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月当空,千里共婵娟——中秋赏月之夜
皓月当空,千里共婵娟——中秋赏月之夜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丹桂飘香,远在异乡的人看见满月当空,便会倍加思亲。中秋之月分外明,天涯咫尺最相思。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至明清时,已成为与元旦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代表团圆美满,人们会在中秋赏月、吃月饼,燃灯,也会在中秋许下美好的望。今夜明月人尽望,举杯对明月,敬自己,敬他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最著名的中秋诗词当属苏轼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正值外放期间,无法与家人团聚。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一钩新月或一轮满月都能给人无限的情思。举杯对月,想念的人却无法得见,人的悲欢离合,犹如月的阴晴圆缺,古今难全。
所以只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要看到升起的明月,无论在天涯何处,都能感受到家人美好的祝愿。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是最浑然天成的中秋诗词,人与海与月浑然一体,将远乡人的相思情意表露无遗。
长夜漫漫,月光皎洁,世上那么多美好的瞬间,却无法与你共享。只能在梦里赠你满手的月光。
《阳关曲·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夜幕降,云气收,天地间溢满了清寒,月到中秋分外明,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亮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诗人一生看过很多地方的中秋月,无论是把酒问青天,还是轻云掩素华,都没有这般美景。世事无常,明年中秋不知会在何处望月思乡。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白树栖鸦、冷露、浸湿的桂花,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仰望明月,丝丝寒意,轻轻袭来,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月光洒在了谁的心上,又落下了谁的思念。
《月 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世事离乱,身陷囹圄,命运未知,杜甫无法与妻女共赏明月。只留得妻子闺中都看,女儿尚小,还不懂遥遥相思。全是饱含柔情,感人至深。
《西江月》
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秋天本就萧索凄凉,凉风、落叶、寒雨,奈何又逢中秋,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遥望却不能与家人相聚,只能凄凄然望着家的方向。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宋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
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
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
终不似,少年游。
又逢中秋,却是愁绪满怀,诗人重游故地,虽风景不殊,却恰逢乱世。风景已不似从前美好,只剩满目凄凉。触目有忧国伤时之恸,终不似,少年游,道出多少唏嘘。
《中秋月》
明徐有贞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
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这首词应是最开怀释然的中秋词了。月到中秋,分外皎洁,管他阴晴圆缺,还是珍惜人世间的美好时光吧。忘记所有不开心,只记住这人间好时节,愿年年中秋,皆有如此良辰美景。
《一剪梅·中秋无月》
宋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
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
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
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最从容的中秋诗词也不过如此了吧,举杯把酒,中秋虽无月,但杯中有花、有月。虽壮志难酬,但有酒有歌,也足矣。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平时在红尘中见到月亮,心都能清静下来,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忘记得失与天地同在,灵魂也能尚得清明和自由。
中秋佳节,愿花好月圆,阖家欢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扩展资料:
水调歌头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翻译及赏析 关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翻译及赏析如下:
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赏析: 情感表达: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苏轼在密州做太守时,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意境营造: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苏轼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人生哲理: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认为人生的悲欢离合和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的事情,体现了其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则表达了苏轼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亮,体现了其深厚的人文情怀。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长期漂泊海外的华人望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都会有( )的感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寄景抒情,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
“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这两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扩展资料:
《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及妻子而写的。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像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
《望月怀远》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把月写得美丽。望月念远,相思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诗人娓娓道来,亲切感人。
水调歌头全部诗句是什么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豪放的性格。
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参考资料: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