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兵部尚书古职今观:揭秘其与现代何种官职相当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31日 13:44 28 充洋毅


古代的官职和现代的官职对应表。

中国古代与现代官职对照表:由于过去只有六部,所以其职能往往等于现今多个部门职能的综合。

1、其长官尚书相当于部长,副长官侍郎相当于副部长;各司主管称郎中,相当于司局长,副主管称员外郎,相当于副司局级;至于主事权力、地位上比处长要高一些。

吏部:相当于组织部 人事部。

兵部:相当于国防部、、公安部、交通部(驿传)、军委等部门。

刑部、大理寺:相当于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司法部等部门。

礼部:相当于教育部、文化部、宣传部等部门。

户部:相当于财政部、民政部、商务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造币)、税务总局等各部门。

工部:相当于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

殿阁大学士:从人数和地位上看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因为这些大学士一般都是军机大臣或是兼任尚书、都统之类的职位,都是独当一面的人物。一般来说,三殿三阁(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共六名大学士,都是当到退休(休致)才空出,由协办大学士递补,除非该人被革职或是死亡。协办大学士就相当于政治局候补。

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等:就品级上来说现在似乎没有那么高的侍卫官;就职能来说,可以相当于中央警卫团。

都察院:相当于监察部。

理藩院:相当于外交部(清末以前的外交一般指对蒙古各部、西藏、新疆、俄罗斯、日本、朝鲜、越南等,主要还是管理蒙古)。

翰林院:相当于中央党校 中科院、社科院。

国子监:相当于清华、北大之类的学校的综合体兼有教育部高教司的职能。

顺天府:相当于北京市。

步军统领:相当于现在北京警备区兼公安厅的职能。

内务府:为皇室服务的机构,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国务院办公厅之类的部门。

总督:军事职能相当于解放初期的大区书记。

巡抚:相当于现今的省委书记、省长。

驻防将军:相当于现在的警备区司令员。

各省军事:总体来说,清代的武官品级上较历代有了较大的提高。

提督:为一省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

总兵:相当于现今的军分区司令员或军长,其统辖的镇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

副将:相当于副军长。

参将:相当于师长。

游击:相当于副师长或是旅长。

都司、守备:相当于团级。

千总:相当于营级。

把总:相当于正连级。

外委千总:相当于副连级。

外委把总:相当于正排级。

额外外委:相当于副排级。

清朝督抚同为地方大员,又称封疆大吏。区别如下。

总督各辖区或领域(比如河道总督、东河总督、粮场总督等),两广、湖广是辖区不同。

2、总督 

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者为从一品,加大学士衔者为正一品。辖一至三省。清代总督例兼右都御史,加兵部尚书衔。全国共设总督八人,清末加设东三省总督,另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世称“制台”、“制军”。为正一品大员,统管一省或两三省的军事、行政大权。清代共设有直隶、两江、闽浙、湖广。陕甘、两广、云贵、四川八大总督。其中直隶总督直接负责京师安全,地位比其他总督更重要;两江总督掌江西、江苏、安徽三省军政大权;湖广总督掌湖北、湖南两省军政大权;闽浙总督掌福建、浙江两省军政大权;两广总督掌广东、广西两省军政大权;云贵总督掌云南。贵州两省军政大权;陕甘总督掌陕西、甘肃两省军政大权;四川总督掌四川一省军政大权。

3、巡抚

为从一品大员,主管一省的军政大权,一般受总督节制。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衔。掌考察全省地方官员。本省关税、漕政等也总归巡抚掌管。若有用兵,则督理粮饷。每年乡试,例由巡抚督试,武科则由巡抚主考。各省巡抚也如总督,都自有直属军营,名为“抚标”。巡抚又多兼提督衔,节制本省各镇总兵。其职权稍次于总督,无总督之省,则更是独当一面,所以巡抚与总督同是地方大员。

4、清朝官职

清朝的官制,省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称巡抚,又叫封疆大吏。按清朝官制,每省设巡抚一人,巡抚之上设总督,总督一般辖三省或两省,也有只辖一省的总督,如直隶总督、四川总督,该总督也就兼管巡抚事,一般不再另设巡抚。巡抚尊称“抚台”。总督侧重于管军事,因此称“制军”,也叫“制台”,又有“帅”的称号。巡抚不能称“帅”。总督所驻之处是总督衙门,又称“督院”,或简称院,或院上。巡抚所驻之地称抚院,或抚衙。

