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析:形而上学原理及其在现代哲学中的意义
请问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什么意思啊,怎么理解阿?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作机械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理论的第二个阶段。这一哲学流派采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视角来探讨宇宙、自然界以及认识论问题。17和18世纪的西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它的典型代表。该学派认同世界是物质的,并在对抗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独立于人类思想的存在,是世界一切变化的基础。他坚持只有具有广延的物体才是真实存在的,并以此观点支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同时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尔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包含某些辩证法要素,但其主要特征在于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在历史领域中仍然坚持唯心主义立场。该理论将所有运动简化为机械运动,试图用力学原理解释所有现象;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以及事物内部矛盾导致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变化仅是数量上的增减或位置的改变,否认质的变化和飞跃;忽视了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将认识看作是直观、消极和被动的反映,将社会意识中的抽象理性、天性、情感等视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而诞生,代表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然而,随着社会历史和科学进步,它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取代。
哲学中经常出现在一个词“形而上学”,请问是什么意思啊?
形而上学,有两个含义
1. 先打个比方,一把直尺插进水里,你的眼睛看见那把直尺是弯的。但是,你关于直尺的知识与你的光学知识告诉你:直尺不是弯的,是直的,你之所以看见它是弯的,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你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形而上学,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我们可以想,当我们用自己的感官去看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是否也是像那把直尺一样,不是把它的本质正确地呈现给了我们、我们所看到的是不是只是这个世界的表象而对它的本质一无所知或有所误解?所以,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世界的本质。对于这个问题有各种回答,比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的本质是某种观念、精神,世界是从上帝那里流出来的,等等。
这个就叫做“本体论”,也就是狭义上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还有它广义上的含义。既然说,形而上学的任务是研究世界本质的,那么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有没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质?如果说有能力,那么,应该用什么办法去研究?
对于前一个问题,有人回答说:“我们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质。”(可知论)有人说:“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不可知论)对于后一个问题,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理性的逻辑推演去认识世界的本质(理性主义),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直观经验去把握(经验主义)。
这个就是“认识论”,广义上的形而上学,应该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
广义上说,研究超越感性经验存在的学问,都可以叫做形而上学。
2. 在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著作里,“形而上学”,还有另外一个意义。
先说个古老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传统的思维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所以,这个世界上如果不是先有鸡,就是先有蛋。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在这里陷入了窘迫之境:如果先有鸡,那么这只鸡是怎么孵出来的呢?如果先有蛋,那么这个蛋是怎么生出来的呢?
科学的回答是:这个世界上,鸡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鸡,蛋,也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蛋。而是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这样的形态的。这就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完成了一个“对立统一”,解决了这个问题。
传统的那种思维方式,叫做“知性思维”,也可以叫做“形式逻辑思维”,用这种思维考虑问题,就不可避免会陷入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的两难处境、得出自相矛盾的、混乱的答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四个著名的二论背反(也就是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特征就是:他的两个相反的答案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指出这个问题。他把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人类的理性不可以认识客观世界。
黑格尔则反对康德的不可知的观点,他提出,如果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就不会陷入矛盾、混乱。这就是辩证法。
与辩证法相对的那种“知性思维”,则被恩格斯叫做“形而上学”。列宁、毛泽东,也沿用了这个用法,所以,中国的政治课本上,对“形而上学”的解释,依然是第二种解释。不过,现在学界使用“形而上学”这个词时,一般是采取第一个含义。很难说,政治课本上那种定义,是引申义还是以讹传讹啦,呵呵。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什么啊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以下是关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
一、基本定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所有的事物都是物质的不同形态或运动状态。这种观点强调物质的存在是客观的,即物质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二、主要特点
1. 强调物质的决定性。在哲学中,这种决定性主要体现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即物质存在先于并决定意识的存在。
2. 认为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都可以追溯到物质的不同形态和运动状态上。换句话说,所有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可以从物质的改变来寻找原因。
三、哲学意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对于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它也强调实践的检验作用,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鼓励人们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之,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观点,它强调了物质的重要性和决定性,对于人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什么叫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一种哲学观点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是哲学上的一个关键概念,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的核心思想是推崇和专注于客观存在的实体及其性质和关系,将世界的存在理解为有形且静态的实体构成。以下是关于形而上学的详细解释:
一、形而上学的定义
