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商鞅悲剧:变法奇才为何竟遭残酷处死?

百科大全 2025年03月11日 00:54 41 笑山


商鞅为什么要死(未央死的原因)

商鞅之死,实乃秦孝公时代秦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这位变法奇才的结局并非因其无功,而是源自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他的严法治国理念带来的社会影响,二是王公贵族的利益冲突。商鞅的变法旨在使秦国强大,而非改善民生,这导致了民众生活艰辛,税收增加,刑法严酷。在变法初期,国家经济并未立即显现强盛,反而是持续下滑,这在国王看来是商鞅的失策。加上变法触动了王公贵族的既得利益,他们在朝廷中对商鞅抱有敌意,视其为眼中钉。

尽管商鞅的变法在后来带来了秦国的强大,但在当时,他的改革措施并未得到广泛支持,甚至招致了百姓和官员的怨恨。秦惠王继位后,明白变法的必要性,但商鞅已经不再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人物,他的存在反而成为阻碍。因此,为了安抚民心和稳定秩序,商鞅最终被处死,尽管他的贡献巨大,但变法的实施与结果之间的落差导致了这一悲剧性的结局。

商鞅被杀害之谜

商鞅,当然就是战国时代主持秦国商鞅变法的那一个人。

他本是魏国宫室庶出的公子,本姓公孙,后因当了秦国十年的丞相,被封于商地,故被史家称为商鞅,也叫商君。

公孙鞅年少之时,喜好法家之学术,在魏国丞相公叔座家中担任高级的家丞,名为中庶子。

公叔座知道公孙鞅十分聪明能干,本想将其推荐给魏国君主魏惠王。但公叔座还不及推荐,自己就卧病了。

魏惠王见丞相病了,亲自来问病说:“相国的病万一有所不幸,俺们国家可怎么办呢?”

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是奇才,希望君王以后把国家交给他掌管就可以。”

魏惠王听了,默而不答。到了魏王快要离去时,公叔座斥退左右,单独向魏王说:“国王如果不听从臣的劝荐,不把国家交给公孙鞅掌管,那就要杀掉他,千万不能放他离开国境1

魏王这才答应着走了。

魏王走了以后,公叔座召见公孙鞅,对他说:“君王刚才问我谁可以接替我为相国,我推荐了你,君王显出不许可的颜色。我接着又向君王说:‘君王如果不能听从采用公孙鞅的话,就应该杀掉公孙鞅,以免他走出国境/所以,我劝你赶快离开魏国,不然就要被抓来杀了1

公孙鞅说:“不用怕!国王既然不听从你的推荐而采用我,又怎么会听从你的劝解来杀掉我呢?他根本没有把我放进眼中。再说,相国你生病未死,君王怎么能杀我呢?”

后来的事实证明公孙鞅的判断是正确的。

魏惠王回到宫中之后对左右的人说:“公叔病重了,这真是令人痛心的事情。他劝我把国政大事委任给公孙鞅,这不是荒谬透项么?公孙鞅还是一个刚成年的少年,他能懂多少事?”

公叔座果然病故了。公孙鞅这时才感到了自己的危险。刚好此时从秦国传来了消息,说秦缪公死了,他的儿子继位为秦孝公,秦孝公下令在国内外广求贤才,以继承缪公的霸业。于是决定逃出魏国,投奔到秦国去。

公孙鞅偷偷地逃出了魏国。西行到了秦国。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的关系,公孙鞅见到了秦孝公,景监向秦孝公举荐说:“公孙鞅是臣的好朋友,请君王接见他。”

秦孝公接见了公孙鞅。公孙鞅向他大谈三皇五帝时的孝道故事。秦孝公对此毫无兴趣,听着听着竟然打起瞌睡来了。公孙鞅只好告辞出来。

秦孝公责备景监说:“你的朋友只是夸夸其谈的狂言说古者,这样的人我怎么能任用他呢?”

