动下,数以万计的驼队踏上了赴俄之旅。 在很短的时间里,中国商人开设的商号就出现在俄罗斯的东部以及西伯利亚各地,这样的速度,超过了对手的想象。据统计,在晋商踏出国门、将商路拓展到俄国的第一年里,向俄国输出茶叶11万担,到了第三年,每年向俄输出茶叶已经达到了20万担,数字达到了俄商贩茶的一倍。
事实上,在国事衰微的清朝末期,中国商人手中仍有三大法宝:凭借着对茶叶产地的有力控制、对国内市场的牢固占领,再加上运输配套的强大的驼队,使得晋商依然把持着一定的资源,在与俄商的不平等较量中苦苦维持。然而,随着更多的科学技术手段被俄商带入中国,加之清政府的日益衰微,晋商手中紧握的绵延了200年的茶路,终于走向了尾声。
“这是一场山西商人的信狗与俄国的电报之间的比赛,驼队和火车轮船之间的赛跑,东方商人的智慧和俄商的特权之间的较量。”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高春平说。
而后,赊销款的无果而终,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晋商赴俄贩茶期间,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晋商对俄国的中小商人实行赊销,双方约定,茶叶售出后再行结账。对俄国商人的集体赖账,加之缺乏清政府支持,山西商人在跨国官司中最终落败,给予了晋商沉重的打击。根据高春平的统计,经此一役,晋商在恰克图贸易中一落千丈,大多数店铺倒闭,商号数从全盛时期的140多家,下滑到清末的20多家。清外务部的一份资料显示,当时17家华商,因此损失白银达62万两,当时,晋商整体所遭受的损失,可见一斑。
“覆巢之下无完卵,输在弱国不在商。”高春平感慨说。
有关山西的民风民俗的作文500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国庆佳节期间,我们乘坐旅游团包机,从滨城大连飞往西北高原。航程只一小时客机就徐徐降落太原机场,瞬间我们就来到了“东有太行,西有吕梁”的山西省境内。我们是第一次踏上这块陌生的土地,伴随着旅游过程才日渐对它有所了解和认识。
山西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缘,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它东立千里太行巍峨屏障,西伏吕梁缠绕汹涌九曲黄河天堑,北临内蒙古苍茫塞外大漠,南踞汾河两岸富饶原野沃土。这一方夹峙于黄河峡谷和太行丛山之间呈桑叶形的沃土,山河壮丽,风光无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水,古老的黄土地孕育了山西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装饰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佛教文化。山西竟有这么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来旅游是难以想像到的。无怪乎有人戏言,到山西旅游脚一落地就踩着文化了。这句戏言也并非夸饰,我们到这里来旅游方知确实如此。山西从北到南,都是文化的锦绣相联结——晋北五台山佛国圣域的佛教文化,晋中晋商院落群的民俗文化,晋南洪洞大槐树的根祖文化。山西既有古代遗址,佛教圣地,又有众多的革命史迹,人文景观星罗棋布。风光秀丽的北岳恒山,景色如画的武当山,排山倒海的黄河壶口瀑布……自然景观也引人入胜。真是走进山西,才见别有天地。我们这次山西的旅游观光,仅仅去了晋中与晋北的一部分景区,但也初次看到了山西的“庐山真面目”。我们先后游览了豪华气派的乔家大院、气势恢宏的平遥古城、高耸险峻的雁门关、惊险奇绝的悬空寺、巍峨壮观的云岗石窟、规模宏大的五台山佛教圣地等,都在脑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无论听导游讲解,还是实地观看景物,都使我们沉浸在历史的文化的氛围之中,经受了一次悠久历史文化的熏陶。在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零距离接触时,耳闻目睹其历史兴衰与现实状貌,我们思维凝结在久远而深邃的历史天空。祖先巧夺天工的非凡创造力,英勇悲壮抗击入侵敌寇的爱国精神,晋商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智慧和辉煌业绩,都使我们深感震惊和喟叹!