形而上学主张可以通过直观和经验来研究客观存在的本质和结构。它侧重于探究事物的内在性质、形式及因果关系等。与侧重现象研究和变动的过程不同,形而上学注重研究事物永恒不变的特性,也即表象背后本质的存在状态。这一观点旨在探究世界的固有规律以及实体间的绝对关系。在形而上学看来,现实世界的真实本质可以通过逻辑分析或直观洞察来获得认知。它通过推断和研究物质的本质属性和普遍规律,追求对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理解。简而言之,形而上学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和结构,而不是表面现象的变化。因此,形而上学被视为一种探求真实本质的理论和方法论。这种研究方法尤其关注概念与存在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现实世界的结构和规律。从这个角度来看,形而上学为哲学思考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视角。同时,它也为人们提供了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种途径和方法。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探讨,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现实世界的真实面貌。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人类追求真理的哲学思考方式的体现。简而言之,形而上学是一种强调对事物本质和结构进行研究的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它不仅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更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思考过程和实践过程。形而上学是现代科学和哲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和指导思想。正因为它的存在和运用才使我们不断地开拓新知识领域推动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因此研究形而上学对于深化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形而上学什么意思
形而上学是指一种哲学观点,主张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强调事物的本质永恒不变,具有抽象和普遍性的特点。
形而上学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主要是指通过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基础。它强调的是对事物背后的本质进行探究,并认为这个本质是固定不变的,不依赖于具体的事物而存在。这种哲学观点力图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普遍性原理,强调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和抽象分析的重要性。具体来说:
一、形而上学的核心观点是探究事物的本质。
在哲学上,形而上学认为事物的表象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本质。这个本质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事物的本质和结构,而不是表面的现象和变化。它强调要通过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考来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内在规律。
二、形而上学强调事物的永恒性和规律性。
形而上学认为事物的本质一旦确定,就不会发生变化。这种永恒性使得我们可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来预测和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同时,形而上学也强调事物的规律性,即事物的发展遵循一定的普遍原理和法则。这些规律和原理是超越时空的,具有普遍适用性。
三、形而上学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于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哲学中,虽然形而上学的地位受到挑战和批判,但它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对于哲学、科学、文化等领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之,形而上学是一种强调探究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哲学观点。通过对事物的深入思考和抽象分析,形而上学力图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内在规律,为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支撑。
什么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主张物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与精神、意识相对立,认为世界是由客观的物质构成的,意识只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详细解释如下:
一、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
形而上学是一种哲学上的方法论,它主张对于事物的本质应当通过直接观察和推理来认识,强调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抽象和概括。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是一种主张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哲学立场,与之相对的唯心主义则强调精神或意识的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综合了这两种观点,主张物质是世界的基础。
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是一种客观实在的存在。与之相对立的精神、意识等非物质存在被认为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这种观点认为,物质的存在是绝对的,而精神则是相对的。它强调对事物的认识应当通过感官观察和科学实验来验证,反对任何形式的神秘主义和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地位和影响
作为一种哲学观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现代哲学中仍具有重要地位。它对于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等现代思潮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它也影响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对于自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尽管在现代哲学中存在着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批评和反思,但它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哲学观点和思考方式。
总结来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一种主张物质是唯一真实存在的哲学观点,强调对事物的认识应当通过感官观察和科学实验来验证。它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对于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怎样理解“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哲学领域探讨宇宙根本原理的分支。马克思哲学中,其与辩证法相对立,强调孤立、静止、片面视角,认为世界由孤立、不变的事物组成,变化仅是数量增减或位置变动,由外部因素引发。
形而上学概念源于孤立、静止、片面地审视世界,视事物为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忽视事物间联系,不关注其生成、消灭与运动。其变化仅被视为位置移动或数量增减,归咎于外力作用,类似物理学中的矢量(位移)。
黑格尔批判形而上学,因其形式主义、不究实质,将之视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机械教条研究方法。形而上学常代表教条主义,以孤立、静止、片面视角看待世界,视一切事物为孤立、永恒不变。
孙正聿在《哲学通论》中,对“形而上学”概念使用有两种常见理解:一是接近“哲学”意义,指追求论证超越经验的世界统一性的理论,传统思辨哲学家常将“形而上学”视为哲学的代名词。二是与“辩证法”相对立,指否认矛盾的哲学理论,强调在绝对不相容对立中思考。
哲学中的行而上学到底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术语,通常有两种含义:
1、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
2、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它。“形而上学”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而亚里士多德可能称做“第一原理”、“哲学”。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