景监将此转告给了公孙鞅,亲且告诫他说:“对君王你怎么可以夸夸其谈呢?”

公孙鞅说:“等过几天你再向君王举荐我一次吧1

过了几天,景监又向秦孝公推荐了公孙鞅。秦孝公又第二次接见了公孙鞅。这次公孙鞅从远古三皇五帝时的孝道故事,谈到了施行孝道,教化黎民的艰苦过程。

秦孝公兴趣比前一次好,但听着听着还是觉得不着边际,摸不着头脑,时不时哈欠连天,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公孙鞅只好又辞了出来。

秦孝公对景监说:“你的朋友有进步,但是离得到重任还差得远。”

景监又将此话转告了公孙鞅,并且告诫他说:“你对君王说话,怎么能尽说些不着边际的大道理呢!当今君王只希望成就霸业1

公孙鞅说:“再过几天,你再向君王举荐我吧1但是景监再也不敢举荐公孙鞅了,他转而请公子虔向秦孝公去举荐公孙鞅。公子虔是秦孝公太子的老师,他当然更有面子了。

又过了五天,公子虔通过太子之口向秦孝公推荐了公孙鞅,公孙鞅向秦孝公说:“君王,当今天下,四分五裂,诸侯争雄,君王难道不想做成一番事业,成就霸主的勋业么?”

秦孝公这下子来了兴趣,忙说:“寡人正想如此,你可有何良法辅助寡人么?”

公孙鞅说:“君王向国内外广求贤才,意在建立霸主勋业,可是我前两次所谈的孝道故事,正就是成就霸主勋业的基矗君王怎能不尽心听取呢?”

秦孝公说:“寡人知道那些孝道忠良的故事的重要性,但没有用,先生请仔细讲讲如何建立霸主勋业的具体方法吧1

公孙鞅说:“我正在制订一个辅佐君王实现霸业的详细规划,但现在这规划还没有制订完成,所以我今天还无法向君王详述。要得详细叙述,只好请君王再等几天了。”

公孙鞅说罢,又告辞了出来。

这下子勾起了秦孝公的极大兴趣,他一天三遍地催促景监说:“你的朋友制定的计划完成了吗?怎么一拖就是这样久?”

景监又将此话转告给了公孙鞅,并告诫他说:“你的计划应该尽快作完,不能老是拖下去了1

公孙鞅说:“什么什么呀?我的计划其实早已作完了,一整套推行,决不会误事。哪里需要我临时再作计划呢?”

景监惊诧道:“那你怎么推诿说计划还没有作完,怎么让君王老急着等你?”

公孙鞅说:“等与不等完全不一样。早先我求见君王,向他讲按授孝道故事,他爱搭不理,瞌睡连连。如今让他急着等我,他就听得进去了。”

景监说:“别让君王再等了,明天你就去对君王仔细呈报1

公孙鞅说:“明天不行,让君王再等五天,等得他心急毛跳了,我说的每一句话他就都听进去了。”

果然又过了五天,秦孝公急切得不行,催公孙鞅赶快说出自己的计划和主张。

公孙鞅说:“君王要成就霸业,其实只有两个字就行了,哪两个字:变法1

秦孝公惊问:“变法?变什么法?”

公孙鞅说:“变远古之法!变传统之法!使远古传统之法,变为辅佐君王完成霸主勋业的法规!有了这个法规,全国人人得而遵之,施而行之,君王一人说话,等于全国人说话,君王欲建立霸主勋业,等于全国人民都要建立霸主勋业。有了这样的法,君王还愁霸主勋业不能完成么?”

