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卅年沧桑:探寻千年历史的秘密与传承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12日 06:07 35 嬴雅涵


卅年沧桑:探寻千年历史的秘密与传承

1914年 占领中国青岛,夺取德国侵占中国的胶州湾.

1931年 九一八事变,一年内占领整个东北,建立满州国

1937年 发动卢沟桥事变,威胁平津

1874年 5月,日本出兵3600余人入侵我国台湾,残酷杀戮高山族同胞。 10月,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专条》,承认琉球为日本保护国,并赔偿日本兵费50万两白银。

1894年 袭击中国在朝鲜海域的运兵船,发动甲午战争 :

1894年 7月,日本军舰突然袭击在丰岛海面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军舰,重创“济远”号和“广乙”号;击沉“高升”号运输舰,造成700多中国官兵死亡,由此爆发中日“甲午战争”。

9月,日舰队在黄海海面袭击中国北洋舰队,击沉4艘军舰。“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及全船250人、“经远”号管带林永升及全船270人壮烈牺牲。

10月,日军分两路侵犯我辽宁省。

11月,日军占领大连、旅顺。日军进入旅顺后,见人就杀,在4天3夜的大屠杀中,全市2万多中国人全遭杀戮,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 1895年 2月,日军从水陆两路夹攻驻威海卫中国海军。3月,日军占领整个辽东半岛,日军所至,烧杀*掠,无所不为,仅在田庄台一地,就杀死我军民2000多人。 4月,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割地赔银的《马关条约》。

6月,日军再度登陆台湾。 11月,日占领台湾全岛。 同月,日本强迫清政府同日签订《中日辽南条约》,中国向日本交纳3000万两白银,日本才交还辽东半岛。

1898年日本强行将福建划为其势力范围。

1900年 5月,日、俄、英、美、德、法、意、奥八国联军进犯北京,镇压义和团等反帝爱国运动。7月,日军攻陷天津,在津抢劫白银200多万两。

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京烧杀*掠。 1901年

9月,清政府与日、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交出税务、使馆区管理权,并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

1905年 1月,日军再度占领旅顺。

3月,日军占领奉天(今沈阳),并与俄为争夺中国领土在我东北进行大规模厮杀。 年底,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获得在我国东北南部之特权。

1906年 6月,日本成立了掠夺我国东北资源的大本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1907年 7月,日本与法、俄签订秘密协定,把南满和福建定为日本势力范围。

1914年 8月,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把山东黄河以南地区划为日本对德“作战区”。

10月,日军占领济南和胶济铁路全线。

11月,日、英联军攻占青岛。

1915年 5月,日本以最后通牒方式,迫使袁世凯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

1918年日军开抵哈尔滨,攫取哈尔滨至长春的铁路管理权。

1925年 5月,日本人开枪打死上海日商内外棉纱厂工人代表顾正红、打伤其他工人十余名。 后又伙同英国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当场打死工人和学生71人,打伤数十人。

1926年 3月,日舰炮击大沽炮台,中国驻军死伤10余人,后日本调军舰于大沽对中国进行威胁。

3月18日,北京群众举行集会抗议,遭到镇压,47人被打死,200余人被打伤,酿成“三一八惨案”。

1928年 5月,日军制造“济南惨案”,打死中国军民1000多人,并占领济南。

6月,日本在沈阳皇姑屯车站炸死张作霖,阴谋夺取东北。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炸毁中国东北沈阳北郊的一段铁路,反称是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占领了沈阳城,这就是著名的“九·一八事变”(左图)。此后不久,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沦于日军之手,东北3000万同胞受尽欺凌,流离失所

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本军队突然进攻上海,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著名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的指挥下,奋起抗战,这就是“一·二八”事变。爱国将士多次打退日军进攻,迫使日军三次更换主帅。这次战事得到中国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而有力的支援

3月9日 溥仪到达长春,在关东军导演下,就任伪满洲国“执政”。

1933年

1月3日 日军攻占山海关。

3月9日 第29军在喜峰口与日军展开激战。

5月26日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张家口建立,冯玉祥任总司令,方振武任前敌总司令,吉鸿昌任前敌总指挥。

5月31日 《塘沽协定》签定。

1934年

4月17日 日本外务省情报部长天羽英二发表声明,声称要排挤英美在华势力,独占中国。

10月10日 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11月7日 中国***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成立,杨靖宇为军长。

