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农历三月三:传统节日踏青节的由来与习俗探秘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17日 00:32 35 革小倩


广西三月三节日风俗由来

1、广西农历三月初三的由来有着古老的传说。相传这一天是黄帝的诞辰,因此自古便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这一习俗起源于中华民族原始社会的原始制度。

2、在壮族的传说中,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的诞辰。在广西,这一天不仅是壮族传统的踏青歌节,更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每到这个时节,壮族青年男女会聚集在街头欢歌,汇聚在江边饮宴,共庆佳节。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的由来和风俗

三月三,是农历三月初三的简称,是我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的庆祝活动最为典型。这一天,广西壮族人民享受着法定的节假日,放假两天。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索三月三的由来和风俗。

1. 三月三的由来

三月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对伏羲氏的追念。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娲用泥土造人,繁衍了人类。在豫东地区,人们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立了太昊陵古庙。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都会举行太昊陵庙会,届时,来自各地的善男信女都会聚集在这里,朝拜人祖。

2. 三月三的风俗

(1) 吃荠菜煮鸡蛋

在农历三月初三,有一个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老人们说,吃了这种鸡蛋,可以一年到头腰腿不疼、头不疼。这一天,也是汉族人迎接祖先灵魂的日子,通过吃鸡蛋的方式来纪念祖先,并希望从中获得灵气。

(2) 放风筝

江南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在清明放风筝的习俗。沪上有谚:“二月二,搓麻线,三月三,放风筝”。还有“杨柳青,放风筝。轮漏高”的说法。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将风筝送上天空,将线剪断,任其飘逝,这样可以将一年的病痛和烦恼一同带走。

(3) 壮族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的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这一天,广西壮族人民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歌圩、扫墓等。

(4) 汉族上巳节

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上巳节”。春秋时期就已经流行。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上巳”在汉代定为节日。

(5) 侗族、布依族、瑶族和黎族的风俗

侗族、布依族、瑶族和黎族等民族,在三月三这一天,也有自己的独特庆祝方式和习俗。如侗族的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布依族的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等。

3. 三月三的其他风俗

(1) 土家族的三月三

土家族的三月三,是土家族的情人节。在这一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会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2) 台湾、福建地区的风俗

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3) 重庆忠县等地的风俗

重庆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4) 英德市英红镇华侨聚居区域的风俗

在英德市英红镇华侨聚居区域,妇女会在三月三当天收集艾草、苎麻、路边青等多种植物的叶子,和米粉做成粿子食用,据说能去百病。

(5) 田阳县的乔业都的歌圩

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贡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圩,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

三月三的由来简述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的庆祝活动最为典型。这一天,广西壮族将其定为法定节假日,并放假两天。以下是关于三月三由来的简述:

三月三日的传统节日,又称“上巳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原始制度,春秋时期已开始流行。古时候,人们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由于巳日常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被定为三月三日。汉代时,“上巳”被定为节日。

三月三的习俗因民族而异。例如,汉族会在河南黄帝故里举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而广西壮族的习俗包括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绣球传情、打扁担、对歌谈情、打铜鼓、碰彩蛋等。

关于三月三的传说,最广为人知的是刘三姐的故事。相传刘三姐是一位善于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罪恶的壮族歌仙。在三月初三这一天,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被财主派人砍断山藤,导致她坠崖身亡。为了纪念刘三姐,人们开始在这一天聚会唱歌,唱歌活动会持续三天三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月三成为了人们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同时也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到了清代,在三月初三,人们还会举行数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

“三月三”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推动了广西壮族及各民族文化走向国际舞台。

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清晨,人们会清洗厨具,用香草草药沐浴。妇女和儿童会插上野菜花,铺上衣服,供老人点亮灯笼。人们会在水中沐浴嬉戏,以祈福消灾。男女会随着鼓声泛舟湖上,欢歌唱咏,采摘兰花、松枝,作为爱情的象征。

此外,还有射箭比赛,人们会刻木为兔形,亲友们分成两队,骑马射兔,先射中者为胜,负者下马,鞠躬倒酒,胜者坐在马上饮酒。

三月三也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当地人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歌会,祭拜祖先,拜谷神,载歌载舞。他们还会吃乌米饭,缅怀祖先,款待来客,因此,当地人也将“三月三”称为“乌饭节”。

农历三月三还是黎族人民追念祖先、喜庆新生、赞美生活、追求爱情的传统节日。人们会早早起床,妇女忙着舂山栏糯米,准备过节食品。姑娘们上山采撷染饭的树叶,男人们则合伙上山放狗打猎,下水抓鱼。家家户户杀鸡买肉备好酒,姑娘们穿上盛装,披金戴银,且歌且舞,欢庆一年一度的节日。

三月三的由来简述2:

“三月三”是壮族的重要节日,也已经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法定假日。在“三月三”节日期间,壮族儿女有对歌谈情、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民间习俗。

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间相互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三月三”也是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这一时间,当地人都会举行盛大歌会,并祭祖先,拜谷神,载歌载舞。还要吃乌米饭,缅怀祖先,款待来客,所以,当地人又把“三月三”称为“乌饭节”。

农历三月三同样是黎族人民追念祖先、喜庆新生、赞美生活、追求爱情的传统节日。人们会早早起床,妇女忙着舂山栏糯米,准备过节食品。

姑娘们上山采撷染饭的树叶,男人们则合伙上山放狗打猎,下水抓鱼。家家户户杀鸡买肉备好酒,姑娘们穿上盛装,披金戴银,且歌且舞,欢庆一年一度的节日。

三月三的由来简述3: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会来到黄帝故里新郑市寻根拜祖;

