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复何求:人生至此,何求更多
司马懿的临终遗言有何玄机之处
司马懿从小就有大名气,父亲司马防曾经担任过京兆尹,相当于首都市长。曹操很早就听人称赞过司马懿的能力,说他“聪亮明允,刚断英特”,就是聪明果断得出类拔萃。于是唯才是举的曹操,便征召22岁的司马懿出来做官。
鉴于司马懿一生善于演戏,不单骗过政治经验不足的曹爽,就连老谋深算的曹操也被他骗过。因此,司马懿的这番话是真心话还是说给记载历史的史官们听的?是真心表达自己的忠诚还是演好人生最后一场戏?恐怕除了他自己,后人真的不得而知。
接下来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司马懿同学。
年少轻狂
司马懿曾与颍川周生一同拜访胡昭,颍川士人很牛,看不惯司马懿指点江山的得瑟劲儿。于是周生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联络了几个帮手,决定剁了这个臭小子。司马懿蒙在鼓里,胡昭却得到了消息。他一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终于截住了杀气腾腾的周生一伙。抱着普救众生的大慈悲之心,胡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至于声泪俱下,草木为之含悲。周生终于化解了胸中的怨恨,放下屠刀,长叹一声:要不是你,今天司马懿非死不可。尽管胡昭一生都没有以此事邀功,司马懿还是得到了消息,一方面,灵魂深处受到震撼的司马懿明白了锋芒毕露会招来杀身之祸,那个年少轻狂的少年司马懿不见了,腹黑的种子却悄悄发芽。另一方面,出于对胡昭的敬重,司马懿后来为儿子取名为“师”“昭”。
司马懿装病
曹操为了报答司马防的知遇之恩,征召22岁的司马懿出来做官。司马懿立马说自己得了严重的风湿,生活不能自理。一千八百年来,人们对司马懿装病事件的真伪和动机始终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司马懿不愿意活在天才大哥的阴影下,有的说当时袁绍还没有玩儿完,中原鹿死谁手犹未可知,有的说此时的司马家不愿意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有的说司马懿装病这事儿压根儿就是晋朝史官编的。唯一没有争议的,是大家都觉得正史《晋书·宣帝纪》“帝知汉云方微,不欲屈节曹氏”(司马懿眼看汉朝式微,不愿糟蹋自己的节操给曹家打工)的说法是扯淡。
29岁的司马懿在妻子怀孕之后,终于装不下去了。于是由他大哥司马朗一番操作,荀彧在这年推荐了司马懿。要说曹操也真是够意思,他给司马懿安排了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陪曹丕读书。
公元251年八月,一世枭雄司马懿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一年他已经73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对于从事枭雄这个高危职业的司马懿而言,他真的活够本了。在具有相同资历的精英人物中,司马懿可谓硕果仅存者,当年的朋友与对手均已作古,人生至此,夫复何求?然而雁过留声、人过留言,司马懿老先生在临终前会留下什么遗言呢?
史书是这样记录他的遗言的:“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辅帝平九州,慎之!慎之!”这番话司马懿是对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说的,大意就是我司马懿一生在魏国做官多年,位极人臣,地位够高了。但是大家都怀疑我有异心,令我十分害怕。我死之后,你们兄弟俩要好好处理国政,辅助皇帝统一天下,一定要小心呀!
司马懿的遗言可以说是很奇怪了。要知道高平陵政变之后,司马懿诛杀曹爽,有关人员都夷灭三族。251年正月,太尉王凌企图发动针对司马懿的政变,司马懿竟以73岁高龄亲自讨伐。沦为阶下囚的王凌哀叹,“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敢不至邪?而乃引军来乎!”司马懿则老经世故地回答说:“以卿非肯逐折简者故也。”此后,凡牵连王凌之谋的人一律被诛灭三族,王凌甚至被剖棺暴尸。做完这些,司马懿还不放心,再对曹魏宗室痛下杀手,杀楚王曹彪,并将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邺城,命有司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接往来。其鹰扬跋扈与他的两个儿子有何区别?
司马懿的这些所作所为连他的后代子孙都为之惭愧。东晋明帝曾与大臣王导谈论起司马懿,王导不加隐饰地叙述了司马懿创业时的种种猜忍手段,又说起司马昭在高贵乡公曹髦时的所作所为,令晋明帝大惭,把脸埋覆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晋书·宣帝纪》)!
”夫复何求.的前一句是?
夫复何求的前一句是惟忠与义。
夫复何求(fú fù hé qiú )不是一个固定的词语或者成语,而是一个常用短句。意思是我不再需要别的什么了,得到这个就足够了。
较早的出处见于唐修《晋书·宗室列传》“承叹曰:‘吾其死矣!地荒人鲜,势孤援绝。赴君难,忠也;死王事,义也。惟忠与义,夫复何求!
夫,是语气词,表示强调;复,还有;何,什么;求,追求,这里可解释为愿望。全句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既然如此,我)还有什么追求呢?意思是我已经没什么遗憾了。
扩展资料:
“夫”的读音并非是 fū ,而是 fú ,是句首发语词,无实意;而并非“大丈夫”或其他的什么意思。因此,这个短句适用范围很广,并不限于婚姻。
出自:《国风·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典型的战争诗。这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
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
内容介绍: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夫复何求的前面一句是什么
没有固定的一句,它是一句常用短句。
夫复何求(fú fù hé qiú )不是一个固定的词语或者成语,而是一个常用短句。意思是我不再需要别的什么了,得到这个就足够了。较早的出处见于唐房玄龄等人合著《晋书·宗室列传》“承叹曰:‘吾其死矣!地荒人鲜,势孤援绝。赴君难,忠也;死王事,义也。惟忠与义,夫复何求!’”
译文:承叹息说:‘我就要死了!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势孤援绝。到你难,忠诚的;为王事而死,原则。忠与义,还有什么要求!
扩展资料:
“夫”的读音并非是 fū ,而是 fú ,是句首发语词,无实意;而并非“大丈夫”或其他的什么意思。因此,这个短句适用范围很广,并不限于婚姻。
《晋书·宗室列传》:
出自《晋书》。
《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
《晋书》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
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百度百科-夫复何求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