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病因揭秘:探寻身体失水的秘密现象
怀孕一个多月老是觉得口渴喝很多水也很渴是怎么回事需要注意什么?
怀孕一个多月,总是感到口渴,频繁饮水却仍感到渴,是许多孕妇的困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口渴的常见原因。一般来说,孕妇在怀孕初期,由于身体内分泌变化,容易导致口渴感。这是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心。
然而,如果口渴感异常强烈,喝水也不能缓解,且夜尿次数增多,这可能是糖尿病的迹象。糖尿病在孕期较为常见,对母婴健康影响较大,应引起重视。
另外,如果夜间频繁起床上厕所,每次上厕所后需要大量饮水,这可能提示尿崩症。尿崩症可能导致身体大量失水,影响孕妇及胎儿健康,应警惕。
如果上述情况持续存在,且没有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症状进行详细检查,排除潜在的健康问题,给予适当指导和治疗,保障母婴健康。
综上所述,怀孕期间感到异常口渴,频繁饮水仍感到渴,需关注可能的健康问题,特别是糖尿病和尿崩症。及时就医,得到专业指导和治疗,是保障母婴健康的关键。
尿意强 但是尿量少是为什么
多尿多为生理性多尿和病理性多尿两种类型。
生理性多尿常见于大量饮水、寒冷刺激、饮酒、饮茶、输液、服用利尿剂或进食有利尿作用的食物后。病理性多尿常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等疾病。
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患者由于胰腺制造的胰岛素不足,血糖升高、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而出现多尿。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喜食甜食而肥胖的人,其特点是多饮、多尿、多食,一昼夜尿量可达3000—6000毫升,由于多尿失水,因此饮水也多。
尿崩症是由下丘脑垂体后叶功能减退、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引起的一种疾病,本病多见于青少年。其特点是多尿,尿比重降低,烦渴多饮。一昼夜尿量可达4000-6000毫升,甚至10000毫升,限制饮水,尿量并不减少,并能出现口渴思饮、全身乏力、头痛等失水症状,如给予足量饮水,症状可暂时缓解。尿比重大多在1.006-1.000,肾功能检查正常。
此外,多尿还可见于肾炎时尿浓缩功能障碍及粘液性水肿、肢体肥大症、脑或脊髓肿瘤等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种多尿,并不是因为糠尿病或脑瘤等疾病引起,而往往是因精神创伤所致,这在医学上称之为“精神性烦渴多尿症状群”的一种功能性疾病。这种病人与尿崩症的主要不同处在于他们的尿比重和渗透压在限制饮水量之后可见明显增高,同时尿量也明显减少,而注射垂体后叶素却无明显效果。这种疾病以心理治疗为主,常可不用药而愈。
●夜尿正常成年人日尿多于夜尿,一般入夜间排尿1-2次,尿量约为300—400毫升,或不排尿。如果夜间排尿次数增加,达4-5次或更多,尿量超过白天,比重又偏低(低于o.01),医学上称为夜尿。夜尿也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类型。
生理性的夜尿常由于睡前大量饮水、喝茶、喝咖啡、吃西瓜等或由于服用利尿药物后引起。病理性的夜尿常见于肾脏病变、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尿崩症等疾病。例如:
第一,肾脏病变引起的夜尿:如慢性肾炎造成的肾浓缩功能不全及水肿的病人夜间平卧时,因水肿液体回流量增加,可形成夜尿多。
第二,心功能不全引起的夜尿:白天患者活动量大,心功能不全较为明显,血流量降低,尿量较少。夜间睡眠时,心脏功能相提高,尿量增加。因此,夜尿多往往是心功能不全的早期信号。
第三,糖尿病和尿崩症引起的夜尿:这两种病不但夜尿多,白天尿也多。其原因在多尿这一节里已经叙述。
夜尿多还可能是心理性因素造成的。如失眠患者,常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可导致心跳加快、血液循环量增大,夜尿量增多。此外,夜尿多还和年龄有关。很多老年人有夜间尿增多的现象,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老化,肾脏的重量、血流量旧趋减少。从三十岁开始至六十岁里进行性下降,八十岁时仅为四十岁的一半。老人的肾小管因变性、萎缩或扩张,导致浓缩尿液的功能减退,大量的水分排出体外,便出现了多尿、夜尿。
