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爆发:揭秘这种烈性传染病的严重危害
什么是霍乱?可怕吗?这种病症我们该如何预防?
霍乱是烈性肠道传染病,特别可怕。及时消灭苍蝇、保障环境卫生、饮食安全能预防这种病症发生。
霍乱是甲类传染病,是人由霍乱弧菌感染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人得病以后不但会出现剧烈的呕吐和腹泻,还会导致体内出现酸中毒和急性肾衰竭,治疗不及时就会死亡,而且霍乱的传染性极强,不但会通过水传播还会通过食物、手以及苍蝇等进行传播。
每年夏天是霍乱的高发期仍得霍乱,以后发病及快出现肠道感染以后,会有喷射状的呕吐和腹泻出现,患者很快会出现脱水微循环也会受到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入院治疗,就会出现代谢性的酸中毒和急性肾衰竭,患者体内的多器官功能都会受到影响,会因此而出现死亡,霍乱是一种致死率,特别高而且传染性极强的可怕疾病,平时要注意预防。
霍乱是可以预防的,水是它重要的传播源,所以在平时一定要注意用水安全,不喝生水更不喝被污染的水,这样做能有效预防霍乱弧菌传播,防止霍乱出现。霍乱弧菌对食品也有极强的污染性,所以在平时一定要注意饮食安全食品购买以后要正确存放,而且要认真清洗,在食用以前最好经过高温烹煮,因为在高温状态下或让弧菌能失去活性,不具有传染能力,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勤洗手,勤消毒,及时消灭苍蝇也能有效预防霍乱出现,因为苍蝇在沾染了携带病毒的食物或者污染物以后,再接触人的皮肤或者其他食物,就会造成病毒传播,容易让人感染霍乱弧菌,从而出现霍乱。而人的手在接触污染物或者携带病毒的食物与物品的时候,就会出现病毒残留,在接触其他食物也会造成病毒传播让人感染霍乱,所以想预防霍乱就要勤洗手,保证个人卫生。
全世界霍乱死了多少人
霍乱曾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巨大灾难,这种烈性传染病导致许多人丧生。在中国,霍乱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1300万;全球死亡人数估计超过1.4亿。霍乱的确切起源已不可考,但其多次爆发已历经数个世纪。第一次大流行始于1817年印度的杰索尔,由受污染的大米引起,并随着欧洲人的贸易路线传播至世界各地。1821年,霍乱传入欧洲,但由于严冬的到来,污水中的霍乱弧菌被冻死,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霍乱并未大规模流行。然而,这仅仅是开始。到1961年,霍乱共爆发了七次,每次都导致数十万人死亡。无论是在欧洲、美洲还是亚洲,一些小村庄的居民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几乎全员感染,葬礼连连。在那个愚昧的时代,许多人将霍乱视为上天的惩罚,是恶魔来夺取人们的生命。他们经历腹痛、腹泻和呕吐,向上天祈求宽恕,却只有绝望等着他们。在日本千叶县,曾有群众激烈反抗隔离治疗,误认为医务官员要加害于他们,甚至将一名医生刺死。医疗条件的匮乏和民众的愚昧无知,使得那个本已充满哀嚎的霍乱时期更加暗无天日。尽管如此,对霍乱的研究从未停止,许多人一直在寻找其起源和治疗方法。直到今天,霍乱依然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严重问题。
武大腹泻病例复核诊断为霍乱,感染霍乱后会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身体机能...