华夏文明“地上看山西”
我们刚到山西,当地导游就向我们介绍说:“中华五千年文化,地上看山西,地下看陕西。”这一语破的是我们首次耳闻,说明创造中华民族文明,山西与陕西是紧密相连而又具有悠久历史。并且,山西的历史文化是留在地面上可见的。
我们先从历史上看山西,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山西的历史告诉我们: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与晋商文化,使山西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说(说法之一),山西的南部有座中条山,陕西的东部有西岳华山,二者相结合就构成“中华”之名的由来。山西更是一个创造历史、创造记录的地方。据记载,早在100多万年前,我们祖先传说中的华夏始祖炎帝和黄帝,都曾来到山西这片土地上劳动创造,劈山治水,耕种培育谷物,并创造了中原一系列古老文化,演绎出了诸多神话传奇,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中国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流传的古代神话很丰富,山西也是古代神话的发源地。传说中的三位圣贤尧、舜、禹,都曾先后在晋南建立自己的国都。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就在晋南、豫西一带。秦、汉、魏、晋时代,山西一直是屏蔽京畿的战略要塞。隋唐五代时期,太原是唐朝的北都。北宋时,山西是宋辽争夺的主要地区。明初,明王朝数次组织大规模人口迁移,使山西人从“洪洞大槐树”下走向全国。到了清代,晋商称雄商界200年,山西票号遍布大江南北,开创了中国近代银行业之先河,名震华夏。
在人类漫长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山西演绎过一幕幕惊天动地的英雄史剧,同时也造就了一个个光耀古今的历史人物。在英雄史剧方面,山西古今都发生过很有影响的历史事件。山西位于黄土高原之上,是一个整体隆起两侧为山地,中间地凹为一列串珠盆地。主要有太行山、恒山、五台山、太岳山、中条山、吕梁山等群山连绵起伏;大同、忻县、太原、临汾、运城、长治等盆地南北串珠。古时,有一个皇帝出语惊人:“夺天下,先夺山西;夺山西,必夺天下。”可见,山西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西汉王朝一代英主刘邦,御驾亲征曾率30万大军长驱直入,在山西横扫千军挡住了匈奴马踏中原的铁蹄。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夺取长安,后来李世民登基建立大唐王朝。大同雁门关始建于唐初为防突厥侵扰,是塞外通往中原的关口。北宋时,抗辽名将杨继业率领全家长期驻守雁门关,满门忠烈抗击入侵敌寇,留下了可歌可泣又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穆桂英是世代人们传诵的巾帼英雄。代县杨家祠堂,就是为纪念宋代抗辽名将杨继业父子而建于元代。古代、现代的许多战争,都曾发生在雁门关地域。抗日战争时期,林彪、聂荣臻领导八路军115师的平型关歼灭战;贺龙、关向应领导八路军120师的雁门关伏击战;刘伯承、邓小平领导八路军129师的火烧阳明堡机场,都发生在雁门关周围,给侵略中国的日本鬼子以沉重打击。我们登上雁门关城楼远眺,关下数隘连体,路径蜿蜒崎岖,残留风化的土长城,是留存今天的古战场战火痕迹;近看雁门关左右两座山峰对峙,形似一座大门矗立最高处,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雁门关地势高险,大雁过往只能从城门洞穿过,故而得名。这就不难理解,古今许多战争发生在雁门关地域的原因。在历史人物方面,山西曾涌现颇具影响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和文学艺术家。有人说“山西是个出名人的地方”,这是名副其实的。春秋时的晋文公重耳、介子推;战国时的廉颇、荀况;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三国武圣关羽、大将张辽;唐代中国第一女皇武则天、名相狄仁杰;诗人王勃、王之焕、王昌龄、王维、白居易、柳宋元;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抗辽名将杨继业、巾帼英雄穆桂英;金元时文学家元好问、大戏剧家关汉卿;明清时文学家罗贯中…... 