1935年

6月11日 梅津美治郎就华北问题提出备忘录,7月6日,何应钦复函全部承认日方要求,实际形成《何梅协定》。

6月27日 《秦土协定》签定。

6月28日 丰台事件发生,日军非法进驻丰台。

8月1日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通称《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8月5日 日本外相广田弘毅提出对华三原则。

10月19日 红军抵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城),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11月25日 日本策动的“冀东防共自制治委员会”成立。

12月9日 北平爆发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

12月2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通过《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

1936年

2月26日 日本发生二·二六事件,日本法西斯军事独裁政权形成。

11月5日 绥远抗战爆发。

11月23日 “七君子事件”发生。

11月25日 日德签定《反共产国际协定》。

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24日,会谈达成6项协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26日,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被扣留。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开始,

2月15日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在南京召开,22日结束。全会通过了实际上接受国共合作的决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月16日 日本外、陆、海、藏四相会议决定《对中国实施的策略》和《指导华北方针》。

7月7日 日军在卢沟桥回龙庙附近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随后,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7月8日 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中国***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7月15日 中共中央向国民党送交《中国***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7月30日 日军猛攻北平南苑,中国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123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殉国。次日北平失陷。

8月13日 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抗战爆发。

8月25日 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主力在朱德、彭德怀率领下相继挺进华北抗日前线。

10月12日 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2月13日 日军占领南京并开始进行大屠杀。

1938年

2月3日 徐州会战开始。

6月12日 武汉会战开始。

7月4日 国民政府规定每年7月7日为抗战建国纪念日。

10月27日 日军占领武汉三镇。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12月18日 汪精卫自重庆叛逃投敌。

1939年

1月1日 国民政府重申严惩民族叛逆令。

6月7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反对投降危险的指示》。

6月8日 国民政府下令通缉汪精卫。

9月1日 法西斯德国进攻波兰,欧战爆发。

1940年

8月1日 日本政府公布《基本国策纲要》。外相松冈洋佑鼓吹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

8月20日 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

9月27日 《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定,法西斯轴心国形成。

1941年

1月4~11日 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奉命北移,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遭国民党军队7个师的围攻,皖南事变爆发。

1月18日 中共中央发言人发表谈话,揭露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摧残抗日力量的反动实质。

6月5日 日机夜袭重庆,制造了较场口大隧道惨案,造成1万余人死伤。

6月22日 苏德战争爆发。

12月8日 日军袭击珍珠港,轰炸菲律宾,登陆马来亚,发动太平洋战争。

12月9日 中国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

1942年

1月1日 中、苏、美、印、加、荷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共同宣言(即《26国公约》),后称《联合国宣言》。

1月3日 反法西斯同盟国宣布:蒋介石任中国战区(包括泰越)盟军最高统帅。

2月1日 毛泽东在延安作整风报告,全党开展整风运动。

5月25日 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指挥部队与日军作战中牺牲。

1943年

1月11日 中美、中英分别签定《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和《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条约与换文》,废除了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系列不等条约。

9月8日 意大利宣布投降。

11月22日 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签署了《开罗宣言》。

1944年

1月1日 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关于1944年的方针》。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伪军相继发起春季攻势。

2月1日,八路军总部发布命令,要求各战略区适时组织向日伪军据点出击。

1945年

2月4日 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

4月23日 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号召解放区军民实行军事战略转变和准备全面反攻。

4月25日 联合国大会召开。

7月26日 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

8月6日 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棵原子弹。

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并于9日发起进攻。

8月9日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

8月10日 日本政府向中、美、英、苏等国发出投降照会。

8月10日~11日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连续发布了7道反攻命令。

8月12日 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纵队展开大反攻。

8月14日 日本照会中、苏、美、英四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

8月15日 日本天皇裕仁广播投降诏书。

9月2日 日本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

9月3日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9月9日 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对华投降书上签字。

1945年日本投降。

日本入侵中国大致是:

1931.9.18 东北三省

1937.7.7 入侵华北;蒋认为当时中国不是日本的对手,怕华北沦陷变成象满洲国一样的“华北国”,在华北抵抗,并发表声明,和日本宣战

随后,蒋把战场移到上海,不与日军在华北对抗,三个月的淞沪会战

之后就是 南京,山西,武汉,长沙,广东

好像是第几次长沙会战后,抗日转为相持阶段

关于建党90周年的诗句

一、蝶恋花·庆建党九十周年

云黯天低风雨骤,画舫南湖、国际豪歌奏。跃马挥师歼敌寇,五星辉映旗红透。    

收拾河山重抖擞,卓识良筹、代出经纶手。云展霞飞呈锦绣,和平崛起蓝图构。

二、望海潮·“七一”抒怀

骋怀神往,南湖画舫,流年九十匆匆。

锤镰烁旆,悲歌动地,赤潮怒卷云空。

旗手是毛公。太行小村落,决胜寰中。

重整乾坤,江山无限尽东风。    

复兴路远寻踪。有小平指点,改革如虹。

热土生金,寒霄扣月,城乡日竞繁荣。

发展树丰功。更鲲鹏奋举,谁与争锋?

直欲长天巡目,华夏遍英雄。

三、沁园春·庆祝中共建党90周年

九秩华年,举国欢腾,赤帜高扬。领和谐中国,雄姿英发;

民生交响,玉韵铿锵。壮丽河山,生机蓬勃,高铁隆隆万里长。

十二五、更前程似锦,万丈霞光。    

卅年改革辉煌。引世界、惊奇目光。羡腰缠万贯,比肩欧美;

粮藏亿囤,绿野仙庄。登月拓荒,嫦娥探路,蓝海新军也起航。

金汤固、保和平发展,笑酿琼浆。

四、建党九十周年,缅怀领袖毛泽东

海晏河清颂润公, ä¸­æµç ¥æŸ±èšè±ªé›„。

指挥若定三山倒, å¸·å¹„宏谋四海丰。

日曜环球观变世, æ˜Ÿé£žæµ©å®‡åˆ¶è¥¿é£Žã€‚

泽东思想铭心记, è¾›ä¸‘之年看巨龙!

五、沁园春·红船(新声韵)

嘉兴红船,初抵羊城,引领南昌。继井冈星火,长征万里,延安整饬,高挂风樯。膏药旗折,金陵梦碎,抗霸陈兵鸭绿江。青史上,记惊心动魄,不朽篇章。    

神州屹立东方。拨迷雾,雄心续远航。历改革开放。粮油丰产,钢超英美,诸业生光。今日中华,和平安定,举目城乡花海洋。迎百岁,借九旬声势,重铸辉煌。

扩展资料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党的早期组织。

这些组织当时叫法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则称共产党小组或支部,由于它们性质相同,因此,后来统称它们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

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

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会组织。各地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一批团员,青年团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

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

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

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因突遭法国巡捕搜查,会议被迫休会。7月底,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等。

由李达夫人王会悟做向导,从上海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再从狮子汇渡口登上渡船到湖心岛,最后转登王会悟预订的游船,并在游船中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船上,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庄严诞生。 

纲领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大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

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6月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

人间正道是沧桑各个人物原型

据媒体报道,一些观众对《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角色作出了与历史人物的比较。

1、杨立青——是陈赓、许光达、肖劲光、钟伟几位人物事迹的结合。在上海特科那段经历,参考了陈赓的事迹。在苏区的经历,参考了许光达的事迹。而解放战争在东北战场和四野南下的经历,则参考了肖劲光和钟伟的事迹。

