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忍无可忍的临界点:面对何事可忍孰不可忍?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19日 09:47 34 访客


是可忍孰不可忍中.孰.是什么意思?

“士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件事情连有修养的人都能够忍受,那么还有什么事是不能忍受的呢?这句话用来形容某些事情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是表达极度不满和愤怒的一种说法。

这句话出自《论语·八佾》,原文是“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其中,冉有回答季氏的时候,用到了“士可忍,孰不可忍”这样的表述方式,用来强调某事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

“孰”字在这里是一个疑问代词,表示“哪一个”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连士人都可以忍受的事情都发生了,那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忍受的呢?这里的“士”指的是有文化修养、有品德的人。

“是可忍”中的“是”字,表示“这个”的意思,指的是眼前发生的事情。这句话强调的是,如果连眼前的事情都忍耐了,那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容忍的,以此来表达强烈的不满和愤怒。

这句话在古代是用来形容社会不公、道德沦丧等严重问题的,现在多用来形容某些事情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这种表达方式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表达了说话者强烈的不满情绪。

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在面对不公、不义的事情时,应当勇敢地站出来,不能一味地忍耐。同时,它也提醒人们,一旦忍耐了某件事情,就应当思考还有哪些事情是不能容忍的,从而防止更多的不公和不义发生。

是“士可忍,孰不可忍”还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

孔子谈论季孙氏。

八佾舞于庭

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属于大夫,应该用四佾。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忍:忍心,狠心。

这句话很常见,一般解释为对某事忍无可忍的意思。这里指季孙氏使用天子礼乐这种事情都忍心做得出来,那还有什么事不忍心做的呢?

本篇是孔子对于僭越礼法行为的愤慨。《论语》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克己复礼,这个“礼”就是周礼。当看到一个诸侯国大夫按照天子的礼仪来表演礼乐和舞蹈时,孔子不禁大怒。

“礼”代表着一种修身与治国的文化精神,它不仅是社会伦理规范,也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制度。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即采用礼法制度来规范君臣和臣民的关系,让每个人都能各就其位,严格遵循等级尊卑。君王有君王的样子,臣子有臣子的样子,百姓也有百姓的样子。如果下级僭越,逾越了礼法,那就是大逆不道。

在春秋时期,法制还不发达。古时候讲究君权神授,天子需要依靠一整套礼仪来行使行政权力。这一套权力机制就是礼法制度。因此“礼”在政治运作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礼制,对于越礼行为严加惩罚。如果有臣子冒用天子礼仪,那就是大逆不道,视同谋反。

对于季孙氏公然采用天子礼仪,孔子勃然大怒,斥责其无法无天,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现代社会,封建社会的礼法制度早就被淘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也已被丢弃。但是孔子关于人人都应该遵守道德秩序,不得逾越职权,这个思想得到了延续。如果社会缺乏秩序,没有道德规范,那么社会就会乱得一团糟。

总之,孔子对于季孙氏的评价在当时来说不为过。现代社会,如果人们僭越了礼仪,做了不符合身份的事情,也一样要受到谴责。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和出处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是: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可以被容忍,还有什么是不能容忍的。形容不可容忍到了极点。“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的内容,原意是说鲁卿季孙氏在他家庙的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对这样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事情不忍心去做呢!后指忍无可忍。

论语·八佾:

《论语·八佾》,是儒家经典《论语》的第三篇。《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较主要的经典。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什么意思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在日常都很熟悉了。一般人在非常生气,忍无可忍的时候,经常会说这句话,那么是可忍,孰不可忍是什么意思?

1、是可忍,孰不可忍,汉语成语。出自《论语。八佾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2、意思: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士可忍孰不可忍 什么意思?

“士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是强调某个事情的严重性,表明如果连这件事情都能被接受,那么就没有其他任何事情是无法忍受的了。具体来说:

核心含义:这句话传达的是一种强烈的表达,用来强调某个底线或原则的重要性。当某个事情达到这个原则或底线的临界点时,任何进一步的忍耐都将被视为无法接受。应用场景:在社会生活中,这种表达经常被用来形容某种道德、法律或情感上的极限。当某个情况超过了这个界限,人们就会站出来抗争,维护自己的立场和核心价值。生活哲学:这句话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教导我们在必要时要勇敢地说“不”,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维护自身的尊严和权益。

忍无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

忍无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是:指事情令人无法忍受、无法容忍到极点的情绪状态。

这句话中的“忍无可忍”表示已经忍受到了极点,无法再继续忍受下去,而“孰不可忍”则更加强调了这种无法忍受的程度,表明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这句话通常用来形容某个人或某个事情已经让人无法忍受,无法再继续容忍下去,表达了强烈的情绪和不满。

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在很多场合。比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家庭矛盾或者受到不公正待遇而感到忍无可忍,无法再继续忍受下去。此时,他可能会选择采取行动,例如辞职、寻求帮助或者表达不满等。另外,一些社会事件也可能会引发人们的忍无可忍情绪,比如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问题,当这些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可能会选择集体行动,要求政府或相关机构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忍无可忍的情绪可以理解,但在表达不满和采取行动时,我们也应该理性对待,遵守法律法规,避免采取过激行为。同时,我们也应该尝试通过沟通、协商等方式解决问题,以和平、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

总之,“忍无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情绪状态,提醒我们在面对无法忍受的情况时,应该理性对待,采取合适的行动来解决问题。

士可忍孰不可忍是什么意思孰的意思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完整意思是如果对于这件事都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事情是无法容忍的呢?形容对于这件事情已经容忍到了极点,达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

1.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出处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于《论语八佾》,原文是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贵族阶级在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上都比较高,当时也称为季孙氏。由于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因而有了舞于廷的说法,就是在朝廷之上跳舞唱歌,对于这种做法,孔子提出了严厉的批判,认为这是一种不可容忍的事情。所当谈到这件事时,孔子曰是可忍,孰不可忍,实际上是通过反问的手法,起到了语气加强的作用,双重强调了这种事情忍无可忍。

2. 成语的结构和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在现代来说是作为成语的用法,比如说他的这种做法令大众十分愤怒,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在传统的成语规定中都属于四字成语,这是因为成语的来源决定的,由于大多数成语是来自于古文的经典文段,或者是古诗词当中,所以语言非常凝练。而成语的用法,实际上是为了彰显中华文化的底蕴,像是可忍孰不可忍,这种多年流传下来的俗语,使用范围非常广阔,而且在书面用语中更合适,所以也可以作为汉语成语来讲。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