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寒露时节气温降,养生保健正当时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15日 05:58 39 雨卉


什么种麦正当时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是流传于民间的一句农谚。寒露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标志着气温进一步降低,地面露水更加寒冷,预示着即将进入霜冻季节。在这个时节,南岭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已步入秋季,而东北和西北地区则已步入或即将步入冬季。

寒露时节,田野间的景象逐渐变得丰富多彩。稻田里,金**的稻穗沉甸甸地低垂着头,仿佛在向辛勤耕耘的农人致谢;果园中,苹果、梨子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此时,正是农民们收获的季节,他们忙碌地穿梭在田间地头,将一年的辛勤劳动转化为丰收的喜悦。

除了农业活动外,寒露时节也是人们养生保健的好时机。中医认为,寒露时节天气渐凉,人体需要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适应季节变化。此时宜食用温热性食物,如羊肉、姜、葱等,以增强体质、御寒保暖。同时,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等,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免疫力。

总的来说,寒露时节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变化的时期。无论是自然界的万物生长还是人类社会的劳作与养生,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展现着独特的魅力与韵律。让我们共同感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吧!

2023年霜降文案简短

1、风冷雨冷天气冷,花冷草冷树木冷,天冷地冷人更冷,我的祝福暖你心身;愿你身强体壮,平安健康;祝你好运连连,好事成双,快乐欢畅,幸福徜徉!

2、夏雨少,秋霜早。夏雨淋透,霜期退后。

3、悬崖下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远远望去就像是一片片大红的杜鹃花。

4、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5、早春棉,减产少,夏棉霜早不得了。

6、霜降时节时节凉兮兮,路上行人欲加衣,养生保健尤要紧,莫忘祝福暖人心。天气渐冷,朋友我提醒您注意防寒保暖,注意养生保健,愿我的祝福能给您驱逐些许寒意。

7、霜降节时清池浅,霜降了,叶红了,天气由暖转凉了。秋深望空太白明,夜凉了,水凉了,情意更加绵长了。愿友保暖保身体,霜降祝福暖心里。

8、流星燃烧自己,只为瞬间升华,它从未流泪;蜡烛耗尽生命,只为一线光明,它从未后悔;我也不顾一切付出这一毛钱,只为在霜降的日子里祝福你:健康平安!

9、寒风吹,细雨飘,丝丝凉意入人心;红叶飞,染清霜,莫忘添衣裳;菊花香,蜜柚黄,为你送吉祥;霜降快乐,心情舒畅!

10、天变冷,秋雁来,霜降到,关怀至:吃丁柿,预防流鼻涕;吃栗子,养胃又健脾;吃洋葱,预防老寒腿;吃羊肉,滋补好身体;多锻炼,强健好体魄;多互动,朋友远方来;此微信,包罗我真心;此祝福,包含我真情,愿朋友健康快乐每一天!

11、那粒粒白霜,皎洁晶茔,对着太阳的一面,银光闪烁;背着太阳的一面,透映着紫色的暗影。

12、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13、霜降前后始降霜,有的地方播麦忙。

14、霜降不摘棉,霜打莫怨天。

15、传说中有一个大侠他的剑很冷手很冷心也很冷所以他冷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秋天到了要加衣服哦!今天霜降,吃点好的,御寒!

二十四节气身体保养

小寒(公历1月5-7日)宜养肾

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阴”。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等穴位,对养肾,保护脾胃有显著效果。

大寒(公历1月20-21日)润肺除恶燥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艾灸肺俞、大肠俞、中府,并注意清痰饮食,可润肺、保暖润燥。

立春(公历2月3-5日)助阳生发

“打春冻人不冻水”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可补阳气、清热解毒。

雨水(公历2月18-20日)

《黄帝内经》称:“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湿邪易困扰脾胃。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可以健脾利湿。

惊蛰(公历3月5-7日)顺时养阳

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背痛脚凉者。艾灸肝俞、胆俞、三阴交、足三里、肩井,可补足阳气以健身。

春分(公历3月20-21日)防旧疾发

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艾灸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以补充肝的精气。

清明(公历4月4-6日)防高血压

清明时节,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艾灸神阙、关元、气海、涌泉,可以预防高血压。

谷雨(公历4月19-21日)

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激唯蠢行,人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可以清肺热、防感冒。

立夏(公历5月5-7日)养心正当时

《黄帝内经》特别强调:“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和茄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饥棚裤矣”。夏季心火旺。

小满(公历5月20-22日)除湿正当时

人凭借天地里灵气而生,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小满湿热重,当心风疹找上门。艾灸脾胃区域,可以除湿、除内热、除湿邪。

芒种(公历6月5-7日)谨防梅雨伤

艾灸肝俞、肾俞健脾祛湿。

夏至(公历6月21-22日)日吃补

夏至也是阳气最旺山祥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艾绒汗蒸可以调理脾胃,清暑利湿。

小暑(公历7月6-8日)避暑湿

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艾灸丰隆、承山、会阴可以健脾祛湿。

大暑(公历7月22-24日)防中暑

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时机。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对于那些每逢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立秋(公历8月7-8日)养脾胃

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素问 . 金医直言论》所说“秋气者病在烂简肩背”。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艾灸各个关节、脾俞、足三里、丰隆可以祛湿养胃。

处暑(公历8月22-24日)防温燥

秋三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艾灸腹部穴位,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白露(公历9月7-9日)养阴

《黄帝内经》指出:“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艾灸血海、内关、神阙、关元、气海、天枢预防着凉易泻肚,和养阴。

秋分(公历9月22-24日)防燥凉

《黄帝内经》讲:“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多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艾灸气海、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可保养肺阴、护肺和养阴。

寒露(公历10月8-9日)防寒凉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小雪(公历11月22-23日)温肾阳

《黄帝内经》讲:“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刚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这里所说的“风”“寒”“暑”“湿”,包括“燥”“火”中医称之为“六邪”。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可养肾,保护阳气。

大雪(公历12月7-8日)要温补避寒

寒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尤其是阴虚的人。中医认为,水是阴中的至阴,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大雪补得当,一年不受寒。艾灸涌泉、肾俞、肺俞可温补不受寒。

霜降(公历10月23-24日)宜进补

中医上有句古话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痰湿产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中医里还有句话叫“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就是说气虽出于肺,但却是根于肾的,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

冬至(公历12月21-23日)护阳气

《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了。艾灸肾俞、至阳可以保护阳气,藏住肾精。

秋分养生口诀,秋分节气的顺口溜大全

秋分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到来。在这个时节,气温逐渐下降,天气转凉,昼夜平分,人们开始感受到秋天的气息。秋分不仅是农民朋友们的重要节气,也是我们养生的重要时机。

秋分养生之道

随着秋分的到来,天气变得干燥,人体也容易出现津液不足的情况。因此,防秋燥、补气津成为此时养生的关键。多喝水、多喝粥,保持身体水分,同时多食用清润、温润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有助于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秋分时节,寒湿较重,脾胃容易受伤。因此,保护脾胃也是此时养生的重点。在饮食上,应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如山药、地瓜、南瓜、玉米等,避免食用过于寒凉、辛辣的食物。

此外,秋分时节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也应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助于防止秋乏,保持精力充沛。

秋分节气顺口溜

秋分秋分,昼夜平分;

吃罢秋分饭,一天少一线;

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

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麦粒圆溜溜,寒露麦粒一道沟。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