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揭秘下午3点对应哪个时辰,探寻古代时间奥秘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20日 15:40 35 访客


下午5点20分是什么时辰

是酉时。

十二时辰:

子时:23-1时

丑时:1-3时

寅时:3-5时

卯时:5-7时

辰时:7-9时

巳时:9-11时

午时:11-13时

未时:13-15时

申时:15-17时

酉时:17-19时

戌时:19-21时

亥时:21-23时

十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扩展资料:

时间来历: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比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

比如,给甲乙两字配上木(4:48-9:36)、给丙丁两字配上火(9:36-14:24)、给戊己两字配上给土(14:24-19:12)、给庚辛两字配上金(19:12-24:00)、给壬癸两个字配上水(0:00-4:48)。这些附会并无实际意义。

百度百科-时辰

景阳冈上有老虎,为什么说要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伴同行才可以?

景阳冈打虎是《水浒传》中广为人知的情节,武松的这一壮举使他在江湖上声名大噪。然而,在武松打虎之前,他曾在山神庙旁的破败庙门上看到一则阳谷县衙的印信榜文,提醒过往客商注意避让,结伴出行。榜文中特别提到:如有过往商客,须在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伴过冈,其余时分及单身客人,白日不许过冈,以防被老虎伤害。为何只有这三个时辰是安全的呢?这背后隐藏着古代干支纪时法的奥秘。

在古代,干支纪时法是多种计时方法之一,包括十二时段纪时法、更点纪时法以及漏刻纪时法。榜文中使用的正是干支纪时法,其中“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个;“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个。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具体而言,子时是23时至次日1时,丑时是1时至3时,寅时是3时至5时,卯时是5时至7时,辰时是7时至9时,巳时是9时至11时,午时是11时至13时,未时是13时至15时,申时是15时至17时,酉时是17时至19时,戌时是19时至21时,亥时是21时至23时。因此,榜文中提到的巳、午、未三个时辰,即9时至15时,正是商客过冈最安全的时间段。

老虎的生活习性也解释了为何这一时间段是安全的。与群居动物不同,老虎更喜欢单独行动,没有固定的巢穴和路线。更重要的是,老虎缺少汗腺,因此它们在炎热的正午会躲到树荫下休息。它们通常在晚上或清晨、黄昏时分活动,而这些时间段气温较为凉爽。因此,阳谷县衙建议商客在气温较高的白天结伴出行,以降低遇到老虎的风险。

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熟悉老虎的活动规律对于避免危险至关重要。阳谷县衙对老虎习性的了解,使得榜文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然而,如果武松完全遵循榜文建议,也许我们也就看不到他打虎的传奇场面了。

下午三点到五点是什么时辰

申时

15时正至17时正,别称哺时、日哺。如杜甫《徐步》诗有“荒庭日欲哺”之句。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正至17时正)。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个小时为一时辰。

23-1 子时 属于 水 1-3 丑时 属于 土 3-5 寅时 属于 木 5-7 卯时 属于 木 7-9 辰时 属于 土 9-11 巳时 属于 火 11-13午时 属于 火 13-15 未时 属于 土 15-17申时 属于 金 17-19 酉时 属于 金 19-21 戌时 属于 土 21-23 亥时 属于 水

但古时候各地计算方法不同,有的地方则把一日定位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古代的时刻到底如何计算?

古代的计时艺术:探秘古代时辰的奥秘

自唐朝以后,时间的划分变得更为精细,每个时辰被划分为初正两部分。具体而言,从23点到24点称为子时初,接着是24点到1点的子时正。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将这段时间划分得更为微妙,如23点15分被称作子时初刻,随后是一刻、二刻、三刻,但没有四刻这个概念。午时三刻,这个时间段被认为最接近于中午的12点,过了正午12点,则称为午正初刻。

然而,对于更早时期的精确计时方式,历史的痕迹稍显模糊。尽管如此,我们仍能感受到古代计时者们的智慧与匠心,他们通过这些独特的划分,为日常生活和仪式活动制定了精确的时间框架。午时三刻的约定俗成,无疑体现了古代人对时间管理的讲究与严谨。

古代计时不仅关乎日常生活,还深深影响了文化、习俗和礼仪。每个时辰的划分,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我们在现代时钟的滴答声中,也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和文化的传承。虽然古代计时方式与现代有所差异,但其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至今仍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欣赏。

下午三点是什么时辰

下午3点是十二时辰中的申时。

申时是下午3时正至下午5时正,别称哺时、日哺,如杜甫《徐步》诗有“荒庭日欲哺”之句。

《资治通鉴·唐纪》里也有使用“晡时”的例子:“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古代中国人民还常常以“晡”这个字来代替“晡时”而写入作品中,如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扩展资料

不同时辰对应的时间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百度百科-时辰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