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禹建夏朝后,一姓传承千古之谜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12日 05:23 34 访客


请问谁有夏朝建立人----启的资料

夏启继位于禹州

郭 水 林

�启是夏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个君主,史称夏启、夏后启。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父传子,家天下”由他开始沿袭了几千年。

�启的母亲是涂山氏女。《中国历代帝王录》说,“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女相遇于台桑,旋即分别。怀孕的涂山氏女在伤感中生下启就死了。”启从小没了母亲,由小姨抚养成人。禹州城南柏塔山上有二姨庙,也叫少姨庙,就是为纪念启的姨母而建立。

�夏启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古代“禅让制度”频临崩溃的时期。甚至可以说,早在尧舜时期,“禅让制”已是虚有其表。尧在我国历史上被视为典范的仁君,他勤俭、朴素、办事公正,体恤人民。所以,《尚书》中说,尧极受百姓拥戴,他病死于阳城(今登封东南告城镇),“百姓如丧考妣”。《述异志》卷上记述,尧晚年要推荐舜为继承人,担心长子丹朱不服,就将丹朱放逐到南方丹水(今湖北均县)一带去。后来,丹朱果然不服,与南方的三苗民族联合,举兵反叛。尧亲自带兵去平叛,并生擒丹朱。丹朱求饶。尧说:“我不能以天下人的痛苦来换取你个人的利益。”于是,毅然处决了丹朱,将职位禅让给舜。然而《山海经》却作了相反的记述,说尧晚年不如以前贤德,私自将职位传给了其子丹朱。舜不服,奋起反对,夺取了王位。《古本竹书纪年》也说,“舜囚禁了尧,又阻挡丹朱与他父亲相见。”《史通·疑古篇》也有舜“放尧于平阳”,夺取了职位的记述。其实,禹继舜位也有类似的记载。《孟子·离娄篇》说,舜在继位前后,看到禹的父亲鲧、共工、灌兜和三苗这四股势力太大,于是以除“四凶”为名,先后翦除了他们,并以鲧之子禹代替父职,继续治水。不想禹在治水过程中发展壮大了自己。治水成功后,禹很受百姓拥戴,舜只好对天起誓,让禹做自己的继承人,而暗中却将职位传给其子商均。《史记·夏本纪》说,禹对舜这种“两面派”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威望,用强制手段将舜放逐到苍梧(今广西苍梧县境),又将其子商均囚禁于阳城(今登封东南告城附近),然后夺取了首领之位,以所封之地“夏”为国号建立了夏朝,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禹建夏朝后,非常谦谨,认为自己德不及尧舜,因而不称帝而不称王。这就是后世总禹为禹王的缘由。当时有个人叫仪秋,善造美酒,献给禹王品尝。禹饮之非常甘美,便预言说:“后世必有以酒而亡国者。”从此率先戒酒,并疏远仪秋,理旨禁绝诸臣无故贪杯酗酒,倡导勤政廉政,天下臣民心悦诚服,造就了太平盛世。当时,有凤凰出于荆山,来仪于阳翟,天下皆以为是吉祥之兆。禹王遂于荆山之阳铸九鼎,并图天下神奸鬼物于其上,各以一鼎象一州之物。后人呼之为“禹鼎”。

�夏禹王晚年,曾征询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挑选皋陶作他的继承人,可惜他年龄太大,先禹王而死去。大禹王又选皋陶的儿子伯益当接班人,实际上却让启随自己外出巡狩,会见各地的部落酋长,帮自己训练军队,制订吏治和刑罚,参与国家管理,并让其抚恤百姓,发展生产,积累治理国家的实践经验。伯益虽曾跟禹治水,却只管火攻,烧荒而已;后来相禹,也只有几年时间。所以夏禹王在会稽去世之后,伯益自觉其威望、能力和实力都不如启,就主动推让王位于启,并率天下臣民共同拥戴之。启既为“天下同仰”,于是在阳翟(今禹州市)筑钧台,也叫夏台,大享天下诸候,举行“继位大典”,奏韶夏之乐,承父职而即王位。同时又封伯益于箕山,尊商均为宾客,竭力拢络天下诸候,巩固既得王位。

�钧台位于今禹州市城南三峰山之阳,有山禺水从台下流过,绕大陵迤逦而向东南,汇颖水,注淮河,进长江而入东海。所谓钧台,本是制作陶器的作坊。钧是制作陶器的转轮。用钧制陶,可使器皿平衡、对称、比例规矩,线条优美。因此,后人将钧引申为“扭转乾坤”或者“旋转乾坤”之意,尊称位高或年长者为“钧座”。“钧台大享”实际上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国宴。这次国宴参加享礼者有记载为“执玉帛者万国”,俗传为800诸候,有人考证为300余人。每位诸候席前摆5个筐、5个高脚盆、5个铜鼎,里边盛满美味佳肴。至今禹州宾馆还流传下来几道有名的“禹菜”。

�钧台大享的原因主要是夏启继位,担心诸候不服,所以就效仿其父召开涂山大会的办法,执待天下诸候。果然不出所料,夏启的同姓部落有扈氏(在今陕西户县),反对启继父位,拒绝宴请,不来赴会。九牧请伐之。夏启说“不可。先王之德被于四海,其威盖于天下,防风氏轻慢涂山之会,先王可以戳之,何者?先王自信其德足以化天下也!今寡人初登大宝,德浅威薄,有扈氏不至,是吾德威不足以令其服。寡人罪当自伐”。于是增修德政三年,天下大治。至夏启三年已丑秋月,九牧万国再请伐有扈。启王乃命兴六师,以斋车载先王禹之灵位同行,借先王之威而使征讨师出有名。