引起失水多于失钠且血清钠浓度高的病因
失水多于失钠且血清钠浓度高即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dehydration),又称原发性脱水或伴有细胞外液减少的高钠血症,其特征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Osm/L。当缺水多于缺钠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加,钠和水的再吸收增加,以维持血容量。如继续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进一步增高,细胞内液移向细胞外,最终是细胞内缺水的程度超过细胞外液缺水的程度,最后可导致脑细胞缺水这引起脑功能障碍。
引起失水多于失钠且血清钠浓度高的病因:
一、摄入水量不足:
如外伤、昏迷、食管疾病的吞咽困难,不能进食,危重病人给水不足,鼻饲高渗饮食或输注大量高渗盐水溶液等。
主要见于以下情况:
1、不能或不会饮水如口腔、咽及食管疾患、频繁呕吐的患者、昏迷病人或极度衰弱的病人等。
2、渴感障碍下丘脑病变可损害口渴中枢,部分脑血管意外病人也会丧失渴感。
3、水源断绝如沙漠迷路、海上失事等。
以上情况下,又通过皮肤和呼吸的不断不感性蒸发水,引起失水多于失钠,而使血浆渗透压升高。
二、水丧失过多:
未及时补充,如高热、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气管切开、胸腹手术时内脏长时间暴露、糖尿病昏迷等。包括单纯失水和失水多于失钠,即丧失低渗性液体两种情况。
1、单纯失水有经皮肤、呼吸失水和经肾失水。前者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过度通气使不感蒸发量加强,后者见于中枢性尿崩症时ADH产生和释放不足以及肾性尿崩症时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ADH的反应缺乏,故肾排出大量水分。由于此种失水发生在肾单位的最远端,在此部分前钠离子已大部分被重吸收,因此病人每天可排出10~15L的稀释尿而其中只含几个mmol的钠。
2、失水多于失钠首先经胃肠道丧失含钠低的消化液,主要见于部分婴幼儿水样便腹泻,粪便钠浓度在60 mmol/L以下。其次见于大汗淋漓时丢失低渗性液体,常在高温环境中发生。另外在反复静脉注射高渗物质(如甘露醇、尿素和高渗葡萄糖)时,可因肾小管液渗透压增高而引起渗透性利尿发生失水多于失钠。
三、其他因素:
人体的差异等问题。
导致儿童高渗性脱水的原因:
导致儿童出现脱水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急性胃肠炎和液体摄入过少。呕吐和腹泻引起的体液丢失是胃肠炎导致脱水的原因,同时也是引发脱水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导致脱水的另一常见原因是液体摄入过少,例如:口咽疼痛引起的吞咽困难。有时,配方奶粉与水混合的比例不当——奶粉中所加水量过少,也可引起婴儿出现脱水。
肾性尿崩症的症状
对于肾性尿崩症来说,相信很多的人对它的了解都不是很多,有的人可能只是听说过而已,知道的特别的少,但是肾性尿崩症对身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那么,肾性尿崩症的症状呢?倍领安全网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肾性尿崩症的症状:
1、多尿多饮
为本病突出的临床表现。先天性NDI可在出生时即有多尿多饮症状,在出生前即表现为羊水过多。
2、低渗尿
尿比重常持续低于1.005,或尿渗量低于200mOsm/(kg·H2O),给以溶质利尿,亦只能达到与血浆等渗280~300mOsm/(kg·H2O)的程度。
3、高渗性脱水与血容量不足
由于婴幼儿不能表示渴感,容易发生高渗性脱水及血容量不足,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婴儿智力发育障碍。如失水严重可导致死亡。CDI及NDI以外因素引起脱水时,其尿液应为浓缩尿,所以婴儿脱水伴稀释尿,应警惕为本病的可能性。成年患者在不适当限水或伴有渗量感受中枢障碍,也可发生严重高渗性脱水。
4、生长发育迟缓
见于先天性NDI。
5、智力障碍与心理异常
一般认为,智力迟钝是先天性NDI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半数以下的患者有程度不等的智商低下、注意力分散及心理障碍。多数患者的智商可在正常水平。
6、尿路积水
本病患者因长期尿流量很大,无尿路梗阻也可发生尿路积水。长期尿路积水可诱发或加重慢性肾衰竭。
