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揭秘中国东北这片肥沃的黑土地
北大荒在哪里那里为什么叫北大荒
北大荒,位于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与三江平原,地理坐标东起东经123度40分,西至东经134度40分,跨越11个经度;北自北纬44度10分,南到北纬50度20分,纵贯10个纬度,总面积约5.53万平方公里。这里地势辽阔,北部连接着小兴安岭地区,西部则延伸到松嫩平原区。
清朝时期,随着满族人大量迁入关内,俄国势力趁虚而入。此外,清王朝为了守护先祖的龙脉,严格限制汉人进入东北地区,导致边境地区人迹罕至,因此得名“北大荒”。直到中国五十年代,大规模的开垦和农场经营使得这片荒原焕发了生机,北大荒逐渐变成了如今的“北大仓”。北大荒因此有了“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美誉,象征着这片土地肥沃、生机勃勃。
如今,北大荒已不再是荒凉的代名词,而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这里盛产优质的大米、小麦等农产品,为全国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资源。同时,北大荒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感受这片黑土地的独特魅力。
北大荒在哪里
北大荒,原指中国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包括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的广大荒芜之地。五十年代起,中国大规模开垦这一地区,建设农场,使得曾经的北大荒摇身一变成为北大仓,成为粮食丰收的沃土。
北大荒并非自古至今一直荒凉无人开垦。历史上,曾在此生存发展的女真民族,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击败辽与北宋。而到了清朝,满人大量迁入关内,俄国势力趁虚而入。加之清王朝为了守护先祖的龙脉,严禁汉人进入东北地区,使得边境地区千里人迹罕至,北大荒更显荒凉。
然而,正是这种荒凉与隔绝,造就了北大荒独特的自然环境。这里的黑土地肥沃得惊人,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美誉。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水资源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得北大荒在现代化农业开发后,迅速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如今,北大仓已成为中国粮食的“聚宝盆”,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北大荒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这片曾经的荒原,如今已是一片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田野。
北大荒的资料简介
“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形容的便是北大荒,肥沃的
黑土地
是它最大的特征。
北大荒包括三江平原、沿河平原,以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总面积5.53万平方公里,地形平坦,水资源非常丰富。
这里气候寒冷,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仅
2.6℃
,而北部地区为
-3.5℃,极端低温可达-40℃
,全年无霜期大约只有100-130天。
所以,它和原来的岭南一带成为古代犯人流放的首选之地,
“蛮荒”
是它的代名词之一。
那么,“北大荒”是如何发展成“北大仓”的?为什么辛苦开垦半个世纪成为“北大仓”后,又退耕还荒?
“北大荒”是如何变成“北大仓”的?
北大荒虽然气候寒冷,无霜期较短,但地势平坦开阔,,非常适合
机械化耕作
而且,
黑土的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10倍
,土壤肥沃,再加上雨季与夏季同期的气候特征,得天独厚的条件非常适合农耕,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建国后,温饱成了最主要的问题,我国开始大力开发北大荒,50年代末建立起国营农场。
期间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拥有了可供30万亩大型谷物耕地农场使用的全套机械设备和专业的土地、农艺专家;最主要的是,我国
14万转业官兵、10万知识分子和20万支边青年
都纷纷自愿来到北大荒开垦,场面如火如荼。
六十年代初自然灾害严重的情况下,粮食危机严峻,北大荒向国家交出了
1.8亿公斤粮食
,还出口了300万公斤大豆,堪称是一份完美的“成绩单”。
随后,约有7万名解放军官兵复员转业来到北大荒;六十年代末又增加了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大批现役军人,他们迅速投入北大荒的生产建设,每一年的粮食产量基本上能够养活全国1/6的人,解决了人们的
温饱问题
九十年代末,北大荒实现年产85亿公斤,可提供65亿商品粮,经过积极分子半个世纪的开发,北大荒的耕地面积已经超过了3560万亩,大豆产量占全国30%,玉米产量是全国的50%,稻米产量是全国的25%,能养活1亿多人,还能出口俄罗斯等国家;
同时,它还拥有大型农牧场113个、企业2000个,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达98%,成功转型成机械化的商品粮基地——北大仓,累计生产粮食7000多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高达6000多亿斤,成为全国重要粮食供给地,一眼望去,全是粮食,也解决了就业问题。
那么,如此高产的北大仓,为什么要退耕还荒呢?60年艰苦奋斗,就这样付诸东流吗?
北大仓为什么要退耕还“荒”?它面临着哪些严峻问题?
