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揭秘气溶胶传播:病毒扩散的隐形通道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12日 04:55 41 怀蕊


什么是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需要特定条件,比如进行临床气管插管等专业医疗操作时。在常规临床护理、一般的工作生活条件下,佩戴口罩等措施足以保护普通公众。

气溶胶是人日常说话、大笑、唱歌等过程中都会排出的液滴,粒径一般0.1毫米及以下,呼出人体后很快蒸发,形成飞沫核。飞沫核长期悬浮在空气中并随空气迁移,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甚至更远。相比之下,飞沫粒径一般为1至5毫米,通常在传染源1至2米左右的空间内传播,属于近距离传播。

哪些操作会产生气溶胶?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气管切开术、心肺复苏、插管前人工通气和支气管镜检查等操作会产生气溶胶。为了预防气溶胶传播,进行这些操作时医护人员需佩戴防颗粒物呼吸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着干净、无菌的长袖袍服和手套,且房间应确保充分通风或使用负压房间。

哪些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目前证实的病毒包括SARS病毒、诺如病毒、汉坦病毒、麻疹病毒、肺鼠疫病毒、水痘病毒、流感病毒、狂犬病毒、埃博拉病毒、拉沙病毒、结核杆菌、炭疽芽胞杆菌、白喉杆菌等。

了解气溶胶传播有助于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在日常通风环境下,空气中一般不会有新型冠状病毒,但仍建议每天至少两次开窗通风。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应采取附加预防措施,如穿戴防护装备和确保房间通风。

气溶胶传播的风险取决于具体操作和环境条件。正确理解气溶胶传播机制,可以更好地进行个人防护,减少感染风险。

什么是气溶胶途径传播

气溶胶途径传播,是指新型冠状病毒在密闭的空间内而产生大量的病毒浓度过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能超过了1米以上,但是仍然有被传播的可能。气溶胶概念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的气溶胶,吸入后导致的传染。临床上对于气溶胶传播途径,可以通过开窗通气等方式进行排除。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这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传播途径是高度怀疑的一种传播途径,不能够排除。临床上也有粪口传播等等其它的途径,需要进一步通过临床验证。对于预防气溶胶传播,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的规范作息,加强通风换气,可以排除这种风险。

气溶胶传播是什么意思?

1、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

气溶胶是人日常说话、大笑、唱歌等过程中都会排出的液滴,粒径一般0.1毫米及以下,呼出人体后很快(1秒甚至几十毫秒内)蒸发,形成飞沫核(粒径几微米),且飞沫核长期悬浮在空气中并随空气迁移,其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甚至更远,增加了无接触传播的风险。

而飞沫粒径一般为1至5毫米,在传染源1至2米左右的空间内传播,属于近距离传播。与飞沫相比,气溶胶更小、传播更远。

哪些操作会产生气溶胶?

世卫组织此前发布的《怀疑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时医疗机构的感染预防和控制》临时指导文件中提出,例如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气管切开术、心肺复苏、插管前人工通气和支气管镜检查等操作,会产生气溶胶。

国家卫健委官方微信公号健康中国今日发布的文章中介绍到,新冠肺炎目前还是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疾病,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气溶胶传播,例如进行临床气管插管等专业医疗操作时。如果是在常规临床护理、一般的工作生活条件下,采取正确佩戴口罩的飞沫传播防护措施,是足以满足保护普通公众,而不被感染的。

空气中有新冠病毒吗?还能开窗通风吗?

国家卫健委官方微信公号健康中国今日发布的文章介绍,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飞沫传播距离很短,不会在空气中长期漂浮。从这个角度讲,在日常通风环境下,空气中一般不会有新型冠状病毒。所以建议每天至少两次开窗通风,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措施,但是提醒大家,注意保暖。

如何预防气溶胶传播?

《怀疑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时医疗机构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指出,一些产生气溶胶的操作会增加传播冠状病毒(SARS和MERS)的风险。为了预防产生气溶胶操作的空气传播,应该确保进行这些操作的医护人员:

1、在充分通风的房间里操作,即每个患者的空气流量至少为 160 升/秒的自然通风房间或每小时至少换气12次,且使用机械通风时可以控制空气流动方向的负压房间;

2、使用防颗粒物呼吸器,其防护程度至少应达到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认证的 N95、欧盟FFP2标准或同等标准。使用一次性防颗粒物呼吸器时,必须检查密封是否良好。要注意如果佩戴者有胡须,可能造成呼吸器不能正确贴合;