2、瞿恩——参考了瞿秋白的事迹。

3、杨立仁——参考了邓文仪的事迹。

4、范希亮——参考了黄埔三期学员中出的国军名将宋希濂、戴安澜的事迹。

5、瞿母、瞿霞——参考了蔡和森一家包括蔡畅的事迹。瞿霞的狱中经历参考了帅孟奇的事迹。

6、楚材——参考了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的事迹。

7、汤慕禹——参考了汤恩伯和杜聿明等人的事迹。

8、林娥——参考了红色女特工张文秋、沈安娜等人的事迹。

9、董建昌——参考了程潜、唐生智等人的事迹。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杨立青是考入的黄埔军校第三期。而据史料介绍,黄埔军校第三期是于1924年12月开学的。在第一次东征时期,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编为入伍生总队留校,分驻市区、黄埔、虎门等地,担负当地的治安、勤务和警戒任务。在两广军阀杨希闵和刘震寰发动武装叛乱时,第三期学员奉命回黄埔长洲本岛,配合回师的东征军发动总攻击,继而又参加“六·二三”广州各界声援上海“五卅”惨案的反帝游行。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遇刺后,第三期学员直接参与了监管与“廖案”有关的囚犯。1926年1月,第三期学员毕业,大部分被派遣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所属的第1、2、22师任职。这些学员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后来,第三期学员大多成为国民革命军中的将军。在抗日战争战场上立下战功的戴安澜和王耀武,就是黄埔第三期毕业生中的代表人物。而第三期中的毕业生成为解放军将领的极少,也没有一位解放军中将是黄埔三期的毕业生。本来黄埔第三期中共学员中出了两位优秀的红军将领朱云卿和吴光浩,可惜都英勇牺牲了,否则至少应该是授到上将的。可见,剧中的角色都是虚构的人物,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这是艺术创作所允许的。杨立青是如此,其他剧中人物也是如此。

但是,《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角色原型虽然没有局限于历史上的某一个人物,却因剧中一位角色的人名与历史上的一位真实人物名字相同,从而卷入了一场意外的纠纷。

在剧中,三期六班学员中有一个加入孙文主义学会的右派学生叫汤慕禹,此人坚定反共,后来一直在国军中任职,直到辽沈战役中化装潜逃被抓获。作为杨立青的同学,他与杨立青的私交不错,并且还上船帮助打死押解瞿恩去南京的特务,救出了瞿教官,说明人品并不坏。但是,在剧中他毕竟是以右派学生面目出现的,在黄埔与左派学生打架,也想在军中升官。可巧的是,黄埔军校偏偏还真有一个叫汤慕禹的学员,不过不是三期的,而是林彪的同期同学,也就是四期的学员。这位历史上的真实的汤慕禹,1903年生于四川重庆巴县,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30年11月任红六军军长,率部参加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1931年3月,汤慕禹任红三军教导团团长,参与创建鄂西北革命根据地,后任红二十五师师长兼独立第三团团长。1932年10月,在湖北荆门半边街战斗中牺牲。汤慕禹是原巴县地区牺牲的最高级别的红军将领。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播出之后,那位真实的汤慕禹烈士的后人看了剧情介绍大为不满,因为在剧中“汤慕禹”竟然成了反派人物形象,容易让人与已牺牲的红军战将汤慕禹相混淆,进而对革命烈士的名誉权构成损害。因此,汤慕禹烈士的后人决定起诉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编剧、剧组及相关责任人,要求赔礼道歉、公开恢复汤慕禹的名誉和赔偿精神损失。而《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编剧江奇涛的经纪人则表示,“小说就是小说,与历史没有关系”。  

据查,黄埔军校第三期和第四期的学员中,只有这位来自重庆巴县的学员叫汤慕禹。因此汤慕禹烈士后人认为,即使是编剧认为人名“纯属雷同”,也应及时澄清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一位律师则认为,如果单纯名字雷同还可以理解,但同一时期同一背景的雷同,烈士家属可以要求剧组一方进行修改。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由张黎执导,孙红雷、黄志忠,张恒,柯蓝、杨雪主演的一部大型历史正剧,通过1925年至1949年间杨氏兄弟姐妹不同的人生脉络,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历史主题与生动的人物、丰富的故事巧妙相融,集中展现了从黄埔时期的国共合作到***战胜国民党、国民党退逃台湾这一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政治历史画卷,生动再现了历史,由孙红雷主演的杨立青也再现了我军高级将领的传奇风采。

剧情介绍

1925年,湖南省醴陵。退休军阀、杨氏家族族长 杨廷鹤膝下有三个子女:长子 杨立仁、女儿 杨立华以及小儿子 杨立青。杨立仁与杨立青虽是亲兄弟,但关系并不怎么融洽。杨立仁受革命思潮感染,准备暗中行刺在湖南巡视的北洋政府要员。杨立青偷拿杨立仁的枪支玩耍,不料意外走火,使得刺杀计划提前夭折。之后,兄弟俩先后前往广州,各自发展找寻前途。

杨立仁通过杨家世交楚材介绍成为黄埔军校的参谋教官,而杨立华早已是广州国民政府的工作人员。杨立青凭借绘图技艺顺利地考入黄埔军校。学习期间,杨立青将 瞿恩视为人生导师,并对瞿恩的妹妹 瞿霞产生了爱慕之情。此时,杨立仁已踏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核心圈,参与了军政机密。