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山西创造的历史,古今出现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多散见于各类书籍之中。这次来山西旅游观光,我们比较集中地了解山西的历史,特别是其中从未闻知的内容,不走进山西是无法知晓的,这的确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我们再从“地上看山西”,究竟留存哪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华夏文明?古代已随时间消逝久远,历史却凝结在黄土地上,在中国创造了一系列记录。据统计,目前山西仅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现已发现有255处,占全国同类遗址总数一半以上;现存地面文物35000处,居全国之首;其中现存元代以前的木质结构建筑450余处,尤其辽金以前的建筑,占全国同期同类建筑的70%;现存寺观和墓葬壁画2400多平方米,居全国之最。五台山佛教圣地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中,南禅寺、佛光寺大殿是全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质结构建筑;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全国最古老的木塔;恒山悬空寺是北魏的木质结构建筑;以及保存众多彩塑人物形象的晋祠古建筑群,绚丽多彩的永乐宫壁画等。山西的寺庙、塔、壁画、不仅数量多,历史悠久,而且造诣极高。还有,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平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石窟三圣”之一的大同云岗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被称为中国“武庙之冠”的解州关帝庙;晋商的乔、渠、曹、王四个家族大院建筑群等。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山西留存在地面上的历史文化遗址,无论木质或石材的建筑,都是华夏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的里程碑。华夏文明在山西大地上林林总总,数不胜数,历经几千年风风雨雨留存到今天,这是祖先留给我们后代子孙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瑰宝,是在世界上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可以说,山西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我们从中一鳞半爪领略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晋商的大院文化
从太原市向南行车1小时,到达中原历史名城祁县。我们到东观镇乔家堡村,去参观晋中富商的乔家大院。
公元1755年,乔家大院建于乔家堡村正中。从外观上看三面临街,大院四周是全封闭高达10米的砖墙,墙上有垛口、更楼、眺阁,形似一个城堡。走入城门洞式的大门,是一条石铺通道,通道两侧南北分列6个大院,19个小院,300余间房屋,装饰的富丽堂皇,彩绘和木雕、石雕、砖雕的三雕艺术精美绝伦。并且,内藏之物有千余件,其中还有慈禧太后赏赐的。那是当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西奔路过山西,乔家捐银10万两。后来,慈禧太后回到北京,不忘她在危难之时的乔家相助,赏赐两件国宝——犀牛望月的大圆镜和九龙雕刻夹画罩南非乌木的吊灯一对。我们在这两件国宝前伫立观看,虽经百余年沧桑业已陈旧,却至今保存完好。想那时乔家的雄厚财力,慈禧西逃时的困厄处境,以及后来向西方列强卑躬屈膝,签定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两件国宝,也为那段中华民族的耻辱历史提供了一个佐证。参观这座豪华气派的乔家大院,我们联想当年大院主人是何等富有。这是乔家第三代传人、全国赫赫有名的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府邸。乔致庸原是一个农民,他为了改变贫穷生活,离开黄土地走西口,以卖豆腐为生计开始创业,后来又主要经营粮、钱、当等行业。在国内尤其是北方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乔家开设的生意商号。财力逐年聚增,从而富甲天下。乔家从清代乾隆初年创业,经商辉煌五代,到乔致庸时是乔家富商达到极盛。从嘉庆、道光、咸丰到同治经历四代皇朝的80年间,其财力和影响在国内商界是举足轻重的。乔家成为誉满华夏的著名商家,乔致庸则是山西人经商致富的典型代表。到了20世纪40年代,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打击下,终于衰败。乔家的兴衰,历时长达200余年之久。