3、保护眼睛(即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4、穿着干净、无菌的长袖袍服和手套。如果长袍不耐液体,在进行预计会产生大量液体并可能渗透进袍服的操作时,医护人员应使用防水围裙;

5、将房间里的人数限制在患者护理和支持所需的绝对最低限度。

哪些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是否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尚未证实,但是现在已经发现的很多病毒性疾病是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比如同为冠状病毒的SARS病毒。

气溶胶是胶体的一种,以空气为分散系,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是病毒空气传播的主要方式。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应急工作安全手册(2008版)中区分了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以及所需要的防护措施。其中,空气传播指一些直径小于5 微米的病原体(如结核、麻疹和水痘等)可漂浮在空气中,在易感者吸入了带传染源的空气时发生感染。防止空气传播感染应在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还要附加以下预防措施:将病人安置在负压病房;进入该房间前必须佩戴防护口罩,必要时,要先让病人佩戴好口罩。 而飞沫直径一般大于5 微米,常常不会溅出一米以外。

早在1月22日,卫健委发布的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中,已经提到,在为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实施可能产生气溶胶操作(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气管切开等)时,医务人员应当如何实施个人防护,包括戴护目镜或面罩,穿防体液渗入的长袖隔离衣等。

知道君检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的资料发现,目前已经证实多种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包括SARS、诺如病毒等。

一、SARS病毒

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与人和动物的多种疾病有关,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2003年发现的非典型肺炎病毒是其典型代表。

SARS病毒在室温24℃条件下在尿液里至少可存活10天,在腹泻病人的痰液和粪便里能存活5天以上,在血液中可存活约15天,在塑料、玻璃、马赛克、金属、布料、复印纸等多种物体表面均可存活2-3天。

SARS的潜伏期通常限于2周之内,一般约2~10天。人群普遍易感。SARS病人为最主要的传染源,症状明显的病人传染性较强,潜伏期或治愈的病人不具备传染性。

目前已经证明的传播途径包括,人-人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手接触传播;动物-人果子狸/蝙蝠-人(可能) 。

但是,同为冠状病毒引起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并不能通过气溶胶传播。2012年,MERS在沙特阿拉伯首次得到确认,病死率约35%。MERS病毒传播途径相较于SARS病毒少很多,主要是:动物-人单峰骆驼-人(可能)人-人密切接触(有限) 。

二、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胃肠炎)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毒的传播途径易实现,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也可经接触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经污染的手、物体和用具,以及呕吐产生的气溶胶等方式传播。暴发多发生在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工厂、大型游轮等人群聚集场所,国外还有在飞机上发生暴发的报道。

诺如病毒可随病人的粪便、呕吐物排出造成环境污染,在外环境,如物体表面、污水、垃圾、地表水、食物中可存活较长时间。感染诺如病毒后多在48小时内会出现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以呕吐症状更多见,故也称之为冬季呕吐病,病程一般2-3天,预后良好。

三、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国际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

这种病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尤其是姬鼠所携带的汉坦病毒感染,住院病人病死率可高达10%以上。

周围有感染汉坦病毒的鼠类,然后才导致人感染流行性出血热。鼠类感染汉坦病毒后为无症状持续性感染,长期携带病毒,持续性排毒,可在鼠尿液,粪便和唾液中都可检出病毒,其中在肺中病毒的浓度最高。

当含有汉坦病毒的鼠尿液和粪便被搅起,漂浮到空气中时,人可通过呼吸含汉坦病毒的气溶胶而感染;也可以通过接触含有病毒的鼠尿液,粪便或鼠窝,再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等粘膜而感染;还可通过被鼠咬伤而感染;或可通过被鼠类体表螨类等寄生虫叮咬而传播。直接人-人传播未见报道。

四、麻疹病毒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传染性最强的传染病之一。在疫苗前时代,麻疹呈世界性分布,是危害儿童生命健康极其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可经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麻疹病毒的传播主要包括:

具有高度传染性的麻疹病毒通过咳嗽、喷嚏、与病人密切接触或直接接触病人的鼻咽分泌物而进行传播。含有病毒的分泌物通过病人呼吸、咳嗽等排出体外并形成麻疹病毒气溶胶。麻疹病毒在空气中或受感染物体表面2小时内可保持活力和传染性。病人传染期一般在出疹前后4天内。

麻疹的流行可以造成众多死亡,尤其是营养不良幼儿的死亡。在已基本灭除麻疹的国家,国外病例输入仍是重要的传染源。

五、肺鼠疫

自然界很多动物都可以感染鼠疫,这些染疫动物都可以成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尤其以啮齿动物(鼠类、旱獭等)为常见,跳蚤吸血也能传播鼠疫。