武汉大学的首例霍乱病例已经经过复核诊断确认。霍乱,这种通过受污染的水源、接触粪便或通过空气传播的烈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多样,甚至包括昆虫如苍蝇和蚊子。该疾病的死亡率极高,未经及时治疗的病人面临生命危险。
当人体感染霍乱后,身体机能会受到以下影响:
首先,患者会出现剧烈的腹泻和恶心呕吐,这是霍乱的典型症状。霍乱毒素在肠道内大量分泌液体,导致肠道充满水分,进而引起严重的腹泻。与普通腹泻不同,霍乱引起的腹泻如同瀑布般汹涌,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因严重脱水和电解质失衡而丧命。
其次,霍乱感染案例罕见,一旦感染,确定感染源至关重要,这对防治细菌的进一步传播至关重要。霍乱对身体的危害巨大,病情一旦恶化,可能导致脱水、肌肉痉挛,甚至急性肾衰竭,这些都会危及生命。
第三,感染霍乱后,患者可能在几小时内出现眼窝深陷、意识模糊或昏迷等症状。由于严重腹泻导致的水分流失,患者的皮肤可能会出现皱褶。霍乱在短时间内可能迅速致命。
最后,尽管霍乱的传染性强,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霍乱弧菌是可以被有效杀灭的。霍乱本身并不直接由细菌致死,而是因为严重的腹泻导致人体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从而引起身体脱水,这才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霍乱是可以治愈的,但其发病急促,治疗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此外,霍乱存在人际传播风险,其危险性不容小觑,作为一种甲类传染病,霍乱与鼠疫等其他严重疾病并存。
霍乱病毒的危害
霍乱疾病要想大面积传播,就离不开赖以生存的霍乱病毒,这种病毒的存活性非常高,只要条件适宜就会卷土重来。霍乱病毒的危害是什么?下面小编就此问题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霍乱病毒指的就是霍乱弧菌。霍乱弧菌能长久存在于水中,水中的霍乱弧菌不高温消毒杀死,会长期存在。霍乱弧菌是人类霍乱的病原体,霍乱是一种古老且流行广泛的烈性传染病之一。曾在世界上引起多次大流行,主要表现为剧烈的呕吐,腹泻,失水,死亡率甚高。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
这种病毒会引起烈性肠道传染病霍乱,为我国的甲类法定传染病。在自然情况下,人类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在地方性流行区,除病人外,无症状感染者也是重要传染源。高比例的无症状携带者有利于疾病的扩散,根据卫生状况,无症状携带者和病人的比率波动在10:1~100:1之间。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水源或未煮熟的食物如海产品、蔬菜经口摄入。居住拥挤,卫生状况差,特别是公用水源是造成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不常见。在正常胃酸条件下,如以水为载体,需饮入大于1010个细菌方能引起感染;如以食物作为载体,由于食物高强度的缓冲能力,感染剂量可减少到102~104个细菌。任何能降低胃中酸度的药物或其他原因,都可使人对霍乱弧菌感染的敏感性增加。
希望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可以真正了解霍乱病毒的危害性,霍乱的预防措施有哪些?这就要求大家平时多掌握一些瘟疫安全小知识,才会在疫情来临之前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霍乱是什么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属于甲类传染病。典型患者由于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可引起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导致外周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一般以轻症多见,带菌者亦较多,但重症及典型患者治疗不及时可致死亡。
症状体征
本病潜伏期短者数小时,长者3~6天,一般为1~3天。古典生物型和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疾病,症状较严重;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的症状轻者多,无症状的病原携带者亦较多。典型患者多突然发病。少数患者发病前1~2天可有头昏、乏力或轻度腹泻等症状。
1.病程分期 典型病例病程可分3期。
(1)吐泻期:以剧烈的腹泻开始,继而出现呕吐。一般不发热,仅少数有低热。
①腹泻:腹泻是发病的第一个症状,其特点为无里急后重感,多数不伴腹痛,排便后自觉轻快感。少数患者有腹部隐痛,个别病例可有阵发性腹部绞痛。排出的粪便初为**稀便,后为水样便,以**水样便多见。腹泻严重者排出白色混浊的“米泔水”样大便。有肠道出血者排出洗肉水样大便。出血多者则呈柏油样便,以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者多见。腹泻次数由每天数次至数十次不等,重者则大便失禁。
②呕吐:一般发生在腹泻之后,不伴恶心,多为喷射性呕吐。呕吐物初为胃内食物,继而为水样,严重者亦可呕吐“米泔水”样物,与粪便性质相似。轻者可无呕吐。