山西有6个大院——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县曹家大院、灵石县王家大院,原国民党要员、中国四大财阀之一——孔祥熙的宅院和晋中市常家花园,统称为晋中大院。我们参观的乔家大院,仅是其中较小的一个,而大的有它数倍。这些大院都互不雷同,布局构思各具特色。大院的民宅建筑物,是晋商文化的展示,构成了晋商的大院文化。晋商的大院建筑物,是高水平的建筑艺术精品,也是商业文化的精品,更是建筑文化、商业文化、民俗文化、装饰文化的完美结合。这反映了那时建筑设计者的高超水平,当地建筑业的高水平,并体现出了大院主人对建筑的艺术追求。我们走进乔家大院,看到大院套小院,院中有院,却又各不相同。在北面的大院还有个大花园,鲜花绿树、假山亭子布满整个空间。乔家大院这样的布局,是在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基础上的新颖构思,体现那个历史阶段的建筑文化。建筑物上的彩绘、装饰和石、木、砖的雕刻艺术,反映出当地民间艺术家与雕刻匠的高超艺术水平,又体现了当时时代的商业文化、装饰文化流行新潮、中国民俗文化和当地民俗民风。乔家大院是一座造型宏伟的民居建筑群,反映和代表了封建大家族的居住形式,集中体现出中国北方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又充分展示出具有山西特色晋商的大院文化,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晋商的大院文化,无疑是山西人商海搏击多年取得辉煌成果的体现。山西人在中国经商最早又多,人们戏说:“一块石头砸下去,十个就有八、九个是山西人经商。”那么,山西人为什么放弃仕途追求而热衷于商海呢?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从国家社会背景来说,明朝建立后,为防御外敌入侵设立边关重镇,需要有人运送粮食、盐等生活必需品。山西地理位置靠近边防,为人们的经商提供了先机。从个人生活来说,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艰辛,追求仕途有很大风险,唯有经商致富才能改变个人命运。于是“学而优则商”,就成为人们的努力方向,追求个人致富是奋斗目标,从而形成山西人从商好贾风气。但是,山西人也懂得文化知识的重要,商人们也要自己的后代去读书学习。然而,读书的目的不是追求功名,而是要为经商服务。这是山西人离开黄土地去经商的观念转变后,有别于其它地方人们的新意识。晋中人认识到文化素质在经商中的重要作用,选拔优秀人才去商海搏击,一代又一代逐渐形成,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儒商群体。这是晋商在商界称雄数百年,建构大院文化的基础和根源。民间曾流传这样的话:“河南人有钱穿缎绸,山西人有钱去盖楼。”在山西人眼里,高楼大院是一个体面人家。因此,有钱首先要建房。因此,由穷变富的一代代晋中富商建起了一幢幢豪宅大院,才有了今日山西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观赏。尤其,著名**导演张艺谋选中乔家大院作为拍摄景地,制作出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更使中国山西这座民居建筑群,蜚声海内外。我们一走进乔家大院,就看见通道南侧墙上《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大幅**海报,到处都挂着大红灯笼,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宛如重现了昔日乔家的生活景象,进入**的情景之中,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历史感。
中国最早的金融中心和第一个私家银行
