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想蓝图
请问天下为公是什么意思?
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正确的社会政治理想。
出自:《大道之行也》是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中的一篇散文。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白话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
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示例:天下为公,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种美好的理想。
扩展资料
孙中山眼中的“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的“公”字,照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即是“共”的意思。“天下为公”,也即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
到了孙中山那里,“天下为公”蕴含的内容更深邃,更宽广。他说:“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这样的说法,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
一个“共”字,涵盖面是那么大,“国家”、“政治”、“利益”都在它的笼罩之下。国家为“人民所共有”,政治为“人民所共管”,所得的国家利益为“人民所共享”。
实现“天下为公”的途径
孙中山力图通过实行三民主义,做到“公天下”。他主张实行民族主义,即实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恢复中华,把一家一姓的天下变成“公天下”。并在清王朝覆亡之后,继续进行民族革命,反对官僚、军阀的专权,把官僚、军阀的天下,变成人民的天下。
同时将国内各民族融合成一个很文明、很强大的统一中华民族,以便抵抗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从列强手中夺回失去的土地和利权,使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国家。
孙中山深知,为实现“天下为公”,必须跟以天下为私的人作斗争。他指出:“共和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官吏是人民的公仆。
民国成立十年,那些公仆太坏了,把中国搅得不成样子……”孙中山所说的搅乱民国的所谓“公仆”,指的是袁世凯、张作霖、曹锟、龙济光等人,这些官僚、军阀把军队当作私有,把政权当作私有,把国家当作私有。
所以他说:“以后不用革命精神来改造民国,再没有别的希望。”对于全国统一、革命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将会出现的腐败现象,孙中山不会没有预料。他曾设想,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上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百度百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大同礼记原文及翻译
大同礼记原文由于篇幅过长,这里不便全数列出,但我可以提供部分关键内容及相应的翻译,并对其进行详细解释。
《大同礼记》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典籍,旨在阐述礼的普遍原理和具体实践。其中,“大同”意指普遍和谐与一致,强调了礼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以下是部分原文及翻译: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翻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选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人与人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这段原文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在这个社会中,人们遵循大道,公平正义得到实现。通过选举贤能之士来治理国家,确保了社会的有序运转。同时,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关系,和睦相处,共同为社会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接下来,原文进一步阐述了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们如何关爱弱势群体,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老年人得到妥善的照顾,能够安享晚年;中年人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幼童在良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成为社会的未来之星。而那些在生活中遭遇不幸的人,如孤寡老人、残疾人等,也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扶持,他们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最后,这段原文所传达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和谐稳定。只有建立起一个公平正义、互信互助的社会环境,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由于《大同礼记》包含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思想,这里仅提供了其中一部分的原文及翻译和解释。如需更深入地了解这部典籍的全貌和精髓,建议查阅相关的学术著作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国人的普世价值观是什么?
中国人的普世价值观,深藏在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交织之中,其中儒家的愿景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
儒家的主张在《礼记·礼运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它倡导的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在这个理想世界中,人们共同治理,选贤举能,讲求信用,维护和睦。每个人都超越血缘关系,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弱者得到关怀。物资丰富,但人们厌恶浪费,追求的是社会公平而非私藏;才智得以充分施展,而无需只为个人私利。这样的社会秩序下,奸诈和混乱不再滋生,家门可开而无忧,这就是儒家所描绘的大同世界。
然而,道家的视角则有所不同。老子的《道德经》中,我们看到的是对个人自由和智慧的限制,如“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这是对生命自由的剥夺和专制的倾向。道家还反对推崇贤能,压制人才,否定珍贵物品的价值,并试图抑制人们的欲望,甚至限制人们的迁徙自由。庄子则进一步提出“绝圣弃知”,破坏传统秩序,企图用愚民政策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尽管如此,道家并非全然负面。其中一些理念,如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艺术的限制,可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有所启示。但总体而言,儒家的普世价值观更倾向于社会公正和个人发展,而道家则倾向于极端的个人主义和保守的秩序维护。
中国的普世价值观并非单一,而是儒家与道家思想交融的结果。它既包含了儒家的仁爱与和谐,也包含了道家对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今天,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汲取平衡个人与社会,道德与现实的智慧,以此塑造一个更为包容和谐的社会。
大道之行也原文
大道之行也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详细解释: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段话说的是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表明了一种理想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秩序。在这个理想的社会里,公共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人们遵循公正的原则来治理社会。
2.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提到选拔有德行、有能力的人担任领导,强调诚信和和睦的重要性。通过选拔贤能来引领社会风气,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谐,维护社会的和平稳定。
3.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话表达了在理想的社会里,人们不只是对自己的亲人有爱心,也会关爱社会上的其他人,不局限于对自己的子女有慈爱之心。这种博爱思想体现了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4.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句话描述了社会的养老、育幼制度。理想的社会应该让老年人得到妥善的照顾和终老的保障,年轻人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这种制度的实施能够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一句强调的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照顾。无论是有特殊困难的个体还是残疾人士,都应该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这是社会公正和文明进步的体现。
6. 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表达了男女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和责任划分。男性承担社会事务和工作责任,女性则承担家庭和社会关怀的任务。男女各尽其职,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7.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里强调资源的共享和劳动的态度。人们珍惜物品和资源,不会随意浪费;人们愿意付出努力,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为了社会的共同利益。这种精神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和协作精神。
8.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在理想的社会里,阴谋诡计被杜绝,盗窃、叛乱等不法行为也不会发生。人们诚实守信,社会秩序井然有序。
9.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句话描绘了社会的和谐景象。人们不再需要担心门户的安全问题,家家户户都无需关闭大门。这种社会被称作“大同”,即大和谐、大团结的意思。
这段《大道之行也》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蓝图,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社会公正、和谐与文明的追求和向往。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