�师出孟门,过梁山,陈兵于甘(今陕西户县)之野,誓师已毕,发调兵将,鼓行而西。有扈氏国君名敖奇,亲率猛士六百,顽民九千,驱毒兽在前,然皆太平之民,久不征战。因此,鼓韵而气不扬,令申而志不壮。两阵对峙,有扈氏驱毒兽向前冲撞,王师见而生畏,马乱车翻,士卒四散奔逃。幸亏启王戒后师坚垒,命五将死守勿战,敖奇只好引兵而回。

�出师不利,启王不责将士,而罪于己,遂班师息于蒲(今河南长坦县境)。琴瑟不张,钟鼓不击,食不二味,坐不重席,操练兵马,严肃军纪。数月之后,六师之兵个个奋通愿战。启王见时机成熟,再次誓师,聚将师共商破敌良策。启王说:“毒兽不怕刀,只怕金鼓。”于是命前锋奋击金鼓以惊毒兽。良将不畏死而趋德。于是命军中广树义旗,善待降顺之人。果然,有扈氏之众望旗而解,毒兽闻金鼓而溃。顽民、猛士大惊,愿投降者三千人。其余冥顽不服者,皆击杀之。遂灭有扈之国,擒敖奇以归阳翟,祭告成功于禹王之庙。

�从此,君安于上,士和于朝,民嬉于野,一派太平景象。启在位九年,至乙未岁病故。为三年丧,召天下诸候,葬启王于箕山之阴。同时立长子太康嗣夏王位,以戊戌岁为元年。

现在有人姓涂山吗?

第一个渊源

:源于虞姓,出自古代舜帝的后代遏父,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舜帝本名虞重华,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后,认为自己没有治国之才,就传帝位于大禹。

大禹即位,封商均于虞城,不久又移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商均虽然西迁,但他的后人虞思公却滞留在虞邑(今河南虞城),未再迁徙。舜当天子时,曾建都蒲坂(今山西永济),他的另一支后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乡。虞遂的一支后裔被封于遂国,春秋时期被齐国所灭。商汤灭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陈邑(今河南淮阳)。

商王朝统治了大约五个世纪,被周武王姬发所灭。西周初年,商均的后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担任陶正之官。

周武王在灭殷商后,正想寻找舜的后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后裔,大出喜望,便将长女太姬嫁与遏父之子胡公满为妻,并封地于陈邑(今河南淮阳),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以接续舜的香火。胡公满的子孙后来就以国为姓,称陈氏,流传至今。

陈氏的诸多分支,其中有子孙分封在徕邑。徕邑,即今河南省荥阳市,其后裔子孙遂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徕氏,后简化为来氏,再简化为来氏。

第二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古代夏王朝缔造者大禹之裔孙伎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氏族典》第十一卷记载,黄帝第五代骆明生伯鲧,伯鲧生禹;禹建夏王朝,娶涂山氏,生子二人:长子启,次子均。启为继夏帝世系者。次子均生固,固生伎来,伎来生循鞈……

伎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来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王族后裔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来,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孙。”

在史籍《史记·殷本纪赞》、《唐书·宰相世系表》等中记载,商王族支孙食采于郲(今山东龙口),建国,其后遂以封地名称“郲”为姓氏。春秋时期,郲国被鲁国所并,其国人因失国而去“邑”,称来氏,再简化称来氏。

相传,商朝的建立者以子为姓,后来进一步分姓命氏,其中的一支便是来姓。另外,在商朝立国期间,有一位出身王族的人被分封于郲(今河南荥阳一带),这位王族的后裔后来以郲为姓,再后来又简写为来,成为来姓人的一支。

公元前十六世纪,夏王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商汤带领一些诸侯,发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寿县),被商汤军队追赶后俘虏。商汤将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汤大胜,把山东莱州分封于各诸侯。

第四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莱侯之后裔,属于以国名因故改姓为氏。

莱侯为商朝末期诸侯,有莱国,营丘(今山东临淄)曾为莱国国都,西周初期姜太公时所争之营丘即此。

在西周初期,原商莱国国都及大片国土被姜太公占领,居莱都为齐国之都,莱夷人不服且争。故《史记》齐世家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讨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其结果,当然争不过有强大西周王朝做后盾的姜太公。

到了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6年),莱国(今山东黄县)被齐侯所彻灭,莱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邑(一作唐邑,今山东鱼台),因失国而去上面的部首,作来氏,简化字称来氏。这是来氏受姓一说,《萧山来氏家谱》即持此说。

第五个渊源

:源于回族,出自蒙古族札赉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台吉和札赉的后裔子孙终,有取原部族称谓“札赉特”之“赉”为汉化姓氏者,简笔为“来”,成为回族来氏。

第六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来默氏、毛忽来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来默氏,又称林明克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地区)。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满语称LaimoHala,清末民初改汉姓来氏,亦有改汉姓赵氏者。

②蒙古族毛忽来氏部族,世居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后多冠以汉姓牟氏、来氏、何氏、李氏等。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