这下子就把秦孝公的兴趣全部调动起来了。两个人越谈越投机,秦孝公再也离不开公孙鞅了,接连和他谈了五天五夜。决定启用公孙鞅来施行变法,但又怕臣子议论,众人不服,于是召集重臣甘龙等人一同来商讨。

秦孝公对众臣子说:“寡人欲行变法,又怕众人心存疑惑,故尔请大家一起来议论一番。”

公孙鞅说:“疑惑足以造成祸害,疑惑难以成就勋业,因此疑惑是最大的敌人,官吏若要做成伟大事业,第一要务就是要消除人民之中的疑惑心态1

秦孝公说:“很好1

参与辩论的重臣甘龙争辩说:“不对,公孙先生把消除人民之中疑惑心态作为第一要务,这其中的前提就是把官吏看成是人民的主宰者,就是说人民都要听从官吏调遣,那样一来,当然是官吏习惯而人民安适了。这不首先就是把官吏和人民对立起来了么?”

公孙鞅说:“甘龙先生所说的情况确实存在,但那只是世俗的常情。世俗常人苟安于旧世俗,文化学者拘泥于旧见闻,以这两种人做官和守法都还可以,但却不可以议论旧法之外的新事物了。当前的情状是:三代不同礼数,而各王天下,王霸不同法律。而各成就霸业。我们所要的情状就是:做聪明人不做愚蠢人,聪明人和愚蠢人其实只有一个评判标准,那就是:聪明人能制作新法,愚蠢人却受制于旧法。聪明的人能变更礼教,愚蠢的人却要被旧礼教所束缚。聪明人制作了新法就要推行,而要在人民之中推行新法,不首先消除人民之中的疑惑心态又怎能行呢?”

参加辩论的另一重臣杜挚说:“公孙先生所说似是而非,实际的情状应该是这样,那便是:新法利益不及旧法百倍就不变法,新器功用不及旧器十倍就不换器。所以说,效法旧制度是没有过错的,遵循古礼教也是对的。”

公孙鞅驳斥说:“杜挚先生所说又错了,我并没有说不效法旧制度,但关健是要看实际效果,这方面的历史教训可谓十分深刻:商汤、周武不遵守古制度而统治天下,万古流芳;夏桀,商纣不革新礼教而致亡国,遗臭万年,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么?所以说:反对旧制度不一定应该受到非议,遵循古礼教也不值得多所夸奖1

公孙鞅将群臣的非议驳得体无完肤。

秦孝公高兴异常,说:“公孙鞅说得很好,寡人决定以公孙鞅为左庶长,推行变法。”

左庶长的官爵并不高,才是当时普通推行的二十等级爵位中的第十级,顶多只是一个中级官爵而已。这在朝廷众多十八级、十九级、二十级大官爵面前,显得无足轻重。

有所谓“人徵言轻”的说法,就是说官爵不显,说话没人听。

但公孙鞅丝毫也不计较这些,他自有一套树立自己绝对权威的作法。

公孙鞅明明制定了一套“保甲连坐”的严峻刑法,却是不公布实行。

突然有一天,都城的南门口竖立了一根木头杆子,旁边出有布告说:

“能将此木杆从南门搬到北门者赏十金1

人人得见,议论纷纷。都说:“这木杆顶多二十斤,哪个成年人搬不走。从南门搬到北门不过两三里路,搬到那里就赏十金,笑话,谁信?”

于是谁也能搬却不搬。过了两天,这木杆边上的布告又改了:

“能将此木杆从南门搬到期北门者赏五十金1

一下子把赏金提高了五倍,其余的一字未改。

于是有个大胆的游氏禽说:“我且搬了去试试,他能赏给我五十金更好,不能赏我我也没少掉什么?”他果然把这根木杆轻而易举地搬到北门去了。

此时左庶长公孙鞅出来了,他不但按布告上所说赏给游氏禽五十金,还任命他为法卫,意思就是执法队长。官薪丰厚,足以抵得一百个农人的收益。

于是人众又议论纷纷,都说:“左庶长说话,果然算数1

左庶长公孙鞅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法而不行,形同虚设。今有新法颁行于世,敢不信者,严惩不贷1