人类通过猎捕、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时, 细菌可以通过手部伤口进入人体, 经淋巴管或血液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这种直接接触感染甚至可以通过非常细小的伤口形成感染, 如手指的倒刺等。

肺鼠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 患者通过呼吸、咳嗽时便将鼠疫菌排入周围空气中, 形成细菌微粒及气溶胶,这种细菌悬浮物极易感染他人,造成肺鼠疫暴发。

接触肺部感染的染疫动物,如感染鼠疫的狗、猫等,也可以直接经呼吸道感染,引起原发性肺鼠疫。

当鼠疫菌感染人发展成为肺鼠疫时,即使在疾病早期也有传染性。肺鼠疫人传人的传播方式可造成鼠疫大流行,其波及地区远远超出疫源地范围。

六、其他及细菌性传染病

通过空气传播或者气溶胶传播的病毒还有很多,比如水痘病毒、流感病毒等。狂犬病毒也可能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但是通过吸入含有病毒颗粒的气溶胶或通过移植已感染病毒的器官感染狂犬病现象很罕见。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尚无流行病学证据支持人际之间通过空气传播拉沙病毒。

此外,一些细菌疾病也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比如肺结核、炭疽和白喉。

结核病又叫痨病,由结核杆菌引起,主要侵害人体肺部,发生肺结核。肺结核病人通过咳嗽、咳痰、打喷嚏将结核菌播散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即可能受到感染。

炭疽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牛、羊等食草动物为主要传染源。人类主要通过接触炭疽病畜毛皮和食肉而感染,也可以通过吸入含有炭疽芽胞的粉尘或气溶胶而感染。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飞沫、气溶胶、密切接触等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白喉是疫苗可预防疾病。我国近年来百白破疫苗的接种率维持在95%以上,平均保护时间约为10年。我国2007年至今,未报告白喉病例。

布鲁氏菌也容易通过气溶胶传播,国家疾控中心还通报了2019年兰州兽研所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

2019年7月24日至8月20日,中牧兰州生物药厂在兽用布鲁氏菌疫苗生产过程中使用过期消毒剂,致使生产发酵罐废气排放灭菌不彻底,携带含菌发酵液的废气形成含菌气溶胶,生产时段该区域主风向为东南风,兰州兽研所处在中牧兰州生物药厂的下风向,人体吸入或粘膜接触产生抗体阳性,造成兰州兽研所发生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2019年12月份,兰州大学学生和教职工中陆续检出抗体阳性,超过3000人次。

飘啊飘的气溶胶:新冠病毒的超长时空传播途径

打喷嚏时的剧烈雾化过程,犹如15级台风,将口水吹散成上百微米的大液滴和几微米的小液滴。这些液滴能远至两米,大液滴很快沉降,而小液滴因空气粘性作用减速并迅速蒸发,形成微米级的飞沫核。打喷嚏、咳嗽与说话等呼吸活动均会产生飞沫与飞沫核。研究发现,某些人讲话时释放的飞沫是平常人的十倍,与具体语言无关。飞沫核中的新冠病毒有蛋白质膜壳保护,在空气中悬浮久,并随空气中湍流飘移至远方。病毒携带者正常呼吸时,肺部在做大量、长时间的雾化,产生极小的液滴,通过呼出气流进入空气中,悄无声息地释放含病毒的气溶胶。在特定条件下,气溶胶能传播至几公里之外,构成长距离传播途径。需重视气溶胶传播,因为它可能通过接触无法察觉的病毒颗粒,导致感染。科学家通过动物模型研究病毒传播途径,发现距离较远的动物间也可能因呼吸产生的气溶胶而感染。流感病毒在硬表面可以存活24-48小时,但在皮肤上5分钟内感染性降低,手口接触的感染概率为万分之一至百分之一。相比之下,气溶胶传播途径的认识仍较薄弱。病毒在气溶胶状态下可能保持感染能力一小时,呼吸道上皮细胞可能成为病毒离开人体的载体。研究气溶胶传播的扩散、浓度、风向等对评估公共卫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可能对恐怖袭击防护提供参考。季节性特征显示流感等病毒在冬季高发,春夏之交消亡,但季节性成因争议至今未决。颗粒在过饱和水汽中的长大可能形成感染性强的尺寸。呼吸过程中气管的湿度变化可促使病毒颗粒长大,而热带环境中高湿高温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毒颗粒长大。研究病毒传播是个复杂问题,需要多学科合作,从医学、生物、流体力学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反思科研方向,传统而朴实的学科应得到更多关注,以应对未来的挑战。疫情后,科研土壤应滋养基础学科,促进百花齐放,为应对风暴提供充分准备。

气溶胶传播是什么?