之所以要退耕还荒,主要是北大仓在开垦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破坏;而且,退耕还荒并不是指什么都不种,而是将北大荒进行更加合理、科学地划分和运用。
水土流失:
为了能够加大粮食产量,增加土地利用率,北大荒的开垦程度非常深,
过度开垦
造成森林面积逐渐减少,黑土地表面不平整,变得坑坑洼洼,水土流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最重要的是,黑土的有机物含量也在减少,从1米深变成了少于40厘米,有些地方甚至从黑土变成了沙子,造成
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等,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研究资源和环境专家表示:
形成1厘米的黑土地表层,至少需要400年
如果再不进行调整,50年后黑土可能会消失,届时粮食的产量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
湿地面积减少:
除了水土流失严重外,北大荒的湿地面积减少的现象也不容小觑。
东北地区以沼泽和湖泊为主的湿地类型面积约有556万公顷,其中包括长白山山地和大小兴安岭等。
湿地除了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之外,还能够起到提供食物和
涵养水源
、蓄洪、调节气候以及发展旅游业等重要作用。
随着人们对北大荒的开垦力度不断加大,很多湿地被当成无用之地,面积缩小范围高达50%,导致空气湿度和降水量不断减少,气温升高;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大批野生动物丢失栖息的家园,或被大肆捕杀,
梅花鹿和东北虎
等珍稀动物甚至面临灭绝的状态。
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原有的湿地将会失去这些环境调整功能,北大荒可能会再度回归荒芜,造成不可逆的升天环境退化。
水污染严重:
除此之外,随着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等河流的水资源出现污染和流量减少等情况,河流流速因为开垦田地的挤压而发生变化,很容易发生水灾或者河流泛滥等问题。
由于这些问题,我国从2001年开始就停止了开荒湿地,用
3年的时间种植了900万亩森林,
2010年后加快进度,积极推进对不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建设天然保护林工程。
退耕还荒后,原本的北大仓变成了什么样?
有人担心还荒之后粮食的产量会减少,更担心饥荒问题卷土重来,但实际上,北大仓依然是北大仓,不是完全不种了,而是选择性不种,转型走
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并不是白白浪费。
数十个科研机构和数万名科研人员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积极培育优良品种,建立病虫防治体系,科学保护耕地,在减少使用耕种土地面积的同时,提高粮食产量,保证每年能够产出近100亿公斤的粮食,满足人们的粮食需求。
经过20年的努力以及科研人员的辛勤劳作,北大荒退耕还荒的面积达到数十万公顷,人造林面积达十万公顷,保护面积多达20%;
14个湿地保护区使
湿地面积增加到407万亩
,野生动物增加了50多种,发展到224种,东北虎和丹顶鹤等又活跃起来了。
2021年北大仓的农业机械化率高达99.6%,2020年的农药用量减少669吨,实现绿色生产,还建立了绿色食品管理体系,优化种植产业结构,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生态保护和粮食高产的
双赢
无数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
要想长久地发展,必然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
“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只有放远眼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保护自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走得更长更远。
北大荒是指中国的那个地方?
北大荒,这个在中国东北广袤土地上的概念,指的是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的广大荒芜地区。狭义上,它特指黑龙江垦区,横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小兴安岭南麓,面积达8000多万亩。这片土地在上世纪50年代曾是一片荒原,森林茂密,生态丰富,被誉为“北大荒”。
然而,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开垦行动使得这片土地发生了剧变。国家组织了大量人员开垦出3000万亩耕地,成为著名的“北大仓”,每年生产大量粮食。然而,这样的发展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追求农业产量的过程中,林地和湿地大量减少,原始生态遭受破坏,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如洪涝、风蚀沙化,甚至迫使许多野生动物迁移。
宾县和杜蒙县等地的居民亲身经历了洪水和生态恶化带来的痛苦,他们的家园被迫迁移,自然环境的恶化给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黑土层的流失使得土地日益贫瘠,粮食产量大幅下降,专家警示,如果不采取行动,黑土层的消失将对“北大仓”的未来构成严重威胁。
在意识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后,2001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停止湿地开荒、保护黑土地和天然林的决定,旨在通过退耕还林来修复生态系统。至今,全省已退耕还林633万亩,新增的林地正在发挥巨大的生态作用,如增加水源涵养,改善气候,减少灾害,提升粮食品质,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拜泉县等地方的成功案例显示,虽然耕地减少,但粮食总产量并未减少,反而因为生态环境改善,粮食生产得到了优化。过去消失的湿地开始恢复,野生动物数量显著增加,如白鹳、丹顶鹤等珍稀物种回归,显示出“北大荒”正逐渐恢复生机。
李军老人的感慨,正是对过去和现在北大荒生态变迁的见证,提醒我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道。
中国最大粮仓北大荒,辛苦开垦半个世纪,为何要退耕还“荒”?
北大荒,这片位于东北的土地,曾经是未被开垦的荒地,气候恶劣,遍布沼泽和荆棘,猛兽出没。然而,经过国家有组织的开发,它已转变为肥沃的黑土地,被誉为国家的粮仓。尽管如此,国家近年来却提出了退耕还荒的政策。
首先,北大荒的实体面积大幅缩小,仅保留了原来的1/5。自建国以来,国家投入巨大,几代人的努力,使得北大荒成为最大的农场, outputting大量粮食。这一政策无疑赋予了北大荒巨大的物质价值。然而,过度开发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巨变和破坏。
其次,土地沙化问题严重,水灾和旱灾频发。过度开垦虽然满足了国家对粮食的需求,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由于历史时期的过度砍伐,东北地区的土地沙化问题加剧,形成了荒漠高原。
第三,北大荒的生态平衡被打破,许多珍稀动物失去了栖息地。原本在此生活的稀有动物,因人类的过度开垦而被迫迁徙,原有的生态平衡不复存在。
鉴于以上三点,北大荒从富庶之地变为贫瘠。因此,国家决定停止开发荒地,以恢复其原有的生态环境,期望通过这一政策,重现北大荒的青青草原和碧水蓝天。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