于是颁布了“保甲连坐”之新法,这连坐新法规定:每五家为一“伍”,每十家为一“什”,每“什”中如有一家犯法,其余九家要告发,不告发者,则九家有罪连坐。其赏罚分明,标准如下:凡不告发奸恶者,要斩腰处死;凡告发奸恶者,与军人斩敌首级同样受赏;凡藏匿奸恶者,与投降敌人同样受罚。

另还规定:凡一家人中有两个以上的有生产能力的壮丁者,必须分家生产,凡不分家生产者,加倍征收赋税。

凡作战有功者,各按分赏的规定,接受上一等的爵位;为私事而打斗者,各按轻重情节,接受大小不同的刑罚。

新法鼓励人民群众致力于农业耕织生产,凡奉献谷子布帛多者,免除其徭役。而从事无关民生所需的工商业者以及因懒惰而贫穷者,全部收编为奴仆。

因为皇室宗亲(嬴姓)而没有军功者,一律明告不得列入贵族名册。不得享受特权。举凡爵位与俸禄,都依军功的大小而论其高低;而嬴姓贵族所能拥有的田地、房屋、奴仆、衣服等,均因其爵位的高低而定其多寡。任何没有军功的人都被剥夺其特权。

很显然,公孙鞅这一部“新法”是极其冒进而严峻的新法,其矛头既对准了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因有“什”家连坐法管着),更对准了既得利益者的权贵们(因为规定他们没有军功就将被剥夺贵族特权)。

但由于公孙鞅是“说一不二”的“法家”,已经有“移杆赏金”的事例摆在前面,所以谁也不敢说“新法”有什么不妥。公开不说,私下又如何呢?

公孙鞅的新法施行了一年,都城的人私下说“新法”不便者数以千计。公孙鞅说:“胆敢说‘新法’不便者,割舌重刑1他并当众割了几个人的舌头,于是谁也不敢私下说闲话了。

但是,太子说话了,他说:“新法如此峻厉,而又剪其口舌,真是不想让人活了。”

这还了得,太子公然敢说“新法”的坏话,这可是犯了大法了,公孙鞅岂能不严加惩处么?但是,太子是未来的国君,如何给以处置?