(2)脱水期:由于剧烈的呕吐与腹泻,使体内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丧失,因而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出现循环衰竭。本期病程长短,主要决定于治疗是否及时和正确与否。一般为数小时至2~3天。
①脱水:可分轻、中、重三度。轻度脱水,可见皮肤黏膜干燥,皮肤弹性力差,一般约失水1000ml,儿童70~80mL/kg体重;中度脱水,见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声音轻度嘶哑,血压下降和尿量减少,丧失水分3000~3500ml。儿童80~100ml/kg体重;重度脱水,则出现皮肤干皱,没有弹性,声音嘶哑,并可见眼眶下陷、两颊深凹、神志淡漠或不清的“霍乱面容”。出现循环衰竭和酸中毒者,若不积极抢救,可危及生命。重度脱水患者约脱水4000ml,儿童100~120ml/kg体重。脱水的分度见表1。
②循环衰竭:是严重失水所致的失水性休克。临床表现:当血容量明显减少后,出现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甚至不能触及,血压下降或不能测出。继而由于脑部供血不足,脑缺氧而出现意识障碍,开始为烦躁不安,继而呆滞、嗜睡甚至昏迷。
③尿毒症酸中毒:临床表现为呼吸增快,严重者除出现库斯莫尔(Kussmaul)呼吸外,可有神志意识障碍,如嗜睡、感觉迟钝甚至昏迷。
④肌肉痉挛:这是呕吐、腹泻使大量的盐丧失,严重的低血钠引起腓肠肌和腹直肌痉挛。临床表现为痉挛部位的疼痛和肌肉呈强直状态。
⑤低血钾:腹泻使钾盐大量丧失,血钾可显著降低。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减弱,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腹胀,亦可出现。
(3)恢复期或反应期:腹泻停止,脱水纠正后多数患者症状消失,尿量增加,体力逐步恢复。但亦有少数病例由于血循环的改善,残留于肠腔的内毒素被吸收进入血流,可引起轻重不一的发热,一般患者体温高达38~39℃,持续1~3天后自行消退。
2.临床类型 根据失水程度、血压和尿量情况,可分为轻、中、重三型。
(1)轻型:起病缓慢,腹泻不超过10次/d,为稀便或稀水样便,一般不伴呕吐,持续腹泻3~5天后恢复。无明显脱水表现。
(2)中型(典型):有典型的腹泻和呕吐症状,腹泻达10~20次/d。为水样或“米泔水”样便,量多。因而有明显失水体征。血压下降,收缩压仅9.31~12kPa(70~90mmHg),尿量减少,尿量为500ml/24h以下。
(3)重型:患者除有典型腹泻和呕吐症状外,存在严重失水,因而出现循环衰竭。表现为脉搏细速或不能触及,血压明显下降,收缩压低于9.31kPa(70mmHg)或不能测出。尿量为50mL/24h以下。
除上述三种临床类型外,尚有一种罕见的暴发型或称中毒型,又称“干性霍乱”(cholera sicca)。本型起病急骤,尚未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即迅速进入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什么是霍乱
霍乱,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这种病在早期曾被称为虎烈拉,其临床特征包括剧烈无痛性泻吐、米泔样大便、严重脱水、肌肉痛性痉挛以及周围循环衰竭等。霍乱弧菌分为两个生物型,即古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过去,古生物型引起的疾病被称为霍乱,而埃尔托生物型引起的疾病则被称为副霍乱。1962年,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将副霍乱列入《国际卫生条例》检疫传染病“霍乱”项内,与霍乱一同进行处理。解放后,我国已成功消灭了霍乱,但国外仍有不断发生和流行的情况,因此我们仍需保持警惕,认真做好预防工作。
霍乱作为我国法定的甲级烈性传染病,要求在发现确诊或疑似病例后2小时内上报。这种病的特点是传播迅速,病情严重,死亡率高,因此预防措施尤为重要。在历史上,霍乱曾多次引起全球性大流行,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如今,虽然我国已成功消灭霍乱,但全球仍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存在霍乱的风险,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霍乱的爆发概率较高。
霍乱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即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经充分烹饪的食物和饮用未经煮沸的水。此外,霍乱还可能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排泄物传播。因此,在与霍乱患者接触时,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其排泄物,并做好个人卫生。
预防霍乱的关键在于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和个人卫生意识。政府应加强对公共卫生的投入,确保每个地区都有足够的清洁水源和卫生设施。同时,个人也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霍乱的传播风险,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