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向背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决定一个政党盛衰的根本因素是
1. 人心向背是决定政党盛衰的根本因素。
2.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和政策只有顺应民意、谋利民生、获得民心,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从而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3. 我党80余年的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的斗争,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 我党科学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
5. 在市场经济建设和全球化时代,决定执政党兴衰成败的最重要因素,笔者认为是“人才”问题、“腐败”问题和“制度”问题。
6. 一个执政党能否任人唯贤、广纳人才,将优秀分子尤其是青年才俊吸收入党并发挥其才华,是可持续执政和长治久安的关键。
7. 预防和遏制权力腐败和乱用,做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的严峻考验。
8. 权力腐败是党性、国法、人民都不能容忍的。党的执政和政府的公信力不仅与执政能力相关,更与廉洁公正相关。
9. 贪污腐败、偏私不公的执政、执法、司法,无法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信任。
人心向背什么意思
人心向背的意思是指人民内心的倾向和态度。
1. 基本解释:
“人心向背”是一个成语,主要用来描述大众或社会群体中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政策或人物的倾向性态度。这里的“人心”指的是人的内心情感与意愿,“向背”则代表支持与反对的两种不同态度。简而言之,该成语描述了人心的动向以及人们是否愿意跟随某种倾向或立场。这在许多社会活动中是一个关键的考量因素,对于理解群众的态度、选择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当谈论领导者的地位、某项政策或一个企业的声誉时,人心向背的态势常常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
2. 详细解释:
首先,“人心”指的是广大民众的心理和感情倾向。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或观点的判断与选择,而当这些个体选择汇集起来,便形成了所谓的人心。其次,“向背”则代表了人们的态度倾向,是支持还是反对,是跟随还是背离。在社会生活中,无论是政治领域、商业决策还是日常决策,理解并把握人心向背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关键的参考依据,帮助做出更加符合大众需求与期望的决策。最后,人心向背的变化也是动态的,随着环境的变化、信息的更新,人们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对人心向背的持续关注与准确判断是确保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的来说,人心向背是一个反映社会大众情感和态度的关键概念,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蜀汉灭亡十大原因是什么
1、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曹丕是公元220年篡汉建立曹魏政权的,刘备是夷陵之战后公元223年在白帝城去世的,这些事件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的时候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所以到了蜀汉后期这个时候,人心向背,已不再思汉,蜀汉政权建国之初的这个优势早已是不复存在了。
2、关于丢失荆州和夷陵之战的惨败,造成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无法实现其伟大的战略意图,从此蜀汉政权由鼎盛时期开始走下坡路了,虽然诸葛亮和姜维等人后来苦力支撑蜀汉的局面,但这已经成为蜀汉政权40多年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3、虽然益州是当时汉末十三州当中最大的州之一,而且地势也是最为险要的,但蜀汉的统治区域却只有这一个州,当时东吴占有东南的扬州,荆州和交州三个州,而曹魏拥有北方的九个州,所以蜀汉政权是三国之中最为弱小的。中华文明的精髓和发源都在北方中原地区,而益州却相对落后地区,所以蜀汉政权无论从人口,资源,军力,人才和后背等等方面,实力都远远不如占据经营中原地区多年的曹魏。