公孙鞅有的是办法,他说:“法令之所以不能行,乃因为上层阶级犯了法无法惩处。然而果然就无法惩处么?太子犯法,错在其师傅监教不力。因而,应当惩处太子的师傅公子虔1

公子虔就是当日向秦孝公举荐公孙鞅的人,当然是公孙鞅的大恩公了。于是他向公孙鞅说:“左庶长,古人有言,薄恩寡义,殊非上乘之人。我想左庶长绝非想作‘下乘之人’者也1

公子虔这话说得明明白白,意思是劝诫公孙鞅不要做“薄情寡义”的小人,不要对自己用刑了。

公孙鞅说:“岂有此理!你想用‘恩义’二字来买通我么?做梦去吧!着令:给公子虔脸上刺上‘刑’字,以让他永远带‘刑’做人,足足羞杀他也1

公孙鞅的薄情寡义嘴脸暴露无遗。

公子虔被公孙鞅用刑刺字,成了终身的一个奇耻大辱。

但是这样一来,更没人敢说公孙鞅“新法”的坏话了。

正相反,有些曾经暗暗说过“新法不便”的坏话的人,如今又全都说“新法”如何如何好了。

公孙鞅说:“正是这些刁民扰乱教化,过去说新法的坏话,现在说新法的好话,这还得了,全部捉来充军1

于是,秦国都城内被充军到边疆去的数以千计。

这一来,谁还议论新法的半个不字么?说“好”说“坏”都不可,干脆就没人提“新法”的事了。

公孙鞅就这样在秦国从左庶长到大良造,又由大良造到秦国丞相,一路高升。公孙鞅当了十年丞相,将变法事宜推到了极限的地步。

又一次,公子虔犯了法,当然又是议论公孙鞅太过峻厉的意思。公孙鞅说:“一个‘刑’字刺面仍然未能管住公子虔的嘴巴,干脆,再施刑罚,割了公子虔的鼻子,让他再没脸见人1

这一来当然国内是治理好了,果然实现了“路不拾遗”的太平景像;因为谁也怕犯在公孙鞅手里。

秦孝公大喜,将公孙鞅封于商地,所以公孙鞅就成了“商鞅”。

此时的秦国与魏国接壤,商鞅最怕的当然就是魏国的强大胜过秦国,于是他向秦孝公说:“眼下秦国与魏国,犹如一个人之腹与心,这‘心腹’毗邻而居,非此即彼,不是我秦国兼并魏国,就是他魏国兼并我秦国。此前魏国与齐国打了一仗,魏军元气大伤。我等若不趋此良机去兼并魏国,以后怕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1

秦孝公说:“丞相所说极是,寡人就派你为将,率军去兼并魏国吧1

于是商鞅命令前去攻打魏国。

魏国也派公子印为将率军反击。

秦、魏两军列成对峙,当然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偏偏商鞅摆出了“友善”面孔,他派人送信给魏国将军公子印说:“吾曾经与公子友好交往,亲密无间,如今各为两国将领,不得不各为其主而战。然不忍相攻,故约公子相见,结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二国。”

魏国公子印信以为是,乃与商鞅会见欢饮。

两人饮宴正欢,并结下了友好盟约。突然,秦国商鞅预先埋伏的甲兵尽出,俘虏了魏国公子印,将其杀戮。并趁势进攻魏军,消灭了之后,才班师回朝,就是率军回到了秦国。

秦国丞相商鞅如此薄情寡义而消灭了魏军,秦孝公甚为高兴,极力赞赏商鞅,说:“商鞅乃吾国之栋梁1

商鞅因此越更趾高气扬,更加肆无忌惮地得罪皇室宗亲贵族。弄得权贵们怨愤百出,然而敢怒而不敢言。

偏偏此时有个名叫赵良的秦国大臣敢于说话,他私下里对商鞅劝解说:“孔丘有句话说:‘举用贤能,可使上位者进身;聚用不贤能,会使王业败退,’孔丘此话何意,丞相不会不知道吧?”

商鞅反问道:“你是不高兴我治理秦国么?”

赵良说:“外能听纳别人叫聪,内能审视自己叫明,克制自己的欲望叫强。虞舜说:‘自我谦卑方受人尊敬。’相国何以不能纳谏而行虞舜之德呢?”

商鞅说:“最初秦国实行戎狄的习俗,父子没有上下之别,男女混室而居,不知羞耻。我为秦相,重新立了门规,定了习俗,使男女有分,居住有别。你看我治理的秦国与当年五大夫百里奚治理的秦国相比如何?我与百里奚谁更能干?”

赵良说:“一千头羊皮的皮毛价值,不如一头狐狸的腋毛高贵;一千个人的低声附和,不如一个士人的直言争辩。周武王因有直言之士而昌盛,殷纣王却令众臣沉默而致灭亡。我别无所求,只求能直言劝谏,不受刑罚,这可以吗?”

这是赵良的聪明之处,他要先排除自己直言进谏的危险,而后再说话。

商鞅果然中了赵良的下怀,他回答赵良说:“俗话说:巧美之言,是花朵;真切的话,是果实;苦涩批评,是药石。你只管直说好了,我不怪罪你。”

赵良这才敢直言以告了,他对商鞅说:“当年的百里奚是楚国的乡下人,听说秦缪公贤能,就准备去求见。百里奚没有盘费能到秦国,便把自己卖给秦国的客商当奴隶,身穿粗布衣服,做个喂牛的下人,终于随客商到达了秦国,并会见了秦缪公,谈出了自己治理秦国的高招。秦缪公果然贤能,就从喂牛的低贱身份来举用百里奚为相,来管理秦国人民,并封百里奚为五大夫。百里奚为相秦国十六七年,教令颁于国内,恩德施于诸侯,他得到了秦国内外的一致赞赏。他在国内行走时,劳顿不坐车,随身不带兵器,也不要武士护卫;而他的英名记于史册,藏于府库。到他死了,秦国男女痛哭流涕,孩子不唱歌谣,舂米工人杵米还流泪。五大夫百里奚的德风流传久远啊1

商鞅说:“听你如此赞美五大夫百里奚,是在批评我治理秦国不好吗?”