在瞿恩等***人的领导下,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艰难的取得了最后成功。不久“四一二”事变爆发,瞿恩、瞿霞等人遭到追捕。随军驻守上海的杨立青与瞿恩一齐秘密离开了上海,之后杨立青加入了中国***。此时杨立仁已是国民党中统驻上海的情报长官,而他的对手恰恰是瞿恩、瞿霞和杨立青。杨立华结束莫斯科的学习回到上海后,作为国民党内的民主派人士继续为国民政府服务。杨立青与杨立仁之间经历了数次正面交锋,杨立华不愿看到自家兄弟同室操戈,通过条件交换,要求瞿恩让杨立青离开上海到中共的后方工作,瞿恩被迫答应了要求。

瞿霞在执行任务时,不慎被特务抓捕入了监狱,瞿恩接受党组织上新派来的助手林娥,继续开展地下工作。林娥出色的工作技能和特殊的身世吸引了杨立仁的注意。林娥巧妙地拒绝了杨立仁的爱慕表白,并和她的上级瞿恩秘密结成夫妻。由于叛徒出卖,瞿恩和林娥身份暴露,不得不抛下刚出生的幼子,辗转去了中央苏区。杨立华主动收养了他们留下的幼子,并取了名字叫费明。

反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失败了,瞿恩不幸被国民党军逮捕,范希亮奉命对在黄埔的老师瞿恩行刑。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展开共同抗日的第二次全面合作,杨立青作为警卫人员随中共谈判代表团前往南京。

抗日战争爆发,杨立华安排杨家举家迁往陪都重庆。杨立青作为八路军的团长在抗战前线奋勇杀敌,杨立仁则一直在谍报战线上辛勤奋战。在陕西延安,失去生育能力的瞿霞嫁给了杨立青的黄埔同窗穆震方,杨立青得知后心灵大受打击。

杨立仁与林娥在重庆相遇,国共两党的情报人员再次配合侦听日军的电台。“皖南事变”后,杨立青受组织上委派前赴重庆保护情报工作的安全。杨立青与林娥在重庆完婚,但与杨立仁又一次在感情和事业上站在了对立面。

抗日胜利后,国共之间的内战一触即发,杨立青与杨立仁兄弟俩没有在正面战场相遇,但依然继续着相互之间的较量。解放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杨立青也从军工生产保障转到了一线战场。国民党中将杨立仁回到了上海,准备和国民党政权一起退逃台湾。公元1949年,在上海解放的前夕,杨廷鹤因为病重而去世,他一生所盼的家庭团聚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闻一多的故事

一、躬心似水,笔耕世业

闻一多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闻廷政是清末秀才,长于诗词曲赋。闻氏家族几代同堂,家里办有私塾,家中子弟除学习《三字金》《四书》等传统教材外,还学习国文、历史、博物、修身等新课程。“清白乃躬心似水,笔耕世业是家风”,闻家家训要求闻家子弟清白做人,朴实做事,心地善良,利用科学文化知识报效国家。

闻一多从读私塾起就养成了刻苦学习的习惯,一捧起书本就如痴如醉,废寝忘食。他热爱祖国文化,尤其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便是在新婚蜜月中,他也整天不出门,不是看书就是读诗、研究诗。

在清华学校读书时,闻一多每逢暑假回家,他都把侄子们找到一起,教他们背诗作诗。谁作得好,还给谁发奖品,奖品是他自己用的笔、梳子之类的小物件。

据闻一多次子闻立雕回忆,闻一多提倡“诗化吾家庭也”,只要有时间,就教妻子和孩子们学诗,用诗歌感染和熏陶家庭成员。闻一多讲诗歌出神入化,生动传情,不仅把自己融化到诗情诗景中,而且把孩子们和夫人,有时甚至连做饭的赵妈,都吸引进去了。至今一提起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闻一多的子女们就会倍感温馨,沉醉在无比幸福的漩涡之中。

二、勤俭持家,立德修身

上世纪40年代,在昆明联大当教授的闻一多先生,薪水不足以养家,妻子多病,家里孩子多,生活难以维持。他不得不雕刻印章以补贴家用。久而久之,手指头起了大疙瘩,眼睛也花了。有一段时间,家里饭桌上只有一锅豆渣炖白菜,偶尔吃到一点豆腐,大家都兴高采烈地称它做“白肉”。