气溶胶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气溶胶颗粒大小一般在0.01~10微米之间。目前气溶胶是新冠病毒传播载体之一,当新冠病毒暴露在局部气溶胶系统时,可能会随气溶胶而飘散,出现气溶胶传播。在新冠病毒的传播中,气溶胶传播是指病原体以气溶胶的形式漂浮空中,混合形成飞沫,被人体吸入后导致感染。

气溶胶传播范围是多少米

气溶胶的传播距离可以达到数十米甚至是数百米的,主要和微生物的种类以及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在一个空气对流流通的环境中,气溶胶随着空气的漂浮,其传播途径和传播的距离会被扩大的。如果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那么气溶胶的浓度也会达到增高,也会导致人体容易感染,因此,其传播距离不仅和气溶胶的方式有关系,而且还和病毒的载量、环境的流通有关系。

气溶胶传播和飞沫传播区别有哪些

1、关键溶质不同

飞沫传播的关键溶质为飞沫,气溶胶传播的关键溶质为飞沫核,即蛋白质和病原体所组成的核。

2、溶质体积不同

飞沫传播的体积较大,气溶胶传播的体积较小,质量更轻。

3、传播距离不同

飞沫传播的传播距离一般为1-2米,且不会在空气中长期漂浮,气溶胶传播可以随风飘扬,在1-2米的范围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

4、浓度不同

飞沫传播的浓度较高,气溶胶传播的浓度较低。

5、传播条件不同

飞沫传播的传播条件为说话、咳嗽、打喷嚏的时候,而气溶胶传播主要存在于密闭空间内,譬如飞机、电梯、影院等空气流动性较差的地方。当通风条件上去,病毒稀释到一定程度,风险自然降低。

补充

其实气溶胶传播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预防措施还是有很多的。针对这些传播途径,居家防疫要做到“七个要”

一要疫情期间,要取消一切社会活动;

二要常开窗,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三要做好日常家庭消毒:对门把手、桌椅、马桶坐垫等重点部位用75%乙醇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四要讲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的水、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弯曲遮掩口鼻;

五要避免空气和接触传播:家庭成员要避免接触可疑症状者身体分泌物,不要共用个人生活用品;就餐时,提倡公筷分餐,快进食,少说话,相互交流不宜近,避免握手和拥抱,拱手微笑讲礼仪;

六要严格做好居家隔离:需要居家隔离、观察的,应尽量与家人分住所居住,条件有限的,要分房间居住,单间隔离,同屋居住的全部家庭成员都要戴好口罩;

七要密切关注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自觉避免接触他人,佩戴好口罩后尽快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全力配合治疗。

什么是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而近期专家指出,新型冠状肺炎的传播途径有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那么什么是气溶胶传播呢?接下来倍领安全网给大家讲解一下。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逐渐失去水分,形成飞沫核,飞沫核可以以气溶胶的形式在空气中漂浮、移动,形成远距离传播。如楼道或者路上即便周围空无一人,也能闻到烟味,属于气溶胶传播。这是因为空气中的烟草燃烧后形成的颗粒,进而形成一种气溶胶,逐渐从远处飘散而至,颗粒越小,在空气中以气溶胶形式存在的时间越久。一般1μm的颗粒可以在空气中存在一个小时以上。

大声说话、大笑或者唱歌所排出的液滴直径在0.1μm以下,在空气中1秒甚至几十毫秒内迅速失去水分、干燥而形成飞沫核,飞沫核随着空气可以在远处传播。如果飞沫核中含有冠状病毒,也会随着空气传播而使远处的人吸入后产生感染。但是不必过度担心,即便在飞沫核中含有冠状病毒,随着传播距离延长,病毒在空气中的含量逐渐减少,不至于使人体吸入后产生感染。

关于什么是气溶胶传播的知识小编就为您介绍到这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关气溶胶传播的知识,来倍领安全网来查询搜索相关栏目吧。

疫情科普 | 什么叫气溶胶传播?

深入探索:气溶胶的神秘世界与传播

当你沉浸在居家生活中,享受**中的温馨时刻,或是匆匆忙忙赶往地铁,甚至在窗边欣赏日落,你是否曾留意到,这些日常情景背后,都潜藏着气溶胶的魔力?