这一天,也是古上巳节,是古人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中所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兰亭序》中“曲水流觞”都与上巳节相关。

“三月三”在壮族传说中,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源漏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据记载,三月三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三月三是由古代上巳节演变而来,三月三,魏晋以前称为上巳节,日期为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称元巳,魏晋以后改称为三月三。同时这一天是轩辕黄帝的生日,每到这天,人们纷纷来到水边举行祭祀,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称为祓禊,也叫春浴日。

什么叫上巳节

上巳节是一个风花雪月的情人节“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文献,旧俗也。古人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禊祭,或者单称禊。《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魏晋以后把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此后便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

上巳节是一个风花雪月的情人节。“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诗经·郑风·溱洧》)。

上巳节的文化意义

上巳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展现着中国从古至今的生活风貌,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价值、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巳节作为黄帝诞辰节,彰显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同时,炎黄子孙在上巳节祭拜黄帝,祭拜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更能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同根同祖、血脉相连的情感,并能增强对本民族的热爱与认同,这项纪念活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这种意义上,上巳节就像粘合剂一样把中华民族成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三月三的由来

三月三的由来

一、关于三月三的起源

农历三月三,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丰富传统的日子。其由来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人类始祖伏羲。伏羲与女娲共同创造了人类,因而在豫东地区,伏羲被誉为“人类祖先”。为了纪念这一天,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太昊陵会举行盛大的庙会。男女老少汇聚于此,共同祭拜祖先。此外,三月三还与传说中的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有关。在北京的一首竹枝词中,描述了蟠桃宫庙会的盛况。而传说中的嫦娥也是从丈夫后羿手中偷得仙丹,飞向月宫的人物。因此,在某些古老的神话故事中,王母娘娘被描绘为掌管长寿的神明。

二、三月三吃鸡蛋的特殊节日

三月三吃鸡蛋的节日被称为上巳节。在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会聚集到黄帝故里新郑市寻根拜祖。此时,人们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地菜即荠菜,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多种药用价值。民间流传着“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说法,将其视为灵药。此外,这一天还是古代上巳节的重要日子,人们会进行“祓除畔浴”活动,以祈求健康与吉祥。

三、农历三月三的特殊节日意义

农历三月三在我国各地有着不同的节日意义。这一天既是上巳节,也被称为踏青节或修禊日。在古代,这一天与春节、中秋节齐名,是年度三大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外出踏青、游春并祭祀。此外,三月三还是人日,相传女娲在七天内造出了七种动物,初三为羊日。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会吃“七宝羹”和“薰天”。同时,对于布依族来说,三月三是他们传统的民族节日,是布依族众多节日中最盛大的一个,被称为布依族的“春节”。

四、关于三月三号高速公路收费问题

三月三号所有高速公路是正常收费的。在2015年,高速公路的免费通行时间包括春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和国庆节四个法定节假日期间,具体日期有所规定。而三月三并不在免费通行的范围内。

总结来说,三月三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和丰富传统的日子,与伏羲、王母娘娘等神话人物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这一天也是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三月三来历和习俗

一、节日起源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节日。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当时人们用以表达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以及对祖先的崇敬。至春秋时期,该节已有明确记载,并逐渐演变成一个庆祝春季到来、祈愿风调雨顺和纪念祖先的节日。每到农历三月初三,人们以各种形式庆祝此节。

二、祭祖踏青

三月三的习俗之一是祭拜祖先。人们回到祖坟前,通过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与怀念。与此同时,踏青也成为三月三的一个重要习俗。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外出赏花观景,祈愿新的一年能够得到好收成。

三、煮蛋与五彩线

在一些地区,三月三有煮蛋的习俗。人们会用草药烹煮鸡蛋,除补充营养外,还寄寓着驱邪和祈福的意义。此外,家长还会为孩子系上五彩线,寓意着避邪求吉,祈愿孩子健康成长。

四、歌舞表演与民间游戏

三月三当天,各地会举行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歌舞表演是节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通过歌舞庆祝春天的到来,祝愿新的一年事事如意。此外,诸如放风筝、捉迷藏等民间游戏也是节日中的亮点,让参与者在欢乐中感受节日的氛围。

三月三不仅是一个充满特色的节日,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无论是祭祖、踏青,还是煮蛋、系五彩线,以及歌舞表演和民间游戏,均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先的尊敬。这一节日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农厉三月三的由来和风俗

一、来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这一天,不仅是汉族,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也会庆祝这个传统节日。三月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上巳节”,这是周代华夏族民间一种以巫术信仰为基础的祈福节日。最初,上巳节是以祓禊(fú xì)仪式为主,目的是祈求婚姻和生育的吉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演变成了一个古老的男女青年相恋的歌节。

二、习俗:壮族的“三月三”是最重要的民族节日之一。届时,壮族男女会聚集在山坡上唱山歌,举行抢花炮、打铜鼓、抛绣球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在侗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庆祝三月三的传统,习俗活动丰富多彩。除了抢花炮,侗族的三江地区的“敬链行歌坐妹”活动,以及瑶族的陀螺比赛,都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浪漫气息和文化特色。

三、饮食风俗:三月三的饮食习俗也颇具特色。有民谚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春天是采食荠菜的最佳时节,荠菜煮鸡蛋更是民间传统的美食。据说这种吃法可以祛风湿、清火气,缓解腰腿疼痛,还能预防春季流行病。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