从乔家大院向南行车半小时,到达晋中市境内的平遥古城。这是一座具有4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四座古城(西安、荆州、平遥、兴城)之一,也是国内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墙始建于2800多年前的西周,高10米厚5 米。整个古城池呈方形,四周各有一座角楼,3000个垛口,观敌楼72座。据说按孔子弟子3000,贤人72的数字修筑。城门6座上筑城门楼,门外有瓮城,墙外有深、宽4米的护城河。我们从古城西门走进,导游引领首先登上城门楼。站在城门楼上观望全城,仿佛一座高大威严的古堡。瓮城上依然保留有多门古代护城大炮,炮口对准城外。我们站在古炮台前遐想,当年古城备有相当的防御力量。城内有大量清朝末年建筑的民居、寺庙、商铺等,严谨多变的住宅布局,精美古朴的建筑工艺,反映了清代的建筑艺术水平。城内是4条大街、8条小街、72个巷道构成的格局。有保存完好四合院3700余处,其中价值较高的有400余处。我们走下城门楼来到明清一条街上,这是古城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时期建筑的一条街。街道两旁,商业店铺鳞次栉比;街上行人,南来北往熙熙攘攘,一派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我们走在街上欣赏古香古色的商家店铺,琳琅满目的出售商品,还有那富有书法韵味的古招牌,古题额,特别是远远望去雄踞全城的18米多高的古市楼,仿佛回到了明清时代的平遥古城之中。现在这条街既是商业街,又是名优特产品销售街。平遥是山西的文物大县,这里的文物市场很兴盛,还是古玩一条街。导游告诉我们:“平遥的特产是牛肉和推光漆器。”平遥牛肉早在明代中叶已闻名于世,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由于平遥地区的水质好,因而牛肉以肉嫩味美,风味独特而著称于世,被国家评为名牌产品,畅销国内外。推光漆光器是平遥县著名工艺名特产品,起源于唐代中叶,迄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老艺人继承唐、宋以来年传统工艺,产品精良,现已畅销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对物美价廉的牛肉感兴趣,选购真空包装带回去;精美而价格不菲的推光漆器,因为携带不便,就很少有人问津了。
平遥古城,在18—19世纪的100多年间,它曾是天下财富的中心,票号林立,商贾云集,有“小北京”之称。清代中叶,票号从平遥兴起,至清朝末年达到极盛。平遥的明清一条街,是当时亚洲赫赫有名的金融中心。当时,全国有51家票号,山西有43家,平遥就占有22家。晋商曾一度执牛耳中国金融界,平遥则几乎占据了全国票号业的半壁江山。在晋商中,平遥人以他们的精明智慧,勇于开拓进取精神,致力于商业活动,努力聚积财富,打造自己的商业王国,在商界创造了极为辉煌的一页。明代谢肇涮的《五杂俎》中说:
“富室之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山西),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原以为在中国商业发达最早的地方,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来到山西才恍然大悟,他写《抢愧山西》中说:
“在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是在平遥、祁县和太谷。其中尤以平遥为最。”
那时的平遥、商号、票号林立,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白银声响,财源不断,财富与日俱增。银窖里堆满了银子,多的无法计算。可见,当年平遥是多么富足和昌盛。
游览平遥古城,除明清一条街,清代县衙印象深刻外,最使我们感到震惊的是日?N昌票号。中国最早的银行出现在山西,这是我们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日?N昌票号开设于清代道光4年(公元1824年),是清代著名票号,也是中国第一家票号,更是中国第一个私家银行。这是中国最早的银行设施,被称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祖父”。
