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探寻生活本源的宁静之道
“我亦坐内息”的出处是哪里
“我亦坐内息”出自宋代牟巘五的《题束季博山园二十首》。
“我亦坐内息”全诗
《题束季博山园二十首》
宋代 牟巘五
行行西崦西,螟色苍然入。
芸芸各归根,我亦坐内息。
《题束季博山园二十首》牟巘五 翻译、赏析和诗意
《题束季博山园二十首·西崦》是宋代诗人牟巘五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行行西崦西,
螟色苍然入。
芸芸各归根,
我亦坐内息。
诗意:
诗人牟巘五以自然景物为背景,以深沉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归宿和内心宁静的追求。
赏析:
诗的开头“行行西崦西”,表达了诗人的行程向西,走进了一片幽静的山园。接着,诗人运用了“螟色苍然入”这一意象,将浓密的螟蛉飞入山园的景象描绘出来,暗示着岁月的流转与变迁。螟蛉是一种幼虫,它的苍白色与诗中的“螟色”相呼应,象征人生的无常和脆弱。
接下来的两句“芸芸各归根,我亦坐内息”,表达了万物归于本源的道理,诗人也顺应自然,静坐内心,寻求宁静和安宁。诗人以自己的心境与自然相融合,表达了对于安享寂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词以简约而深刻的笔触,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诗人对于返璞归真、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生命的思考,诗词传递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哲理意蕴,引发读者对于人生、自然和心灵的思考。
什么是逆修,如何通过古代养生家的方法实现从有到无的修炼?
逆修,即逆向修持,旨在返璞归真,超越日常生活的欲念与情感,回归内心的纯净与宁静。根据《性命圭旨》的阐述,顺其自然,心生于性,情生为妄,而逆修则是检视并抑制这些妄念,将情感反转,让意念归于本心,心归于性。
逆修的核心在于化有为无,从后天返先天。如同万物从无到有,人的思想与情感活动也是如此。逆修要求我们从纷繁思绪中解脱,回归恬淡虚无的童真境界,即是从有到无的转变过程。
古代养生家们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逆修,如老子的“致虚守静”与庄子的“窈冥昏默”,主张思想意识淡泊、静化。道教强调观空忘我,通过不断观空达到“形神两忘”的无。张三丰的凝神气穴则教导我们清心凝神,将杂念转化为内向的正念,元神默守于丹田。
心息相依是另一关键环节,通过调整呼吸与心神的同步,使心境达到大定,让心意随息而行,最终达到心无杂念,归于无。这不仅仅是精气神的转变,更是一种对生命本源的探寻,但切勿盲目修炼,需遵循正确的方法,如《道乡集》所言的“专气致柔”。
逆修并非单纯返回婴儿状态,而是以后天之力提炼出先天的纯净,这是一种内在的提升,需要智慧与坚持。在实践中,切忌胡乱修习,以免误入歧途。总结来说,逆修是提升自我,回归自然的智慧之路,愿对每位追求内心宁静的探索者有所启发。
乡村生活宁静安逸的句子
1.希望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2.我们都是行与尘世的旅者,而真正的旅行是回归于生命的本源,是将世俗纷扰渡成眉目的清朗。
3.乡村的田园生活不用问自然是好的,伴着山川、河流、炊烟,那美是城市不能及的。比起城市的追追赶赶,还是喜欢在乡村看庄稼每天都在长高。没有种过庄稼的人是体会不到的,自然怪不得你。我曾经种过汗菜,那时十来岁,种菜是为跟大人一样体现劳动价值。我家旁边有一小块土,我扛来锄头有模有样的挖起来,在一个雨天种上汗菜小秧苗,总共才不到十棵,确载满了我的期待与快乐,从种下的一刻起,它们就成了我的牵挂,浇水、施肥、除草,每天看它们好几次,有时候干脆蹲在那里一看就是好半天,仿佛能看到它们在长高,能听到它们钻出土壤的声音,能感觉到它们在欢乐地允吸大地的养分,在雨露的滋润下,在春风的吹拂下快乐生长。
4.最美的田园生活,就在你的身边,满眼的嫩绿。
5.知足不贪,安贫乐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举动适时,自得其所者,所适皆安,可以长久。
6.城市与乡村,一个繁华,一个朴实。有人向往城市生活,有人向往乡村田园生活。
7.这是我们村儿,也是一心向往的田园生活。每天穿过林子到邻村儿健个身,简单的生活既安宁又满足。
8.人要懂得知足,知足常乐嘛!