4、蜀汉后期由于地方偏于西垂相对闭塞,初期建国时候的人才到后期逐步的凋零了,出现了严重缺乏人才的局面,所以也就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成语。而曹魏地处中原地区地大物博,人才是一代接着一代的涌现,所以无论是在人才的数量还是质量上,曹魏都远远超过了蜀汉。
5、蜀汉在战前的军事上和心理上准备不足,自从公元244年蜀汉大将王平击退曹爽之后曹魏已经快20年没有进攻蜀汉边境看,而且曹魏一直的战略方针都是先吴后蜀,所以蜀汉君臣对于蜀汉的入侵确实是没有做很认真的准备,当时在讨伐蜀汉之前,很多大臣包括邓艾都上书表示反对意见,只有钟会一人支持伐蜀,最后在曹魏掌握实际权力的司马昭力排众议调整了战略方针,决定了先灭蜀后灭吴的正确方案。
6、蜀汉后期在政治上已经趋于腐败了,尤其是在蒋琬和费祎先后去世之后,姜维又长期带兵在外主持北伐事宜,朝廷中已经没有贤臣能够管的住刘禅。刘禅也就逐步开始重用一些庸臣甚至奸臣,最后形成了刘禅愚暗,黄浩窃权的局面。
7、蜀汉政权内部的政治矛盾已经非常激烈了,尤其是益州土著势力和外来势力之间的历史矛盾一直很深,益州本地土著势力无人愿意为蜀汉拼死一战,这里需要再补充说明一个请款,司马昭在蜀汉灭亡之后,把所有的外来势力都迁出了益州,以巩固对益州地区的统治,这说明他清楚的看到了这个问题。
8、名将姜维就一直是蜀汉后期的中流砥柱,当上蜀汉大将军后连年主持出兵北伐曹魏,从公元247年到公元263年先后就有九次之多,但是收效甚微,反而损耗了有限的国力。造成兵疲民困的局面。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进程,其实这中间的道理是简单的,小国与大国拼消耗,从大局角度上看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9、姜维在战术布置上的严重失误,姜维长期以来积极组织北伐,就是典型的重攻不重守,救过由于兵力悬殊城门大开,钟会能够迅速的占领汉中,造成了蜀汉在这次战役中一开始就陷入很大的被动。
10、东吴方面没有全力和及时的救援蜀汉。这里面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曹魏在出征蜀汉之前大造声势要出兵东吴,使得东吴方面也不敢随便轻举妄动。另一方面东吴屯驻重兵在蜀吴的边境,其真实意图是在观望形势和想趁乱吞并一部分蜀汉益州的土地,而不是真心的来帮助蜀汉抗敌,所以蜀汉将领罗宪看出了他们的企图,也一直拒绝他们入境参战。
人心向背怎么造句
1、民不容贪,党不容腐;人心向背,决定存亡。
2、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
3、战争成败的关键在于人心向背。
4、国家的盛衰,在于人心向背。
5、这种人心向背的变化不是在冷静的学术性气氛中,而是在十分激情高昂的情况下发生的。
6、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7、人心向背是这个计画能不能实现的关键。
8、民生问题关系群众冷暖,关乎人心向背.
9、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
10、舍弃了决定世事成败的物质基础和人心向背,必将事与愿违。
11、天高听卑,人心向背;以民为本,勤修内政;政通人和,国家安宁.
12、只不过,他们现在的处境一定都跟雪之国一样,处在人心向背的动摇期。
13、这种诡异的人心向背,对于一向自诩名声的少林寺来说绝对是致命的。
14、党的形象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党的事业兴衰存亡。
15、例如,骄傲的平家不长久;源平一之谷之战中,源义经射杀平家的船夫,破坏规矩,导致人心向背;织田信长烧杀比睿山僧众等,导致民心丧失以及明智光秀反叛。
16、呼兰之所以奈何不了马家寨,乃是因为它是外寇入侵,而马家寨则成了反抗强敌的象征,人心向背所致。
17、人和就更谈不上了,人心如铁、官法如炉,朝代更替时哪一次不是杀人如麻、血流成河?所谓人心向背是因为老百姓厌倦战争,支持强大的一方而已。
18、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这还是一阵风、刮过去就算完了,没有认识到这是关乎人心向背、是作风根本转变的宝贵机会。
19、他们认为这还是一阵风,刮过去就算完了,没有认识到这是关乎人心向背、是作风根本转变的宝贵机会。
20、生意不诚信,等公司遇到困难的时候,顾客也变得趾高气扬,还会故意刁难,雪上加霜啊;视员工如草芥,日后必然人心向背,倒戈相向,令人心寒。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