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杂交水稻问世历程及重大突破回顾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14日 19:21 40 粘春彦


杂交水稻什么时候问世

杂交水稻问世时间:1974年。

杂交水稻是通过特定的育种技术,将雌雄亲本进行杂交,从而获得优势的种子进行种植的水稻品种。其问世时间是在中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下面详细介绍杂交水稻问世的相关情况。

在农业领域,杂交水稻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突破性的技术成果是在中国诞生的。经过长时间的科研探索和试验,中国科学家在1974年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这一技术的诞生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使得粮食生产获得了重大的进步。此外,通过不断的技术优化和改良,杂交水稻在全球范围内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它的成功推广为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杂交水稻的出现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也为世界农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这一技术成果标志着人类农业文明的一大进步,展现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潜力。至今,杂交水稻仍然是全球农业科技研究的热点之一。

杂交水稻什么时候问世普及

1973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一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多年来潜心研究的结晶。1960年7月,时任湖南黔阳农校教师的袁隆平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萌发了研究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的念头。经过几年艰苦试验和科学分析,袁隆平写出了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4期上。杂交水稻研究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1976年12月,袁隆平(右)和同事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 新华社

1970年秋,根据袁隆平“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设想,他的学生李必湖在海南找到一棵雄性不育株。转育出来的三粒雄性不育种子被命名为“野败”,为“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1971年春,在湖南省委的领导下,成立了由湖南农科院、农学院、师范学院、黔阳农校和贺家山原种场组成的省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以袁隆平为代表的黔阳农校科研组把“野败”植株和其他不育材料分发给13个省市的20多个单位,进一步开展以“野败”为主要材料的“三系”配套攻关会战,加快了“三系”配套进程。

1972年春,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林科技座谈会上,杂交水稻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由中国农林科学院和湖南省农科院主持,组织全国力量搞协作攻关。

1981年6月6日,国家科委和国家农委在北京联合召开籼型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授奖大会。湖南省农科院研究员袁隆平(左)代表全体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科技人员领奖 新华社

1973年,在突破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张先程等在东南亚品种中找到了一批优势强、花药发达、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三系”终于配套成功了!

1974年,湖南开始试种杂交水稻,亩产超过650公斤,充分显示了它的增产优势。

1975年,试种面积达到5600亩。

1976年,全国示范推广面积扩大到208万多亩,全部增产20%以上。

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推广,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197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28631万吨,比1965年增长47.2%。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的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多万人。我国可以豪迈地宣布: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问题。

策划:周红军

监制:朱永磊 安传香

统筹:翟子赫 王莹

本期文献参考:新华社报道

杂交水稻什么时候问世?

1、1973年

杂交水稻问世时间是1973年。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我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2月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杂交水稻(hybrid rice)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就是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的基本思想和技术,以及首次成功的实现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也被学术界某些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由于Henry Beache的设想和方案存在着某些缺陷,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后来日本人提出了三系选育法来培育杂交水稻,提出可以寻找合适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来作为培育杂交水稻的基础。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日本人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另外日本人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水稻育种新方法,比如赶粉等,但是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法完成杂交水稻的产业化。

袁隆平于1971年2月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杂交水稻”是于哪年问世的?

杂交水稻问世于1974年

以下是对杂交水稻问世的

杂交水稻的诞生,是农业生产领域的一项重要里程碑。它是由袁隆平院士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通过对水稻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对杂交优势的探索而培育成功的。在经过一系列的育种试验与探索后,终于在1974年,世界上首例杂交水稻问世。这一技术的问世,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抗病性,对于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也为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的途径。杂交水稻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农业科技的一个飞跃,也是全球作物育种技术的一项重要突破。自从杂交水稻问世以来,其种植技术和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为增加全球粮食产量、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至今日,杂交水稻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的高产作物之一,为农业生产领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不断的科技研发和品种改良,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其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杂交水稻问世的时间

杂交水稻问世的时间是在1974年。

杂交水稻的研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家袁隆平率领的团队开始了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他们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良,终于在1974年成功培育出了第一代杂交水稻。这一突破性的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对于解决中国及其他地区的粮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杂交水稻的问世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一大里程碑。通过利用不同品种水稻之间的遗传差异,杂交水稻能够结合双亲的优良性状,如高产、抗病、抗虫等,从而实现对粮食产量的显著提升。杂交水稻的推广和应用,不仅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杂交水稻的成功研发和推广还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国家,特别是那些面临粮食短缺和粮食安全问题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分享杂交水稻技术,中国为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杂交水稻在1974年的问世是农业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解决了粮食问题,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并对全球粮食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

杂交水稻什么时候问世 杂交水稻什么时候问世历史时期

杂交水稻问世时间是1963年,由美国人Henry Beache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也被学术界某些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由于Henry Beache的设想和方案存在着某些缺陷,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1973年,以袁隆平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实现了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也于2014年10月实现历史性突破,为进一步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奠定了基础。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随着杂交水稻的应用推广,使单位面积产量得到提高并减少用种量;杂交水稻直播栽培技术就是省去传统的水稻栽培育秧过程,把经过浸种、催芽的稻种直接播到大田中,加以管理,使之成秧、分蘖一直到成熟的一种简化栽培方法。

2020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进行的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了亩产1530,76公斤,其中早稻619,06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晚稻品种“叁优一号”911,7公斤,超过了1500公斤的预期目标。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