在昆明的那些年,闻一多先生一家不仅吃得苦,住得也很差。有一段时间,一家八口挤在普通农舍的楼上。晚上,小孩们打地铺,白天卷起铺盖,腾出地方吃饭和读书写字。

有一次,一位朋友来看望闻一多,看到他们家的居住条件这样艰苦,不禁为之动情。闻一多却念起了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冗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闻一多感慨地说:“教了好多年的杜甫诗,只有亲身体验之后,才能领会到杜甫的心境和胸怀。”

三、言传身教,德泽后人

在良好家风的熏染下,闻一多的后辈们都清白做人,朴实做事,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他们中既有学者、教授,也有研究员。无论身在何方,身处哪个岗位,他们都不忘祖辈的教导,家风、家训的传承已深入骨髓。

有一次,闻一多次子闻立雕和夫人回浠水参加闻一多纪念活动,夫人误将宾馆房间与自己所带茶盒一样的小盒带回了北京,发现后,闻立雕专程去邮局将茶盒寄回了宾馆,并附言表达了诚挚的歉意。

闻一多长孙闻黎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有一次,一名学者前来拜访他,不小心将一把雨伞忘放在他的办公室,时隔数月,闻黎明先生辗转多次,托人将小雨伞送还那位学者手中。

正如闻一多的三子,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闻立鹏所说:“我的父亲对我影响非常深远,他用他自己的言行教导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

四、身处异乡,心系祖国

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告到法院虽然胜诉,可是店老板还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

毕业典礼上,惯例是男女生成对上前接受毕业文凭,但六个中国男生只能自己结成三对走向讲台,因为没有美国女生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每每耳闻目睹这些事,闻一多都会痛苦地折断手中的笔。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知道,很多不堪卒读的话语,都可以用来形容祖国的苦难,但他写下的诗句却是“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有人说:“国家是腐败的,到处丑恶,不值得爱。”闻一多痛心地反驳道:“不对,只要是你的祖国,再丑、再恶,也要爱他。”

他常把自己的诗寄给国内的朋友们,也常常提醒道:“不要误会我想的是狭义的家,我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

五、失望之余,潜心象牙塔

国土一再被践踏,自己的人民一再遭杀戮,远在美国的闻一多待不住了。他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1925年,他提前结束了本该五年的留学生涯,急切地踏上回家的路。然而,“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等相继发生,无情地破坏了闻一多救国救民的愿景,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信念支柱倾折了。

失望之余,他撂下了写诗的笔,搁置起那些热血的文字,寄身于象牙塔,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他甚至希望这古书中有济世救国的良方。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城市,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给校方指责放纵学生。

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找校长评理,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学校乌烟瘴气,闻一多遭受了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在青岛大学受到的伤害和刺激,一时难以抹平。闻一多再次回到了清华园,一方书桌,三尺讲台,小楼庭院,妻儿围绕。可是安逸的生活并没有使闻一多忘记对中国时局的关注,并没有磨灭他爱国的心。

百度百科-闻一多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1.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

义和团运动是通过拳民的英勇战斗,在瓜分危机三次缓解的基础上才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

2.保存了中国的文化和文明

义和团运动既然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它就相应地保存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悠久的文化,使我们中华民族这个文明古国得以在这个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掠夺领土的时代中存在下来,中国悠久的文化和文明之保存乃是中国在政治上没有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直接后果。

3.遏制了一场可能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

1900年全面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如果说它曾经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就曾经相应地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瓜分中国领土而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可能爆发。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再次引起欧洲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896年,有意瓜分中国的欧洲强国,对清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并要求准许修建铁路和采矿。1897年11月,山东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能方济(Franz Niez)及理加略(Richard Heule)被冲入教堂的村民打死(起因不明)。

德国立即作出了反应,乘机出兵占据了胶州湾和胶澳(今青岛)。德皇更对其舰队训言,谓:“如中国阻挠我事,以老拳挥之。”接下来的一个月,俄军进驻了辽阳南方的旅顺,英国和法国分别派兵占领威海和广州湾(今广东湛江)。

百度百科-义和团运动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