赵良说:“你以小人景监的门客之身晋见秦王,又以公子虔的举荐而入秦国。但你为相之后,寡义薄恩,对公子虔施以刺字割鼻之刑,对魏国公子印施以诈计除灭。你怎么可以和当年五大夫百里奚相比。你与百里奚比,你只是一千头羊的不值钱的皮毛,而百里奚是那一张值价的狐狸腋毛。你根本不配和百里奚相比1

商鞅动怒了,说:“赵良,你如此辱骂我,就不怕我杀了你吗?”

赵良说:“怕有何益?怕死就能不死吗?《诗经》云:‘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这就是说:连老鼠都要有肢体,做人怎么可以没有礼仪呢?你可以将昔日的恩人公子虔刺字割鼻,你可将昔日的朋友魏国公子印骗来杀掉,这哪里还有半点礼仪可谈呢?你不会有长寿,而且后运堪忧,我怕你何来。如今被你刺字割鼻的公子虔闭门不出有八、九年了,他在等待秦王一旦去世而抛弃你的时刻。你今天就是杀了我,我也无所畏惧,因为我毕竟当你的面说出了你的真实面目。信与不信,自有后来印证。你若能改邪归正,舍薄恩寡义而礼仪周全,那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你看着办吧1

商鞅不服气地说:“我就不信你的预言,我且不杀你,留下你,看看将来如何吧1

商鞅当时不杀赵良,是因为他所依靠的秦孝公已病了好几个月了,病体怏怏已久,自己的危险已在眼前,商鞅有一点不敢胡作非为了。

果然这之后不出五个月,秦孝公死了,由他的太子继位为秦惠王。秦惠王就是当日讲直话的太子,当时商鞅说太子犯了法,又不能处罚他,便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拿来处罚刺额。如今闭门八年的公子虔出了门,要找商鞅报仇。他以商鞅向南自称“寡人”为依据,向秦惠王举报商鞅的谋反之心蓄谋已久。

秦惠王早就恨透了商鞅,如今便下令缉捕商鞅。

商鞅四处逃遁,逃到了函谷关下。他要住旅舍,旅舍的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商鞅),就说:“商君早有法令,旅客没有印信证明来住店,我们将要受累致罪1所以拒绝让商鞅住店。

商鞅唉叹说:“唉!我实行新法的流弊,已然到了此种地步。真真可怕呀1

商鞅逃到了魏国,魏国人对商鞅昔日薄恩寡义骗杀公子印的事情了如指掌,对商鞅恨入骨髓,不收留他。

商鞅又想逃亡他国。

魏国人说:“不能让商君再逃了。我们不如捉了他送回秦国。”于是对外宣传,秦国强大,不敢得罪。商君是秦国要缉捕的罪犯,我们只有抓了商君交还秦国以讨好秦国了。

于是,商鞅被魏国抓住送还了秦国。

秦国新国君秦惠王在公子虔等昔日亲友的举报之下,将商鞅叛为罪人,剥夺了他所有的封赏,给他以五牛分尸的处置。昔日不可一世的商鞅,终因薄情寡义而被分尸而亡!