巡抚和总督地位虽高,但刚开始只是一种临时设置的差使,从名义上讲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应算布政使,全称为“布政使司布政使”,其职责相当于如今的省长兼管民政和财务,好象古时候的一方之伯,因此称“方伯”,他也好象天子的屏藩,因此又称“藩台”。当巡抚和总督成为固定职务后,布政使的地位就降低了,成为巡抚和总督的僚属。

一省之中还有专管司法的提法使或称按察使,全称为“按察使司按察使”,“按察”相当于古之“陈臬”,因此按察使又叫“臬台”。臬台的地位仅在藩台之下,藩台和臬台合称“二司”。说某省的“三大宪”就是指的抚台、藩台和臬台。

总督、巡抚的僚属还有专管教育的提学使,又叫学政;专管盐政的盐运使等等。他们虽与布政使、按察使同属“各司”,但地位却比藩台和臬台要低。

司之下设“道”,如粮道、盐茶道、兵备道、川东道等等。清朝的官员分九品,总督为一品,巡抚二品或从一品,司三品或从二品,道四品,道的地位恰是处在承上启下的一级上。道又称“道台”,因相当于宋时的观察使,所以也称“观察”。

综上所述,清朝的省级官员只有三人:巡抚(总督)、布政使、按察使,这是可以称为“三大宪”的重要官员。提学使和盐运使等等,只能算“副省级”。一省之中有幸能够进入省级和副省级的官员应在10名以内,最多不会超过15名。至于司以下设的道,只能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不能归于省级之列。

古代的官职和现代的官职对应表

古代的官职和现代的官职对应表如下:

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现在的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现在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现在的“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于现在的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现在的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现在的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现在的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现在的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现在的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现在的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长。

29、教谕 县掌教学。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长。

30、训导 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 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现在的税务局长。

32、吏目 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相当于现在的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 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 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 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相当于现在的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 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相当于现在的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 州之佐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

38、巡检 掌地方治安之官。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 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官 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请问曹操霸府中的兵曹具体职能是什么?相当于后世的什么机构?

深入探索曹操霸府中的兵曹职能:古代与现代的奇妙对应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曹操的霸府如同一座微型的行政帝国,其中的兵曹,作为权力中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究竟如何,又与后世哪些机构相映成趣?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

在曹操的霸府中,兵曹,这个看似简单的官职,其实承载着繁复的职责。它最初可能负责士兵的登记、考勤,甚至可能涵盖更广泛的军事管理和人事调度。然而,由于缺乏详细的记载,我们无法确切了解其在曹操时期的具体运作细节。但可以想象,它在那个时代扮演了类似现代军队中的参谋部或人力资源部的角色。

随着历史的演进,兵曹的职权逐渐细化,从曹操时期的三十人扩展到司马昭、司马睿时代的大量人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兵曹的规模更是膨胀,反映出官僚体制的日益复杂。这与后世的兵部尚书相比,职权虽有不同,但都是权力核心的体现,负责军事和人事的决策。

曹操丞相府的诸曹,实际上是帝国尚书的前身,负责选拔人才和决策制定。毛玠、崔琰的任命,标志着这些曹吏开始承担起选拔贤能、推动政策的重要职责。随着魏国尚书台的设立,诸曹的工作内容进一步深化,成为尚书台的执行机构,如陈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更是对后世官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将曹操霸府与魏公国建立后的官职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军师荀攸、钟繇等人的晋升,反映了丞相府的权力重心向国家官僚机构的转移,他们担任尚书令和大理,相当于总理大臣,而军师如毛玠、凉茂则成为尚书仆射,与副丞相并肩作战。

刘放的升迁轨迹,揭示了丞相主簿与中书省的紧密关系,中书令的地位在曹丕时期确立,成为决策的核心。军师祭酒的角色转变,反映出散官顾问与高级官员之间的转换,而王粲、杜袭等人的任职,更直观地说明了他们成为了国务院部长级别的官员。

参照李世民的天策府,我们可以看到兵曹官员在古代朝廷中的地位,类似于现代的部级或厅局级官员,他们在中枢行政体系中占据着中坚力量的角色。

总的来说,曹操霸府中的兵曹,尽管具体的职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有所演变,但其核心职责始终围绕着军事和人事管理,是古代行政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通过与后世机构的对比,我们可以窥见其在权力结构中的独特位置和深远影响。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