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揭秘三公制度:权力监督与廉政建设核心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14日 22:19 49 锐轩


单位三重一大自查整改措施报告

为了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按照《关于开展作风建设方面重点制度落实情况督促检查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局对作风建设方面重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自查,查找制度落实的薄弱环节,巩固纠正“四风”,解决“三难”,整治“为官不为”等作风建设成果,推动全体干部职工养成“三严三实”优良作风。现将我局自查自纠阶段活动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强化权力监督

局党组把强化监管落实责任、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一项重点工作。我们成立了由局党组书记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局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领导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1. 落实责任,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我们全面落实“两个责任”,明确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职责,层层分解落实“两个责任”,把党风廉政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

2. 开展教育,提高廉洁自律意识。我们以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为契机,采取集中学习、自学、以会代训等形式,加强学习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3. 落实“一岗双责”,加强源头防控。我们严格执行“一岗双责”,加强机关公务接待和公共开支管理,切实加强源头治腐。我们强化机关工作人员平时考核,认真执行相关考核规定,规范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促进了机关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正风肃纪,严格查处存在的问题。

1. 高度重视,及时组织传达学习。局党组多次组织学习重要讲话和“中央八项规定”,并制定了相关实施办法,从工作作风、会风、文风和厉行勤俭节约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2. 多措并举,制定相关制度。我们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我们继续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堵塞漏洞,不断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3. 加强学习教育,筑牢思想防线。我们认真开展“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主题活动,通过领导讲学、观看影片等多种形式加强政治纪律教育力度,提高了全体党员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1. 实行“四严”管理。我们严格控制一般性费用支出,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严格管理各类差旅费支出,严格公务用车管理。

2. 完善财务制度,严肃财经纪律。我们修订完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报账程序和支出审批手续,杜绝违规发放津贴补贴、滥发乱发奖金,开展相关专项清理和自查自纠。

四、整治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为官不为

1. 严明政治纪律,加强思想教育。我们通过相关活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和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要求,严格遵守党章党纪和相关规定。

2. 严明组织纪律,打造务实高效干部队伍。我们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党务政务公开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工作纪律管理,切实解决“三难”、“为官不为”问题,打造出一支高效廉洁的科技队伍。

三公是什么职务

商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史记殷本纪第三“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

周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有变易。

(1)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西汉

初承秦制,设置三公。汉武帝元狩四年,置大司马,以取代太尉之职。后元二年(前87年)春,汉世宗孝武帝刘彻驾崩,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受汉武帝遗诏,与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成为汉昭帝刘弗陵的辅命大臣,共同执掌朝政。从此,霍光掌握了汉朝政府的最高权力,三公中的丞相地位急剧下滑。“汉哀帝元寿二年,置太傅,位在三公上; 平帝元始元年置太师、太保,太师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其后或废或置,大抵无所统职。

东汉

西汉末至东汉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又置太尉,以太仆赵熹为之,而与司徒、司空为三公。汉献帝初,刘虞、李傕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二职始两置矣,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汉制,三公府分部九卿,太尉所部太常、卫尉、光禄三卿。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省三公官,置丞相。魏初又置,而兼置大司马,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张然明破诸羌,静幽并,耻为王曹所卖,发愤申陈窦之冤,卒不得为三公。”

三国

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将太师、太傅、太保特称三师,以正其名。然非道德崇重则不居其位,无其人则阙之,故后世历代多以为赠官。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其中太傅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般为虚职,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吴设丞相、大司马(另有左、右大司马)、上大将军,其中上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上,大司马之下。

晋以相国、丞相与八公为诸公官。《通典》卷二《职官二》“三公总叙”条说:“后魏以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上公也。大司马、大将军谓之二大,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 以司马望为太尉。历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并为三公,置府僚。

隋唐

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正一品。《唐六典》载:“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已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 唐代分为中书省,门下,尚书省。职责分别为决策,审议,执行。

后周

依《周官》,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不置府僚。

北宋,承唐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至宋徽宗,依三代旧制,改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罢司徒、司空、太尉。

由于太尉等衔加授过滥,元中期人已渐渐不再称它们为三公,而以三公指代前朝一般称为“上公”、“三师”的另外三个更高的荣誉头衔——太师、太傅、太保。 至此,后世历代皆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在明仁宗之后,三公皆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为什么要加强三公经费管理

三公经费的支出是导致行政运行成本不断增加的主要因素,也是公众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2011年,中央各部委率先公开了2010年度的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这一举措为地方各级政府树立了良好的示范,有力地推动了三公经费的公开透明。

三公经费的公开不仅有助于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更是落实各级党政机关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的重要举措。通过公开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党政机关能够自觉带头厉行节约,进一步加大减支力度,确保有限的资金和资源能够更多地用于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这一举措对于密切党群关系、提高政府公信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公经费的合理使用和公开透明,不仅关乎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更关系到政府形象的塑造和公众信任的建立。通过加强三公经费的管理和监督,政府可以进一步提升行政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用在刀刃上。同时,公开透明的三公经费制度也能够增强公众的信任和支持,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公信力。

总之,三公经费的公开透明是推进政府廉政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增强公众信任的重要举措。通过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监督和管理,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加高效、透明、廉洁的政府形象。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