9.拼搏吧,奋斗吧,你枕边的书,手中的笔,桌上的纸,终将带你振翅高飞!
10.有田园,诗不在远方而近在咫尺,有鸟语有花香,心旷神怡!
11.一亩田园,一方原舍,回到乡村,悠然自在。
12.期待早日战胜疫情,共迎春暖花开!期待乡村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期待城市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这,便是岁月静好、国泰民安。
13.生命的美好,也许就是不荒度,不气馁,世事是繁复的,有时是需要懂得克制和取舍。做自己,不媚俗不攀附,三千清风绕指而过,是素白纸笺上独留的一朵闲云翩跹。
14.我悠闲的在城市与半山之间倘佯,岁月流淌,却唯有这份情怀在时光中永固。
15.人要知足常乐,简单生活才能很幸福的生活,宽容大度,什么事情都不能想复杂,心灵的负荷重了,就会怨天尤人。定期对记忆进行删除,把不愉快的人和事从记忆中摈弃。
16.田园生活很好,远离闹市,清清静静,与世无争,悠闲自在,悠哉悠哉。
17.大雪导致高速封路,绕路国道,第一次近距离看见北方乡村的民房,跟我想象中一样。旁晚时分,炊烟袅袅升起,旁边一片雪茫茫的田野,忽然感觉,四季分明的地方真好。
18.听歌平复情绪,看书增长学识,知足才会快乐,悲观只会一蹶不振。
19.梦想有一片菜园,享受生活的甘甜。
20.如此的美好,有谁不渴望拥有呢?于是,田园生活,便成了我们心里不醒的梦,成了我们渴望的诗和远方。
《庄子·山木》主题、原文、注解、译文及随评
庄子的《山木》篇,深邃地探讨了人与道的共生关系,寓言于自然与人事之中,揭示了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累的哲学理念。全文九节,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庄子的智慧与洞见。
在文章中,庄子以大树和雁的寓言,强调了不偏执于材用,而是如大树般随自然而生,雁则因不求名利而得以保全。他提倡的处世之道,就像旅店中的丑妾,低调谦逊,不求外在的赞誉,而是内守道行。这样的处世态度,旨在避免因追求名利而陷入纷争和劳累,而是选择与道同在,浮游于万物的本源。
市南子的建议,是对鲁侯的启示,他倡导舍弃世俗的忧虑和欲望,追求建德之国的简朴生活,让心灵与道同行,远离尘世的束缚。北宫奢的敛财之道,启示我们应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返璞归真。孔子与大公任的对话,揭示了生死智慧,孔子虽处困境,但仍坚守内心,寻求超越外在困境的生存之道。
庄子以猿猴和士人在乱世的比喻,揭示了人性在环境压力下的真实写照。桑雽的林回故事,强调了情感与本性的价值,而舜的教诲则教导我们顺应本性,无需外在的装饰。孔子被困陈蔡,通过歌声表达坚毅,教导颜回,人应坦然面对命运的起伏,以内心的平静应对生活的波折。
阳朱的观察与感悟,以旅店主人对美妾与丑妾的不同态度,揭示了行善去私的重要性,只有不自视过高,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与爱戴。庄子通过自身的经历,教我们学会随和变通,如老聃和孔丘所言,入乡随俗,方能与世间和谐共处。
总的来说,庄子的《山木》篇,是一曲关于人与自然、道与生活的和谐乐章,它告诉我们,顺应自然,不为物累,才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实现真正的自由与智慧。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