7、脑组织钙化
本病常伴有颅内钙化,其发生率随病程延长而增高,与多尿多饮症状控制的好坏有关,可引起癫痫发作。
8、高前列腺素E综合征
尿前列腺素E排泄量显著增多,先天性及获得性都有发生,控制这种现象可以使NDI的临床表现缓解。
9、原发病的表现
获得性NDI有基础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相应的肾脏病理改变。部分患者症状较轻,为不完全性NDI。药源性NDI除见于长期使用锂盐的患者以外,其他药物引起NDI主要见于ICU的危重患者,他们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尤其是抗生素和抗肿瘤药。
10、遗传性者
约90%发生于男性。一般在生后不久即发病,最迟到10岁才发病,主要症状是多尿(低比重尿)、烦渴、多饮、生长发育障碍等。新生儿或重症患者常因脱水而出现高热、抽搐、高钠血症等临床症状。此型随着年龄增长,症状可逐渐减轻。如长期脱水,细胞外液交渗状态,损伤脑细胞,可造成智力障碍。
11、继发性者
首先表现原发病的症状,以后才出现多尿、烦渴、脱水、血液浓缩等相应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可有高钠血症、高氯血症尿渗透压下降(低于200mmol/L)等。
上述就是小编为您提供的关于肾性尿崩症的症状的解答,希望我的文章会让您对这个问题有更清楚的了解!要了解更多关于医疗卫生的相关知识,请您多多关注倍领安全网吧!
为什么脱水后大量饮水会导致呕吐
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是一种失水多于失钠的情况,其特征是血清钠浓度高于150mmol/L,血浆渗透压大于310mOsm/L。这种状态下,外液浓度升高,引起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以稀释外液。这种机制是通过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渴感和饮水欲望。同时,下丘脑视上核渗透压感受器被刺激,导致抗利尿激素(ADH)释放增加,促使肾脏重吸收水分,减少尿量,提高尿比重。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还会使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转移。
高渗性脱水的原因包括摄水不足和失水过多。摄水不足可能由于口腔、咽及食管疾病、频繁呕吐、昏迷或极度衰弱等情况导致。失水过多则可能由于单纯失水或失水多于失钠,如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过度通气、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或静脉注射高渗物质等。单纯失水情况下的尿液中钠含量很少,而失水多于失钠时则主要见于婴幼儿水样便腹泻和大汗淋漓。
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内外液都有所减少,但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出现细胞脱水现象。细胞外液则通过多种机制得到补充,如口渴引起饮水、ADH增加和肾脏重吸收水。因此,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和血容量的减少不如低渗性脱水明显,发生循环障碍的机会较少。早期或轻症患者,血容量减少不明显,醛固酮分泌不增加,尿内仍有钠排出,尿钠浓度可因ADH的作用而增加。晚期或重症患者,则可能因血容量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多,导致尿钠含量减少。
高渗性脱水的严重情况可能导致脱水热与脑细胞脱水。脱水热是由于皮肤及汗腺细胞脱水,汗腺分泌汗液及皮肤蒸发水减少,散热受到影响,导致体温升高。脑细胞脱水则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嗜睡、肌肉抽搐、昏迷,甚至导致死亡。严重脱水时,脑体积因脱水而显著缩小,颅骨和脑皮质之间的空间增大,导致血管张力增大,引起静脉破裂,出现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防治原则主要是针对原发病因进行治疗。单纯失水者可通过口服淡水或输注5%葡萄糖液进行治疗。失水多于失钠者,则需在补水的同时适当补钠。治疗时应遵循先补水后补钠的原则,通常是二份5%葡萄糖溶液和一份生理盐水的比例。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