在秦孝公去世以后,奇才商鞅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在秦孝公去世以后,商鞅被处以车裂酷刑。

秦孝公在即位之前的几十年里,秦国的王位争夺十分的激烈,连续换了好几个国君。此时的秦国,内部动荡不安,国力锐减。而此时,魏国等邻国趁机夺取了秦国的大片土地。更为重要的是,当时中原诸国都不太瞧得起秦国,并且还将它视作为夷狄,秦国在诸国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的低下。

秦孝公即位以后,便立志要奋发图强,立誓一定要一雪前耻,恢复祖先秦穆公春秋称霸时的伟业。于是他便昭告天下,大选有才之人充斥国家系统。

商鞅听到秦孝公的求贤令之后,便马不停蹄地来到秦国拜见秦孝公。并和他探讨“帝道”和“王道”,但遗憾的是,这两个话题没有得到秦孝公的青睐。

后来,商鞅由于秦孝公谈起了“霸道”,即如何才能让秦国向春秋五霸那样富强称霸。这正合秦孝公的意,两人相谈甚欢,随即便下令让商鞅来主持秦国变法改革。

虽然商鞅的变法,在具体运行的时候受到过多方的质疑,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商鞅的这种法家思维的变法运动,确实帮助当时的秦国走上了国富民强的道路。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继位,即后来的秦惠文王。而此时,商鞅的命运将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

以前商鞅在组织变法的时候得罪了包括太子在内的权贵集团,太子的老师虔曾就因为犯法也被商鞅给处以劓刑。于是,在秦惠文王即位以后,便立即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当然不肯就范,于是便逃回自己的属地率兵抵抗,结果兵败被杀,还被处以车裂酷刑。

扩展资料:

秦孝公最终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支持秦国变法事宜。商鞅随即下令将秦国的百姓进行了统一编制,即每五家编成一“伍”,每十家编成一“什”,让他们互相监督。一家犯罪,邻家必须揭发,否则与犯者连坐同罪。

为了增加户数,商鞅还下令每家有两个成年男子的一定要分家,否则就要加倍征收税赋。此外,商鞅提出重农抑商的策略,规定耕织收获多者可以免除徭役,而从事商业和耕织收获少者就要沦为奴隶。 

商鞅鼓励全国人民踊跃参军,杀敌立功者便可以根据法律授予爵位,而胆敢私自斗殴者,法律视情节轻重给予惩罚。

到后来,商鞅又出台了新的法令,在秦国建立了郡县制,废除了井田制,施行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等等,这对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古代史的走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而后来秦国能扫平六国成为真正的的大一统国家,商鞅的功劳则自不用说。秦孝公为了表彰商鞅的功劳,下令将於、商之地封给他,这也就是商鞅称号的来源。

为什么古代的变法者,下场一个比一个凄惨呢?

历史上成功的改革家对于古代政权来讲,无疑是最重要的人才。他们无不拥有长远的眼光,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谋福后世,推动历史进程。然而,古代改革家的下场似乎都很凄凉,大部分改革家都潦草收场,甚至,死无全尸。

吴起、李悝就是改革家不得善终的典型,他们都让自己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使国家走向中兴,然而,他们的改革却触动了贵族阶级的根本利益,最终,难逃这些王公大臣的报复,其实,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商鞅也不例外。

商鞅墓,又名商君墓。商鞅被车裂后,法家的后学者收殓商鞅的遗骨准备偷运回商鞅故里卫国安葬,在黄河德丰渡口被秦国守军截获,当地百姓与守军便将商鞅遗骨草草埋葬于附近的秦驿山之下,后来法家的后学者寻访至此为商鞅立了墓碑,上书“商君之墓”。

身为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改革家,商鞅并未逃脱变法家们难以善终的魔咒,甚至,在被处死后连全尸都没留下,真可谓“变得越狠,死得越惨”。商鞅卫国顿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 人,入仕之初,在魏相公输痤手下担任门客。

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一时期的士大夫都喜欢养一批能力不凡的门客,让他们替自己效命,有点衙门请师爷的意思。说起公叔痤,此人眼光独到,与商鞅第一次交流后便断定这人是奇才,必须重用。

