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时辰划分揭秘,每日十时辰特点一览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17日 23:51 35 亦白


古代的时辰是怎么分的

一、古代时辰的计算方法

古代中国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时辰的划分以夜晚的子时开始,即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1点,随后依次是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卯时(5点至7点)、辰时(7点至9点)、巳时(9点至11点)、午时(11点至13点)、未时(13点至15点)、申时(15点至17点)、酉时(17点至19点)、戌时(19点至21点)和亥时(21点至23点)。

二、古代的时辰制度

1.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期已有,汉代正式命名,包括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和人定。每个时辰用地支表示,如子时、丑时等。

2. 二十四时辰制:宋代以后,每个时辰分为初和正两部分,共计二十四时辰,与现代的24小时一致。

3. 十时辰制:先秦时期使用,昼夜各五分,具体名称有朝、禺、中、晡、夕等。

4. 五时辰制:有晨明、朏明、旦明、蚤食、宴食等名称,用于表示一天的不同时间段。

5. 百刻制:将昼夜分为一百个刻度,起源于商代,经过多次调整,直至明末才确定九十六刻制,清初定为正式制度。

三、古代时间概念的多样性

古代时间概念不一定严格,但有许多常见且广泛使用的名称。例如,日出时称为旦、早、朝、晨,日落时称为夕、暮、晚。正午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即将到正午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落后的时间称为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四、时辰与地支的对应关系

每个时辰对应一个地支,从子时开始,依次是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占地支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因此,“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代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五、更点的概念

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相当于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每更又分为五点,每点相当于现代的24分钟。例如,“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代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代的早晨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代的午夜2时36分。

古代时辰的划分,和时辰的安排

一、时辰的划分

古代中国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为: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二、时辰的功能与安排

1. 子时(23:00-01:00)

- 功能:睡觉保护阳气

- 安排:建议进入深度睡眠,此时人体器官处于休息状态,有利于身体恢复。

2. 丑时(01:00-03:00)

- 功能:肝经造血时间

- 安排:保持安静,有利于肝脏的自我修复和血液循环。

3. 寅时(03:00-05:00)

- 功能:号脉的最好时机

- 安排:早晨起床前,可进行深呼吸,促进气血流通。

4. 卯时(05:00-07:00)

- 功能:空腹喝水,排出毒素

- 安排:起床后喝一杯温水,有助于唤醒身体机能,促进新陈代谢。

5. 辰时(07:00-09:00)

- 功能:早餐营养要均衡

- 安排:进食营养丰富的早餐,为一天的活动提供能量。

6. 巳时(09:00-11:00)

- 功能:工作学习的第一个黄金时间

- 安排:精力充沛时段,适合进行重要的工作和学习。

7. 午时(11:00-13:00)

- 功能:睡好午觉养阳气

- 安排:午餐后适当休息,小憩片刻有助于下午的精神状态。

8. 未时(13:00-15:00)

- 功能:保护血管多喝水

- 安排:补充水分,保持身体水分平衡,预防血管问题。

9. 申时(15:00-17:00)

- 功能:工作学习的第二个黄金时间

- 安排:继续进行下午的工作和学习,高效利用精力旺盛时期。

10. 酉时(17:00-19:00)

- 功能:预防肾病的最佳时期

- 安排:注意肾脏健康,适量饮水,避免过度劳累。

11. 戌时(19:00-21:00)

- 功能:工作学习的第三个黄金时间

- 安排:晚餐后适当活动,可进行轻量运动,促进消化。

12. 亥时(21:00-23:00)

- 功能:准备休息

- 安排:进行放松活动,如阅读、听音乐,为睡眠做好准备。

通过这样的时辰安排,古代人们根据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特点,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和工作,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每日二十四个时辰如何对照古代时辰表?

中国古时候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据说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这些时辰。以下是十二个时辰及其对应的现代时间范围:

1. 子时中夜:晚上11点至凌晨1点。

2. 丑时荒鸡:凌晨1点至3点。

3. 寅时黎明、早晨:凌晨3点至5点。

4. 卯时日出:早上5点至7点。

5. 辰时食时:早上7点至9点。

6. 巳时隅中:上午9点至11点。

7. 午时日中:中午11点至13点。

8. 未时日昳:下午13点至15点。

9. 申时哺时:下午15点至17点。

10. 酉时日入:傍晚17点至19点。

11. 戌时黄昏:晚上19点至21点。

12. 亥时人定:晚上21点至23点。

每个时辰都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利用,同时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节奏。

每日十二个时辰表

中国古代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对应着不同的时间段,直观地展现了从夜晚到黎明,再到白天直至夜晚的自然变化。以下是十二时辰的具体描述:

首先,从夜晚开始,子时(23时至01时)被称为夜半,标志着一天的结束,也是休息的开始。接着,丑时(01时至03时)是鸡鸣之时,象征着黎明前的寂静。

寅时(03时至05时)为平旦,也就是日与夜的交接,万物开始苏醒。卯时(05时至07时)的日出,象征着新的一天正式来临,阳光初露。

进入白天,辰时(07时至09时)是食时,古人称之为早食,是吃早餐的时间。巳时(09时至11时)是隅中,临近中午,太阳逐渐升高。

午时(11时至13时)是日中,标志着一天的高峰,人们通常在此时享用午餐。未时(13时至15时)是日昳,太阳偏西,光线减弱,象征着午后。

午后到傍晚,申时(15时至17时)是哺时,又称夕食,人们准备吃晚餐。酉时(17时至19时)的日入,太阳落山,天色渐暗,傍晚时分。

戌时(19时至21时)是黄昏,天色昏黄,万物朦胧,标志着白天的结束。而亥时(21时至23时)的人定,夜色深沉,人们开始进入安静的睡眠状态,人定时刻象征着一天的结束。