日?N昌票号座落于平遥古城的西大街上,临街房屋中间为通道,两边是店铺;院内三进院落,后面房屋是存放财物的地方。整体房屋布局精到巧妙,别具一格。我们先后观看了柜房、账房、信房、金库、票号中厅(江兑业务办理场所)等,都依然保留原样。墙上挂的诗文条屏,各种印章、汇票、信稿,横匾等实物,保存下来也不少。我们惊异山西人智慧的头脑,在中国开设第一个私家银行,并为其精明操作而叹服。票号的具体操作,在三个方面对现代人有启迪作用。首先,招收学徒有严格规定,重视人品和吃苦精神。其次,主人的俭朴作风,两间办公用房仅10多平方米的小小陋室,毫无奢华之处。再次,严格的管理。我们钦佩票号主人的胆识,他是中国最早的银行家,并为其一生勤苦做事、忠心为人而感慨。日?N昌票号创始人雷履泰,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商业巨子。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从默默无闻到偶然被人赏识,再到成就大事,历经曲折坎坷。他年幼时父亲早丧,家中生活窘迫,放弃了读书机会,来到平遥城内开始学徒生涯。他曾进过几家商号店铺,都未得到应有重视。后来又去一家做事,这是常人不愿去的地方,他的聪敏和能干,被人发现是个经商之才。于是,将他推荐到另一家做事,并委以重任。从此,他的命运发生了转机。他尽心尽责,勤谨做事,从分号执事、领班,做到总号大掌柜的位置,从基层一步步走上高层的领导岗位。他开设的日?N昌票号在发展昌盛的109年间,创造出一个世纪的辉煌。在下面设立分号40余处,遍及全国20多个商埠、重镇。日?N昌人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甚至还与国外来华银行发生业务往来。雷履泰作为中国第一家票号的创始人,创办中国第一个私家银行,他尽其毕生之力,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在中国金融发展史上,这一空前创举谱写出震古烁金的辉煌篇章。清朝末年,外国势力侵入,国内社会动乱,战事不断。随着银行业的兴起,票号逐渐被取代,便随之自行倒闭。日?N昌票号的兴衰,同世上的任何事物一样,是时间进程中出现的历史必然。但是,出现开创中国近代银行业先河的日?N昌票号——第一个私家银行;谱写划时代金融辉煌篇章的商业巨子——大名鼎鼎的雷履泰,都以无可置疑的事实证明,无论商业还是金融业,山西是在中国发达最早的。在中国近代史上,山西是开创商业、金融业的先驱。晋商的辉煌业绩,在中国商界树立了榜样。晋商兴衰的经验教训,为今天中国现代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对于繁荣经济和商业的国际交往具有现实意义。
面与醋的饮食特色
“世界的面食在中国,中国的面食在山西。在山西召开了中国的面食节。”导游这一语石破天惊的介绍,也是我们首次耳闻山西面食在中国独占鳌头。这说明山西的面食在中国独具特色,中国面食节在山西召开是当之无愧的。
山西成为中国的面食大省,主要为自然环境所决定。中国民间素有“南米北面”之说,山西是“北面”的典型代表之一。山西位于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山地较多,一年四季干旱缺雨。自然地质、气候条件决定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小麦,其次是玉米、高梁等杂粮。因此,面粉就成为山西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粮。我们第一次见识山西面食,是到山西旅游第一天参观平遥古城的午餐。当时,餐桌上送来三、四种面食,既有主食的又有副食的(还有其它副食)。主食是象我们家中做的汤水面条,副食是几种面食炒菜。将小块面食做成一道菜装盘,因其使用材料不同而味道各异。我们还是头一次看到,面食也可以做成菜来品尝。这就是山西的面食特色?我们感到挺新奇。山西人制作面食的历史大概很久,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种。民间流行的“山西八大怪”中,“第一怪”就是“刀削面比飞快”。可见,面食在山西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刀削面”我们早有耳闻并不陌生,是何地产物这次得到了确认。原来是山西面食中一大特色风味食品,是山西人制作面食的经验积累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绝技。我们没有亲眼看见山西厨师制作“刀削面比刀快”的具体操作,可以想见那定会是十分精彩。其它“怪”有:“老陈醋是一道菜;汾酒窝头把客待;路边灰尘当煤卖;山下挖洞当窑盖;土豆白菜论麻袋;烧饼要烙石头块;新娘盖头给驴盖。”这些内容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山西人的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我们这次山西旅游观光的亲身体验,山西的主要面食是我们称之为“面条式”的食品,我们每天的主食就是刀削面和水捞面。除刀削面外,还有其它多种样式,如拉面、刀拔面、擀面、剔尖猫耳朵、河捞......。这些特色风味面食,体现出山西人制作面食的高超本领和创造精神。山西人制作的面食,是中国饮食行业的花园盛开的一朵奇葩。