公叔痤临死前,将商鞅介绍给魏王:“虽然我命不久矣,但是,我门下的商鞅堪当大用,可以让他继续当丞相。倘若,您不想用此人,那么,一定要干掉他,不要让他替其他国君效命。”公叔痤事后回想,觉得杀掉商鞅对这个年轻人太不公平,于心不忍。

于是,便将商鞅叫到病榻前,对其说道:“我向大王举荐你当下一任丞相,可你别高兴得太早,我还劝大王若不能任用你,便提前将你杀掉。如果,你不想有杀身之祸,现在快逃走还来得及。”商鞅微笑道:“相爷多虑了,大王如果不肯听你的意见任命我为丞相,又怎能听你的话除掉我呢?”公叔痤似乎预见了未来,哀叹道:“今后魏国要遭殃了。”

事情果如商鞅预料,公叔痤死后,魏王果然没让商鞅顶替他的相位,但是,魏王也没有因为公叔痤一人之言除掉商鞅。商鞅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为了报答自己的老上司,商鞅守在公叔家守孝三年,报答了老上司对他的知遇之恩。三年一过,商鞅转身而去。

此时,秦孝公刚刚继位,这位君王也是个有雄心壮志的明君,刚继位不久便写了一纸诏书,面向全中原求贤:“你是秦国人也好,是外国人也罢,只要你有办法促进秦国的发展,不妨来到秦国,我秦孝公许你高官厚禄。”

还真别说,这招果然奏效,一时间天下名士皆远赴秦国,其中,就包括刚刚离开魏国的商鞅。商鞅是个聪明人,自己的口才并不出众,根本无法在天下名士中脱颖而出,所以,商鞅想了个主意。从秦孝公身边的宠臣景监入手,将财产送给此人当作礼物,换来面见秦孝公的机会。

在景监的帮助下,君臣二人初见,秦孝公对这个举止不凡的人才非常满意,一见如故,整夜与其讨论治国之策。

得到赏识的商鞅终于得以一展宏图,在国君的支持下推行新法,变法的内容大体为:废除世袭爵位,想要获得高官或爵位,必须以与之相匹配的战功换取;老百姓若能大量生产粮食布匹,则免除徭役;因为懒散或经商而致穷者,连同家人儿女共同充作官家仆役。

商鞅变法的第一条就是废除世袭,此举使商鞅成了贵族阶级的眼中钉。许多王公大臣都向秦孝公弹劾商鞅,然而,秦孝公觉得变法并无不妥,反对无效!士大夫们怀恨在心,但却不敢直拭其锋,只能暗地里鼓动秦国太子犯法,想让商鞅难堪。

之后,太子受这群人的鼓动,知法犯法,商鞅听说后对秦王说:“国家的法令不论高低贵贱都必须遵守,虽然不可处罚太子,但太子的老师们难逃其咎,必须替弟子受过。”就这样,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被刺面,一个被割鼻,成功震慑了对商鞅不满的士大夫,再无人敢挑战新法。

商鞅执法严酷,曾在渭河边一日处决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变红,号哭之声惊天动地。商鞅严格执法、滥用酷刑的行为招致普遍的怨恨,汉昭帝时的贤良文学也认为商鞅的严酷刑法是造成秦朝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旧唐书》甚至将商鞅称为酷吏。

虽说,商鞅的举措取得了成效,但是,商鞅却被贵族阶层孤立起来,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秦孝公非常信赖商鞅,即便有官员告发商鞅谋反,秦孝公仍对商鞅坚信不疑。然而,秦孝公死后,早与商鞅有冲突的庄襄王第一时间捉拿商鞅。

听到风声的商鞅想要离开秦国,可是,他得罪的人太多,没人敢窝藏他,最终,商鞅不得不反,举兵与秦王分庭抗礼,最终,死在战场上。值得讽刺的是,商鞅最终死于车裂,而“谋反者车裂”正是早年商鞅的变法内容之一。

发表评论

增文号京ICP备19003863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