气溶胶,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科学术语,其实隐藏着大气中微小颗粒的奥秘。它们如同云雾一般,悬浮在我们周围,大小从0.001到100微米,肉眼不可见,却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隐形的影响力。想象一下,100微米相当于0.1毫米,这些微粒的形状各异,从球形的雾滴到片状、针状的尘埃,都在阳光下留下独特的光影。

气溶胶的科学价值不容小觑,它既是大气科学的新兴领域,又与工业发展、环境保护、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议题息息相关。它们源自大自然,如森林火灾的烟雾和海洋蒸发的盐粒,也源于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烟尘。这些微粒若浓度过高,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甚至可能成为疾病的媒介,如新冠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的来源与影响

大自然的气溶胶包括火山爆发、森林火灾产生的烟尘,以及海洋微粒。而人类活动,尤其是燃烧产生的烟雾,如燃煤产生的硫酸盐气溶胶,是现代城市中常见的污染物。这些气溶胶不仅降低能见度,引发雾霾,还可能携带病原体,引发传染病的传播。

实验室中的微生物气溶胶更需谨慎对待,它们能随气流传播,对研究环境安全构成潜在风险。例如,冲马桶时,看似寻常的“便便喷雾”实际上可能携带着细菌,高达2层楼的高度,提醒我们日常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电子烟中的气溶胶新挑战

电子烟的流行也带来了新的空气污染。由于甘油渗透性强,电子烟产生的气溶胶可能引发呼吸道不适,并含有多种有毒物质,对公共健康构成威胁。这些微小颗粒不仅影响个人健康,还可能对空气质量产生长期影响。

总的来说,气溶胶不仅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微观世界中无处不在,它们还参与了地球大气的化学反应,对环境和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了解和控制气溶胶的传播,对于维护人类健康和地球环境的平衡至关重要。

专家解释什么是气溶胶传播?居民能否开窗换气?

2月9日晚上9点,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召开第19场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有关情况。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徐顺清,就“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粪-口传播”这一近期广泛关注的话题,进行了详细介绍。

气溶胶传播不是空气传播,开窗感染比中大奖概率低得多

关于近期网民大众普遍关心的什么是气溶胶传播?目前湖北省是否有气溶胶感染案例?目前主要病毒传播途径是什么?居民能否开窗换气?如何有效防止气溶胶传播?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徐顺清做了如下解释和提醒:

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说明气溶胶可以造成传播,但是大家担心也是可以理解,目前气溶胶传播主要要考虑在一些特殊环境,比如说密闭狭小空间内,有报道说有手术室,一次性释放大量病毒,这一种情况下可能产生这个气溶胶传播,有这个可能性。

但是大家可能误解把气溶胶传播,和我们认为空气传播混淆了,大家认为武汉这个空气到处是气溶胶,到处空气都有病毒,武汉空气弥漫病毒,大家非常恐惧,这完全没有必要。

其实气溶胶就是一些非常细小的粒子,甚至到零点零零几微米,包括物体和固体粒子形成气溶胶,病毒颗粒不可能在空气中长时间存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戴口罩是可以防止这个气溶胶传播的。所以我觉得大家不要担心气溶胶的问题,我认为像开窗,正常室内通风这个气溶胶传播概率非常低,开窗能够传播可能比中大奖概率要低得多,这一个大家要注意。所谓的气溶胶传播可能是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有这一种可能性,比较单一,不是说普遍空气当中就传播病毒。

可能存在粪口传播风险,即使存在也可控不用担心,饭前便后洗手是有效措施

对于新冠病毒粪-口传播是否存在?城市居民和农村的社区居民要采取什么样的预防措施等问题,徐顺清做了如下解释:

关于粪口传播,这一件事情的来源是因为在患者粪便当中检出病毒,检测是使用核酸、PCR检测,没有直接检测到病毒的颗粒,但是检出来,说明可能存在这种风险,有这种担忧

提醒大家,新型冠状病毒是一个呼吸道传染病,它最难对付的呼吸途径是呼吸道传播。如果不是呼吸道传播,我们早就把这个疾病控制住了,正因为是呼吸道传播,我们今天仍然在战斗中,万一有消化道、粪-口传播,也是比较好控制的,只要大家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这些习惯,这个传播途径是比较容易切断的。

最难对付的是呼吸道传播和接触传播,在农村地区,每个人也要加强个人卫生,同时还要加强粪便的管理,让它不容易扩散。关于粪口传播,即使有这样的途径,我们觉得完全可控,这个途径不是引起大家担心最大的理由。

来源:此文由有来医生根据《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第19场新闻发布会》网络直播整理撰写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