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令状背后的军规铁律:立状立誓,战无不胜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 ?
我上传的文件分析的非常好,很值得一读。要关羽立军立状,一来杀杀关羽的气焰,稳固自己的地位。二来是三国演义为了表现关羽知恩图报之义气。
诸葛亮之聪明, 他当然知道派关羽去要坏事, 却依然派他去, 最可怜关羽,他将曹操放走后, 默然回营请死, 诸葛亮装模作样的要把关羽推出斩首, 若非刘备兄弟情深, 为他求情, 关羽真要成为刀下冤魂了。 诸葛亮是放走曹操的真正策划者, 关羽不过是一个被蒙在鼓中的盲目的执行者罢了。但盲目无知的执行者却完成了一个精心策划的大计划, 或者换句话说, 聪明人深思熟虑的杰作是由一个傻瓜误打误撞完成的。这就是华容道放曹操的真相! 华容道放曹是形成天下三分的关键一步, 而这关键的一步派谁也完成不了,只有关羽堪当此任, 只有关羽才是放曹的最佳人选。因此, 事实上是关羽, 也只有关羽才能为诸葛亮完成这件大事。所以, 关羽在华容道一役中, 不仅没有犯错误, 反而是立了一个绝世大功!
什么是军立状
军立状其实就是军令状啦,它有两层意思哦:
在古代:它是下属向将军立下的誓约。就像是说:“将军,我保证完成任务,要是完不成,我就按军令状上的条例受罚!”这样能让将军更放心,也显得立军令状的人特别有决心和信心,保证战斗能胜利。
在现代:它不光是在军队里用了,范围更广啦。就像我们接受了个很重要的任务,然后写个保证书,说:“我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要是不行,我就……”。这也是为了让我们更有责任感,把任务完成得漂漂亮亮的!
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的内容是?
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的内容《三国演义》没写。
“军令状”的起源和军队行军作战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指挥官的责任感,确保战斗的胜利。
现泛指接受某项重大任务后写的保证书,范围也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军队。
立军令状,贵在自我加压,不留后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立军令状是有极大风险的,因为军中无戏言,立下军令状,白纸黑字,那是要兑现的。三国演义中写到:当年蜀国将领马谡为守街亭立下军令状,后街亭失守,蜀国丞相孔明(诸葛亮)不得不军法从事,这就是有名的历史故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还有当时草船借箭时,诸葛亮也在周瑜面前立下了军令状,当然,敢立军令状,也是高度自信的表现。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
诸葛亮对周瑜的用心应该是了然于胸的。当周瑜提出让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意欲加害的用心,因为当时的生产条件和动荡的战争状况,十天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十万支箭来。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当场立下军令状。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蜀吴联合作战,破曹关系到“三国鼎立”之势。诸葛亮如果当面揭穿周瑜的阴谋,就会伤了两家的和气,蜀吴联盟就会破裂,就会被曹操强大的军队各个击破。所以心胸宽广、顾全大局的诸葛亮不与周瑜计较。另外,诸葛亮对借箭有着周到的安排,他既算到了天气,设计好了“借”箭的方法,也算到了人。所以,成竹在胸、胜券在握的诸葛亮才会当面立下军令状。
今有诸葛亮立此军令状:
军令状
吴蜀联军与曹军交战,需十万支箭。周都督委托本人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
如不能如期完成,甘愿军法处置。
立状人:诸葛亮
建安十三年九月x日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