十二时辰怎么划分

古人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对应不同的时间段,便于人们安排日常生活和农耕活动。

子时,即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是一天的开始,也是阴阳交替的时刻,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养阴气。

丑时,从凌晨1点至3点,此时是肝经当令,肝脏开始排毒,人们应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以利于肝脏功能的正常发挥。

寅时,从凌晨3点至5点,肺经当令,是气血由静转动的过程,人们应继续熟睡,以顺应自然规律。

卯时和辰时,分别对应早上的5点至7点和7点至9点,是大肠经和胃经当令的时间,此时应起床活动,以促进消化和排泄。

巳时、午时和未时,分别对应上午的9点至11点、中午11点至下午1点以及下午1点至3点,是心经、小肠经和膀胱经当令的时间,人们应适当休息或进行户外活动,以调养身心。

申时、酉时和戌时,分别对应下午的3点至5点、5点至7点和晚上7点至9点,是肾经、心包经和三焦经当令的时间,此时应注意休息和饮食,以养肾气和心神。

最后两个时辰是亥时和子时,分别对应晚上的9点至11点和11点至凌晨1点,是胆经和肝经再次当令的时间,人们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养阴气和调养肝胆。

古代一天是怎么划分的?

1、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2、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3、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4、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7、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8、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9、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10、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11、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12、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的起源:

西周开始,中国的历法逐渐稳定了一岁十二个月的概念。以日比作岁,也采用十二时辰划分一日、并将日期切分点(换日点)固定在夜半。十二时辰的十二个时间节点(起点),为十二时。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渐词不达意,遂改用十二地支来表示。

宋代开始,中国出现了机械式司辰,通过齿轮带动转盘,带动持时辰牌的小木人出现在视野中。当时间处于两个时辰之间时,出现在视野的时辰牌与原先的表述方式不一致。于是,时间的表述方式采用两个基准:时辰牌初现、时辰牌居正位,亦即时初、时正。

时辰制的古代意义: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子时

一天有多少个时辰分别是哪几个

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以下是每个时辰的简要说明:

子时:夜间十一点到凌晨一点。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古人认为此时是老鼠最为活跃的时刻,因此称为子时。丑时:凌晨一点到三点。此时牛正在反刍,是牛最为悠闲的时刻,因此称为丑时。寅时:凌晨三点到五点。寅时是老虎开始活动的时间,因此称为寅时。卯时:早晨五点到七点。卯时是兔子出窝觅食的时刻,因此称为卯时。辰时:早晨七点到九点。辰时是龙升天的时刻,古人认为此时阳气最盛,龙开始活动,因此称为辰时。巳时: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巳时是蛇开始活跃的时间,因此称为巳时。午时: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午时是阳气最旺的时刻,马在此刻最为活跃,因此称为午时。未时:下午一点到三点。未时是羊吃草的时间,因此称为未时。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申时是猴子最为活跃的时刻,因此称为申时。酉时:下午五点到七点。酉时是鸡归巢的时间,因此称为酉时。戌时:傍晚七点到九点。戌时是狗开始守夜的时刻,因此称为戌时。亥时:晚上九点到十一点。亥时是夜晚的开始,猪在这个时候开始休息,因此称为亥时。

每个时辰分为初时、正时和末时,共两个小时,这样一天就被均匀地划分为了十二个时辰。

十二时辰时辰属性

十二时辰,是中国古代的时间划分法,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代表两个小时。具体如下:

子时 (23:00-1:00),对应五行中的水;

丑时 (1:00-3:00),属于土;

寅时 (3:00-5:00),属木;

卯时 (5:00-7:00),继续为木;

辰时 (7:00-9:00),回归土;

巳时 (9:00-11:00),进入火;

午时 (11:00-13:00),仍然是火;

未时 (13:00-15:00),又回到土;

申时 (15:00-17:00),进入金;

酉时 (17:00-19:00),继续为金;

戌时 (19:00-21:00),回归土;

亥时 (21:00-23:00),再次对应水。

每个时辰内,还有更为精细的划分,如八刻、三盏茶、两炷香等,每个单位时间都精确到了分钟和秒。中国古代的时间单位,不仅实用,也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扩展资料

古人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一天十二个时辰,金木水火土是怎样划分?

水属性的时辰:申时(下午3点到5点)、子时(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辰时(上午7点到9点)。

火属性的时辰:寅时(凌晨3点到5点)、午时(中午11点到下午1点)、戌时(晚上9点到11点)。

木属性的时辰:亥时(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卯时(早上5点到7点)、未时(下午1点到3点)。

金属性的时辰:巳时(上午9点到11点)、酉时(下午5点到7点)、丑时(凌晨1点到3点)。

土属性的时辰:午时(中午11点到下午1点)、戌时(晚上9点到11点)、寅时(凌晨3点到5点)。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