醋——山西人餐桌上的美味食品。象民间流传中“第二怪”说的那样,“老陈醋是一道菜”。显然,面食和老陈醋是山西人生活中的两大主要食品,代表着山西地域特色和风味。山西爱食醋的生活习惯,是由山西的水土和醋的特质功效所决定的。一是山西水呈碱性,需要酸碱中和才对身体有益;二是老陈醋能护肤养颜,养身健体。山西人对老陈醋是情有独钟,成为日常生活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就是旧军队的士兵,每人也都随身携带。曾流传一个“缴枪不交醋”的笑话:相传,有一次闫锡山的军队,被国民党中央军给打败了。被俘的士兵缴了枪,可每人身上带的一个葫芦似的东西,引起了中央军的注意,以为是什么“秘密武器”?于是中央军当官的一声令下,他们都死活不肯交出葫芦,最后强行收缴这些“特殊战利品”。打开葫芦一股老陈醋味道,弄的中央军啼笑皆非又无可奈何。这则笑话从另一个层面上投影,显现老陈醋被山西人视为象水一样每天不可缺少。我们没有进过山西人的家庭,亲眼看到他们是否每饭必醋;但他们吃象面条一样的面食,是离不开老陈醋的。我们每天用餐主食多为山西正宗刀削面,老陈醋也是必用的调味品。在这里,想吃米饭是很难办到的。在山西旅游的行车途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路边竖起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很大的“醋”或“老陈醋”字样,尤其红色的字体非常醒目。象在江南看到的“米酒”,云南看到的“米线”一样,老陈醋是构成山西特色的一道风景线。据记载,山西人酿醋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有一个叫王来福的人,被山西人尊为醋圣。他利用清徐当地原料充足水质优良的天然条件,开办一个醋坊将原来的陈醋改为熏醋,制作出来的老陈醋,色泽浓郁,风味增强,从此而闻名中外,畅销久远不衰。
参观太原市“东湖”老陈醋厂,是我们这次山西旅游观光的最后一个项目。这是“山西老陈醋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厂家,完全是纯手工制作老陈醋,与机制生产老陈醋有很大区别。这个醋厂的规模不大,外省市来参观的人流不断,我们进厂时正碰上一个上海旅游团队,跟着导游旗离开醋厂往外走。在醋厂一位女接待员的引导中,我们先后观看了老陈醋手工生产录象,历史展示室、产品陈列室、生产车间的“蒸、酵、熏、淋、晒”五个步骤的手工酿造工艺,最后到产品销售室,品尝产品和选购产品。当我们经过发酵车间时,粮食发酵产生的刺激性气味,使有的人不敢驻足观看而加快脚步走出。女接待员看到这种现象,笑着对我们说:“老陈醋味不要恼,保你半年不感冒。”真的吗?我们相信会是真的,同女接待员一起笑了,这算是经受一次老陈醋洗礼,对身体十分有益,是我们来山西旅游的意外偏得。这个醋厂纯手工酿造的“东湖”老陈醋,是精选高梁、大麦、豌豆为原料,无用化学催化剂,通过生物自然发酵,完好保存农作物有益成份,再经过数年“冬捞冰,夏伏晒”的天然酵化,去芜存菁的陈酿过程,酿出高水平的老陈醋,素有“中华第一醋”之称。它体态清亮,色泽黑紫,细细品味,陈中带新。不仅具有绵、酸、香、甜、鲜的口感,而且祛湿毒、杀邪气、消瘀肿,具有很高的医用价值。老陈醋分为2年、5年、7年的三种不同酿造年限,价格也因而有所不同,年限长的价格贵一些。在醋厂产品销售室,我们在品尝产品之后进行了不同年限产品的选购。参观醋厂结束后,我们随导游走进厂外的老陈醋商店。货价上的老陈醋目不暇接,包装的五色缤纷,我们仿佛置身于老陈醋展览馆。这里出售的老陈醋品种繁多,有“东湖”老陈醋及其系列产品,保健醋、风味醋、礼品醋、陈醋、白醋......这些品种的老陈醋是承袭传统的酿造工艺——纯粮纯手工酿造,其中的“保健醋”品质尤佳。它以老陈醋为基质,用精选的蜂蜜、山楂、红枣、薏米等10多种高级营养滋补品提取液加以配制,具有降压、降脂、软化血管、护胆防癌的独特功效,获得国家批准的健字批号,闻名国内外。远销美国、澳大利亚,以及香港、韩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这里,我们又进行了第2次选购。我们带回老陈醋,也带回难忘黄土地的山西情。老陈醋是山西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造福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健康之宝。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