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四个引路人”的深刻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教师入党誓词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为建设教育强国、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壮丽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强化责任担当。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勇于担当,认真履行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职责;深刻理解“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科学内涵,时刻铭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自觉践行“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坚定不移跟党走,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相关说明
深化理论武装。健全学习制度,以制度建设强化理论学习。
使理论学习是有计划的、有要求的、有目标的、有重点的、有落实的、有反馈的,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用党建引领学校发展。
四个引路人的内涵
四个引路人是指:培养学生品格的导师,教授学生知识的导师,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导师,激发学生奉献祖国的导师。首先,作为教师,要承担培养学生品格的责任。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道德品质的塑造。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杰出人物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诚信、勇敢、坚韧等品质的重要性。此外,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会感恩和奉献,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品格。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在信息时代,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取和应用知识是教师的使命。为此,教师需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掌握学科的最新动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和习惯,指导他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成效。再者,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是推动社会前行的关键,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的核心。通过开展创新实验、组织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勇于尝试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讲授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播民族精神等内容,教师可以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支教”、“环保”等志愿服务项目,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到奉献的喜悦和价值,进而更加坚定地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个引路人的内涵是哪四个
四个引路人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具体来说,他们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献学祖国的引路人。这些角色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还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教师,成为这四个引路人的标准是衡量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这四个角色共同为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方向,强调了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个性发展的个体。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知识传播者逐渐被新的教育模式取代。然而,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的角色变得更加重要。教师不仅需要传递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批判性思考,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这不仅包括在学术上的指导,也包括在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引导。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总之,教师作为四个引路人,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教育情怀。他们应当成为学生人生旅途中的重要伙伴,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
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
1、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但雷锋精神焕发着永恒的魅力,激励人们无私奉献、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2、雷锋在普通的岗位上,在平凡的工作中,在平静的生活里,一件事一件事去做,一个任务一个任务去完成,一点一滴去奉献。雷锋精神是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流血牺牲精神的延续和发展,但它是不受年代、环境、背景等条件制约的。也就是说,学雷锋是不需要条件的,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岗位都可以学雷锋。只要你想、你有心、你愿意,从身边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奉献
3、雷锋和雷锋精神的出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雷锋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具有时代特点和教育意义,具有鲜明的历史转型时期的导向价值。
4、雷锋和雷锋精神的出现,使英雄模范的成长进入了良性循环。雷锋是通过学习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成长起来的,英雄就是雷锋前进的引路人,而后来的许多英雄又是通过学习雷锋成长起来、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的。
5、雷锋和雷锋精神的出现,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代,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雷锋精神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四有”“四个引路人”是什么?
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四个引路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019年9月10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和水平,交通工程学院在一号教学楼三楼会议室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理论学习。深入领会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本次教职工理论学习会由刘常勇书记主持。
在学习会上,刘常勇书记详细阐释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内涵,要求全体教职工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要做“四有好老师”,即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要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即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四个相统一
要做到“四个相统一”,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接着,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刘常勇书记指出作为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坚守师德底线,提高人文素养和专业水平,关心爱护学生,积极奉献社会,努力成为受学生尊重的好老师。
通过此次理论学习,教职工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也明确了“对标四个引路人,争做四有好老师,坚持四个相统一”的教育使命。全体教师纷纷表示,进一步规范职业行为,明确师德底线,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